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 大开方便之门:出自《左传》。
当时齐国的国君桓公年老体衰,不能自己开门,于是大臣管仲就开了城门,因此这个成语表示事先做好准备,方便接待。
2. 背井离乡:出自《左传》。
战国时期,晋国攻破了郑国,郑武公带领百姓背井离乡逃亡,成为了流亡者,因此这个成语表示离开家乡。
3. 相辅相成:出自《史记》。
战国时期邹衍在法家学派中提出“明主一人不能图,圣王众人相辅相成”的观点,即各个方面的事物互相补充、相互依靠,相得益彰。
4.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期,宋国的宰相曹参画了一张很完整的蛇,但国君喻其画得不好,又加了几笔,结果把画蛇搞砸了,因此这个成语表示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5. 背对背、一寸光阴一寸金、悬梁刺股:这三个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背对背比喻互相猜疑、防范;一寸光阴一寸金形容时间非常宝贵;悬梁刺股用形容立志努力的精神。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十个(原创实用版)目录1.导语2.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3.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3.1 围魏救赵3.2 退避三舍3.3 桂陵之战3.4 减灶计3.5 背水一战3.6 纸上谈兵3.7 窃符救赵3.8 怀柔政策3.9 破釜沉舟3.10 借刀杀人4.结语正文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政治斗争的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是历史的缩影,通过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
本文将为您介绍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一、成语典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性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纷起。
在这个时期,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们为了达到战胜敌国、安邦定国的目的,纷纷运用智慧,策划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计谋。
这些计谋往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并逐渐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是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十个春秋战国成语典故的介绍1.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采用避实击虚的战术,攻打魏国。
魏国被迫撤军,赵国得救。
2.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晋文公为了实现霸业,答应楚成王的要求,退避三舍,以示尊重。
后来,退避三舍成为表示尊重对手,避免冲突的成语。
3.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魏国,魏国在桂陵设防。
齐国将领孙膑利用魏军轻敌的心理,以减灶计诱敌深入,大败魏军。
4.减灶计:出自《战国策·齐策一》。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通过让士兵在营地做饭时减少灶的数量,制造出齐军士气低落的假象,诱使魏军深入,最终大败魏军。
5.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在攻打赵国时,为了激励士气,背水列阵,表示不胜利便成仁的决心。
最终,韩信率领汉军取得了胜利。
6.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认为懂得兵法,但实际上只会纸上谈兵。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也是成语丰富的年代。
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述方式,通常以四个字为单位,既有表达深刻哲理的,也有描述历史事件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成语典故。
一、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正在划船,船靠岸时,他将船锚扔进水中,随后船漂走了一段距离。
当他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剑被留在了岸上,便以为船仍停在原地,直接向下划船,试图寻找剑。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于过去的执着与固执。
同样,我们现在也常常会因为执着于过去的想法或方法,而无法适应变化和改变。
二、齐眉举案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典故中,齐国的相国鲍牛家贫,但他的妻子非常懂得节约,每次用饭都会节约食物。
一次,鲍牛受到了晋国使者的尊敬,使者不自觉地举起了案板,与鲍牛的眉毛正好齐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节约和勤俭是一种美德,而不是吝啬和吝啬。
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
典故中,有个人对兵法很有研究,却总是坐在桌前推演战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纸上谈兵是不够的。
四、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来自《淮南子·览冥训》。
典故中,有一个人告诉别人看到了一只老虎。
第一个人怀疑他的话,说“一个人能变成老虎?”第二个人表示同样的怀疑。
但当第三个人也说看到了老虎时,人们不再怀疑老虎的存在,相信了“三人成虎”的说法。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随意相信别人说的话,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五、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南辕而车斥,以为他们走错了路,但实际上他车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有时会因为错误的方向而迷失自己,需要及时调整方向。
六、弄璋之喜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郑策一》。
典故中,郑国的使者将破旧的玉璋修整得像新的一样,称为“弄璋之喜”(弄璋:修整玉璋的意思)。
春秋的成语典故

望洋兴叹: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描述鲁国大夫公仪望见东海,感叹自己不能远航,表示对现状的无奈和不满。
守株待兔: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形容人们奢望侥幸而不思努力,只靠等待机会来获取成功。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描述一个人用剑刻船的故事,比喻观念僵化,无法改变已过时的方法和思维。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比喻在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和解决。
鹿死谁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双方争斗的结果还未定下,谁会获胜谁会失败还不确定。
狐假虎威:出自《诗经·鸡鸣》篇,形容弱者借势欺负比自己强大的人。
杯弓蛇影:出自《汉书·蔡邕传》,形容人的过分紧张和多疑,对事物过度敏感和疑神疑鬼。
汗牛充栋:出自《史记·黄石公传》,形容书籍、文献、知识极其丰富。
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里仁篇》,意思是急于求成往往达不到目的,快速行动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掩耳盗铃:来源《列子·尽心下》,比喻自欺欺人,掩饰事实真相而欺骗自己。
春秋时期成语典故_春秋时期相关成语典故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春秋时期成语典故_春秋时期相关成语典故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特殊的一类,在结构、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时期相关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时期相关成语典故篇一:尔虞我诈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
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
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
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
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
当属国等于亡国。
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
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
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
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
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庄王听了,无法回答。
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
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
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
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1. 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之一,源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戏弄诸侯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取乐而做出荒唐的事情,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
齐国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采取围攻魏国以解救赵国的战略,成功地打破了魏国对赵国的围攻。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采取紧急措施,以解决根本问题。
3.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越王勾践的故事,他在失败后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最终成功复仇。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苦中不忘初心,发愤图强。
4. 七擒七放七擒七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又七次释放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大度和智慧。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在策略上取得胜利,或者在战争中捉放多次,使对方无法反抗。
5. 四海为家四海为家是汉武帝时期开拓疆土、实现国家统一的故事。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胸怀宽广、志在四方,不拘泥于小节。
6.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他虽然熟读兵书,但实战经验不足,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大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只会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 赵括代廉赵括代廉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担任赵国大将的故事。
赵括虽然自幼学习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大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践经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至关重要。
8. 窃符救赵窃符救赵是战国时期信陵君魏无忌的故事,他为了救援赵国,窃取了魏王的兵符,率领魏军打败秦军。
这个故事赞扬了信陵君的义举和勇气。
9. 负荆请罪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
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色,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高于大将廉颇。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对方赔礼道歉、承认错误的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一:老马识途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
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马倍加宠爱,渐渐地,老马迷失了自我。
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异能,我可是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这匹老马。
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一眼。
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
因大雾久久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
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
于是,老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
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
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标记,因此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二:门庭若市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
邹忌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晨,邹忌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
“你邹忌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
结果,邹忌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内涌现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成语典故。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由春秋战国时期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并分析其含义及运用。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鸿门宴是指项羽在鸿门设宴,刘邦在宴会上一度遭到包围的故事。
此后,人们用“鸿门宴”形容陷害朋友的计谋。
2.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掩耳盗铃取自《庄子·外物》“瞽者,无桎梏之忧,无目视之色,尽瞽而不失所系。
盗铃者,非盗铃也,将以为盗铃者也。
”,意为掩耳不听,偷窃铃铛声音的错误行为。
成语用来比喻自欺欺人或者故意回避现实。
3. 囊括(náng kuò)成语“囊括”源于《荀子·君道》:“夫藏舟于壑,巨鱼驰援,溺于勇者,巨鱼囊括而已矣。
”意指夹攻用兵,困住敌人。
现在常用来比喻包揽一切或巨大的功绩。
4. 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自相矛盾是把原本应该互相配合的两人比作相互攻击的人。
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观点互相对立,自相矛盾。
5.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东施效颦比喻不懂装懂,模仿别人的样子。
成语由春秋时期的美女东施效法西施后,因装腔作势而得名。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形象生动,富有故事性,所蕴含的意义也非常深刻,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可以适当运用这些成语,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学习成语是小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成语、积累素材、了解历史、通达事理。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一:三人成虎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
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二: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三:老马识途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
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
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
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
”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
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
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
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篇四: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
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
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
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
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
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
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自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