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1、波特给出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

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7]。巴格拉沙(Bagella .M)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的企业网络[8]。

3、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王辑慈教授最早将机群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国内。她认为认为,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9]。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中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集群,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并且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system )[10]。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中,她又提出: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11]。

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文华(2006)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12]。戴双兴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和同业交往等关系,大量与某一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13]。

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含义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一般特征:

(1)地域性强,空间位置相对集中;(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多数是围绕一个核心产业;(3)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关系密切,以价值连为核心;(4) 相关资源集中,方便共享等。它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14][15]。

研究表明,对于集群的具体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总结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可以更好地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伊萨克森等人通过对各国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1)由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化;(2)集群内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的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并通过网络中的学习相联系;(3)拥有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正规的科学基础;(4)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5)有融资渠道;(6)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能产生相互信任和共同愿景;(7)拥有能够补充本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供给渠道;(8)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16]。

1.3产业集群分析层次

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分析层次,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产业间和产业内生产链的不同阶

段的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16]。如表一[7]所示。

资料来源:Roelandt et al,1997

由于不同层次的集群所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国家层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而产业和企业层次的集群可看作是自发生成的类型,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系和市场集聚而建立。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自发生成的特点,如意大利东北部的70多个工业区,我国浙江、广东省的服装、陶瓷、五金、玩具、家具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和专业镇[16]。

1.4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区别

企业集群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定义是由仇保兴给出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把企业集群定义为: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17]。对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的使用学术界存在十分混乱的局面。虽然二者都强调成员间的产业联系,但是无论从构成主体、数量规模、地理空间等方面分析,就不难发现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1)构成主体上的区别。从两者概念上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的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比较单一,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是因群内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内生的,企业集群仅仅是“企业的集群”。

(2)数量规模上的区别。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有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的,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 [8]。因此二者在数量规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3)地理空间方面的区别。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其成员间的产业关联性,其对地理空间的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的需要。企业集群概念对企业地

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17]。

1.5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区别

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其优点是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18][19]。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产业集聚可以使不同产业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聚并不要求企业间一定要具有产业关联性;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

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

1.6 研究产业集群的意义

1、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提供互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建起起来的信任,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

(2)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可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扩展了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集群内成员之间进行细致的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4)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而吸引新企业迁入,也吸引了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的涌入。另一方面,劳动力快速流动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14]。

2、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1)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

(2)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19]。

(3)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区位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

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创新

(1)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集群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集群内的网络组织也可以获得学习上的优势,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14]。

(2)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3)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以及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将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的机会。

(4)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使集

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

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

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20]。

2 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自19世纪末马歇尔论述了产业区问题以来,至今已有近120多年的历史了。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是伴随着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一步步深入展开的,由最初的适应于传统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扩展到目前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前期,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间的物质投入关系;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集群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易费用、竞争合作关系等;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时代,集群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关注文化、知识对集群的影响和集群的创新等[21]。

2.1工业化前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组织形式由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间的物质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企业在追求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不断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一时期的集群理论,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时代前景,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

系,聚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

2.1.1产业区理论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A.Marshall)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群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曾把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一是内部规模经济,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二是外部规模经济,指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 [21]。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7]。

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论述经常被认为是集群经济研究的“权威性探索”,尤其是“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区”、“产业氛围”等,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性概念。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均未涉及[18]。

2.1.2区位集聚理论

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韦伯通过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的分析,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通过对工业生产活动区位原理的探索,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22]。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因素,主要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另一类是集聚因素,也就是使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的因素。集聚一方面表现为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和利润增加;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分布上指向性相同的企业,按一定比例规模集中分布特定优势的区位,会产生比分散布局更大的效益。产业集聚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形成的,是自下而上产生的。韦伯的论述处于传统的古典理论占据主流的时代,政府干预尚不如日后盛行,因此他的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21]。

他用抽象和演绎方法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业的吸引力。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然而,韦伯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他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

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三是仅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四是对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假定存在着矛盾和非现实性等等。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其所作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18]。

2.1.3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Perroux)鲁在195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经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产业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15]。佩鲁其增长极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佩鲁把经济空间区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增长极是在佩鲁的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的,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的通道”组成的集合体。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Perroux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 Ploe)的概念[22]。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3]。

1966年,保德威勒(Boudeville )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区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并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诱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组产业。从此,以保德威勒为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这个概念被不断流传、固定化。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由此产生[15]。

其实,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合成理论,是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在增长中的都市区确有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假说。其中包括缪尔达尔(Myrdal)和卡尔多(Kaldor)的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Hirschman)的联系理论等 [24]。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些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尽管如此,“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25]是增长极理论各思想的共识。

2.1.4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的一些知名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十年代是苏联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六年短短的六年时间,“查波罗什工程”、“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等一些大型项目相继动工完成,虽然这些工程的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综合体建设。在对这些建设成就加以总结的基础上,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彭德曼以及苏联科学院研究人员分别对地域生产综合体进行了理论分析,苏联学者的研究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包括:经营类,关联类,依附类和基础设施。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成结构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群,集群的核心是专门化企业,围绕着这一核心的是关联类企业、依附类企业,企业之间具有生产投入产出联系,所有企业共同享用各类基础设施。

科洛索夫斯这样定义地域生产综合体:“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个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

产综合体”。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型本质上是静态和可预测的,主要考虑成本节约和可见的生产联系。这种产业集群仅考虑形成综合体的关键产业联系(这些联系是可以在规划决策中预见到的),以及相关的距离费用最小化。该种类型的产业群相对来说是封闭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综合体建设是要由国家投资完成的,其集聚经济倾向被更显著的政治目的所掩盖,在苏联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作用也是有限的[16]。

2.2 工业化后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70年代后,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垂直分离基础上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的柔性生产方式,使企业间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通越发重要,即时生产更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此时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运费考虑,而且还包括交易费用的减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集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到动态的竞争优势。

2.2.1 新产业区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别卡提尼(G·Ba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的Tuscany地区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并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26]。后来学者为将其与马歇尔的产业区加以区别,称其为“新产业区”。

新产业区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本地网络和根植性。本地网络是指区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以及它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的关系。当代复杂的技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扎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接近目标用户,考虑当地原有技术的基础和联系的界面,适应当地的法律和行政法规[27]。

后来的学者继续研究新产业区理论,如1989年伯兰第(Bellandi)提出,产业区经济源于小企业群与当地社区间紧密的人际网络,要将新产业区看作是一个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整体。皮埃尔(Michae Piore)和萨贝尔(Churles Sabel)将新产业区看作是弹性专业化的区域,并列举其特征。1991年挪威学者格罗费里(Garafoli)认为新产业区本质上是一个中、小企业群构成的网络生产系统[12]。Harrison指出,对于产业区发展来说,企业在本地结成创新网络的根植性显得尤其重要。Pyke和Sengenberger认为“第三意大利”的新产业区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且新产业区应该是“社会经济综合体”,即区域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空间紧密相连。Park S.O.和Markusen提出将“新产业区概念一般化”,并且总结出了九种类型的新产业区,推动了从新产业区理论向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26]。

2.2.2新经济地理理论

克鲁格曼(P.Krugman)以传统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分析了空间结构、经济增长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他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进而发展了集聚经济的思想。Krugman设计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28]。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强调的是与自然禀赋无关的集中优势,一个中心一旦形成,就具有了自我组织和自我增强的功能,从而与初始的区位优势相比,集聚于自身的自我维持的优势变得不重要了。1991年Krugman建立了他的中心--外围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经济思想是:一个经济规模较大的区域,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会出现一种自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经济规模越大,集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大,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越有利于集聚。“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取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造业份额[29]。

Krugman工业集聚理论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收益递增、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等因素,证明了低运输成本、高制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22]。

2.2.3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在他的1998年发表的《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认为,产业集群之所以对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是因为:第一,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产业集群内企业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专业化的劳动力和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并且各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协调形成集体效率;第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使之成为创新中心;第三,产业集群有孵化器的作用,能够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的风险,促进集群新成员的发展和生产。产业集群的这种拓展强化了集群自身的发展能力,使得各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性条件下获得只有大企业的规模优势[2]。

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他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这些要素为国家特色产业持续创新和升级创造条件。以上四个要素构成了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此外,还有影响国家竞争力的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二者通过各自的方式改变着四个关键因素,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波特强调,该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积极参与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进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要条件。地理集中造成的竞争压力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将使四个基本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形成产业国家竞争优势[24]。

2.3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其特有的聚集机制,它们对劳动质量与效率的要求远胜于对劳动成本的考虑,成功的高技术产业聚集都无一例外地伴随着一种协同作用,只有具备创新环境的地区才有可能并产生成功的产业聚集。此时,集群研究的重点是集群与创新过程、组织学习、企业绩效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3.1 区域创新环境理论

创新环境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创新环境论最先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学者们提出来的,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一系列或主要的非正式的社交关系的复杂网络,经常决定一特定外在形象和一特定内部表征和归属感,透过集体式的学习过程以提升当地创新能力”。根据GREMI的观点,可以把企业看成是环境的产物,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环境是创新所必需的,在环境中是否能够得到技术诀窍、地方性联系和地方性投入,是否接近市场,能否得到高素质劳动力,都是决定区域创新性的因素[30]。

梅拉特(Maillat,1995)认为创新环境,一是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二是指从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并以此来制定经营和创新战略的组织体集合;三是动态的学习过程[31]。帕特卯等(Padmore,1998)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起来,并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构成三要素六因素。三类要素分别是环境(Groundings)、产业(Enterprises)和市场(Markets),并称之为GEM模型[32]。波特(Poter, 1998)认为相对于孤立的地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常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创新元素而快速创新;同时要面对同行竞争、持续性比较以及基本环境相似(如劳动和设备成本)的压力,迫使厂商必须以有创意的方式使自己有别于他人,使得创新压力节节升高[33]。拉托塞维克(Radosevic,2002)从决定性要素、组织者和联盟三个维度对中东欧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四个决定性要素框架模型。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四类要素:一是国家层次要素;二是行业层次要素;三是区域层面要素;四是微观层面要素[34]。

创新环境理论认为,新技术和新的产业活动空间集中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该理论的核心是探讨怎样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现有企业的创新,它强调产业区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强调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并把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的概念应用到产业政策中去。虽然该学派反复强调环境的性质,但并没有说明它的机制和过程,没有清楚地说明创新所处的某种无形的氛围的内涵和逻辑,没有说清为什么本地化可以使技术和组织更加富有活力[21]。

2.3.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萨克森宁(Saxenian,1994 )、斯科特(Scott,1994 )、达维特( David,1998 )等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成的系统。它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建立在本地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长期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开放性、本地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区域是企业的“群”,这些区域由通过合作和竞争规则的企业网络构成,区域经

济发展不是潜在合作对象的简单集合,而是系统整合[21]。

达维特指出“经济合作日趋全球化而在特定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核心作用日趋区域化”[35]。区域代表着利益共同体,规定着重要的经济活动流量,并且因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而具有竞争优势,因而组织主导行业竞争优势的单元是区域而不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思想更多地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正式的学习与交流,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间合作以及区域的一种“创新”氛围。

勃拉茨伊克(Bracryk,1998 )、库克(Cooke,l998 )、海德莱茨( Heidenreich,1998)等学者根据控制的基础结构的不同,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三类[36](1)基层型创新体系。其特征是:①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是在区域小城镇或区层次上进行的;②融资包括地方银行、地方政府、当地商业企业家协会的赞助和贷款等,具有分散的特点;③研发应用性强,且研发出的技术的市场需求大;

④技术专业化水平低,但解决企业一般性问题的能力强;⑤与区外的协作能力较弱。意大利北部的产业集群区就属于此类型。

(2)网络型创新体系。其特点是:①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是在包括本地、区域、国家和国际之间的多层次上进行的;②融资受到银行与政府代理机构的共同指导;③研发的技术既有纯技术和应用性技术,也有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技术;

④企业间协作能力高,因为不仅有企业持股者参与,还有各种协会、论坛、产业俱乐部等的互动性影响;⑤专业化的柔性度高,因为要满足从全球化企业到小型企业的各种需要。法国的巴登—符腾堡地区是这种类型的典型形式。

(3)控制型创新体系。其特征是:①经济活动由中央政府政策驱动;②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主要受区外和上一级公共机构的驱动;③融资决策权一般是集中化的;④研发的技术一般是基础性技术,且尽可能满足大型国有企业或该区域内的企业需要;⑤区内国有企业占多数,且协作水平高,专业化水平也很高。法国的中比利牛斯地区的阿基坦盆地和图卢兹就属于这种类型。

他们又根据经营管理创新情况的不同,把区域创新体系又分为三类[36]:(1)地方主义创新体系。其特点是:①没有处于控制性地位的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②国有研发或创新机构缺乏,但有中小型的私人研发或创新机构;③地方主义的经营文化使得当地研发机构与当地产业集群联系不紧密;④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区域政策制定者之间关系密切。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丹麦和芬兰的产业集群区就归于这一类型。

(2)互动创新体系。其特点是:①不受大型企业或中小型企业的控制;②国有、私人研发机构与实验室相互匹配,理论创新与应用性开发互动进行;③区域内企业的协作化水平高。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地区、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和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就形成了这种体系。

(3)全球化创新体系。其特点是:①既受到跨国企业的控制,又受到相互依赖的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供应链的支持;②所有研发或创新机构都是民营的,且是内生的;③区中大型企业的需求状况决定性地影响着合作行为与绩效。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的企业之间就形成了比较典型的全球化创新体系。

2.4 国外其他学者的研究

当前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集群机理、集群与企业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集群与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关系、集群的实证分析等。

1.产业聚群机理的研究。Jean从创新的角度认为,群是理解创新过程和决定

使创新处于最佳状态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群是相互依赖的公司、知识生产的研究机构、咨询服务公司和顾客形成的网络,他们通过创建生产链增加产品的价值来联系[37]。Lynn Mytelka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聚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38]。Aldo Romano,Giuseppina Passiante和Valerio Elia分析了29个虚拟群,用组织接近的概念来代替传统的地理接近概念,认为组织接近是虚拟群形成动力的新来源,而组织的接近则通过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来实现。他们突破传统的产业聚群的地理限制,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进步把产业聚群置于全球化的虚拟学习环境中,扩展了产业聚群活动的空问[39]。Doeringer和Tenkla提出了产业集群的三个主要动因:企业之间联盟驱动的战略机会;区域要素市场优势(劳动力市场,本地化识外溢)和非业务制度的因素(如工会、协会等) [40]。Feser and Bergman认为,外部经济性、创新环境、介作、企业之间竞争和路径依赖是集群成的基本原因[41]。

2.产业聚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Machiel van Dijk 和Ondlor Nomalor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产业动力学。在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和相关技术兼容性不同的前提下,探讨新技术应用的时问和频率是如何影响产业动力的,验证了新技术应用模式和产业中企业数量的关系[42]。C. J.Caniels和 A. Romijn研究在经济自由化和国际经济整合的背景下,技术能力的累积对中小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建立概念框架来分析地理集聚影响技术能力累积的机理,从中观和微观层次对集聚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聚群政策[43]。Saxenian认为,美国硅谷发展可归功于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因为网络有助于隐含知识扩散,隐含知识越多,区域集聚作用越强。Hawison认为创新网络的根植性对产业区来说是很重要的。Grabher认为,新产业区发展正是企业在区域内与其他企业结成网络的过程,并根植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Capello认为,个体在网络中小断学习,促进区域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互动,从而推动集聚和新产业区持续发展[44]。

3.产业聚群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Philippe Martin和Giamarco I. P. Ottaviano,综合了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问集聚问自我强化的模型;证明了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问集聚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址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进一步动了空问的集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积累理论”[45]。Nicholas Crafts和Anthony J. Venables 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46]。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n对产业聚群的强度影响产业聚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聚群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儿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在不同产业存在着产业聚群正效应和负效应的结论。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聚群正效应[47]。

4.基于产业聚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有许多

州已设计和实施以群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战略。许多欧洲国家也对聚群理论和群政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群分析已在DECD的国家创新系统中采用。在区域和世界性组织中,世界银行和其它许多组织采用群发展战略作为区域和当地发展的一种工具。这种情况表明群政策已经成为区域、国家普遍接受采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工具。成功的群在世界各地大量出现,全球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使群政策已经成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一种趋势[48]。Khalid Nadvi和Gerhard Halder对巴基斯坦的锡亚尔科特和德国的Tuttlingen的外科器械聚群进行了实证分析。两个产业聚群分别处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从技术的角度分别处于高端和低端,但在生产和技术方面有相当多的联系,它们同样面临质量升级、低成本竞争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挑战。他们用聚群和价值链作为分析方法对地方产业聚群和全球价值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产业聚群之问的关系[49]。DECD对不同国家的产业聚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聚群更有竞争力;重要知识问题的确定;产业升级优化战略的设计;如何从传统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50]。

3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现象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开始了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的实证与规范研究则是在2000年前后。目前,我国国内对产业集群现象及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化分工、竞争优势、柔性生产方式、规模经济、外部性、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知识溢出等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及其创新体系的形成机理、过程及集群的经济性等方面,并认为这是我国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的一种较好选择。以下按时间顺序对国内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做一个简要介绍。

曾忠禄(1996, 1997)、安虎森(1998)从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普通性、界定产业集群内涵、分析产业集群效应以及竞争优势角度,对传统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改革建议[51][52]。

王缉慈(1993, 2001)是我国国内较早从地理学和经济学角度,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及其创新网络的学者。她与魏心镇(1993)合作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问题,这也是我国较早探讨高科技园区建设问题的理论成果[53]。以此为理论铺垫,她不仅研究了高科技产业群与国内外典型案例,而且也讨论了传统产业集群现象与国内外典型案例,并系统地概括出了产业集群理论和新产业区理论,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54]。

仇保兴(1998)对小企业集群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多视角,分析其形成过程、制约因素及其创新意义和深化趋势。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了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产权、市场结构、产品和要素市场以及人文环境角度分析了小企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同时分析了小企业集群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地方政府应建立五大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地扶植小企业集群的成长[55]。

胡志坚(2000)在其著作《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中,分析了产业群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把产业群置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从结构

层次来看,产业群处于创新系统与企业之间的中观层次),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产业群及其创新模式[16]。

2000年12月,徐冠华院士在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上,发表“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演讲(后发表在《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3期),从创新的文化环境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作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基本设想,为我们理解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16]。

叶建亮(2001)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了浙江省的企业集群现象。他认为知识的溢出是导致企业集群的重要原因,它不仅决定了集群的规模,也影响集群组织内企业的生产函数。他认为知识的溢出还会导致集群内部产品的雷同和恶性竞争的发生,而依靠知识的保护并不是制止恶性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当集群内部的企业对专用性知识的要求上升时,集群组织就会发生分化,可能被企业的一体化所替代[56]。

魏守华等(2002)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理论是除吸收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即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外,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57]。

盖文启(2002)是从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来探讨在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他运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竞争优势、创新等理论,较为系统地架构了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实证分析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网络的创新活动,探讨了未来区域及其创新网络的发展趋势[58]。他还探讨了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中柔性专业化企业的集聚问题(盖文启与朱华晨,2001),并指出产业柔性集聚会引致交易成本的降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增强企业创新功能,对区域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59]。

金祥荣等(2002)通过设立任何两个产业的发展都存在特定性要素和重要性要素的竞争为基本假设,以浙江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空间大规模集聚为实证背景,从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视角考察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从而提出了一种制造业内部不同产业的地区产业专业化理论,解释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高度集聚的专业化产业区的现象,并认为专业化产业区是浙江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发展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形式[60]。

徐康宁(2001,2003)不仅从开放经济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指出国外的产业集群,一般是生产要素国际化配置的结果,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研究了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兴起的缘由和发展状况,并指出中国经济学界,更应当研究制度因素如企业家精神、乡土商业文化、家族制度、政府作用等在中国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61][62]。

王道平(2003)等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与持续繁荣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催化剂(能够刺激某一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诞生的某些事件和外部刺激因素)、营养源(源源小断的营养供应机制)、支持性因子(一些能使新创企业长大成熟的环境条件)、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企业之间结成的长期、稳定、互惠的介作关系)是构成良好成长环境的基本要素[63]。

林健等(2004)认为,产业集群可获得以下效应:(1)促进集群内部组织间学习能力提高,产业集群创新效应;(2)有利集群内组织间协同商务,形成协同效应;(3)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获得规模效应;(4)利用群体优势,产生“区域品牌”效应[64]。

刘斌(2004)在其著作《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一文中以产业集聚具有超强竞争力为目标,剖析了产业集聚区域生产的产品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原因。对产业集聚的特质、演变规律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产业集聚产生的外部性主要包括市场的外部性、创新的外部性、外部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集聚区的网络可以分为交易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三个层次,三者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区域的系统性特征。未编码知识的存在导致知识库的地域性,从而决定了创新的区域性;非正式交流促进信息交流,加快技术进步和扩散,强化区域网络:企业衍生为技术进步和创业开辟道路,是产业集聚内生性增长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产业集聚区域创新系统模型。从而揭示了产业集聚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因[16]。

黄建康(2004)认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资产专用性刚性、产业价值链趋同刚性、技术创新刚性以及产业发展网络结构刚性等问题。而要超越这些刚性,促使产业集群健康顺利发展,黄建康给出以下建议:(1)用虚拟组织,构造产业战略联盟,用外部资源支持集群企业内部发展战略;(2)织知识创新,促进组织学习,塑造学习型集群文化;(3)培育和发展集群经济,构建开放型、创新型产业发展网络体系;(4)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提升集群的国际化水平[65]。

小结:

本文认为,集群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偶然合作-〉某一区域大量企业集聚-〉一些集聚发展为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联系更加紧密的产业集群-〉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出现虚拟产业集群。因此初期对产业集群的研究都集中在小规模范围内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然后发展为对企业集聚现象和机理的研究;某些区域的产业集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的联合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群;或者,一些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为产业核心,围绕该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最终发展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区域竞争力、提高集群内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可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水平,最终形成完善的国家产业集群系统。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使集群逐渐突破了地域限制,虚拟集群浮出水面。虚拟产业集群具有跨产业性、跨地域性的特点,集群内的成员可以在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进行联系,并有一个高效率的中间组织为其协调。本文认为,虚拟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一种更高层次,也是集群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跟踪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方向,如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及其相关理论等,另外一方面从中国的案例出发,探索中国产业集群的内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国外成熟理论的分析的基础上的,缺乏原创性理论成果。从方法论和技术层面来看,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探索,相关的定量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稀少。从学科体系来看,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学,特别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和规模经济理论等理论上,尽管有些学者从社会学和生态学来研究产业集群,但是刚刚起步。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生命”现象,值得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深入研究。另外,从现有国

内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人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而和中观层而,对于产业集群的微观层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1 Micheal.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The Free Press,1990

2 Micheal.E.Porter.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78~84

3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211

4 Becattini G,JI Distrettoindustrial Marshalliano Come Concetto Socio-economico, in Pyke F., Becattini G,and Sengeberge W.Distretti industrialie Cooperazione Tra Imprese In Italian.Quadernon n.34 di Studie Infonnazione Della Banca Toscana,1991

5 Pyke F, and Sengenberge W,(eds).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Local Economic Regeneration.Genevaanternational Institate for Labow Studies,1992

6 Alex Hoen.Three Variations on Identifying Clusters.Paper Presented at the DECD-Workshop on 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Based Police,Amsterdam,1997,10

7 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 (8):22~27

8 Bagella M.,Becchetti L. and Sacchi S.,The Positive Link Between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and Expert Industry:The Engine of Italian Endogenous Growth? In Bagella M., and Becchetti L(eds),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Districts: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A Springer-Verlag Company,2000

9 王辑慈.解开产业集群概念的困惑.经济经纬,2006,2:65~67

10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7

11 王缉慈,谭文柱,林涛等. 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区域研究与发展,2006,25(2):1~6

12 陈文华,刘善庆.产业集群概念辨析.经济问题,2006,(4):1~3

13 戴双兴. 21世纪我国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考.云南科技管理, 2004,(3):6~9

14 温勤.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商场现代化,2006,(9):244~245

15 黄建康.新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与发展动力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5:24

16 唐华.产业集群论.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1~35

17 李亦亮.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概念辨析.产业观察,2002,(14)1~2

18张长立.产业集聚理论探究综述.现代管理科学,2004,(12):32~34

19贾若祥.产业集群概念辨析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专辑,2006:28~29

20魏后凯.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理论参考,2006,(9):17~19

21 龚双红.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43(1):40~43

22张宝山,吕倜然.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4):32~33

23 Perroux F 1955. Note on the concept of growth poles. In Living stone

I.(ed)1971:Economic Policy for Development selected pesidings. Harmondsworth:278~289

24佘明龙.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3):24~26

25王缉慈.现代工业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3

26张辉.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理论参考,2006,(9):56~58

27王缉慈.简评关于新产业的国际学术讨论.地理科学进展,1998,(9):31 28 杨洪焦,钱颜文,孙林岩.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经济问题探索,2006,(3):91~94

29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30 CamagniR(eds).Innovation Networks 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

Beelhaven-Pinter,1991

31MaillatD.Territorial dynamic, innovative milieu and regional policy.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5,2(7):157~165

32BaptistaR,Swann G.M.P..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Research Policy,1998,27:525~540

33Micheal.E.Porter.On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51~85

34Romijn.H.,Albaladejo.M. .Determinants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small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firms in southeast England.Research Policy,2002,l31:1053~1067

35David B.A.Agglome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Innovation Activity.Oxford of Economic Poficy,1998,(14)

36 Bracrzyk H-J,Cooke P,Heidenreich 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UCL Press Limted,1998

37 Jean G.Boosting innovation:The Clusters approach.Innovation Cluster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2001,(11):12~13

38 Mytelka L,Farinelli F.Local Clusters.Innovation Systern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2000,(9):4~8

39Romano A,Passiante G,Elia V.Modelling growth clusters in the new Web Economy.Proceedings of the 45th Internatinnal Conference on Small Business(ICSB) World Conference,Brisbane(Australia) ,2000:7~10

40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50

41 Feser E,Bergman E.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Regional Studies,2000,(4):1~19

42Machiel van Dijk,Ondor Nomalor.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Industrial Dynamics:the Evidence fromDutch Manufacturing.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0,9(2):173~194

43 Camels C J, Romijn H A. Firm-level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regional dynamic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0, 9:4

44郑健壮.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及其发展路径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6,(2):26~28

45 Martin P,Ottaviano G I P.Growing Locations:Industry Location in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CEPR Discussion Paper Series,1997,(3):17

46 Nicholas C,Anthony A J.Globalization in History: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CEPR Discussion Papers No.3079,2001

47 Beaudry C,Swarm P.Growth in Industrial Cluster:A Bird’ s Eye View of the United Kingdom.DIEPR Discussion Paper No. 38,2001

48 Peters E,Hood N.Implementing the Custer approach:Some Lessons from the Scottish Experience.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2000,30(2):68~94

49 Natlvi K,Halder G..Local Cluster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Exploring Dynamic Linkages between Germany and Pakistan.IDS Working Papers,2002:78~85 50 OECD.Innovative networks:co-operation in nationa innovation systems . 2001, Paris

51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1997,(1):69~73

52安虎森.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北方论丛,1998,(2):44~48

53魏心镇,王缉慈.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

54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15.

55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2.

56 叶建亮.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经济科学,2001,( 3 ):23~29

57 魏守华.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2002,(2):18~21 58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1~263 59盖文启,朱华展.产业的柔性集集及其区域竞争力.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25~30

60金样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经济研究,2002,(8):74~82 61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62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经济学动态,2003,(3):70~74

63王道平,林华.企业集群及其成长环境与技术创新.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3) 64林健,李焕荣.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04,(15)

65黄建康.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及其超越路径. 经济问题探索,2004,(8)

河南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根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和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专项调查资料,对全省范围内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亿元产值工业产业集群已达388个,在河南工业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 工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以一个工业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某一特定领域和特定地区中,一定数量产业联系密切的工业企业(单位)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体。根据河南省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88个,涉及全省1399个乡(镇、街道)的6909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 从河南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经济中的地位看,单位数虽然只占全部工业的18.0%,但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在河南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2、工业产业集群以资源开发型、传统产业型、大企业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为主。 工业产业集群是一个群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发展形成的。为大致了解河南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类型,我们从河南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按形成因素的作用大小主要归纳为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型、大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政府规划型、科技驱动型、自发成长型、能人带动型等八种形成类型。 一是传统产业型产业集群。河南省传统产业型工业产业集群最多,达83个,占全省的21.4%。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类29个,占34.9%;机电类16个,占19.3%;纺织服装类13个,占15.7%;冶金建材类和工艺品加工类各有8个,均占9.6%;化工医药类和木材加工类分别有6个和3个。 二是大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河南省大企业带动型工业产业集群73个,占全省的18.8%。其中机电类19个,占26.0%;冶金建材类17个,占23.3%;农副食品加工类14个,占19.2%;纺织服装类11个,占15.1%;化工医药类10个,占13.7%;木材加工等其它类工业产业集群5个,占6.8%。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1、新产业区理论 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产业经济论文 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摘要: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经济效率,是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天然的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现有成果也未能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结构动态变化机理,这对合理引导产业集群动态共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缺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运用主观博弈理论分析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制度的内生演化机理。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通过对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的发展历程分析完成对该模型的检验。 关键词:产业集群;主观博弈;动态共生 新产业竞争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模式具有较高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经济效率。在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上,产业集群表现出了辉煌的业绩,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都有产业集群的影子。理论和实践结果表明,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空间组织形态,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产业经济效率和强大的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是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1]。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构成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然而,产业集群与协同效应之间

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产业集群并非天然的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能力。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非正式联结,面临技术、供给与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路径依赖所造成的锁定效应等潜在风险。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采用价值链治理和网络治理的分析工具展开对集群发展不同侧面的研究[2-6],对产业集群结构动态变化机理更替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则显得不足。博弈论是一种分析两个或更多参与者其决策相互影响的矛盾冲突与合作的数学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产业集群组织理论研究中。然而,经典博弈论对博弈主体的理性要求过于苛刻,并且,在纳什均衡下任何理性的参与人都没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难以解析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的深层次原因。作为对经典博弈论的改进,主观博弈论以参与者的有限理性为基点,认为有限理性并不能否定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相反,正是因为理性的有限性,参与者才能有主观的能动性去创造某种机制来弥补理性的不足,以提高参与者的决策效率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本文利用主观博弈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网络中的认知危机扩散问题,用以解释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制度的内生演化机理,为产业集群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主观博弈理论 经典博弈论主要在于研究均衡问题,这使得它能够较好地解释制度存在或生成的效率问题,但很难解释制度的内生演化问题。青木昌彦[7]所发展的主观博弈论为制度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它把制度变迁模型化为博弈参与人“共有信念”系统的改变。主观博弈模型放弃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__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 (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

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__)。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__)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__)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__)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__)。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刘斯敖、吴莉云(20__)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1990), a business cluster i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where enough resources and competences amass and reach a critical threshold, giving it a key position in a given economic branch of activity, with a decisi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other places, or even a world supremacy in that field. However, before the classic theory of cluster, there were also somerelevant researcheswhich had prepared the basis of cluster theory. For example, the initial theory describingmanu facturers’ assembling may be backward to Weber’s (1929)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Weber, manufacturers tend to gather in a particular location in pursuit of lower cost. In most instances, getting together can facilitat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and hence reduce the oper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us a certain district where main and big manufactures are located can have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to attract more newcomers (Weber, 1929)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和分工理论,英国经济学家A. Marshal(1890)在其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聚集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他用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了解释,即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也被称为外部经济理论。此理论在当今仍然被众多学者用来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注:Marshall (1920) first claimed that integrated industries could enable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ind ustrial district. Besides Marshall’s theor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lso implied the inherent mechanisms of geographical assembling. Resources tend to gather together where the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t is why manufacturers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er productive district together with its resources (Case and Fair, 1999). This theory wa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each industrial area is different, and they had the inherent power to approach to balance ( 继A. Marshal对产业集聚给出解释之后,工业区位理论创始人Alfred. We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并且量化了集聚的形成规则,其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此后,又有来自各个学派的研究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以谢费尔·克里斯泰勒、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市场学派批判Alfred. Weber 忽视了市场因素,他们更加注重市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将信息成本引入集群分析之中,并考虑政治、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市场信息流动和企业的影响,开阔了研究视野。与市场学派一同成长的还有产业联合体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经济分析。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这其中又以新经济地理学家P. Krugman的研究更为典型,他把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经济集聚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产业集群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E.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基本状况 1.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河南省调查总队2010年发布的专项调查资料显示,河南省现有年工业总产值2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群304个,涉及全省1142个乡镇、街道的5986个村(居)委会,共有企业单位12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384.5亿元,吸纳从业人员286.2万人,上缴税金252.9亿元,产品出口129.2亿元,产业集群已成“燎原发展之势”。从河南省工业产业集群在河南省经济中的地位来看,单位数虽然只占全部工业的18.0%,但工业总产值占37.1%,从业人数占35.0%,上缴税金占42.1%,产品出口额占37.3%,在河南省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河南省产业集群规模构成情况看,工业总产值2亿-5亿元的产业集群数占39.8%,实现总产值占9.2%;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数占60.2%,实现总产值占90.8%。其中5亿-10亿元的占25.3%,实现总产值占11.8%;10亿-20亿元占16.4%,实现总产值占16.2%;20亿-50亿元的占13.5%,实现总产值占27.7%;超过50亿元的占5.0%,实现总产值占35.1%。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占62.8%,是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和重点。 2.产业集群形成的时间特征 从河南省产业集群形成年代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产业集群最多,占全省的47.4%;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产业集群占全省的32.9%;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集的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共占全省的19.7%。 从各形成年代产业集群的工业总产值看,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聚集的产业相近的企业为基础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量占全省的16.9%;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值占全省的44.2%;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产业集群实现的总产值占全省的38.9%。河南省的产业集群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 3.河南省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 1

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效应毕业论文中英文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资料 中英文资料外文翻译文献 The analysis on regional brand effect and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cluster is an internal regularity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s America's high-tech information industry clusters in silicon-valley, Wall Street's finance, Hollywood entertainment, and California wine industrial are the core of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pole of these countries and regions.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taly realized the achiev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in Tokyo Japan forms "the together 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industry". India Bangalore, known as "silicon valley of Asia", is a strong typical in using industrial cluster to develop software, and quickly gain glob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hina Taip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Zhejiang and Guangdo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bases are presenting exuberant vitality. As Michael porter (Port), professor of Harvard University, pointed out, "cluster is the factors that govern the economy in the world today, it is the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nation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even urban econom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so". Firs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08-11-11T16:44:04.04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王雍欣[导读]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迈克·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一些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各级政府、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者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产业集群理论具体应用起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有的地方对产业集群理论不甚理解,操作起来自以为是、生搬硬套;有的地方急于求成,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最终结果与理想预期南辕北辙。 二、正确认识产业集群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或者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第六,自发起步,逐步发展。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和培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集群不等同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实质是依靠内力发展,集群区域内相互协作,不仅共同利用区域内资源,外在资源也共享。不能把相关企业在特定地域“扎堆”,称之为产业集群。单纯的地理“扎堆”只是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而并非一定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等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的企业或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地理上的聚集,更谈不上资源共享。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表现在:一是分工、竞争和合作。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在于柔性生产。柔性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集群内单个企业以分工为基础,可以使生产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合作和补充。这样集群形成一个整体,其生产就可以相当灵活和多样化。二是非正式交流。企业之间除了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之外,更多能体现集群内各主体互动的是各主体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而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之一就是便于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非正式交流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 三、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 Markusen(1996)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类,一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者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国家依赖型产业区。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stamer(1998)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并分析了的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征(见下表)[2]。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综合处也将我国产业集群分成了三类:一是古典的产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二是“龙头+网络”的形式,其特征是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横向支撑作用、纵向纽带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为网络状,实现生产社会化。三是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四、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效应、区位品牌效应、资源吸收和利用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但是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也要避免陷入以下误区[3]:一是“抓大放小”,指政府在集群的支持中,过分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甚至对小企业存在歧视。二是“重硬轻软”,指政府只重视硬件环境,而把引导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和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重要任务束之高阁,忽视学习、创新和促进关联等软件环境。三是“落地无根”,指外来引进的主导型产业集群内,由于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创业、创新和学习能力差,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难以融合,一旦成本上升,使外资企业大幅度外逃,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挫。四是“营养不良”,指集群发展过程中“目光短视”,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或者本身就缺乏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而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发展集群。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集群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消亡。五是“乱点鸳鸯”,指产业集群“名不副实”,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入园企业非“集群”化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房地产项目的过分开发。虽然硬件环境得到改善,但是使园区用地紧张,土地与劳动成本上升。六是“拔苗助长”,指政府本来期图加快集群发展,盲目直接参与,但是事与愿违,效果比较差,甚至是彻底失败。如果地方政府不致力于引导、服务职能,而是“亲自上阵”,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大多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变化,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参考文献: 1.唐志锋,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8年第2期; 2.尤振来.李春娟,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综述及评价,统计与决策[J],2008年第3期; 3.产业发展的十大陷阱,https://www.360docs.net/doc/2614135144.html,,特别策划,中国乡镇企业,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