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膜壳绦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合集下载

3、短膜壳绦虫

3、短膜壳绦虫

2.虫卵: 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54~42µm,无色
透明,外层为很薄的卵壳,在卵壳和胚膜之间
有4~8根细丝,从胚膜两极伸出,胚膜内含一
个六钩蚴。
二、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鼠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 粪便排出体外。 人误食、消化 4天
虫卵或孕节→→六钩蚴在肠中孵出→→侵入肠绒毛→→→
液作用
3.治疗患者:
同猪带绦虫。 [复习思考题] 1.短膜壳绦虫成虫和虫卵有哪些特征? 2.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的感染?
6天后

形成似囊尾蚴→→→肠腔→→用头节附于肠壁→→→成虫
返回
发育时间: 2~4周 成虫寿命: 1个月 短膜壳绦虫在宿主肠道中常有自体感染现 象。亦可由中间宿主传播,即 人误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甲虫、螨)而感染微小膜 Nhomakorabea绦虫生活史
三、致病: 由于成虫在肠内的机械性损伤和毒素作用, 使肠粘膜出现溃疡、出血,甚至坏死。从而引起: 1.消化功能紊乱: 2.营养不良、贫血: 3.头痛、头晕、烦躁、失眠等: 4.荨麻疹、皮肤瘙痒: 四、诊断: 1.水洗沉淀法: 2.饱和盐水漂浮法:
四、微小膜壳绦虫(短膜壳绦虫)
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寄生于人体小 肠内,可引起短膜壳绦虫病。 一、形态: 1.成虫: 为中、小型绦虫,体长20mm,头节为圆球形, 直径为0.13~0.4mm,有四个吸盘和一个能伸缩的 顶 突 , 上 有 20~30 个 排 成 一 圈 的 小 钩 。 链 体 有 100~200个 节片,所有节片的宽度均大于长度。 有雌雄两套生殖系统,末端的孕节内充满虫卵。
五、流行: 短膜壳绦虫为世界性分布,以热带和温带地 区较多。我国分布广泛,但感染率不高,儿童感 染高于成人。

短膜壳绦虫病健康宣教

短膜壳绦虫病健康宣教
确保食用的鱼类经过充分加热,避免生食或半生 食。
熟悉鱼类的来源,避免不明来源的水产品。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处理生食 后。
家庭中应教育儿童注意卫生,避免感染。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定期检查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感 染。
早期发现可以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病原体
病原体为短膜壳绦虫,属于异养动物,寄生在宿 主的小肠内。
成虫长度可达数米,可能影响宿主的营养吸收。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流行情况
短膜壳绦虫病主要在水域丰富的地区流行,尤其 是淡水湖泊。
全球范围内均有报道,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 见。
谁容易感染短膜壳绦虫
谁容易感染短膜壳绦虫 高风险人群
食用生鱼片或未熟鱼类的人群,尤其是渔民和其 家庭。
短膜壳绦虫病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2. 谁容易感染短膜壳绦虫 3. 何时出现症状 4.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5. 如何治疗短膜壳绦虫病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定义
短膜壳绦虫病是由短膜壳绦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 病。
这种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受感染鱼类传播。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感染后一般在几周内出现症状,但也可能长达数 月。
有些人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仍可传播病原体。
何时出现症状
常见症状
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和食欲减退。
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
何时出现症状
就医建议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
确诊后可依据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食品安全

短膜壳绦虫病护理PPT

短膜壳绦虫病护理PPT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症状
感染可能导致腹痛、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需定期检查。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流行病学
短膜壳绦虫病在某些地区更为常见,尤其是水域 丰富的地方。
了解流行病学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海鲜爱好者、捕鱼者及水产养殖工人是高风 险人群。
他们的饮食和工作环境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谁会受到影响? 儿童与老年人
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需特别关注这两个群体的健康状况。
谁会受到影响?
旅行者
前往短膜壳绦虫病流行地区的旅行者也可能 受到影响。
建议旅行前了解当地卫生状况,采取必要的 预防措施。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出现症状时
通过立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谢谢观看
短膜壳绦虫病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进行护理? 5.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定义
短膜壳绦虫病是一种由短膜壳绦虫引起的寄生虫 病,主要感染人类和动物的肠道。
感染通常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水生动物而传播。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教育与宣传
通过社区教育提高人们对短膜壳绦虫病的认识。
提高公众意识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改善水源卫生
确保饮用水和水源的卫生,减少寄生虫传播的机 会。
清洁的水源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如何预防短膜壳绦虫病? 立法与监管
加强对水产品市场的监管,确保安全供给。

短膜壳绦虫病疾病研究报告

短膜壳绦虫病疾病研究报告

短膜壳绦虫病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短膜壳绦虫病所属部位:腹部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腹泻疾病介绍: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是怎么回事?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发病原因: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吸盘4个,顶突有单列头钩20~30个,颈细长,颈后有体节100~200节,少数多达1000节,每节片有圆形睾丸3个,卵巢分2叶,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含虫卵80~200个,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胚膜两端各有细丝4~8根伸出,胚膜内有六钩蚴,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六钩蚴逸出即钻入小肠绒毛发育成似囊尾蚴,回入肠腔,吸附肠壁,约在感染后1个月成熟产卵,其虫卵亦能在肠内孵化,形成自身重复感染,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甲虫吞食虫卵后孵出六钩蚴,入其血腔发育为似囊尾蚴,甲虫如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发病机制: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头节吸盘,小钩,体表的微毛对人肠黏膜有明显损伤;虫体分泌物也可产生毒性作用,在成虫附着的肠黏膜发生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在宿主体内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反应,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特异性IGA,IGG,IGM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肠灌洗液特异性:IGA和IGE也有所增高,动物实验证明,血清特异性IGG和IGE抗体可被动转移保护性免疫力,此外,保护性免疫力与T细胞有关,T细胞被动转移也能影响免疫力症状体征:短膜壳绦虫病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短膜壳绦虫病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感染轻者可无症状,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胃肠和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以及头痛,头晕,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贫血也较常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短膜壳绦虫病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短膜壳绦虫病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
何时进行护理?
定期筛查
对于高风险人群应进行定期筛查和监测。
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地区。
何时进行护理?
治疗后随访
患者治疗后需进行随访,确保病情好转。
定期复查可防止复发。
如何进行短膜壳绦虫病的护理 ?
如何进行短膜壳绦虫病的护理? 饮食管理
确保患者的饮食安全,避免食用生水和生食 海鲜。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促进康复。
如何进行短膜壳绦虫病的护理? 药物治疗
遵循医生的指示,按时服用抗寄生虫药物。
药物治疗一般效果良好,但需监测副作用。
如何进行短膜壳绦虫病的护理?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
适当的心理辅导对康复有积极作用。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症状改善
短膜壳绦虫病护理业务学习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2. 为什么要重视短膜壳绦虫病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短膜壳绦虫病的护理? 5. 护理效果如何评估?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定义
短膜壳绦虫病是由短膜壳绦虫引起的寄生虫疾病 。
这种虫体主要寄生于人类的肠道,影响营养吸收 。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熟或生的感染性水产品传播 。
因此,饮食卫生在预防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短膜壳绦虫病? 症状
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 状。
长时间感染可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
为什么要重视短膜壳绦虫病护 理?
为什么要重视短膜壳绦虫病护理? 健康影响
短膜壳绦虫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长期 影响。

3-5 微小膜壳绦虫与缩小膜壳绦虫

3-5 微小膜壳绦虫与缩小膜壳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又称短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小肠,也可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1.形态成虫体型小,体长5-80mm,头节呈球形,有四个吸盘和一个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一圈小钩。

颈部细长。

链体由100-200个节片组成,所有节片均宽大于长并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孕节最大,生殖孔都位于虫体同一侧。

成节有3个圆球形睾丸横列在节片中部,卵巢分叶状,位于节片中部,孕节子宫呈袋状,充满虫卵并占据整个节片。

虫卵呈椭圆形或圆形,约48-60um 36-48um,无色透明,卵壳很薄,胚膜较厚,胚膜两端略凸起并由该处各发出4-8根丝状物,亦称为极丝,弯曲地延伸在卵壳与胚膜之间,胚膜内含有一个六钩蚴。

2.生活史微小膜壳绦虫的发育,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也可以经过中间宿主两种不同方式而完成生活史。

第一种直接感染和发育方式,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这些虫卵具有感染性,若被另一宿主吞食,虫卵在小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孵化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约经4天发育为似囊尾蚴,6天后似囊尾蚴破肠绒毛回到肠腔,以头节吸盘固着在肠壁上,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仅数周。

若虫卵在宿主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亦可孵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肠绒毛经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在同一宿主肠道内完成整个生活史,称为自体感染,并且可以在该宿主肠道内不断繁殖,造成自体内重复感染。

第二种经中间宿主发育方式,印鼠客蚤、犬蚤、猫蚤和致痒蚤等多种蚤类幼虫和面粉甲虫和拟谷盗等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可在昆虫血腔内发育为似囊尾蚴,鼠和人若吞食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可被感染。

3.致病该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机械损伤和毒性作用。

在虫体附着部位,肠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坏死,有的可形成溃疡。

人体感染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量大时出现腹痛、腹泻、贫血、头痛,少数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4.诊断与防治诊断方法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浮聚浓集法从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可确诊。

044 膜壳绦虫

044 膜壳绦虫

③鼠类作为保虫宿主,在传播上起着一定 的作用。
防治原则:
①搞好环境卫生,消灭鼠类,减少传染 源;
②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 便后洗手; ③治疗病人可用吡喹酮15-25mg一次顿服,治愈 率90%以上;也可用丙硫咪唑、阿苯哒唑等。
缩小膜壳绦虫
有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肠道的常 见寄生虫,偶尔可寄生人体,引起缩小 膜壳绦虫病。虫体与微小膜壳绦虫 相似。主要区
生活史 可无中间宿主
需中间宿主
2.虫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椭圆形或圆形, 无色透明,外 有很薄的卵壳, 内有较厚的胚 膜,胚膜的
两端稍隆起, 由此各发出 4~8根丝状 物,胚膜内
有1个六钩蚴。
别见书46页表2-5
微小膜壳绦虫与微小膜壳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 大小 5~80×o.5~1.o 缩小膜壳绦虫 200~600 ×3.5 ~4.o
头节
链体 孕节 虫卵
顶突可伸缩,上有小钩
100~200个节片 子宫呈袋状
顶突不能伸缩,无小钩
800~1000个节片 子宫呈瓣状
圆形或近圆形,壳薄,卵 圆形,卵壳较厚,卵壳 壳与胚膜之间有4~8根丝 与胚膜之间无丝状物 状物
虫卵模式图
膜的两端 稍隆起, 由此各发 出4~8根 丝状物,
胚膜内有1个 六钩蚴。
二.生活史:有两种类型
1.不经中间宿主直接感染和发育: ◆成虫寄生在人或鼠的小肠中,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粪排出体
外,虫卵已具有感染性,被人或鼠吞食,虫卵在小肠孵出六钩蚴,侵 入肠绒毛约经4天发育为似囊尾蚴,6~7天后似囊尾蚴又回到肠腔, 以吸盘和小钩固着于肠壁发育为成虫。从食如入虫卵到发育为成虫产 卵,需2-4周。成虫寿命约数周。

短膜壳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的症状,短膜壳绦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短膜壳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的症状,短膜壳绦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短膜壳绦虫病,短膜壳绦虫病的症状,短膜壳绦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短膜壳绦虫病(hymenolepiasis nana)是由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短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短膜壳绦虫病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头节有吻突,顶突有20~30个头钩。

颈细长,颈后有100~200个体节,少数多达1000节。

生殖孔位于体节的单侧。

有3个睾丸,呈直线横列。

妊娠节中子宫呈袋状,内有虫卵80~200个。

虫卵无色透明,椭圆或圆形,大小47~37μm,壳薄,壳与胚膜间充满无色液体。

胚膜两端各有4~8根细丝伸出,内胚膜两板稍隆起,胚膜内有六钩蚴。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

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约在感染后1个月发育为成虫产卵。

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二、发病机制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

以头节附着于肠粘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粘膜炎症、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

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

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

国内王胜淼等报告(1956)在人体感染的虫数可达l500条,最多一例为37482条。

当体内出现大量的虫体可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还可引起免疫反应,机体出现IgA,IgG,IgM、IgE有不同程度上升。

提示机体的免疫力与该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

症状体征一、症状感染轻者一般无症状表现。

感染严重者可出现:1.胃肠症状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便溏或便结、体重减轻。

症状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膜壳绦虫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短膜壳绦虫病是由短膜壳绦虫(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人体肠道所致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

口服吡喹酮,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氯硝柳胺或甲苯达唑等,须连续治疗3~5天。

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灭鼠,做到食前便后洗手,食具消毒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二病因短膜壳绦虫成虫长25~40mm,宽1mm,头节有吻突,顶突有20~30个头钩。

成虫寄生宿主小肠上端,虫体末端妊娠节片常在脱落前崩破,虫卵散出,随粪便排出。

虫卵被人或鼠吞食,在肠内孵化,约在感染后1个月发育为成虫产卵。

另外,蚤类及多种甲虫可成为中间宿主,被人或鼠类吞食,即可受染。

成虫与幼虫大量感染寄生于人体的小肠腔中,可引起小肠黏膜机械性与毒性刺激。

以头节附着于肠黏膜上,其固着器官和微毛对人体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虫体代谢产物的毒素刺激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溃疡、细胞溶解以及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

幼虫侵入也可以破坏黏膜绒毛,引起小肠吸收与运动功能障碍。

本病反复自身感染为常见现象,故可造成严重感染。

当体内出现大量的虫体可造成肠梗阻,偶致肠穿孔,多并发阑尾炎。

短膜壳绦虫感染还可引起免疫反应,机体出现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有不同程度上升。

提示机体的免疫力与该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联系。

三临床表现感染轻者一般无症状表现。

感染严重者可出现:
1.胃肠症状
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便溏或便结、体重减轻。

症状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相似。

儿童感染后可出现食欲改变、发育迟缓。

2.神经症状
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烦躁和失眠,神经过敏,甚至惊厥等。

绦虫若侵入脑部可致癫痫、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等。

3.皮疹
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4.血液系统症状
引起贫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四检查1.常规检查
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

可采用玻纸拭抹法检查肛门周围虫卵检查。

虫卵数稀少者可用氯化钠或硝酸钠饱和液漂浮法浓集,取表面液体镜检,但漂浮浓集法的阳性率较低。

2.血象检查
轻度感染患者血象检查正常。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略增多。

五诊断粪便中查见虫卵或妊娠节片即可确诊。

肛门拭子涂片检查肛门周围虫卵。

采用漂浮法浓集法取表面液体镜检。

六鉴别诊断应与其他绦虫病相鉴别。

七治疗吡喹酮,口服,疗效可达98.5%,还可采用槟榔煎剂,氯硝柳胺或甲苯达唑等,须连续治疗3~5天。

八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灭鼠,做到食前便后洗手,食具消毒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寄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也是很难达到的目标。

今天,你能开口说话,能用眼睛、耳朵、鼻子去感知身边的一切事物,能正常地用双腿行走,无病无痛……这些看起来是很轻而易举的,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却是极度重要且来之不易的,如果某一天你失去了,怎么办?看到街上那些失明失聪、断手少腿的残疾人,你是否在想:幸好我没有像他们那样,你错了,生命充满意外,谁能保证你明天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那你又是否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健康呢?那就请不要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赶快行动起来,锻炼身体,让身心健康吧!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是稍纵即逝的,明确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本钱,要懂得珍惜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