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剂量数学模型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_刘潇

辐射剂量数学模型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_刘潇
辐射剂量数学模型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_刘潇

·综 述·

辐射剂量数学模型在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刘 潇综述,曾勇明△审校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400016)

关键词:辐射剂量;医学影像学;数学模型;蒙特卡洛;仿真人体体模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3.14.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48(2013)14-1650-03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尤其是在CT、DSA的临床应用呈逐年上升趋势,辐射剂量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有效实施辐射剂量检测是保证医学影像学检查合理使用的基本要求。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影像设备的剂量测试工具来获得辐射剂量数据,并评估患者的辐射剂量,但不能前瞻性的评价和预估某一放射学检查时的辐射水平。近年来,数学模型开始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对研究辐射剂量的科学实验带来便利。本文就辐射剂量数学模型的临床应用及进展综述如下。

1 辐射剂量数学模型

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实际现象的过程,不但包括外在形态,内在机制的描述,也包括预测,试验和解释实际现象等内容[1]。

以蒙特卡洛(Monte Carlo)为代表的数学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设定随机过程,反复生成时间序列,计算参数估计量和统计量,进而研究其分布特征的方法。具体的,当系统中各个单元的可靠性特征量已知,但系统的可靠性过于复杂,难以建立可靠性预计的精确数学模型或模型太复杂而不便应用时,可用随机模拟法近似计算出系统可靠性的预计值;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多,其预计精度也逐渐增高。由于涉及时间序列的反复生成,蒙特卡洛模拟法是以高容量和高速度的计算机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只是在近些年才得到广泛推广。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原理是当问题或对象本身具有概率特征时,可以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产生抽样结果,根据抽样计算统计量或者参数的值;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多,可以通过对各次统计量或参数的估计值求平均的方法得到稳定结论[2]。

在医学影像学中,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技术开发的软件的临床应用近年来有较大发展,如Impact MC软件包(VAMP Gm-bH,Erlangen,Germany)功能独特,目前科研中,提供快速的三维剂量分布计算,该软件可以适用于多种任务,包括普通放射学、CT、C型臂(基于平板探测器)CT等。在科研中成功的剂量分布计算已经在30多个专业领域的国际刊物也有极好的反馈[3]。还有一些通用的软件工具常在实验研究中应用,如用来模拟辐射CT剂量沉积的基于蒙特卡洛的软件MCNPX ex-tended v2.6,在洛杉矶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执行模拟[4]。国内应用较广的免费软件,如Geant4[5-6]或MCNP EGS4[7],这些软件可执行辐射剂量估算。器官剂量估算软件PCXMC(STUK,Finland)是基于蒙特卡洛计算方法,用于估算人体器官所受吸收剂量(absorbeddose,AD)和全身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ED)的常用计算软件[8]。

2 数学模型在CT检查中的应用

在CT检查中减少辐射剂量是医学影像研究的热点问题,常用于评价CT检查的ED通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product,DLP)乘以权重因子获得[9],但与利用仿真体模检测辐射剂量的方法比较,其值不够准确[10]。应用数学模型软件,模拟患者的辐射剂量,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照射。通过在软件中加入CT的扫描参数及患者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等因素,因而更具个性化。辐射剂量数学模型在CT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研究采用数学模型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模型模拟固定管电流下ED,与常规心电门控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接受的剂量相比较。可以得到心电门控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预设100mAs)的ED为(7.1±2.1)mSv,而模拟固定管电流(100mAs)下肺组织的ED为(12.5±5.3)mSv;并证明应用心电门控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后辐射剂量减少了52%[11]。

Impact MC软件生成的三维剂量分布是其特点,可涉及到器官剂量的估算和计算患者个体风险的ED水平。在对每个采集的参数和重建的容积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以计算每个像素的沉积与光子相互作用方面的剂量。它可模拟现代CT系统的所有参数,比如蝶形过滤器、管电流调制、双源CT设置和动态Z轴准直等。Impact MC软件的可视仿真体模(NVIDIA GPU)功能,模拟一个高精度的CT检查环境,因此Impact MC是最快最全面的蒙特卡洛模拟软件包之一。为了确保最好的结果,Impact MC已在三个不同的CT系统(西门子、GE、飞利浦公司产品)验证[12]。

MCNPX extended v2.6软件能模拟以1keV的低能量辐射剂量为基准的剂量,这种软件可使用120kVp、300mA的条件下模拟全身CT扫描。针对普通患者,扫描范围可扩大,从头顶的底部到耻骨随意调节。利用蒙特卡洛技术模拟的人体数学模型,以现场调查(与临床应用相适应)所得的CT技术参数和几何条件为输入参数,从理论上估算了成人CT冠状动脉检查所接受各器官组织的吸收剂量[4]。一些免费软件(如Geant4)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CT扫描技术的复杂多变,这些原因促进了开发以蒙特卡洛技术为仿真基础的应用于放射诊断的软件,尤其是与CT检查相关的应用软件[13-17]。

3 数学模型在介入治疗的应用

介入治疗是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而发展起来的前沿学科,它具有微创、简便、安全等优点,为过去

1重庆医学2013年5月第42卷第14期

*基金项目:重庆市卫生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2-055)。 作者简介:刘潇(1981~),技师,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研究。 △ 通讯作者,Tel:13608338488;E-mail:zeng-ym@vip.sina.com。

需外科手术治疗的一些疾病,或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可同内科、外科疗法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随着介入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加需要控制治疗中的辐射剂量。

器官剂量估算软件PCXMC(STUK,Finland)是基于蒙特卡洛计算方法,用于估算人体器官所受AD和全身ED的计算软件。PCXMC可以根据介入放射学实践中在线监测的面积剂量乘积(Dose area product DAP)值,或者患者皮肤体表入射剂量的测量值等参数估算介入患者有关器官或组织所受的AD及全身ED。Hart等[18]研究表明,PCXMC估算的器官剂量与皮肤入射剂量转换系数和英国国家放射防护局(nationalradiology protection board,NRPB)估算的转换系数很接近。

Schultz等[19]应用PCXMC及MCNP两种蒙特卡洛软件分别评价了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缺失的介入治疗时儿童与心内科医生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得到了明显不同的结果,证明辐射场中不同位置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同;并且与仿真人体模型检测的结果比较,验证了性别、体型对于辐射剂量的影响;最后评价了防辐射服屏蔽散射线的能力,说明其对介入医生降低辐射剂量的重要性。

4 数学模型与仿真人体模型的结合

数学模型对人体器官进行模型化描述,以便对医疗诊断中患者受照射部位和人体紧要器官剂量进行估算。数学模型软件又可以对今后的各种关于测量辐射剂量的仿真人体模型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20]。从而全面评价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是否合理。但对于影像诊断学实践,并没有太多可对比数据,因此,在应用该软件之前,应先开展体模实验进行软件可信度的验证。白玫等[21]对介入放射学实践进行了关于体模实验与数学模型软件可信度的验证实验。

运用数学模型在影像诊断中进行器官剂量估算,与体模中实测相结合,将大大提高放射学检查辐射预评价的效果,对减低患者的受检辐射剂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与放射诊断学联系较紧的内照射领域,根据中国人体特征开发的人体数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伽马射线在人体模型内的衰减情况,计算得出反映国人特征的各源器官对靶器官的比吸收分数,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吸收分数数据库。并将此结果与美国橡树岭模型(ORNL)推荐值进行了比较,源靶器官相同(自吸收)时结果十分吻合,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源靶器官不同时,由于人体模型的差别和物理过程选择的差别,数据存在一定差异[22-24]。如将此方法应用于影像诊断学中,建立反映中国人特征的各源器官对靶器官的X光的吸收分数及数据库,将有较高的临床和科研价值。

5 数学模型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手段中使用越来越频繁,以前在临床科研中以患者为实验对象的方法已不可取,逐渐被各国放射学家所否定。应用数学模型来评价辐射ED的方法,既对降低辐射剂量的科学实验带来便利;同时也对临床新型设备应用时,在患者检查中所受辐射剂量的多少模拟的检测给予预估。以蒙特卡洛为代表的数学模型的应用比传统的CT、DSA检查测量ED的方法更加简便,并突出患者个体特征。数学模型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已越来越凸显其价值。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影像设备自带的剂量测试工具来评估患者的辐射剂量,但不能前瞻性的评价和预估某一放射学检查时的辐射水平。数学模型应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为临床科研带来了新的辐射剂量评估方法。中国在数学模型的软件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成熟的数学模型软件必须依赖于国外进口,因此,软件价格较高,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科研。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模型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章绍辉.数学建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翟晓燕.生命科学模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Deak P,van Straten M,Shrimpton PC,et al.Validation ofa Monte Carlo tool for patient-specific dose simulations in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J].Eur Radiol,2008,18(4):759-772.

[4]Turner AC,Zhang D,Kim HJ,et al.A method to generateequivalent energy spectra and filtration models based onmeasurement for multidetector CT Monte Carlo dosimetrysimulations[J].Med Phys,2009,36(6):2154-2164.[5]李明生,欧向明,赵士安,等.应用Geant4模拟放疗、诊断和防护线质下的X射线能谱[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1):3-5.

[6]李明生,欧向明,牛昊巍,等.应用Geant4计算光子外照射对人体产生的有效剂量[J].中国医学装备,2010,7(7):14-17.

[7]Jeraj R,Stefan JM.EGS4and experiment for clinical elec-tron beams[J].Phys Med Biol,1999,44(3):705-717.[8]He W,Huda W,Magill D,et al.Patient doses and projec-tion angle in cone beam CT[J].Med Phys,2010,37(5):2359-2368.

[9]刘彬,白玫.不同版本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建议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对心脏介入诊疗所致有效剂量的影响[J].介入

放射学杂志,2009,18(12):923-926.

[10]May MS,Deak P,Kuettner A,et al.Radiation dose con-siderations by intra-individual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indual source spiral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with electrocardiogram-triggered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and adaptive pitch[J].Eur Radiol,2012,22(3):569-578.

[11]Petoussi-Henss N,Schlattl H,Zankl M,et al.Organ do-ses from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calculated using voxelphantoms of adults and children[J].Phys Med Biol,2012,57(18):5679-5713.

[12]Gosling O,Loader R,Venables P,et al.Cardiac CT:arewe underestimating the dose?A radiation dose study uti-lizing the 2007ICRP tissue weighting factors and a cardi-ac specific scan volume[J].Clin Radiol,2010,65(12):1013-1017.

[13]Chen W,Kolditz D,Beister M,et al.Fast on-site MonteCarlo tool for dose calculations in CT applications[J].Med Phys,2012,39(6):2985-2996.

[14]Schmidt B,Kalender WA.Advanced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scatter signal contribution in CT detectors by theMonte Carlo method[J].Z Med Phys,2003,13(1):30-39.

[15]Jarry G,Demarco JJ,Beifuss U,et al.A monte carlo-basedmethod to estimate radiation dose from spiral CT:from

重庆医学2013年5月第42卷第14期

phantom testing 

to patient-specific models[J].Phys MedBiol,2003,48(16):2645-2663.[16]Demarco JJ,Cagnon CH,Cody DD,et al.Estimating 

radi-ation doses from multidetector CT using 

Monte Carlosimulations:effects of different size voxelized p

atientmodels on magnitudes of organ and effective dose[J].Phys Med Biol,2007,52(9):2583-2597.[17]Perisinakis K,Raissaki M,Theocharop

oulos N,et al.Re-duction of eye lens radiation dose by 

orbital Bismuthshielding in pediatric patients undergoing CT of the head:a Monte Carlo study[J].Med Phys,2005,32(4):1024-1030.

[18]Hart D,Jones DG,Wall BF.Normalised org

an doses formedical x-ray examinations calculated using 

M onte Carlotechniques,NRPB-SR262[M].Chilton:NRPB,1996.[19]Schultz FW,Geleijns J,Sp

oelstra FM,et al.Monte Carlocalcul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radiation dose to patientswith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and to staff during 

cardiaccatheterizations[J].Br J Radiol,2003,76(909):638-

647.[20]Lazos D,Bliznakova K,Kolitsi Z,et al.An integ

rated re-search tool for X-ray imaging simulation[J].ComputMethods Programs Biomed,2003,70(3):241-251.[21]白玫,刘彬,郑钧正,等.两种介入放射学(CA和PTCA)

所致患者辐射剂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2):1876-

1881.[22

]王海彦,李君利,程建平,等.基于中国参考人人体数学模型的内照射剂量计算[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26(6):915-

918,931.[23]陈卓,刘晓平,施灿辉,等.基于MCNP的医学仿真计算

建模方法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4,16(10):2153-2156.

[24

]刘洋,贾向红,许峰,等.基于可视中国数字人体素模型的比吸收分数计算[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25(2)

:116-

120.(收稿日期:2012-10-08 修回日期:2013-01-

22)作者简介:张珏(1982~)

,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研究。·综 述·

微RNA在肿瘤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张 珏综述,朱 波审校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全军肿瘤研究所,重庆400037

) 关键词:

微RNA;肿瘤;上皮间质转化doi:10.3969/j

.issn.1671-8348.2013.14.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48(2013)14-1652-

03 随着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上皮间质转化(ep

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近年来微RNA(microRNA,miR-

NA)

的研究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其在肿瘤EMT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量研究显示,miRNAs通过多种信

号通路参与肿瘤EMT的各个环节的调控过程[

1]

。本文主要就miRNAs在肿瘤EMT中发挥的作用及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肿瘤EMT及相关机制概述

在肿瘤学的发展中,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从最初的发现上皮

向内皮化生现象到确定EMT的过程。1995年Hay[2]

正式系

统地将EMT定义为上皮细胞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细胞极性和细胞间连接,并获得了间质细胞形态和特性,从而具有浸润和迁移的能力。肿瘤细胞发生EMT后,其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紧密连接蛋白(ZO-1)等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

)等表达上调,这一系列的改变受到多种信号通路调控,如Wn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在肿瘤细胞表面存在一系列同EMT相关的分子和受体,如:Notch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Wnt蛋白、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和E-ca蛋白等,它们通过各自的信号通路,包括Notch蛋白,smad蛋白,核因子-κB(NF-κ

B),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β-连接蛋白(β-catenin)等,作用于下游转录因子和共刺激因子(锌指转录因子Snail,锌指转录因子Slug

,E盒结合锌指蛋白(ZEB),Smad相互作用蛋白1(SIP1)

,转录因子Twist,转移因子(TF)及NF-κ

B,最终使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

导致其发生EMT过程[3-

6]。2 miRNA概述

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其能与目的信使RNA(mRNA)结合,从而干预目的mRNA功能的发挥。当miRNA与目的mRNA 3′端非编码区(3′UTR)完全互补结合时,使得mRNA发生降解,而二者不完全互补时,miRNA则抑制mRNA翻译过程,阻遏蛋白质生成,同时miRNA也能与mRNA 

5′端称为“种子序列”结合,发挥其调控功能[7]

。因此,miRNA通过诱导目的mRNA降解或

抑制目的mRNA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

将使其能在肿瘤的发生和肿瘤EMT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之间,miRNAs表达水平有明显的差异。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深度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EMT相关miRNAs被筛选出来,为miRNAs在肿瘤EMT方

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 miRNA在肿瘤EMT调控中的作用

3.1 miRNA促进EMT Gebeshuber等[8]

在乳腺上皮细胞系诱发的EMT内部比较中发现miRNA-

29a表达明显升高,它能通过抑制锌指蛋白36(TTP),使表达Ras蛋白的乳腺腺

瘤细胞发生EMT。Ma等[9]

发现miRNA-

9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它直接作用于靶基因CDH1(编码E-

cadherin的mRNA),导致E-cadherin下调,同时也使β-

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促进了血管生成素(VEGF)

分泌增加,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2

561重庆医学2013年5月第42卷第14期

电离辐射量和单位

电离辐射量和单位 撰写时间:2012-6-8 文章作者:质检总局计量司文章来源:《我们身边的电离辐射》 在人类发现和认识电离辐射的过程中,如何定义适当的物理量用以正确表述对电离辐射量的测量,一直是电离辐射计量学的重要任务。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很快付诸医学应用开始,伴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度量X射线。直到1925年第一届国际放射学大会,产生了第一个关于辐射测量和标准化的专业组织“国际辐射单位委员会”(ICRU)。后来,在该组织的名称中又强调并且加入了测量,确定为“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简称ICRU未变)。ICRU的成立,为全球电离辐射量和单位的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历经50年的技术发展,ICRU在不断完善科学定义的基础上于1974年提出建议,并于1975年通过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确定(1)对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s-1采用专名贝可勒尔(Becguerd),记号为 Bq,1Bq=1s-1;(2)对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焦·千克-1],采用专名“戈瑞”(Gray),记号为Gy。从此,开始了全世界范围内辐射量和单位的国际制单位推行工作。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统一单位制的工作。早在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单位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1977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试行)》在第三条中明确规定“逐步采用国际制单位”。1978年8月原国家标准计量局设立“国际单位制办公室”。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1984年 6月9日原国家计量局以文件的形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1985年9月6日颁布的《计量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强调“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受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使得国际制单位的使用还存在不少问题。旧的、应被淘汰的单位还在使用,甚至流行,新旧单位制混用,单位制表示不严格、不规范等现象还普遍存在。 ICRU是世界公认的电离辐射计量量和单位方面的权威机构。在ICRU建议下,1975年5月27日第十五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关于在电离辐射领域采用国际制单位的决议。但是后来ICRU不断修改、规范、定义有关量和单位。 1980年,ICRU在第19、25号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出版了专门论述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的第33号报告《辐射量和单位》。第33号报告全部采用国际制单位,以取代以前出版的第19号报告,此后ICRU又接连发表了第39、42、47、60号报告。 电离辐射自发现至今仅仅百余年,和常用的物理、化学量相比,其国际制单位的完善还在不断进行中。在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一些量的定义和单位存在某些问题,并且不断发生变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但是从计量学的角度,保持量和单位的相对稳定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国对于电离辐射计量领域的改制工作相当谨慎。 1982年7月26日原国家标准局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标准GB3102.10-1982《核反应和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1993年我国根据国际单位制的变化,修订了国家标准量和单位的系列标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国际标准保持了一致。在推行国际制单位的工作中,把核反应与电离辐射的量和单位编排在一起。但是在电离辐射领域采用国际制单位的工作并未真正实施。直到2004年1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持召开了全国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改制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才真正开始了我国电离辐射领域量和单位改制的实施。 为了让大家对电离辐射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将以ICRU第60号报告中的量为基础,介绍它的国际制单位,附带介绍一些重要量和单位的演变。考虑到让广大读者了解有关方面的技术进展,在附录中将ICRU 60号报告中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2019年辐射防护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9年辐射防护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课程名称:辐射防护基础班级:__________ 姓名:学号_____ 一、名词解释(2×5=10分) 1.半衰期:放射性母核数目衰变掉一半所需时间,或放射性活度减弱一半所需时间。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称为同位素。 3.松散污染:指该污染用擦拭、清洗等方法可以转移或去除的污染。 4.感生放射性:稳定的核素吸收一个中子后转变成放射性核素也就是活化产物,活化产物衰 变时产生的放射性称为感生放射性。 5.半厚度:r射线经过n个半厚度的屏蔽层后,其强度将减弱到原来强度的1/2 n。 二、填空题(1×33=33分) 1.填写下列辐射物理量对照表 辐射物理量吸收剂量剂量当量放射性活度 SI单位焦耳·千克-1(J·kg-1)焦耳·千克-1(J·kg-1)秒-1 SI单位专名戈瑞希弗贝可 定义式 D = d E /d m H=DQN A=dN/dt 2.外照射防护一般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_源强防护四种方法。3.根据国标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我国将核电厂厂区划分为非限制区、监督区和控制区三个区域。 4.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物质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___核衰变的数目___。 5.放射性核素经过2个半衰期后,其量将减少至原来数目的____4_____分之一。 6.工作场所中的放射性物质可通过____食入_____、___吸入______和__伤口进入_______三种途径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7.辐射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______确定性效应_____的发生,并把__随机性____

《普通物理》考试大纲

《普通物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对《普通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学会用于解决问题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为后续研究生课程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参考书目 (1)《物理学基础》(第6版) ,[美]哈里德等著,张三慧,李椿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2)《大学物理通用教程》系列,钟锡华,陈熙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3)《热学》(第3版),李椿,章立源,钱尚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4)《电磁学》(第三版)赵凯华,陈熙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

一、量子力学的诞生背景 1、原子论的建立 2、黑体辐射与光电效应 3、原子核式结构的探索 4、波尔氢原子模型 二、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一 1、波粒二象性假设 2、波函数及统计解释 3、薛定谔方程及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 三、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二 1、算符的引入 2、算符的性质与运算规则,算符的对易关系 3、算符的本征态与本征值 4、测量与量子坍缩 四、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三 1、全同性原理 2、单粒子自旋与双粒子自旋态 3、多粒子波函数 五、量子力学的应用 1、中心力场下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 2、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 3、静电磁场中粒子的薛定谔方程 4、角动量算符与角动量耦合 六、量子力学的表示理论 1、表象的引入 2、表象变换 七、量子力学方程的近似求解方法 1、定态微扰论 2、含时微扰论 3、变分法

基本要求: 1.掌握原胞、晶胞等关于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倒格子和正格子及布里渊区等 概念,倒格子与正格子的关系,晶向及晶面的表示方法,面间距等的相关计算。了解晶体学中14种布拉菲格子及其基本特征。 2.了解晶体结合的种类及各种结合的物理特性;掌握平衡间距、结合能等的计 算。 3.深刻理解处理晶格振动的简谐近似、最近邻近似及周期性边界条件;掌握一 维单原子和双原子链在简谐近似下的色散关系的计算,声学波和光学波的物理意义;掌握确定晶格振动谱的实验方法;掌握晶格热容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模型、德拜模型)、晶格振动模式密度的概念和计算。了解晶格的热膨胀和热传导。 4.深刻理解能带论的三个基本近似;深刻理解并掌握布洛赫定理及其应用,近 自由电子近似下电子运动的特征,紧束缚近似下计算能带的方法,费米面、费米速度、费米半径和能态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5.理解电子准经典运动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准经典运动下电子的平均速 度、加速度和有效质量的计算,掌握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论解释。 6.理解金属自由电子气的概念,熟练掌握电子热容的计算方法,了解金属的电 导过程,磁场中金属电子的输运性质。 参考书目: 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俊鑫、陆栋,《固体物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电离辐射剂量学资料

电离辐射剂量学:研究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和沉积的规律,特别是转移和沉积的度量(量的定义、测量、计算等)的科学。 剂量计算或测量两种基本途径: (1)辐射场本身测量—辐射场粒子数、辐射的能谱分布、辐射能量沉积本领 (2)直接或间接测量沉积能量 第一部分回顾 1、辐射的分类 i.电离辐射:通过初级和次级过程引起物质电离,如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X 射线和γ 射线等。 ii.非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不产生电离的辐射,如微波、无线电波、红外线等。 1、辐射的分类 i.电离辐射:通过初级和次级过程引起物质电离,如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X 射线和γ 射线等。 ii.非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不产生电离的辐射,如微波、无线电波、红外线等。 da ┴ = dacos θ 定义: Φu =dN/ da ┴ 为单向辐射场的粒子注量。 一般情况:各向辐射场 定义:Particle fluence (粒子注量)Φ: Φ=dN/da ,m-2 da dN /=φ

Energy fluence (能量注量)Ψ:Ψ=dR/da ,j.m-2 按能谱分布: 能量注量: 能量注量与粒子注量的关系 3、相互作用系数 A 、带电粒子(e 、α、重带电粒子) 总阻止本领: 总线阻止本领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在单位路程上损失的能量。 - dE 是dl 距离上损失能量的数学期望值。 总线阻止本领与带电粒子的性质(电荷、质量、能量)和物质的性质(原子序数、密度)有关。去除物质密度的影响可得到总质量阻止本领公式: 总质量阻止本领描述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过单位路程时,因各种相互作用而损失的能量。它可分解为各种相互作用阻止本领之和。 质量碰撞阻止本领(包括电离和激发对能量损失的贡献) ()/E d E dE Φ=Φ0()E E E dE Φ=Φ?da dE ft /=ψ?=max 0E E EdE φψdl dE s = dl dE s ρρ1/= /(/)(/)c r S S S ρρρ=+1(/)/c c S dE dl ρρ=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 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2020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卷(四)(附答案)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___ __________ …………○…………密…………○…………封…………○…………线…………○………… 绝密★启用前 2020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试卷(四)(附答案) 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审管部门或健康监护机构认定某一工作人员由于健康原因不再适于从事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时, 用人单位应: A:让其继续从事原放射性工作 B:为该工作人员调换合适的工作岗位 C:开除该工作人员 2、国家标准对应急响应人员的剂量控制水平的要求中,一般应急行动不大于 A:20mSv B:50mSv C:100mSv D:500mSv 3、比释动能是为了描述()过程的辐射量. A: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将能量转移给次级带电粒子 B: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将能量转移给次级带电粒子 C:次级带电粒子将从带电粒子获得的能量授予物质 D:次级带电粒子将从不带电粒子获得的能量授予物质 4、以下关于随机性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机率与剂量无关 B: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C:不存在剂量闭值 D:接受正常照射的工作人员也有可能发生随机性效应 5、吸收剂量专用名称为() A:Kev B:Gy C:Bq D:Sv 6、辐射权重因子是()而引入的. A:为了考虑不同器官或组织对发生辐射随机性效应的不同敏感性 B:为了比较放射性的能量 C:为了比较放射性的强弱 D: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和能量的辐射对人体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 重程度或发生几率的大小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3-21T13:23:33.2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作者:于昊扬 [导读] 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于昊扬 (荣成市第六中学年级:高三二班;山东荣成264300) 【摘要】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为此探析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与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医学影响;临床医学;医疗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71-01 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很多新技术开始应用到医疗领域,很多基本得到有效的诊断,保证了人们的健康。临床医学为医疗领域的关键组成,影响学的出现、应用与深入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1.医学影像对临床医学的宏观作用 1.1改变信息的呈现模式 医学影响如今可以显示的医学信息已经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显示模式,可以开展各种图像的重建、重组以及数字化变换等;显示的复杂程度逐渐提升,可以通过3D技术、曲面重组以及密度投影、面积再现等。除了形态学信息之外还可以做功性信息以及代写性信息的实施显示。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融合显示,可以将形态学、功能性以及代谢性融合显示。 如今的影像学信息就是将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大体解剖学信息等直观的展示给临床医生,使得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式解读常规二维模式信息与横断面的信息,进而可以开展细致而丰富的开展医疗诊断。 1.2形态学信息改变时相 信息显示内部的时间分辨能力的提升已经从实时重建逐渐的发展成为动态显示,多个时期重叠显示,进而在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肝脏的多层动态扫描可以准确的判断各个时期动态图片,进而可以捕捉到不同时期的病变与具体情况。同时采用扩散成像等独特的应用外,还可以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功能,比如可以较为显著的提升脑病变的显示时间,进而大幅度的提升抢救的效率。 1.3信息显示模式多样化 试着目前逐渐深入引用的扩散成像后,对于神经内外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成像已经成为可能,在临床中已有深入的应用,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心脏以及其他器官等,通过灌注成像可以提供相关器官具有的循环可以直观的了解其内部具有的信息;分子影像学以及基因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医学影响技术几乎进入到了新的医学领域之中。这些还仅仅是信息显示模块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诊断信息,进而可以直接的判断病情的情况。 1.4对于医学理论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深入发展与新的信息呈现模式出现,对临床医学乃至于整个医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譬如在皮层影响研究总中,已经发现了传统的生理学与解剖学所部了解甚至理解错误的神经反射路径。脑与心血管的成像可以直接的了解缺血的脑或心肌的存活情况,进而需要彻底的改变传统治疗模式;接入放射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开发使得教科书内部多种诊断技术与治疗技术得到更新。总体来说,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为目前外科手术内部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2.具体影响分析 2.1疾病的普查 伴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疾病的普查上,欧美等医疗机构已经将肺部的CT普查纳入到医保范围,同时在骨科的检查中,这两种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对于自身的疾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2.2腹部检查 首先对于肝脏的检测,可以提供肝脏的血供应情况,通过二维、三维的信息显示,明确的得到病变部位,这是所有医生手术前必要的资料。其次为中空器官,比如胃、直肠等通过透明化技术了解详细情况,了解内外病变特征,同时还可以综合应用几种成像的模式,以求做到信息的互补。最后为妇科与盆腔的病变检查,在提升采集速度的基础上可以克服胎儿运动的影响。 2.3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传统的CT检测对于缺血性诊断的时间盲区比较长,通过扩散成像技术使得病患的诊断时间缩短为2小时,缺血性中枢被认为是介入性治疗方法可以提早或者是及时的开展介入治疗,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案。对于脑肿瘤的形态学改变研究已经很多,扩散成像技术可以对其开展更为精确地诊断,改变相关参数之后可以明确肿瘤血管具有的基本类型、血液循环的结构以及动力学等,进而提示出病变具有的基本特征,还可以通过延迟拍照技术等,分析不同时期具有的影像资料,进而推断得到病变的实际情况。 2.4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计算机辅助检测最早出现在美国,应用到乳腺癌以及乳癌的诊断中,随着其在肺癌普查之中的应用,为其应用打开新的领域。同时在结肠癌、冠心病等多领域的诊断之中也得到了深入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辅助检测的应用,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计算机辅助检测实际上为从累积的资料作为依据,对于输入病例开展细致的研究,最后得出智能化的检测结果,构成综合诊断与专家分析系统,使得每个病例都得到标准化的检测。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结论仅仅为提示性的,经过医师的确认之后可以很好的补充临床的实

辐射剂量与防护重点

00 从稳定性考虑,原子核(原子)可以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2大类 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会自发的或在外界影响下从某种核素(元素)变化到另一种核素(元素),与此同时会释放出各种类型的粒子,同时释放出不同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上述粒子携带大量能量高速运动,形成射线; 常见的例外的情况是X 射线,医用、工业用X射线是由核外电子能态变化引起 本课的目的: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有效地避免放射性对人体的损害 凡是存在放射性应用的地方,则必然伴随着辐射防护工作 第一阶段:早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1895-1930) 第二阶段:中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放射线诊断、治疗损伤时期)(1930~1960) 第三阶段:近期辐射损伤认识时期(又称流行病学调查所见的辐射损伤时期)(1960~现在) 01 电离辐射:由能通过初级过程或次级过程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或不带电粒子组成的,或者由它们混合组成的辐射; 电离辐射场:电离辐射无论在空间,还是在介质内部通过、传播以至经由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传递的整个空间范围,由此形成的场; 辐射量:为了表征辐射源特征,描述辐射场性质,量度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受照物质内部发生的辐射效应的量; 粒子辐射:是指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或由这些粒子组成的原子核。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 电磁辐射:实质是电磁波,仅有能量,没有静止质量。 辐射计量学量:根据辐射场自身的固有性质来定义的物理量; 辐射剂量学量:描述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移、沉积的物理量; 辐射防护学量:用各类品质因数加权后的吸收剂量D引申出的用于防护计算的物理量; 粒子通量(N.):粒子数在时间间隔dt的变化量dN,s-1 能量通量(R.):辐射能在时间间隔dt内的变化量dR,J·s-1; 粒子注量(Φ):可以认为是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m-2 能量注量(Ψ):进入向心截面积为da的小球的辐射能dR与da的比值,J·m -2 粒子注量率(φ):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粒子数的多少,又称为粒子通量密度,m-2·s-1 能量注量率(ψ):表征单位时间内进入单位截面积小球的辐射能的多少,又称为能量通量密度,J·m -2·s-1 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密度:带电粒子在单位路径长度上形成的离子对数,单位为离子对/cm。 激发: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原子由基态转入高能态。 退激:激发态的原子不稳定,以发射光子的形式放出相应的能量回到低能态轨道。 散射: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与带正电的原子核发生排斥作用而改变其本身的运动方向。 电离和激发两过程构成了重带电粒子在碰撞过程中的主要能量损失。 传能线密度LET:表示带电粒子在单位长度径迹上传递的能量。单位是MeV·cm-1 射程:带电粒子从进入物质到完全被吸收沿原入射的方向穿过的最大距离,称为该粒子在物质中的射程。 如果不指明在哪种物质中,就是指粒子在标准状况下的空气中的射程。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课程名称-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物理污染控制技术课程代码:3293课程名 称: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物理污染控制技术》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物治理方向)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所介绍的的物理污染控制技术是环境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从事环境工程领域工作人员的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论述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辐射、光、热等物理性要素的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及治理、防范技术措施;介绍了污染物在大气、水、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人们对物理性污染利用的最新科研动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对上述内容有系统的认识,达到全面了解和掌握环境物理性污染的产生、控制和治理技术,为从事环境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打下基础。 该大纲的制定是根据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编制要求(修订稿)进行的,立足于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环境保护工作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大纲内容尽可能突出叙述简明,便于自学的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自学和辅导考试,掌握环境声学、环境振动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和环境电磁学等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物理性污染的控制技术,并了解环境物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物理性污染的范围、特点、现状及发展动态。 2、熟悉噪声的度量、评价和控制标准,掌握噪声污染的控制技术。 3、熟悉振动的测量方法、评价和控制标准,掌握振动污染的控制技术。 4、了解辐射学的基础知识,熟悉放射性监测与评价,掌握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技术。 5、了解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熟悉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评价和控制标准,掌握电磁辐射污 染的控制技术。 6、了解环境热污染的基础知识,熟悉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掌握环境热污染的 防治方法。 7、了解光学的基础知识,熟悉照明单位及度量,熟悉光环境的评价标准,掌握光污染的危害 和防治。 8、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规律。 9、了解物理性因素的利用和进展。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被列为专业课,是在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具有面对工程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工程应用课程。起到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应用于环境工程实际的作用。此课程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电工学等。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辐射计量学考试重点

辐射剂量学 1.半衰期及放射性活度 半衰期 (T 1/2)定义:一定量的某种放射性原子核衰变至原来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 定义:处于某一特定能态的放射性核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数,记作A , 2.比释动能 T 时间内,不带电的电离辐射在 r 点处的单位质量物质中释出的所有次级带电粒子初始动能之和的平均值。或者,入射的光子束或中子束在单位质量物质中转移的平均辐射能量。比释动能分为:碰撞比释动能(Kc)和辐射比释动能(Kr) /(碰撞)(辐射)c r K d tr dm K K ε==+ 3.辐射权重因子 对辐射权重因子及组织权重因子的理解:辐射权重因子W R (辐射权重因子同辐射种类和 能量有关,但与器官或组织无关)。(1)第R 种辐射诱发生物效应的能力(2)对器官剂量D T,R 进行修正的一个因子(3)当量剂量:H T =ΣD R,T ×W R ;组织权重因子W T (与射到身体的辐射类型和能量无关):全身各器官均匀受到相同当量剂量时,个人蒙受的健康危害中T 器官所占的份额。 4.常见辐射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大小 内照射和外照射下,α、β、γ射线的危险程度排序: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 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在γ、x 射线照射下,吸收剂量和当量剂量在数值上相等。 5.常见的辐射屏蔽

6.电离辐射分类:带电粒子辐射和不带电粒子辐射(详见第二章ppt) ⑴带电粒子进入物质后,主要受到物质中原子核和电子的电磁作用,致使运动着的带电粒子改变方向、减少能量。若无能量形式的改变,则称:弹性散射或弹性碰撞否则表现为电离、激发、轫致辐射 高能电子:主要通过轫致辐射损失能量。 电子:运动速度超过同一物质中的光速时部分能量变成可见光,契伦科夫辐射。 高能重粒子:主要通过核反应。 ⑵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γ和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7.能量损失与碰撞材料之间的关系(详见第二章ppt) 碰撞阻止本领:碰撞过程中带电粒子能量损失,主要过程是电离和激发 辐射阻止本领:带电粒子在轫致辐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 8.工作人员体内居留情况和类型 表示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停留情况的因子,分为全居留、部分居留、偶然居留三种情况。 9.人工辐射来源 医疗照射、核动力生产、核爆炸 10.内辐射防护基本措施 基本原则:(1)围封,即把放射性物质限制在一定空间不让其外泄。 (2)保持清洁和对被污染的空气、水和物体表面采取措施。 (3)制定适宜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并要求工作人员格遵守,尽量减少人员吸入或摄入放射性物质。 (4)采用合适的个人防护器具,要求工作人员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并讲究个人卫生。妥善

辐射剂量学作业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给出N 、R 、φ、ψ和r 的微分谱分布和积分普分布的定义,并写出用βE 表示这些辐射量的表达式。 解:N 、R 、φ、ψ和r 均存在着按粒子能量分布,如果用Q 代表这些辐射量,用 E 代表粒子能量(不包括静止能),则Q(E)是Q 的积分分布,它是能量为0—E 的粒子对Q 的贡献,QE 是Q 的微分分布,它是能量在E 附近单位能量间隔内粒子对Q 的贡献,用P E 表示以上辐射量。 dE d P E E Ω=??Ω ? ψ=dE d EP E E Ω??Ω R=ααdEd dtd EP E t E Ω????Ω r=dE EP E E ? N=ααdEd dtd p E t E Ω??? ?Ω 2.判断下表所列各辐射量与时间t 、空间位置γ、辐射粒子能量E 和粒子运动方向Ω之间是否存在着函数关系,存在函数关系者在表中相应位置处划“”,不存在则划“”号。 解:如下表所示 3.一个60C 0点源的活度为3.7×107Bq ,能量为1.17Mev 和1.13Mev 的γ射线产额均为100%。求在离点源1m 和10m 处γ光子的注量率和能量注量率,以及在这些位置持续10min 照射的γ光子注量和能量注量。 解:先求在离点源1m 处γ光子注量和能量注量率 1 262 721.10892.51 14.34%100107.34%100--?=????=?=s m r A π?

2 131372 211114.34%)10010602.133.1%10010602.117.1(107.34% 100)(?????+?????= ?+= r E E A πψ 220.10108.1m w ?= 在离点源10m 处γ光子注量和能量注量率 1242 722.10892.510 4%100103074%100--?=???=?=s m r A ππ? 2 182 1372 212.10108.1104%)10010602.133.117.1(107.34% 100)(--?=????+??= ?+= m w r E E A ππψ 由于 o c 60 半衰期比较长,可以忽视为10min 内无衰减 则:在离点源1m 处持续10min 照射的γ光子注量和能量注量 286210532.560010892.5-?=??==Φm t ? 222182.1000.760010108.1-?=??==ψm J t ψ 4.平行宽电子束垂直入射到散射箔上,其注量为Φ0,设电子束无衰减的穿过散射箔后沿与入射成600角的方向射出。在散射箔前后用平行板探测器和球形探测器测定注量,用平面探测器测定平面注量,如图所示。试根据定义(1.48)、(1.5)和(1.43)计算这些探测器的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