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0409--乾隆十五年_京城全图_中的太液池_省略_隆朝_西苑太液池地盘图_考_补证_王其亨

合集下载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

燕京八景是哪个皇帝钦定的?北京在金代时就有了“燕京八景”,历代有所不同,都是当时的皇帝“钦定”的,北京目前公认的燕京八景是哪个皇帝钦定的?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指北京的八处名胜古迹。

八景之说始于金明昌年间(...卢沟晓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琼岛春阴、太液秋风、金台夕照,并有乾隆帝亲笔御题之碑,于是燕京八景更是名满四方…...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燕台八景,指北京的八处名胜古迹。

八景之说始于金明昌年间(1190年),但八景之名历来传说不一。

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定为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玉泉趵突、西山晴雪、琼岛春阴、太液秋风、金台夕照,并有乾隆帝亲笔御题之碑,于是燕京八景更是名满四方……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古关城,所在峡谷属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燕国就曾扼控此口,时称“居庸塞”。

汉朝时,居庸关城已颇具规模。

南北朝时,关城建筑又与长城连在一起。

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称。

关城附近自然风景十分壮美,城关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溪谷中间,两旁群峰起伏,重峦耸叠,山花野草,葱茏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幅天然美景,早在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山八景”。

1982年,居庸关又以其重要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价值,划入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保护区,成为其中重要的景点。

蓟门烟树相传是古蓟州遗址,又叫蓟丘,俗称土城,是辽城和元城的故址。

在德胜门外西北,距城内约4公里。

古城墙和古建筑物都已废圮,只有古城门旧址两个土阜还存在。

相传当年其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拂空,四时不改,故名“蓟门烟树”。

卢沟晓月卢沟桥拂晓晨景,斜月低垂,晨霭苍茫,西山诸峰,笼罩轻烟,古桑干河,晓雾蒙蒙,如同一幅月色迷离的画境,故称“卢沟晓月”,卢沟桥的东头是宛平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即发生于此。

玉泉趵突又叫玉泉垂虹。

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

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

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碑⽂注释来源:北京⽂博作者:⾼凯军查看:1895 【2005-9-1 12:00:00】【⼤中⼩】⽬前已知刻有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的碑刻有⼆。

其⼀,在永定门外燕墩。

据[清]于敏中等编《钦定⽇下旧闻考》卷九⼗,《郊埛南》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许,官道西,恭⽴御碑台。

恭勒御制《帝都篇》、《皇都篇》。

其制,砖为⽅台,⾼⼆丈许。

北⾯西偏门⼀,以⽯为之。

由门历阶⽽上数⼗级,⾄台顶,缭以周垣。

碑⽴正中,形⽅⽽长,下刻诸神像,顶刻龙纹,⾯北恭镌御制《帝都篇》,⾯南恭镌御制《皇都篇》,均清、汉书。

”此碑⾄今保存原貌,与上述记载相符。

其⼆,埋藏于先农坛墙外京青⾷品⼚院内地下。

据悉,该碑原处天桥⼗字路⼝西北⽅的“⽃姆宫”内,民国时有⼈将它移⾄先农坛东北外坛墙下,后⼜移⾄先农坛内坛东北⾓,因历久风尘,埋地下。

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专家们多年探索查找,于今年初春发掘出⼟。

据笔者现场勘察,该碑由碑顶、碑⾝和底座等部分组成。

其中碑⾝为146平⽅厘⽶截⾯、⾼320厘⽶的⽅形⽯柱,四⾯刻有满、汉两种⽂字的《帝都篇》和《皇都篇》。

汉⽂部分与《钦定⽇下旧闻考》卷九⼗,《郊埛南》所录《帝都篇》、《皇都篇》⽂字基本相同,唯结尾处有“乾隆⼗有⼋年岁次(在)癸⾣孟夏⽉御笔”字样,其后有乾卦圆形章和隆字⽅形章。

另外,碑中《皇都篇》“阅今千年峨天阊”句的“年”字,《旧下旧闻考》误录为“载”字;“⼋旗居处按界疆”句的“按”字,《⽇下旧闻考》误录为“安”字。

该两碑及其所刻汉、满⽂本乾隆御制《帝都篇》和《皇都篇》系研究和展⽰北京历史的重要实物⽂献。

为便于⼈们进⼀步研究和理解这两篇碑⽂的内容和更准确地把新发现的这块碑⽤于⾸都博物馆新馆展陈,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两篇碑⽂的汉⽂部分加以注释,仅供参考。

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斧正。

先农坛墙外出⼟乾隆御制《帝都篇》、《皇都篇》拓本⼀、《帝都篇》帝都者,唐虞①以前都有地⽽名不著,夏商以后始各有所称,如夏⾢②、周京③之类是也。

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朝邑丰图义仓记》解读

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朝邑丰图义仓记》解读

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文/成雅莉——《朝邑丰图义仓记》解读关中平原东部黄河西岸边的朝坂老崖上,有一座历经百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发挥储粮作用的粮仓——丰图义仓,是我国粮仓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揭密丰图义仓百年沧桑,让我们解读馆藏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主任仓绅严志敬等主持、邑人张明善撰写的《朝邑丰图义仓记》。

阎敬铭倡建义仓《朝邑丰图义仓记》载:仓者常平仓也,向设三处,一在县政府左近,一在卜子祠右侧,一在城隍庙东岳楼南偏。

追溯大荔建仓历史,还得从隋文帝时说起,公元589年,南北朝对峙结束,隋统一全国,开修漕渠,修建粮仓,在沙苑建立了永丰仓,距今一千多年,现仅存遗址。

《续朝邑县志》载:“唐高祖自河东引兵而西济河至朝邑,舍于长春宫,休甲养士,仍资永丰仓为用,后尝命太宗镇此。

”《大荔县志》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诏永丰仓出十五万石米付同州,减时价十千粜于百姓。

”常平南仓,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廒房8座,计37间,朝邑儒学署南。

常平仓,乾隆五年(1740年)增修,建廒14座,共70间,在府署东《大荔县志》(熊兆麟);常平西仓,也在乾隆五年建,廒房7座,计35间,在朝邑城隍庙东偏。

清光绪三年(1877年),陕西、山西、发生特大旱灾,先后持续四年之久。

朝邑人阎敬铭被派往山西稽办赈务。

阎敬铭是晚清著名的理财专家,有“救时宰相”之称。

清咸丰初年,他任湖北粮台总办,删减浮费,核定员额,一年为朝廷节省库银十万多两。

后来,得知家乡一带发生特大旱灾,他急忙上奏慈禧太后,恩准他回陕详查。

他回到朝邑后,看到的是残垣断壁,饿殍遍野,有卖儿卖女的,甚至出现人吃人的可怕景象,情况万分危急。

他一方面快马流星速报朝廷请求拨款调粮救济,一方面同地方官员、乡绅筹粮搭粥棚,舍饭赈济灾民。

阎敬铭觉得,这可解一时燃眉之“急”,难解长远防旱备荒。

苦思冥想,他决定建粮仓。

回京后,阎敬铭便详写奏章,力谏朝廷予以批准。

据馆藏《朝邑丰图义仓记》载:光绪十四年(1888年),阎文介以经界不正,谷禄不平,函请大吏清丈吾邑地亩,阅四稔蒇事计。

(最新)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

(最新)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

《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限量发行:199套收藏价:36000元规格:纵115CM,横220CM已故国宝级的鉴定大师史树青生前书题<<清代皇帝宝玺总谱----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乾隆十一年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定先代所藏御宝二十五颗,袭以重盝(读录,盒子),承以髤(读休,赤色和黑色的漆)几,设交泰殿中。

御宝各有所用,真罕见宝谱也!一九九九年元月,春兰放花,香流满室。

乾隆钦定二十五宝玺鉴赏《清宫交泰殿皇帝宝谱》1、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白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盘龙钮高二寸承天受命大清国之印,以表明皇帝的道统2、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碧玉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一分盘龙钮高三寸五分皇帝敬奉上天之印,以表明皇帝顺从于天3、大清嗣天子宝以章继绳金方二寸四分厚八分交龙钮高一寸七分皇帝继承人之印,以表明效仿祖辈4、皇帝之宝(满文) 以布诏赦青玉方三寸九分厚一寸交龙纽高二寸一分皇帝之印,颁诏大赦时用5、皇帝之宝以肃法驾檀木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七分盘龙纽高三寸五分皇帝之印,以整治国家,使之有序6、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白玉方二寸四分厚六分交龙纽高一寸三分皇帝之印,用来祭祀所有神灵7、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白玉方二寸一分厚六分盘龙纽高一寸三分皇帝尊崇亲属之印,用来封赠皇族成员徽号皇8、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白玉方二寸二分厚一寸一分交龙纽高一寸二分皇帝亲密亲王之印,向亲王颁旨时用9、皇帝行宝以颁锡贲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蹲龙纽高二寸五分皇帝公务用印,赏赐施恩时用10、皇帝信宝以征戎伍白玉方三寸三分厚五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皇帝凭证之印,调兵时用11、天子行宝以册外蛮碧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八分蹲龙纽高二寸五分皇帝公务用印,册封外藩时用12、天子信宝以命殊方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二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皇帝凭证之印,给远方各国降旨时用13、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吏白玉方三寸一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一寸七分尊敬上天仁爱百姓之印,用于来京朝觐官员降旨时用14、制诰之宝以谕臣僚青玉方四寸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寸七分降旨之印,训示官员时用15、敕命之宝以钤诰敕碧玉方三寸五分厚一寸一分交龙纽高一寸八分降旨训谕之印,颁诰命、敕命时用16、垂训之宝以扬国宪碧玉方四寸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留下皇帝训示之印,用来宣传国家典章制度17、命德之宝以奖忠良青玉方四寸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二寸一分降旨给有德才者之印,用以鼓励忠诚贤良18、钦文之玺以重文教墨玉方三寸六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一寸六分尊崇文化之印,以重视文化教育19、表章经史之宝以崇古训碧玉方四寸七分厚二寸交龙纽高二寸二分表彰经史之印,以尊崇古代的训示20、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青玉方四寸七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巡察疆土之印,皇帝外出巡察时随身用印21、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青玉方四寸八分厚一寸九分交龙纽高二寸五分征讨叛罪安扶百姓之印,出征讨伐时用22、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戎行墨玉方五寸三分厚一寸三分交龙纽高二寸二分统辖全军之印,发布军令时用23、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青玉方三寸八分厚一寸四分盘龙纽高二寸三分训示万国之中,给外国降旨时用24、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青玉方四寸一分厚一寸四分交龙纽高二寸训示四方百姓之印,诏告四方百姓时用25、广运之宝以谨封识墨玉方六寸厚二寸交龙纽高三寸弘扬天运之中,以重视旌表纪念在这套哺代皇帝宝玺总谱中更值得我们珍藏的是一一爱新觉罗皇族目前唯一辈分最高的成员:道光皇帝五代嫡孙、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80多岁高龄的爱新觉罗.毓蟾先生当见到<<清代皇帝宝玺总谱>>时激动的好久说不出话来,他仿佛又回忆起小时候在皇宫里每个宝玺背后的辛酸故事,最后颤微的说: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以前皇族的珍品,死也瞑目了.相信大家都清楚,作为我国当代久负盛名的大书法家,爱新觉罗.毓蟾先生的书法作品几乎都被国内外高层喜爱和收藏,他所提写的每个字都达到上万元。

帝京景物选略

帝京景物选略

帝京景物选略凡来北京旅游的人,会频见遗址碑牌上出现刘侗与《帝都景物略》的字样。

用语不多,却总能让人们展开想象,重见故都昔日的风貌。

在北京景物文化遗产中,刘侗的《帝京景物略》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献。

在明清小品名著之中,《帝京景物略》以其内容广泛而著称,可谓集历史地理、文化和文学著作三者于一体。

全书共八卷,以城北内外、城东内外、城南内外、西城内外、西山上下、畿辅各地为先后顺序,采用客观描述的笔法,将明代北京以及周边各州、县的重要名胜古迹和富有情趣的风俗民情,尽数作了介绍。

它既是最早记述北京地区山水园林名胜古迹、岁时风俗的“燕书”,又是研究当地人文历史的典籍。

《帝京景物略》是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切磋、分工合作的成果。

主笔刘侗(1593——1636),字同人,号格庵,麻城人。

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据传,刘侗降生时突然飘来一阵浓浓的桐油味,乃取名“桐人”。

又传说,他出生三日眼开,眼瞳闪闪发亮,故名“瞳人”。

他幼年从学叔祖,特别聪明,读书过目不忘,言谈举止异于常人。

无论史经子集,未经讲解,便能背诵,与人交谈,出口成章。

为诸生时,其才学就受到督学葛公的赞赏。

刘侗为人好学善问,勤于思考,不苟同俗见。

他这种热心探讨和敢于独抒己见的精神,成为他日后著成《帝京景物略》的思想基础。

刘侗的才识为时人所称道。

然而,才华出众,反倒招惹麻烦,礼部以此奏参,罪名就是所谓“文奇”。

万历四十六年省试,刘侗与景陵(即竟陵,明代作“景陵”)谭元春、黄冈何闳中同时被降低等次,而且因此遭人妒忌,一时祸患缠身,无法在当地立足。

崇祯初年,为了获得一个合适的应举考试环境,他毅然北上京师,相伴相行的就是后来为《帝京景物略》查访搜集有关诗歌的周损。

到京城后,刘侗捐资成为太学生,并在北京整整逗留了五年。

在此期间,通过谭元春介绍,结识了于奕正。

于奕正(1597——1636),原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人。

明崇祯初年宛平县生员。

早年丧父,让财与兄弟,独居荒园之中。

碑帖珍本欣赏

碑帖珍本欣赏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
原石久佚
上海图书馆藏旧拓本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唐拓本
孟法师碑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碑石久佚
日本三井听冰阁藏唐拓孤本
王居士砖塔铭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
上海图书馆藏初拓本
道因法师碑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
西安碑林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句容县令岑植德政碑
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
原石久佚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孤本
大智禅师碑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西安碑林
北京图书馆藏拓本
多宝塔感应碑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
西安碑林
首都博物馆藏北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争座位帖
庆德二年(公元764年)
西安碑林
故宫博物院藏本
上海图书馆藏南宋长安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西安碑林
中国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博物馆藏拓本
内府所刻原石早佚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鼎帖
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
宝晋斋法帖
宋咸淳四年(1268年)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
《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帖
宋咸淳四年(1268年)
上海市图书馆藏宋拓本
郁孤台法帖
宋绍定元年(1288年)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
凤墅帖
宋嘉熙、淳佑间(1237至1252年)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颂"字未损本
元显俊墓志
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
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藏整纸拓本(局部)
元珍墓志
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

揭秘乾隆墓被盗之谜 乾隆墓消失的四大宝物是什么

揭秘乾隆墓被盗之谜 乾隆墓消失的四大宝物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乾隆墓被盗之谜乾隆墓消失的四大宝物是什

导语: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收藏家了,其在位六十年,且当了四年太上皇,在这期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各种玉
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收藏家了,其在位六十年,且当了四年太上皇,在这期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各种玉玺等,甚至死了之后也将这些奇珍异宝当做陪葬;然而在1928年7月2日,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连挖掘慈禧及乾隆两座陵墓,还将陪葬珍宝洗劫一空!
一、玉玺“八徴耄念之宝”
“玺”这个字变得尊贵是在秦朝。

秦以前,不管官印、私印,都可以用上这个大名。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

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

乾隆的一方方玺印是他为自己漫长人生路上树立的里程碑,也是他心情的晴雨表。

他打了胜仗要制玺纪念;抄录诗作要用玺点缀;70岁刻“古稀天子”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犹日孜孜”,80岁刻“八徴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

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用的一方玺措辞极其直白,上面赫然写着“归政仍训政”,明摆着讲,虽然儿子当皇帝,但大事还得老子说了算。

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

乾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御用二十五宝图

清朝御用二十五宝图

(手动翻页)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

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64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

大清受命之宝。

通高12 厘米,印面14×14厘米。

白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皇序”之用,即彰显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

玺文朱文,玉筋篆(亦称“玉箸篆”,为篆书的一种,其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故名),左满文,右汉文。

皇帝奉天之宝。

通高15.2厘米,印面14×14厘米。

碧玉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奉若”之用,即表明清代统治是奉天命而行的。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大清嗣天子宝。

通高7.6厘米,印面7.9×7.9厘米。

金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章继绳”之用,即大清遵照上天的标准而行事。

玺文朱文,玉筋篆,左满文,右汉文。

皇帝之宝。

皇帝之宝二方,其一,通高9.5厘米,印面12.5×12.5厘米。

青玉质,交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布诏赦”之用。

皇帝登基、传位、进士提名、大赦天下、颁布诏书等事,皆钤此宝。

玺文朱文,满文篆书。

据乾隆十三年上谕:“青玉皇帝之宝本清字篆文,传自太宗文皇帝时。

”则知此宝刻治于皇太极时。

当时满文篆书初具雏形,到乾隆十三年创立成熟和规范化的满文篆书,并施之于宝玺,其生发之迹清晰可见。

皇帝之宝。

其二,通高16.6厘米,印面15.5×15.5厘米。

栴檀木质,盘龙纽。

据《交泰殿宝谱》,此宝作“以肃法驾”之用。

皇帝颁诏,册封皇后等仪式多用之。

但从清代档案考察,在二十五宝中,此宝的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极广,其他诸宝实无以相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 , 见 北海 景 山公 园管 理 处编《北 海 景山 公 园 志》 , 70 页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0 年 。然 未 见具 体档案 。据刘敦 桢先生对康熙 中叶《清皇 城 宫殿衙署图》的考证 , 兼比照康熙六十年《万寿盛 典》图琼岛部分 , 均未见该组群 。可见建于顺治年 间一 说难以成立 。另 , 题咏悦心殿 首见之诗为 乾 隆九 年御制《悦心殿 作》 , 有“ … …顺 治年间建 白 塔于此 。别殿构其旁 , 颜曰 :`悦心' , 几余临幸 , 即 景成什” 之句 , 由此 , 认为悦心殿等与永安寺法轮 殿等工程一同于乾隆八年展开而工竣于九年 , 当 更为合理 。 [ 6] 乾隆十六年(1751 年)正月十六日奏案 :“ 海望 、三 和 、倍赫谨奏 :遵 旨永安寺白塔前 新建呀们达 噶 佛坛 一座 , 上檐铸造 铜镀金宝顶瓦 片 , 前檐铸 造 镀金铜隔扇四扇 , 券内漆饰并安设供案佛台。” [ 7] 《乾隆京 城全图》(1940 年)标此 亭名为“ 蓬壶 邑 胜” , 本文从《国朝宫史》改 。 [ 8] 《辍耕录》 :“ … …万寿山 … …山之东有石桥 , 长七 十六 尺 , 阔四十一尺 半 。为石渠 , 以载金水 , 而 流 于山后 , 以汲于山顶也 。” [ 9] 《 明宫史 · 金集》:“ 自北闸口迤 南东岸 , 曰船屋 , 乃冬 日藏龙舟之所 … … 再南 , 曰陟山 门 , 通里 冰 窖者也 。” [ 10] 同注[ 9] 。 [ 11]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六月十九日奏销档 :“ 拆
(责任编辑 :李 力)
· 93 ·
·92 ·
致谢 :感谢徐 苹芳教授 对本文 研究写作 的 关心与帮助 。
[ 1] 王其亨 , 庄岳《 清代乾隆朝〈西 苑太液池地盘 图〉 考》 ,《文物》2003 年第 8 期(以下简称《太液池图》)。
[ 2] 现 国家图书馆存有 据“ 乾隆京城 全图” 原图缩 印 的缩 印本二种 :一 种是题签作“ 清 内务府藏京 城 全图” ;本 , 题作《乾隆京城 全图》 , 成图 年 代考 证可见杨乃济《乾隆京城全图 考略》及侯 仁 之《北京 历史地 图集》。1996 年北 京燕山 出版 社 出版由北京市古代文物建筑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 局资料信息中心编《加摹乾隆京城全图》 。本文插 图系参照 1940 年版及 1996 年加摹版摹绘 。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 中的太液池
———清代《乾隆朝〈西苑太液池地盘图〉考》[ 1]补证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 庄 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讲 师)
在 乾隆 二十 四年 的《西 苑太 液池 地盘 图》 (后简 称《太液 池图》)之前 , 乾 隆十 五年《京 城 全 图》[ 2](图一)中曾记录 了当时 北海的 建置 状 况 , 在《太液 池图》一文中 未曾提及 , 实 属未当 。 《京城全图》今存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 , 是我 国
·90 ·
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发掘简报 · 91 ·
文 物 · 20 04 年 第 9期
是 , 该图全面 真实地记录了 乾隆朝北 海营建 第 一 阶段 告讫 的营 建成 果 。作为 补证 , 谨 将其 中 关于北海的部分与《太液池图》列表比照如下 。
将 此表与《太 液池图》文 中《乾隆 朝经营 活 动 简表》对 照可见 , 《京城 全图》所 反映 的北 海 建 置与变迁同《太液池图》恰能吻合衔 接 。乾 隆 十 五年前的建 置均在《京城 全图》中反 映出来 , 而 乾隆十六年 后的建置如 永安寺善因 殿 、东 坡 的 智珠 殿 、北坡 的漪 澜堂 等则 未见 于《京城 全 图 》 , 这 无疑 为《京城 全图》成 图于乾 隆十 五 年 提 供了有力的 旁证 。而《太 液池图》则 更为全 面 地 呈现 出截 至乾 隆二 十四 年北 海大 规模 经 营 活 动告 一段 落后 的真 实面 貌 。对照 两图 , 不 难 看 出 , 经过 乾隆 十六 年至 二十 四年 的整 治 , 琼 岛 建置 极大 地丰 富 , 北岸 、尤 其是 东岸 有明 显 的 扩展 与增 建 , 北海 水体 得以 疏浚 与拓 宽 , 综 合 景观 得到 优化 。纵观《京 城全 图》与《太液 池 图》 , 从某种意义 上 , 正为乾 隆帝“平地 起蓬瀛 , 城 市而林壑”的北京城总体 创作实践 提供了 可 贵的历史记录 。
亭 。” [ 14] 按乾隆 十四年二月初三 日奏案 , 及 乾隆十五 年
十二 月三日奏销档 , 阐福寺大佛殿 后添建了 重 檐后 殿及两座重檐八 方亭 , 十五年《京城全图》 未及载录 , 重檐后殿见于《太液池图》 。 [ 15] 原图第三进院落部分有残缺 , 本文插图暂留白 。 [ 16] 《金鳌 退食笔记》 :“ 在五龙亭东北 , 山门临太 液 池 , 南向 。第二层殿曰大慈真如宝殿 … …”《京城 全图》反映的建置状况即为明代遗物 , 乾隆十八 年进 行了大规模改造 , 包括添建山 门 、游廊 、重 檐亭 、天王殿 , 粘修大殿 , 改建配殿 , 拆挪琉璃门 等。 [ 17] 乾隆十九年(1754 年)闰四月初六日奏案 :“ 大西 天新 建琉璃八方宝塔 一座 , 通高二 十七丈七 尺 六寸 …… 再塔前新建重 檐山门一座 计三间 , 周 围游廊七十八间 , 四角重檐亭四座 , 包砌游廊台 帮 , 露明高九尺等项 工程 … …山门 外安砌丹 陛 一道 , 西边添盖正房二座计六间 。配房四座计八 间 。粘修重檐大殿一 座计五间 。月 台一座 , 改 建 两边 歇山配殿二座计 十间 。添建天 王殿一座 计 五间 。西边看墙十二 丈 , 琉璃门两 座 , 青白石 刹 二座 , 钟鼓楼二座 , 旗杆二座 , 拆挪琉璃门三座 , 看墙四道 , 拆砌大墙六十三丈五尺 , 院墙二十八 丈八尺 。”
挪大船坞 。” [ 12] 《明宫史 ·金集》 :“ 河干有亭五 , 中曰`龙 泽' , 左
曰`澄 祥' , 右曰`涌 瑞' , 又左曰`滋 香' , 又右 曰 ` 浮翠' :总谓之 曰`五 龙亭' 也 。又洞三 :上曰 龙
四川中江塔梁子崖墓发掘简报
寿 , 中曰 玉华 , 下曰游 仙 。以上俱 万历三 十年 秋 添 。”《金鳌退食笔记》 :“ 旧为太素殿 , 创于明天顺 年 , 在太液池西南 。向后有草亭 … …左有轩临水 , 曰`远 趣' 。轩 前有 草亭 曰`会 景' 。今 改建 五 亭 … …总名之曰`五龙亭' ” 。 [ 13] 乾隆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奏销黄册 :“ 拆修五龙
[ 3] 《 明宫史 · 金集》:“ … …曰太液桥 , 其牌坊曰` 堆 云' , 曰`积翠' 。今止存山石基址 。天启间 , 魏忠贤 擅政 , 又将旧砌山石 , 俱拆毁焉 。”
[ 4] 乾隆八年三月十日奏案 :“ 拆卸堆云积翠 桥一座 , 改建 转弯石桥一座 , 拆挪堆云牌楼 一座 , 拆修 积
翠牌楼一座 。” [ 5] 一说为 悦心殿 组群 建于顺 治八年 , 乾隆 八年 重
现存古代城市 地图中绝无 仅有的杰 作 。该图 由 51 帧拼 合而 成 , 总长 14.01 、宽 13.03 米 , 系 据 实地测绘 ,按 1 比 650 的比例以墨绘渲染 而成 , 绘艺精 湛 , 主要 建筑 物均 标注 名称 , 翔 实而 精 确地 反 映 了北 京 城 的整 体 格 局 。值 得 指 出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