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合集下载

现代作家徐志摩及其作品

现代作家徐志摩及其作品

现代作家徐志摩及其作品徐志摩是中国文坛上一位活跃而有影响力的作家。

以下小系列带给你的是现代作家徐志摩和他的作品。

一、人物介绍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张弥,后改称志摩,22年12月13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光绪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散文家,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弟。

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在英国学习。

他一生追求“爱”、“自由”、“美”,这给他带来了很多创作灵感,也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节奏,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参与了整个新月派的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派的鲜明特色。

从心悦学会的成立到——心悦学派这一文学流派的逐渐形成,历时约十年,其中徐志摩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文学作品徐志摩著名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志摩的诗》。

诗词歌赋四集:《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落叶》有四篇:《巴黎的鳞爪》,《自剖》,《秋》,《轮盘》小说集:唯《卞昆冈》剧:唯《爱眉小札》日记:《志摩日记》《曼殊斐尔小说集》等翻译了《自剖》等。

三、世人评价徐志摩是中国文坛上一位活跃而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的世界观没有主导思想,或者说他是一个无党派的超阶级诗人。

他的思想,他的创作面貌,他的发展趋势,都表明他是一个资产阶级诗人。

他的思想发展变化和创作前后期的不同情况,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特点有关。

徐诗的文字清新、节奏和谐、比喻新颖、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思维优雅、变化多端,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秩序感和美感,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有自己的风格,成就不亚于诗歌,其中《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0103010等等都是传世名作。

徐志摩的代表作

徐志摩的代表作

徐志摩的代表作徐志摩(1897年-1931年),原名徐志绮,字沐芳,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了卓越的成就。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该诗描绘了徐志摩在离开剑桥大学回国时的心情和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下面是《再别康桥》的完整诗歌内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以其优美的词句和流畅的韵律,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恋恋不舍之情。

徐志摩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画面。

《远航》《远航》是徐志摩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品。

这首诗歌描绘了徐志摩对追寻理想和挑战命运的执着追求。

下面是《远航》的完整诗歌内容: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的仁慈和慈悲是无所不能。

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是空无一物的。

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的心扉是如此的宽广。

每当我想起你的时候,我总相信我的灵魂是如此的深沉。

但是无论我怎样努力,怎样追求,怎样歌唱,怎样远航,在你消失的地方,我的温柔也极度脆弱。

《远航》以其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维持理想和迎接挑战的渴望。

徐志摩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告诉读者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爱眼睛》《爱眼睛》是徐志摩的散文作品之一,也是他在教育领域的杰作之一。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徐志摩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作者简介)徐志摩

四年级语文【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简介及作品

徐志摩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

……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

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

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

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徐志摩散文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徐志摩散文

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1903-1959),原名徐志伟,字俊杰、仲铁,安徽芜湖(今安徽芜
湖市)人,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他擅长用散文表达自己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其作品因刻画思想、感情、情怀以及生活真情而引起老百姓广泛共鸣。

徐志摩著有散文集《记忆中的村庄》、《无言的话》和《月亮和六便士》等。

代表作品有《京九》《岁月是文物》、《离别的早晨》和《小路的恍惚》等。

徐志摩的散文集往往探讨现实生活和世俗问题,常常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感和
人间温柔。

《一个春晚的祈祷》是他的经典散文,内容描写的是这么一幅淳朴的景象:贴满空调制冷图标的商场前,一群老人和孩子挤在一起,抱着传统的老式电视机开始收看春晚,画面暖暖的,他们在把春晚当作一个家庭团聚,就像家人一起相聚一样。

这种温馨的景象是徐志摩令读者记住的经典。

徐志摩《陌上花开》

徐志摩《陌上花开》

徐志摩《陌上花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字志摩,号青岩,男,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新月派诗人之一。

徐志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酷爱文学,特别是诗歌。

作品介绍《陌上花开》是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被广泛地引用和赞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寻,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以下是《陌上花开》的全文:春雨的桃花开过了, /夏雨的荷花开过了, /秋雨的菊花开过了, /冬雨的梅花来过了, /而我这一生中的花,只消你赞美,就都向你开了。

/而我这一生中的花,只消你夸奖,就都向你争媚了。

/世上的舞廊,就是我的舞廊了; /世上的聊斋,就是我的聊斋了。

/你的阳台,就是我的阳台了; /你的夜,就是我的白昼了。

/在黑夜包围着我的时候, /不完全是霓虹和瞳孔特技和虚构那繁瑶菲丽的魔境; /还有部分山和彩虹和露梅和梨田和融化的霜花。

/而在白昼包围着我的时候, /不完全是云层和玉环和葵扇和犀带; /还有部分帆和东瀛渔火和风和该于纬度的笑默默。

/夜是我的环,白昼是我的扣。

/你是我的舞。

/你是我一生中的所以花和一切舞。

/所有殷勤和窃笑和撒娇和退避和热烈。

/你所有胜利的标志便已羞于显扬, /怕与黛玉的坠愈在,可曾得自曾顶得蓬尽沙翁。

作品分析《陌上花开》以清新优雅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追寻。

诗中的花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美好事物。

诗人通过描写不同季节中不同的花开,在时间和季节的交替中表现出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诗人在诗中将自己与花进行对比,并把自己的一生中的花都归结到对方的赞美和夸奖中。

这呼应了诗的开头:“而我这一生中的花,只消你赞美,就都向你开了。

”诗人表达了对爱人赞美的渴望,希望通过爱人的夸奖,自己的生命得以绽放。

诗中还通过描述黑夜和白昼中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全然投入。

黑夜代表不确定和神秘,白昼代表明确和清晰。

诗人将爱人比作黑夜和白昼,表达了自己在爱人的包围中感受到的满足和幸福。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

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志铨,字半山,号雁云。

他是20世纪初中国文坛上的杰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为主要特点,既含有文化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文学风格。

他的诗句流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被誉为“华语现代诗歌的巨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徐志摩最有代表性的10首诗歌。

一、《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达了徐志摩对英国康桥校园和离别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感性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难舍和回忆,诗歌的意境深邃而感人。

二、《停车场上的黎明》《停车场上的黎明》是徐志摩的一首代表作,写一位在车站等待的女子,曲调悠扬,意境深远,充满着浓郁的静态美和抒情情感,诗歌朴素而极富生活感。

三、《长恨歌》《长恨歌》是徐志摩经过多次重构后完成的一首长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士因对一位美丽女子的爱而遭遇种种悲惨遭遇的故事,唯美的语言描绘出这位道士的悲剧命运,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四、《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徐志摩的一首精彩的长诗。

在诗歌中,他运用鲜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林黛玉的美貌和不幸的命运,表现了对红楼梦中世俗之美的讴歌。

五、《九月的蝉鸣》《九月的蝉鸣》是一首极具诗意的中篇散文,以灵敏的嗅觉、细腻的感受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秋日的午后,花香鸟语,蝉鸣萧瑟,诗句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六、《南堂楼》《南堂楼》是徐志摩用散文体叙述经历小事而创作的一篇文章。

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考、感性的表达,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东方哲学的隐喻,使这篇散文读起来有一种深刻的凝重感。

七、《山居吟》《山居吟》是一首清新脱俗、别具匠心的诗篇,凝聚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出一种深邃而纯净的心境。

诗中充满了作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八、《赋得古草堂送别》《赋得古草堂送别》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美好回忆,感人至深。

(完整)再别康桥原文及释义

(完整)再别康桥原文及释义

再别康桥一、作者及作品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于1921-1922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对剑桥的感情很深。

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徐志摩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现通译剑桥).但是,归国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幻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

在诗里他以缠绵凄婉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二、作品内容再别康桥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③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⑤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文学赏析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志摩徐志摩-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

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

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

……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

……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

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

……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

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

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

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

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

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

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

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罹难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年表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

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

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

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

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

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

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

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

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

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

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

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

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

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

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主要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 林徽因与徐志摩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

我是因为读徐志摩而认识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认识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读者也跟我一样。

这样说来,梁思成的头上也就笼罩着某种悲剧色彩,让我产生些许同情。

(事实上,作为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当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创办的。

但因为他不搞文学,他的名字少为人知,这跟李四光不如钱锺书有名是一样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本家家庭。

他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

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

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

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

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

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

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

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张幼仪的大哥叫张君劢,是民国初政坛风云人物,二哥张嘉敖则是当时政府中央银行总裁)林徽因就这样当了第三者,这一插足后果比较严重。

事实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也已经许配了梁思成。

很有意思的是,作为父亲的林长民竟然也同意女儿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情,浑忘了自己已经把掌上明珠许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

梁、林学成归国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后因林身体欠佳,曾在北京西山养病一段时间,梁未在身边。

这一时期,徐经常去西山看望林。

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

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个悬案。

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

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

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

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们现在看《偶然》这首诗,怎么都不像是写给林的,因为徐对林的存在从来没有这么洒脱过。

当然,如果没有徐的影响,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许要大得多,她兴趣大广,无论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传世之作。

中国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初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新诗创作。

1922年回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

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適、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5年3~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

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

1925年10月~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

这一年,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

这以前的诗作,大多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

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

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

同年9~11月,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年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