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1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2/2)
¾ 在配第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产业 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概念,但论述了产业部门(Branch of Industry)、产业发展及资本投人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 顺序。其时恰处工业革命前夕,重商主义阻碍工业进步的 局限性和商业繁荣的虚假性已暴露出来。 ¾ 就此而论,配第、魁奈及亚当·斯密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 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4/4)
¾ 库兹涅茨他在 1941 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 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 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 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在理论前提上,他把 克拉克单纯的 “时间序列 ”转变为直接的 “经济增长”概念, 即 “在不存在人均产品的明显减少即人均产品一定或增加 的情况下产生的人口的持续增加”。同时,“人口与人均产 品双方的增加缺一不可”,而“所谓持续增加,指不会因短 期的变动而消失的大幅度提高 ” 。而后,他将产业结构重 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使用了 产业的相对国民收人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由 此,使克拉克法则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更趋稳固。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主流经济学思路)(1/9)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 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 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 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 (1)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经 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 结构问题。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主流经济学思路)(3/9)
¾ 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 如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 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他经济政策区分 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 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 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 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 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 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 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
¾
¾
1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1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1/2)
¾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W.配第在17世纪第一次发 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 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他于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 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 业比工业附加值高。 ¾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F.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着《经济 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 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可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 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即通过我为地租和赋税从 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仆从、君主官吏等等; 不生产阶级,即不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他在 经济理论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 和流通条件的分析。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1/4)
¾ 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 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费夏、C. 克拉克、赤松要、里昂惕夫和S.库兹涅茨等人。 ¾ 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部门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 推进下突飞猛进,服务部门也有较大扩展。在20世纪30 年代大危机时期,工业部门衰退,从统计上体现出服务部 门在经济中的明显优势。于是,人们回忆起17世纪中期 配第的朴素思想。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以统计数字为依据, 再次提起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 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
一、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2/2)
2 产业结构的概念
¾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 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中。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于20 世纪40年代。 所谓产业结构即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 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 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 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 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 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 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 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 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本报告主要介绍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zBaidu Nhomakorabea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主流经济学思路)(2/9)
¾ 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于1953年 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 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分 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 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 《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3/4)
¾ 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C.克拉 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在 1940 年出版的 《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他通过对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的整理和比较, 总结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的提高 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 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其理 论前提是,以若干经济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为依据。这种 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在此是指不断提高 的国民收人。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2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4)
¾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 态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 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 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 “雁 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 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 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 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 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 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9 ¾ ¾ ¾
¾
3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日本学者的研究)(6/9)
z ¾ (3)日本学者的研究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 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 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立足日本国 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们认为 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 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 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 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经 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包 括《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循环》、《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 《消费函数》、《日本经济之谜—成长率和增长率》、 《产业构成论》、《现代产业论(产业构造)》。 ¾
一、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
一、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1/2)
1 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它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之间,是属于中观经济的范畴。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 企业的集合。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 义。因此,对产业含义进一步给以质和量的规定是有必要的。 ¾ ¾ ¾ 首先,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 扩展的。从社会分工来说,它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现象。特殊分工 是在一般分工基础上发生的。 其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转换和 不断地向深层发展,以致形成了具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再次,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 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形成自变与应变之间的函数运 动,使全部产业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产业的存在,会成为其它产 业出现和发展的条件,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其他 产业的变化。
产业结构理论综述
指导老师:荣朝和 报 告 人:黄志刚 学 号:05113090
2006.4.6
引 言
产业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内 容,产业结构则是经济领域中至关 重要的问题。一国产业结构层次的 高低、合理与否,决定着该国经济 素质、实力的强弱和能否实现稳定 而快速的增长。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7. 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理论流派比较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产业分类理论的进展 ——立体产业分类理论 我国对三次产业理论的认识及产业结构的演 变 结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发展经济学思路)(4/9)
z (2)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 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 两种思路:
①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 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拉尼斯他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 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 素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 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 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 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¾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发展经济学思路)(5/9)
9
¾
②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 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 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 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 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 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其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 《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 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 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 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3 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日本学者的研究)(7/9)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 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 的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 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 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 起点。特别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 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 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