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吴市中心小学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三策略

展和提高 , 同时也是 为参 加市 区的中小学科技模型 比赛做准备。 因为每个学期 区里 比赛的模型都是各 不相 同的, 所 以每一次对 学生们来说都 是一次新 的
尝试、 新的挑战。
课外 的延伸也 是激发学 生学 习技术 的兴趣 不
可缺 少的环节。 在原有 的教学之后 , 也可 以用新颖
1 . 布 置有趣的技术实践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 组成部分 。 寻求教学的最优 化, 必然要 对作 业的优化 进行探索 。 劳动技 术的作 业不 同于语 、 数、 外 的作业 , 它可以有意识地沟通与
其他学科的联 系, 引进 学生课外获取的信 息。 例如 : 四年级第一册 第一课关 于纸张 的来 源 , 五年级教材 中木材 的来源 , 还有五年级第二册第一 课关 于废 旧电池 的回收等 ,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 自然课 中所学 到的知识 , 再深入地进 行探究。 回收
2 . 进行有 意义的技术竞赛
有竞争 , 才有进步 , 学技术也是同样道 理。 当学 生学 习了一 系列的技能之后 , 需要检验学生是否学
会这些技能 , 并能在 日常生活 中熟 练地运 用。 这可
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竞赛来达到检验的 目的。
经过~学期金工技能的训 练 , 弯制铁丝作品已经非 常熟练。 每人负责 一个字母 , 一共弯制6 个, 一会儿 工夫就 完成 了。 大家排好序 , 依次将字母插入 底板 ,
.
.
.
.
.
.
.
.
.
.
.
...
.
.—
—
...
。
—
—
0 。教 学月刊小学#  ̄2 0 1 3 . 6综合
江苏省2010年中小学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评比结果

江苏省2010年中小学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评比结果(各奖次排名不分先后)小学组一等奖(共14篇)践行“六大解放”思想发展学生创造力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吴大银透过情境教学提高儿童动手能力——谈“制作摇头公鸡”教学设计连云港墟沟小学孙静“我的新家我做主”教学设计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周敏“花边”教学设计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五小学王君燕有序探究有效教学——“木蜻蜓”教学设计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陈秋凤“给节日增添欢乐”教学设计吴江市震泽实验小学李风峰“放手,才能放飞”教学设计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沈霞“钉纽扣”教学设计无锡市蠡湖中心小学吴峥想像探究创造——“纸盒造型”教学设计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张军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谈琴芳“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研究”研究报告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徐勇关注学生发展提高劳技教学实效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徐革谈劳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衣架”教学反思太仓市朱棣文小学沈金瑛在劳技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镇江市七里甸中心小学王媛二等奖(共30篇)用新理念看劳动与技术教材的编写体例高淳县阳江中心小学陈小红契合孩子行为心理丰富劳技教育载体——浅谈如何提高劳动教育课堂绩效苏州市相城区御窑小学朱慧飞扬于指间的人文内涵——浅谈三上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太仓市经贸小学陈夏怡谈劳技课中技能训练的培养镇江实验学校卢璐缝沙包教学设计常州市五星实验小学许静“摹仿制作——漏勺”教学设计连云港市师专三附小赵璐璐作品铺路水到渠成——“缝沙包”教学设计连云港市师专一附小马鹏华“尝尝我的手艺”教学设计高淳县阳江中心小学陈小红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谈“小帆船”教学高淳县砖墙中心小学邵有良“巧手缝制的乐趣——缝沙包”教学设想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徐革“设计制作衣架”教学设计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严鑫“洗衣物”教学设计苏州市大儒菉葭中心小学刘忆宁让美妙的声音响起来——手机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韩红生“立交桥”教学设计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徐勇让美妙的声音响起来——“手机”教学设计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黄华琴“走进技术世界”教学设计太仓市陆渡中心小学许梅“洗衣物”教学设计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刘敏瑜劳动中享受,劳动中收获——“编蛋篓”教学设计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金巧英“纸的魔力——多面体的制作”教学设计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钱玲玲“变废为宝——缝沙包”教学设计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朱惠芳“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杨玲白如琳“依托劳技教育和谐发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课题研究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陈秋凤周林根真正面向学生贴近生活的劳技教育实践研究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五小学王伟芬王君燕优化劳技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韩红生情感体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胡萍“分担角色合作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陈筠让劳技活动与语文学习相得益彰太仓市经贸小学陈燕萍创建劳技学科中的快乐驿站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李娉提高劳技教学实效性的四部曲吴江经济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屠利峰谈纸工项目的学习现状与优化策略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红苗分部徐国希三等奖(共16篇)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镇江实验学校龚敏让劳技课堂焕发出创新的激情镇江市韦岗小学洪梅“十五巧板”教学案例高淳县砖墙中心小学史平平“编织中国结”教学设计苏州市崇道小学彭志芬“小帆船”教学设计苏州市崇道小学钱滢“编网袋”教学设计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王建平“缝沙包”教学设计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欧阳莉妮“缝鞋套”教学设计太仓市浮桥镇牌楼小学丁滢自主探究、勇于创新——谈“果盘”教学设计太仓市陆渡小学陆海“捏泥碗”教学设计太仓市南郊小学何敏华“鞭炮结”教学设计吴江市松陵镇中心小学钱美“编小凉席”教学设计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周文宇制作垃圾桶计算机辅助教学案例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李斌劳技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孙建芳关注劳技课堂绽放创新之花镇江市孔家巷小学谢晔浅谈劳技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镇江市润州区金山实验学校董方俊。
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

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获奖名单一等初30项(排名不分先后)成果名称、单位及申请人:1、让资优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林肃浩“化学资优生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杭州第二中学林肃浩冯德炳李蓉2、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沈大安3、杭州市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实践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郑子罕李伟韩良倪望跃何杭广4、协同、合作、发展——“新班级教育”实验的教学探索上城区崇文实验学校蒋莉虞大明蒋云朱英全力5、为成功智力而教,以成功智力施教——基于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下城区安吉路实验学校黄伟骆玲芳胡承东干定雄施环红6、走进沙地——萧山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萧山九中徐柏兴诸先元方长富7、为了每一个智障儿童的发展——萧山区特殊教育多元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萧山区特殊教育中心沈锦木傅克中许宝良邵亚华尹关林8、小学美术多元体验教学方式的构建与实践嘉兴市第三实验小学曹建林黄佳平张曦杨英琴9、小学生闲暇生活辅导研究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建人陆瑛李振林10、东阳孝敬教育课程化操作模式的研究及推广东阳市教育局沈兵姜鸣光楼锡德马森浦11、小学生智能多元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东阳市实验小学楼绍新黄笑霞赵晓丽董承英12、学案导学法——教学改革的一个创新性实践寿才明郭万里斯克良单子平高亚军金华一中13、小学生“学会心理自助”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兰溪市实验小学徐锦生吴小军胡亚芳陈金和叶茜14、小学生特长培养理论与实践武义县熟溪小学徐钢良何军杰15、重点中学美育实施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义乌中学金延风朱斌吴高泮方维华鲍忠仁16、小学语文自主建构教学研究与实践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李宝贵吴惠菁17、高中化学整体结构教学的构建与实践慈溪中学邵守灿徐昆黄建波18、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制度的创建与实践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应畏之沈海驯顾存根张建国丁耀方19、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鄞州区教委教研室李永明计志芳沈斌钟声任定尧20、以“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余姚市东风小学周仁康范红月柴利波陈百初胡亿钧21“课堂——网络”的整合——“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镇海中学吴国平王贤明朱道初俞加强王梁22、高中语文阅读“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江山中学郑逸农吴根华姜洪章朱文斌曾范友23、小学家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衢师二附小徐雪芳施燕红严黎明陈水香王红宇24、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新昌县教育局徐禄新竺健庭陈方进董朝阳25、初中生发展性辅导实验研究诸暨市浣纱初中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边伟达刘宣文边玉芳斯怡安26、大容量输入输出语言信息的英语教学临海市回浦中学任美琴等27、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研究台州市教研室高美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讨与实践28.台州中学孙立文等29、初中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温州实验中学温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王朝曙麻晓春胡珏虞缓缓侯定伟30、混龄幼儿交互活动促进幼儿综合发展实验研究南海实验学校娄敏二等初79项(排名不分先后)成果名称单位申请人趣味物理实验的开发与研究富阳中学赵力红体验建构表现——“自主实践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杭州采荷中学何志英唐宇红(执笔)王斌陈琦走进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电脑音乐系统辅助高中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与研究杭州第二中学张路路陈克宁何东涛宋玉林黄犁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杭州第二中学尚可龚金根赵庆跃黄伟杨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与研究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沈燕影俞春晓杨勤奋汪劲秋王小意《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杭州学军中学任继长杜持红让孩子改变学习走向自主下城区长寿桥小学李西文俞洪萍以评价促发展,为发展而评价——多主体激励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萧山区高桥小学黄宪法来春霞让我们更加健康——萧山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萧山区教育局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朱伟中陈胜良俞晓东陶青来尧林从理念到实践——“研究性学习”为我们构筑了学生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的自由空间浙大附中季芳尚可汪国新顾建辛郑国强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湖州市湖东小学学科创新教学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湖州爱山学区湖东小学盛春荣农村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湖州城区织里镇中学沈斌海杨勇明郑旭红湖州德清机关幼儿园城镇幼儿玩沙游戏与幼儿全面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王悦娟等在农业气象科技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研究湖州德清洛舍中心学校倪土根俞守明小学常识课课型与教法研究湖州德清逸夫小学徐敏邰秀珍高中阶段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湖州二中徐育玉张令军农村小学探究性实践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海盐教科所陆李松杜伟明王福良章驰冠高中语文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海盐元济中学徐桦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罗剑虹徐颖锋周慧敏俞界岳张金富高中《劳动学》课程教学模式试验嘉兴市教育局李水根徐志平朱桦吴全泉刘树臣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研究平湖市实验小学王永初蒋国杰张华王爱民小学审美化教学研究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周施清闻惠华沈坤华尤良南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金华四中卢莉朱海霞小学数学“活动领先研究开放”教学改革成果报告金师附小胡德龙唐彩斌倪军健以创新为本位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武义县壶山小学谢玲玲刘力李献武李建生俞妃仙高中数学“主动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永康市第一中学童天恩李克勤李康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模式研究缙云县实验小学陈汉光王斌吕慧丽杨丽佳吕国飞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缙云县实验小学赵力乾祝桂义陈汉光生物教学中构建科学方法训练模型的研究缙云中学应志雄李锦山丁爱采李小凤施望敏农村寄宿制小学保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景宁县教育局罗德伟周光平吴建强张昌寿潘舸平沈晓刘杰伟毛晔德景宁县实验一小“板块剪贴”助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菊林献海叶慧姬“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龙泉市教研室吴丹青中学化学“再认识、再发现”教学方法的构建与实践慈溪浒山中学陈洪发张建国叶戎伟华建浓施初勋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研究奉化市实验小学张良范伟东高中美术班“合格加特色”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宁波三中林金妙许谱槐骆建钧弘扬“三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宁波中学蒋裕源奚曾辉小学童诗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宁海县实验小学胡文杰金慰祖叶再芳严晓峰项杨舫九年一贯分阶段达标的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鄞州区邱隘实验学校应后达俞建祥陈莉惠顾存根徐晓鸣小学心理健康主题教育研究鄞州区钟公庙镇中心小学陈冠昌鲍国光严惕非“学中玩、玩中学”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余姚市实验学校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喻伯军郑水军鲁建国朱潮海罗建平初中生公民道德体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余姚市舜水中学王胜战戴红萍应建军李军杨小杰高中语文学导式学习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余姚中学李仁国周安民胡可飞厉文明周俊杨实施良知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余姚中学祝国强李仁国周安民幼儿绘画创造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柯城区新华幼儿园刘小倩范诗武徐小燕朱元媛何晓勤小学主体性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龙游县西门小学梅樟明余淑君林建平孙银丽刘智松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策略研究衢州二中张遥小学审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衢州市实验学校姜荣根陈晓平吴月香严丽萍王文森活课程、活教材、活教法上虞市鹤琴幼儿园赵秀红姚月丹许雯吴锡汾陈彩娣.青年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绍兴市教研室李新王黎明方炎军沈江峰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优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绍兴市鲁迅小学马成永汤春燕陈丽君叶燕芬陈建华小课题进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绍兴县柯桥小学郑雨浪叶百水朱正祥孙华劬董万昌学生整体发展教育实验研究诸暨中学潘国权陈水均楼蒋良关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生物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案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施忆等引导高中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金华二中浙师大章云生等小学生人格教育实验研究浙江大学教育系温岭市方城小学肖龙海张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研究(教材)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边玉芳《新语文读本》小学卷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尚文方卫平以情感为核心的托幼一体化课程的研究浙师大杭幼师附幼朱丽丽王芳中学数学“问题发现教学”研究与实践台州市教研室李昌官等高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研究与培养台州中学方青稚等注重过程与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探索天台中学郑志湖等大溪小学乡土作文教学改革探索温岭市大溪小学鲍立云张仁忠农村小学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体系的构建温岭新河小学应正荣等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系列研究仙居安洲小学幼儿园吴立安等小学作业改革的实践研究仙居县教研室张志伟等小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苍南县灵溪镇第五小学章绍友陈立安整体推进学校教学手段现代化之研究苍南县龙港一中应重庆教师专业发展之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乐清中学魏樟庆吕品充分利用CAI优势开展创新教学改革平阳二中周伟林观厚城镇初中活动教育研究瑞安市安阳镇第一中学伍树声王孔勤叶大新章晖林成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中减负提质的测量和评价研究温州第十二中学陈炜等.新世纪美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温州实验中学王五一面向21世纪提高小学生学习质量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王红军等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温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陈素平陈耀张延银施昌魏“名作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岱山县高亭小学陆其恩韩梅亚陈龙宽刘燕儿普陀模式——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创新教育实践研究普陀二中唐汉成戴建明“海岛风情”——弘扬乡土文化的美术教学改革实践舟山市定海四中陈永刚蒋群吴媛媛张秋明谢舫小学常识“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舟山市教研中心定海小学定海盐仓中心定海小沙中心岱山高亭小学王莉珠周钢邵平安顾富金陈佳斌高中理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舟山中学缪和平唐华丁成云杨林王忠庆。
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白彦军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08期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之下,伴随着这些年以来国家以及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持续关注,各小学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以及认识上已经得到了逐步加强,但是仍然存在劳动教育定义不清,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异化,学校及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和不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缺乏相关制度保障等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小学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的相关策略。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劳动教育的狭隘化在当前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当中,很多小学都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这也就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被逐渐转化成了道德方面的教育,其中“劳”的开展已经缺乏了原本的意义,逐渐出现了向“智育”转换的误区,这也就导致小学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当中出现了“有育无劳”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还有一部分就是对小学生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仅仅局限于让小学生参与值日、大扫除以及其他的成本较低的劳动。
对于很多学生家长来说,在家庭之中开展劳动教育就是指做家务。
因为对劳动教育的不同的认识,导致小学生并不能端正对劳动的态度,同时也无法将劳动教育对自身身心协调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劳动教育实施异化众多小学教师以及学校、家长对劳动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导致劳动教育在真正的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异化问题。
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都是“劳动光荣”的劳动教育理念,但是很多教师违背了这一教育理念,将学生劳动作为对学生违背相关规定的一种惩罚方式。
这也就直接导致很多小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厌烦、抵触心理。
小学生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也就无法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
除了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和不正确认识对学生的影响,还有很多家长会给学生灌输从事体力劳动是不光彩的教育理念,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参与劳动的排斥以及对劳动认識的错误。
(三)劳动教育不受重视虽然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各个小学都已经逐步开始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真正的实践效果却没有达到思想重视的高度。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报告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劳动技术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然而,当前我国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存在着资源匮乏、单一化等问题。
因此,开发和利用适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资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证数据,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研究。
四、研究内容1.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当前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开发适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学习资源:根据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开发出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科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学等。
3.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对已经开发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实践,观察和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效果。
4.分析学习资源的效果和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数据,分析学习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学习资源。
5.提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指导小学劳动技术教师的教学实践。
五、预期结果通过研究,预期可以开发出适合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学习资源,提高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预期可以为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六、结论与展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需求,研发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劳技教育本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劳技课题申报《农村小学劳技教育本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世界范围看,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都在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全民的技术素质,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有“做便是学,拿做来学,才是实学”的主张,提倡乡村教育,办乡村学校,以行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它确立了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2、我国劳技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家长重智轻德,结果是子女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贪图玩乐而娇气十足。
学生中缺少必要的劳动素养,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屡见不鲜。
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材和资源在很多项目上都不够全面、系统。
尤其是地方特色的劳技资源较为分散,一些隐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许多学校往往以物质条件尚不充裕,场地、资金欠缺为借口,把劳技教育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学生劳动观念淡泊。
这样的学生如何面对今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境,撑起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呢?3、我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位于太仓市城厢镇的西郊,地处城乡结合部,所属伟阳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小区。
校内拥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劳动基地。
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农村,接受过现代劳技教育,了解农村劳动常识。
学生中有半数来自当地的新农村示范区,还有半数是来自外省市的“新太仓人”。
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中那些潜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时空,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相整合,使学生养成基本的劳动素养,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既是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求,也是执行新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劳技教育本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试图通过探索劳技教育本土资源的开发途径和利用策略,更好地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太仓的情感,为形成健全的人格打好基础。
小学学生劳动实践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小学学生劳动实践总结小学学生劳动实践总结本学期,六年级劳动教育工作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结如下:一、多渠道宣传,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建设人才必须遵守的守则。
对学生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
我校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密与少先队活动挂钩,保证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我们还将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
二、加强劳动课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劳动课新路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组织劳动课教师认真研究教育大纲和教材,理清劳动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思想观念目标,大力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以及劳动态度观念的培养,努力探索劳动课教学新路子。
积极探讨课程删减整和,并结合教学实践编制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的劳动课教材,以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和形成。
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小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内部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重视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三、继续以“服务岗位的创建”活动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通渠道,拓宽开放外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成长舞台。
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规律出发,以“广阔的舞台,金色的童年”为主题,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开展体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服务岗位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发和利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和应用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方案,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资源开发1.教材资源开发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开发适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资源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编写教材、整理案例、制作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
教材应包含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等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训设备和工具的配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实训设备和工具。
例如,木工、电子、机械等实验室的建设,配备适合学生操作的设备和工具。
还可以利用3D打印、激光切割等高科技设备,提供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
3.校内外实践环境的开发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实践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和创新机会。
学校可以建设各种实践场地,如花园、工作室、实验室等,提供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场所。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手工比赛、创客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部分:资源利用1.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根据教材资源和实践环境,制定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热情。
2.组织实践活动和项目制作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制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提高。
例如,组织学生制作手工作品、搭建模型、修理家具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
课题实验方案
常熟市吴市中心小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具有科学素养,也必须具有劳动技术素养。
学校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无论是从传统教育思想的视角,还是从现代教育思想的视角,都是培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始终面临着如何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的问题。
我们以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应该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劳动技术生活体验出发,积极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根植现实,面向未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呈现,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努力把课程与生活融为一体。
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断地丰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涵,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同时,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有效的实践策略。
2.我校自1996年开始,开展了“培养跨世纪新型农业后备人才的研究”、“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造就新型劳动者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中加强“动手做”的实验研究”和“面向苏南农村发展特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等课题实验,学校的研究课题层层深入,课题选取劳动技术教育为切人口,结合本地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改革劳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学生劳动素质的综合评估方法,积极
开展农业种养殖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劳动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课题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广阔背景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研究需要有一个继续深化的过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层面上需要有一个新的突破。
为此,学校重新确立了“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为学校的实验课题。
二、理论假设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是指有利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校本教材建设,也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劳动基地建设、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校园劳动技术教育文化、地方现代科技成果等。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就是通过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研究,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因地制宜地建设和利用贴近时代、贴近师生、贴近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深入的校本教学研究与交流,打造特色课程,弘扬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特色,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本课题作为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与同类课题的区别在于把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既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凸现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践上,并通过对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课程校本化管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家校教育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
通过学校课题研究重心的下移,积极追求课题研究的实效,凸显校本研究的积极意义。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将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和陶行知先生“手脑合用,学做为一”等教育思想为理论支持,以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为载体,以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的调整,课程校本化管理的探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深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家校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为基点,以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具有学校地方特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深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不断地丰富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丰富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2.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通过对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的调整,课程校本化管理的探索,教师校本培训的深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技术教育家校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3.不断深化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认真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影响教学的实施因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关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呈现,关注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认真分析劳动技术教育实施后的学生学习成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实践,劳动技能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普遍的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有效
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有效的实践策略。
5.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形成一支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运用于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如何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的内容。
2.通过对教材开发、地方课时设置、课程校本化管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家校教育辐射等一系列的研究,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策略。
依托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化。
3.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研究如何深化劳动技术教育学科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
4.研究如何依托课题的校本实践活动,通过建设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地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实践途径。
5.研究劳动技术教育中教师对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如何依托课题实践,培养一支能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运用于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的有效策略。
五、实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1.文献法: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文献资料,认真学习陶行知的有关教育理论,定期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2.调查法:定期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教学案例进行调查分析,
掌握实验动态和其它与课题实验相关的信息,认真进行分析研究。
3.经验总结法:认真实践,积极思考,及时总结经验。
定期组织开展各类评比、竞赛活动,每学期做好一次总评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认真撰写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论文,积极参与上级教育主观部门开展的论文征集活动,积极推广实验学校课题研究实践经验。
六、实验措施
1.认真重视教师课题理论的学习。
加强对学校劳动学科教师的新课程培训,认真研讨新课程计划,研讨劳动技术教育理论,提高劳动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执行力。
2.认真重视劳动技术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的研究,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规范实施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推进。
3.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地方、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
组织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科研骨干教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实际,编修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校本教材。
4.认真重视加强对学校专用劳动基地的管理,继续加大投入,优化基地设置,把学校劳动基地建成课题实验的基地,积极凸现学校特色资源的优势。
5.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邵建明(书记)
课题开发与理论培训组:
负责人:仲国锋(副校长、教科室主任)
师资培训与实验组:
负责人:俞维军(苏州市自然学科带头人、副教导)
资源开发与资料收集组:
负责人:杨绍球(教科室副主任,教导处副主任)
七、课题研究进程:
1.2007、5~2007、12,课题开题阶段。
进行理论研究,收集、分析相关文献。
设计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进行师资培训。
开展课题开题活动。
负责人:邵建明、仲国锋、杨绍球。
2.2008、1~2009、6,课题实验阶段。
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资源建设实践研究,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形成案例汇编。
负责人:俞维军、仲国锋、杨绍球。
3.2009、7~2009、12,课题总结阶段。
案例分析,成效总结,成果展示。
阶段成果形式:论文集、课堂展示、成果展览。
负责人:邵建明、仲国锋、杨绍球。
执笔:杨绍球
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