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一、产业分类理论产业分类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的过程。

产业分类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2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二次产业分类法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将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将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

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将第二产业再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

两大部分分别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则指:●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克拉克分类法”,上述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克拉克分类指标。

就是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表示,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

二是库兹涅茨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各类和依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 化生产部门
综合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有利条件, 具有较高的生产增长率、较大的生产规 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 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23
2)经济增长效应 (1)后向关联效应 (2)前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24
3)主导产业的转换
更替顺序 :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
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 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演替的内在逻辑 :非耐用消费品产业→
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需求结构变化的逻辑 :维持基本生存型
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性发展型需求
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 :资源
4
1.1.2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①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 ②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③产业结构的持续演进和升级; ④社会 的储蓄比例持续增加; ⑤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国际贸易结构日益优化; ⑥市场需求结构日益完善; 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日益完善; ⑧社会价值观日益向不断重视生活质量方向变化。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1
第一章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现代产业序列
2
1.பைடு நூலகம் 产业结构内容
1.1.1 基本含义
1) 产业结构是研究分布在国民经 济各产业中经济资源之间的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资源配置 效率的运动关系
2)产业结构是研究产业间技术经 济的数量比例关系, 即产业间的 “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比 例关系
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中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还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行业和技术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其中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深刻地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系统中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府的规制和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政府的规制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以及它们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产业结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

总之,产业结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系统中各个产业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
影响经济系统的发展趋势。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新发展讲解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产业结构理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通(William Stanley Jevons)提出了他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主张政府在推
动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企业的产业结构,而不是仅仅重视
企业规模的扩大。

他提出的产业结构理论,成为政府及企业广泛选择的发
展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也成为许多现代经济学家处理经济问题的
基础框架。

二、产业结构理论近期发展
首先,研究表明,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定位与把握,要提高经济质量,首先要抓好产业结构定位。

其次,要考虑到产业结构协调,即通过产业间的组合,促使各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产
业结构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分布。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行业的相对规模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就业、贸易以及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有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模型。

以下将对其中一些主要理论进行概述。

1.制造业优势理论:制造业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他认为,制造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且制造业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能够促使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2.服务业优势理论:服务业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克·罗塞尔提出的。

他认为,服务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罗塞尔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必然导致服务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的服务业支持。

3.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劳动转移、资本转移和技术进步三个要素。

劳动转移是指从农业到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转移;资本转移是指资金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技术进步是指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产业结构变化。

4.新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产业结构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分支理论,如输送带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和资源丰度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化、演化和优化。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理论是经济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产业结构理论对于制定政策、预测经济走势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指导意义。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理论将持续发展,并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对经济的认识和理解。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各个产业部门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布局和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结构转型理论和新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理论。

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而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一个国家阶级力量对比的表现。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强调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认为需求是决定产业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

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社会阶级、生产关系和需求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结构转型理论强调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典型的结构转型理论包括克克曼的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驱动模型。

克克曼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从农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产业结构演变的推动力来自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

创新驱动模型则认为,产业结构演变的关键在于创新,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新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理论强调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新经济学将信息技术视为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推动力,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使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转变,并在全球经济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理论则强调知识和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应该以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总之,产业结构相关理论包括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结构转型理论和新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理论。

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关注社会阶级、生产关系和需求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结构转型理论强调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新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理论强调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发展
Chapter6 - 21/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等
Chapter6 - 22/55
Chapter6 - 18/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 发展》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著作。 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 费) 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二元结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部门存在隐性失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0, 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第二三阶段,农业中产生剩余,可满 足非农部门消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工业开始 为农业提供装备,二部门共同发展。
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 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 —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 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
Chapter6 - 19/55
第六章 理论发展
丁伯根(NP19**)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 的产业结构理论。 他把政策分为三种:数量政策、性质政策 和改革,其中性质政策就是要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 些元素。 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认为先 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完全不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 是可替代型的,因资本不足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而先进 部门采取资本密集型技术,具有固定投入系数的生产函数。主 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 原则、问题与政策》。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 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 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一项基于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概念,旨在探讨由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和重组。

它探讨的内容有产业结构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模式、重组趋势等。

产业结构理论的目的是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各行业及其产业类别、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并将其作为可以解释经济变迁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着眼于发展的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经济发展中行业及其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它深入分析了发展中经济运行规律,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内部结构的重组特点,提出了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为后期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方法
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放任学派的核心异同
严格意义上,所谓结构就是组成的整体相对独立的“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构成。

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问题。

(传导机制的拓扑关系)
比例关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比重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其数学表达式:
产业的含义:
产业就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确切的说,产业是某种共同功能和经济活动特点的企业集合.(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纯技术化的经济学标准)。

产业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古典学派和历史学派以及马克思的划分属于该层次)
上述定义的产业相当宽泛,含有几个层次的产业概念。

第一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第二层次: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产业;
第三层次:以经济活动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

从第一层次的产业概念入手解释产业,逐步切换到第二和第三层次,尤其是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等理论时,将注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产业。

基于你所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目的,可根据不同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

第一种分类标准: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典型分类就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二种分类标准:以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横向可比性为主要目的的标准分类。

比如联合国所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第三种分类:各国根据自身特点所确定的产业分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主要依据:1994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
分类大项为门类:如 A 门类(广义农业),B 门类(采掘业),C 门类(制造业),D 门类(电1i x n i i x r X ==∑() (,1,2.......1,1,.....)
j k x f x k o j j n =⊂-+
力电气水的生产)等。

大项下面为中项,叫做大类。

大类下面有小项和细项。

叫做中类和小类。

四、生产结构产业分类
霍夫曼分类法:消费资料产业,资本品产业和其他产业。

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采用的生产结构分类:基础材料产业,包括矿业、化学工业(不含化纤和化纤原料)、石油及煤炭工业、水泥、玻璃、建筑用陶瓷、石料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金属材料工业等。

加工组装产业,生活消费品和其他制造业,建筑业,商业,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

日本经济企画厅的新产业分类法
认为过去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不以反映真实情况,提出第一、第二产业合并并叫做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分割为网络部门和知识、服务生产部门
工业结构的分类法
传统做法:根据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划分为重工业、化学工业和轻工业。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产品用途,分为重工业-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轻工业-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我国的工业结构分类:
轻工业包括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

重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

增长率产业分类法
按照产业两个相邻时期(每个时期大约20年)不同的增长速度划分产业类型的方法。

发展产业(前时期增长率接近平均增长率,后时期大大超过平均增长率)
成长产业(前后时期增长率大于平均增长率)
成熟产业(前时期增长率大于平均增长率,后时期小于平均增长率)
衰退产业(两个相邻时期都小于平均增长率)
(如何测算)
产业结构
根据不同分类,可以有不同的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技术经济联系—关联,通过各产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体现出来,将利用投入产出法分析,是属于量的层面。

联系方式—动态角度考察各种联系方式的发展变化,是的质的层面。

一、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主要研究和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用:
产业关联效应来测算。

包括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如何计算关联效应)
产业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前向和后向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

因而,产业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

二、主导产业扩散效应
一是回顾效应:对其作为投入品的行业的影响。

二是旁侧效应:主导产业的成长引起的周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三是前向效应:主导产业的成长诱导了新产业,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改善了供应产业所供应产品的质量。

新疆在1990-2000年间的主导产业:棉花产业和石油天然气煤炭产业的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的定型化描述。

新疆旅游产业的上述三种效应波及范围的估算和描述。

您认为新疆能否把煤炭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其效应评价如何?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

技术经济联系---按照投入产出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前向、后向关联等。

量度指标: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

数量比例关系:资本占用关系,劳动力占用关系,产值比例关系,能耗比例关系,进出口比例关系,效益关系等。

相应指标:资本结构指标,就业结构指标,产出结构指标,能耗结构指标,进出口结构指标。

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模式
产业结构可以理解为投入产出的转换器,产出对投入的倍加数量,取决于产业结构这个转换器-------结构水平。

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兴衰和相对地位的变化中,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转换能力的快慢是核心。

如何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
如何衡量转换能力的快慢?
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效应?
结合上述观点,谈谈新疆高新产业集群无法形成的原因。

(一)资源倾斜配置:
核心要求:效率要求,对资产存量进行调整和增量上的倾斜。

一般在市场和政府双重作用下完成。

核心问题:资产存量调整如何进行?增量倾斜如何理解?
请您谈谈资源倾斜配置中的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和传到机制?
(二)经济不平衡发展:
是效率原则的必然趋势。

要求:
打破区域产业结构完整性,独立性以及再生产过程比例性的追求;
打破区域内对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对应和总量平衡,将比例性和平衡性建立在更大的地域空间范围之内,使某些产业高速增长,某些产业减速增长甚至推出。

如何理解上述过程?仅仅结合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对此进行阐述。

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相对独立性怎么办?
新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从经济不平衡发展角度又该怎么理解?
如何理解新疆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结论------角度问题
(三)结构优化与升级
优化是指高效率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变化过程。

升级是指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效率水平的主导产业(群)完全取代了原有主导产业(群)的质变过程。

如何判断高效率?
如何衡量更高技术含量?
质变过程为自然过程还是认为过程?
新疆主导产业变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化工深加工业,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您认为新疆产业现在处于更新换代阶段吗?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调整的目的在于两个提高:
一是经济增长能力和速度的提高
二是效益水平的提高
问题:如何衡量经济增长能力?
问题:如何衡量效益水平?
问题:新疆产业结构从一黑一白战略实施到旅游产业为主导,能否认为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目的?能否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的和结果?如何衡量?
产业结构转化的初始条件和结构
产业所处的经济现实环境就是产业结构转化的初始条件,在此条件下的结构就叫做初始结构
根据日本学者石川滋认为,初始条件应该有如下指标来衡量: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影响机制如何)
GDP中制造业份额(如何测算)
劳动力就业结构(如何判断)
贸易结构(如何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