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美学三种范式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
“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
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
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
“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
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
“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
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
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
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
“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
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三、中国美学

2、儒家美学观--美善统一
(1)、孔子论美 A:强调人的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完善: “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 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尽善尽美” B:“比德说”--在自然中 发现人的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饕餮--狞厉的美 虎噬人头浮雕 (司母鼎耳)
龙虎尊
《虎 食 人 卣 》
(2)从礼乐文明的周代到个性飞扬的战国 周人崇尚典雅礼仪,以君子人格作为理想范式, 是一种贵族化的生活方式。音乐、舞蹈等成为区 别人的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 六艺:诗、书、礼、乐、射、御,是对人的全面 教育,要求培养一种贵族化的优雅的生活方式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充满激情的时代, 诸子百家的不同审美理念共同开放;雅乐的失落 与世俗的张扬;不同的诸子散文风格;以及御凤 乘龙、奇幻奔放的楚辞等等足以成为那个时代审 美风尚的代表。
2、秦汉时期--世俗通天下
从秦到汉初的七十年,是世俗功利为主的时代, 个人的奋斗与上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汉代的大气雄浑已显雏形。
3、汉代--从铺张扬厉的汉代雄风 到温文典雅的儒生气质
从气势雄浑的汉大赋到东汉中后叶的抒情小 赋。--文学上的表现 从誓博功名的奋斗进取到皓首穷经的学问人 生。--个人理想的转化 从尚武尚俗的张扬大度到尚文尚雅的生活典 范--人格模式的转变
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 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4、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这应是意境的最核心的表现形态,它不仅只追求 实体性的意象传达,也要求虚体性的空灵。
水竹居图》 倪瓒 《水竹居图》 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55.5 厘 米 横28.2厘米 中国历史博物 馆藏 倪瓒宗法董源,参以荆、关, 创折带皴法,常写萧疏简远 的景色,为“元四家”之一。 此图写一仙居景致,平静的 水面环绕着一段坡石,几株 大树簇生其上,枝叶扶苏。 树后一岸边空地上,树间茅 舍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 处高大山坡下,林木葱郁, 相比而生。整个画面弥散着 幽静、清凉的气氛。画中笔 墨沉实,赋形具体,为画家 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美学与人生》网上作业

1、“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是( )提出的。
B1.A. 亚里士多德2.B. 克罗齐3.C. 柏拉图4.D. 康德2、《红楼梦》里“晴雯撕扇”的情节充分体现了美的( ) C1.A. 形象性2.B. 时代性3.C. 非功利性4.D. 民族性3、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 D1.A. 《宋元戏曲考》2.B. 《红楼梦评论》3.C. 《人间词话》4.D. 《诗品》4、“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是以下哪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C1.A. 朱光潜2.B. 蔡仪3.C. 吕荧4.D. 李泽厚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 ) B1.A. 荒诞2.B. 崇高3.C. 优美4.D. 悲剧6、“客观事物的美的形象关系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而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是以下那个美学家提出的观点。
( ) A1.A. 蔡仪2.B. 李泽厚3.C. 康德4.D. 高尔泰7、下列说法是庄子提出来的是() C1.A. 智者乐水2.B. 柔弱胜坚强3.C. 天地有大美不言4.D. 上善若水8、以下大力提倡美感的非功利的美学家是() B1.A. 杜威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孔子9、以下主张艺术是存在真理的“揭示”说的是( ) B1.A. 席勒2.B. 海德格尔3.C. 朱光潜4.D. 荣格10、“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是哪一种思维的特点?( B )1.A. 逻辑思维2.B. 形象思维3.C. 辩证思维4.D. 抽象思维11、相当于“崇高”范畴概念的是( D )1.A. 柔美2.B. 婉约3.C. 适宜4.D. 雄浑12、把美分为“绝对的美”和“相对的美”的是( D )1.A. 黑格尔2.B. 康德3.C. 柏拉图4.D. 哈奇生13、以下不属于“自下而上”研究美学的是( A )1.A. 柏拉图2.B. 费希纳3.C. 立普斯4.D. 丹纳14、“孤立说”的提出者是( B )1.A. 康德2.B. 闵斯特堡3.C. 谷鲁斯4.D. 布洛15、“新松恨不高百尺,恶竹应须斩万杆”属于( A )1.A. 对比想象2.B. 接近想象3.C. 创造性想象4.D. 相似想象16、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方其若翰,气倍词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这充分说明了文艺创作中( B )的现象。
人文主义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古典美学理论

人文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美学理论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
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
一般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
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
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
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古典主义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
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
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
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XXX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通过感性经验来表达理念。
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感性经验。
这种经验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还包括对于理念的认知和理解。
审美的本质:审美的本质是指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目的。
这种内在规律和目的是相互协调的,产生了自由的活动方式。
审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
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目的。
自由劳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因为审美活动需要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美的客观存在和内在结构所遵循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通过审美活动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揭示和探讨。
美的规律是审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XXX对美的本质的回答是,美就是理念。
美必须是真的,但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
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
因此,“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是XXX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简称“审美经验”。
它是人类审美关系的重要维度,代表审美活动主体的方面与属性。
本章实质是从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内在地说明审美活动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并将依据审美本质说明审美经验的根源及其前提条件,继而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分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介绍若干审美经验心理模式,最后概述审美经验的文化类型与差异。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儒家、道家和释家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种学说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相互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儒道释三家的审美观点出发,探讨他们在美学理论上的贡献和影响。
儒家美学注重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是教化的工具。
儒家追求的是人的美德和高尚情操,认为美德是一种最高贵的美。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全面的人文教育,追求博大精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
儒家注重的是内在的美,而非外在的形式美。
儒家对美的定义来自于“大美”,即宇宙、自然、道德的完美之美。
儒家提倡的审美取向是追求内在的高尚情操和修养,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高。
儒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道德美、情感美和内在美,是一种可以教化人心、提高人格的高尚之美。
儒家也强调礼乐的教化功能,认为美的内涵是涵养性情,陶冶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情操。
儒家美学是以道德美、内在美和完善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道家美学则强调“自然”和“道”的美。
道家认为世间一切皆是虚幻的,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超然的境界中,美是自然界的秩序和法则所体现出来的“道”的美。
道家认为,生命的美是自然、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是对于世俗和物质的超然之美。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美和拒绝相对的美。
在道家看来,美并不在乎形式和外在的表现,而是在于内在的内涵和真实的本质。
道家追求的美是一种超然而自由、自然而自在的境界之美。
道家美学强调超脱尘世的净化和归一,是追求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超然之美。
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宇宙、自然、生命之美,是一种可以超脱世俗、超越物质的真实之美。
道家美学是以自然美、超然美和真实美为核心的审美观念。
释家美学则注重“慈悲”和“解脱”的美。
释家认为一切的痛苦和纷扰都源自于人们的贪嗔痴,只有通过慈悲与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美。
释家经典《楞严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释家美学的核心是慈悲和解脱,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生死、超凡脱俗的境界之美。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概述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 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 人。”
(言语第二)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 美,顾云:“千岩竞秀,万 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 云兴霞蔚。”
二)
(言语第
3、对身体容止的欣赏
从古人的以德取人,转而为以貌取人, 从理性的道德原则,转变为感性的快 乐原则。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 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美以其不可抵抗的力量,留下了一段 段富于传奇的故事:
——《世说新语·雅量》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
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
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
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 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
(言语第二)
以上人物品藻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美学风格, 是面向自然,走向自然,回归自然成为普遍追求, 因此美学风格出现了巨大的变迁。宗先生认为, 魏晋时期虽然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期, 但确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因而是一个最富于艺术精神 的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 戴逵的雕塑,稽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 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 杨衔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无不 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 根基和趋向。
司马景王东争,取上党李喜,以为 从事中郎。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 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喜对曰: “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 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
(言语第二)
锺毓、锺会少有令誉,年十三, 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锺繇曰:“可令 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 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 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 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 不敢出。”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主观心灵感受和意趣抒发,讲求写意、情感寄托,将理性、功利、伦理道德溶于美感直觉,不主张对现实外貌作机械琐细的摹拟或直说抽象玄想。 儒家思想不脱离人与社会的关系去观察美和艺术问题,高度重视道德精神的美以及审美与艺术对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儒家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严格按照等级制组织起来的社会,儒家以为必须通过诗教、乐教来净化人的心灵,进而使每个个体意义上的人都能上升到圣贤的境界。基于此,孔子的审美观便是尚用崇实的审美观,儒家的美学便是经世致用的美学,有着明确的政治功利性。 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在这个社会里,一切都被伦理化了、政治化了,文学也因而被作为维系宗法社会统治的工具。宗法社会是人治的社会,“礼”正是为治人而设立的。但光有礼还不够,还必须辅之以“乐”。因为“礼”主“理”而“乐”主“情”。以“礼”正外,以“乐”正“内”。“乐”从一开始就成了“德”的载体,脱胎于“乐”的诗歌理所当然地也担当起“观群怨”的政治责任。古代帝王设立乐府,广采民谣正是基于诗具有既可以察民,又可以正已的功能。“兴观群怨”说,开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之先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学审美的特征。“兴”是基础,观、群、怨都要通过兴才能实现。我们今天说的文学有审美、认识、教育三大功能,认识与教育作用必须通过审美来实现,正是对“兴观群怨”说的继承和发展。 儒家在政治上和待人处事上一贯提倡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达到中和的美学手段则是“温柔敦厚”。儒家对诗歌风格的要求是由诗歌教化的目的决定的。温柔敦厚作为诗教,要求诗歌创作必须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符合礼教,维护“家天下”的统治。诗歌本有歌颂和暴露两方面的作用,但歌颂和暴露都有一定的分寸,歌颂过分,成了阿谀;暴露不当,有损礼制,必须把握“中和”这个度。“怨刺”和讽谏是可以的,但只能怨而不怒,“止乎礼义”,用中和的统治者能接受的态度和委婉含蓄的言辞,进行适度地批评,不能过火,不能越线,更不能“犯上作乱”。温柔敦厚作为实现中和之美的手段,寄教义于含蓄婉曲,这对于比兴的艺术方法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总之孔子美学一方面十分注意审美对陶冶个体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审美对协调人群的社会作用,孔子美学的伦理学特征非常清楚。孔子经世致用的美学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奠基作用,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正是来自于孔子与儒家的这种审美思想。但是儒家把诗乐作为政治的工具与附庸,也束缚了作家的个性与文学的发展, 再说道家,道家思想由道的自然性质引申出中国古典美学上的自然说。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之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美。它把美与艺术同人类生活中超功利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从必然与自由的统一上来观察美与艺术问题。道家的崇尚自然,主张心灵观照、无为而无不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审美和艺术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所谓自然,就是浑然天成,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它不是不要工巧,而是一种由工而拙的最高的艺术境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如拙”。这种艺术的自然美,正是大巧之后的返璞归真。实践自然的审美标准的首推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平淡之宗”。到了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已臻于完美,自然平淡清新质朴的审美追求也进入到了更高的境地并为后世诗人承袭和发展。 道与生俱来就是辩证的。道以为世间万事无不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向对方转化。道的辩证思想同样适用于美学艺术,比如形神、虚实、略详、静动、柔刚、疏密、简繁、庄谐、隐显、平奇、张驰、淡浓、曲直„„。巧妙恰当地处理这些关系,是艺术品之所以高低优劣的重要原因。这是建立在道的虚无性质与辩证性质上的。 庄子认为人的审美活动与人世间的事物不相干,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排斥一切功利目的,才能在时间和空间都无穷的宇宙间找到一种逍遥自在、适意自得的艺术人生境界。在超越世俗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无用之用”的美感效应。而无用恰恰是最大的用。当人把外物当作欣赏的对象而非攫取的对象时,他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人的心灵就净化了,精神就自由了,情操就高尚了,审美的社会价值也就实现了。 由于“和”的无处不在,容纳万有,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不注重考察具体的一事一物和事物的外在形式,而重在把握或感悟事物的“意”(精神)、神(韵)、气(质)等。如荀子认为“气”为宇宙本源,气化万物;但谁也不能明确说出气是什么,它无处不在,只能凭直觉去感悟。犹如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整体而轻局部,追求神似、气韵、意态等,视神气为个体与整体相通之处,即是中国和谐美以整体规定个体的艺术表现。 儒家与道家理论不同形态各异,但都是地道的中国美学,体现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特色。在当今仍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影响着中国美学发展的方同,因为它们的根是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大地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为与谈“恶起于无知” 的《小希庇阿斯》区别,故名),通过苏格拉底 之口提出“美本身”的概念,认为应严格区别 “美本身”与具体的美的事物,提出“美本身” 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 质”,一件事物分享了“美本身”才具有了美。 但对“美本身”未能提出具体确切的答案,全文 以“美是难的”作结。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 力.要使美学成为一门科学 。之前,毕达哥拉 斯等人已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是柏拉图是第一 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和艺术的观念,第 一次被列入到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里。
美学
Aesthetics
第一章 古典美学的三种范式
? 第一节 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 第二节 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 ? 第三节 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
? 美学,Aesthetics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 年首次提出来的,但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 鲍姆加通开始的。事实上无论是东方和西方美学 思想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学科的名 称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 很多学者,比如法国的大哲学家杜夫海纳,认为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约前427年-前 347年)开始的。从柏拉图到鲍姆加通,历时两 千余年,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产生三种不 同范式的美学:
(四)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与影响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 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 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 么现实意义。他主张,研究自然界应限于对人类事务有 用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既不值得,也不应该。之所以 不应该,是因为人不可去探究神不愿显明的事。出于对 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 是正义、诚实、智慧等,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 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 哲学为“伦理哲学”。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 (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 (二) 以审美心理为核心的美学
? (三) 以艺术的共同规律为对象的美学
第一节 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 古希腊人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有 一个共相,一个本质。把握住了这个本质, 就能说明—切具体的东西。从柏拉图的 《大希庇阿斯》开始,很多人就源源不断 地追求美的本质.建立了一种以美的本质 为核心的美学。
? “有的,就是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他们判我流放,我判他们留在国内。”
? “如果仆人离开第欧根尼可以活,而第欧根尼离开仆 人却不能活,未免太荒谬了。”
? “小心,别打着了你父亲。”
? “我踩在了柏拉图的虚荣心上。”
? 双足无毛动物。
? “我看得见桌子和杯子,可是柏拉图呀,我一点儿也 看不见你说的桌子的理念和杯子的理念。”
? “一个发疯的苏格拉底。”
? “你为什么不赶快死呢?”“如果俗人只因入教就享 幸福,智者只因不入教就倒霉,死后的世界未免太荒唐 了。”
? 铭文:“时间甚至可以摧毁青铜,但永远不能摧毁你的 光荣,因为只有你向凡人指明了最简单的自足生活之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 ——阳 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 然规定的人的基本需要,合乎自然的简朴生活, 享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 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 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并非必需的东西。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不要让功利挡住生命,不 要让习俗挡住本性。
? 犬儒派哲学家是最早的文明批判者(老子),他们认为, 文明把人类引入了歧途,制造出了一种复杂的因而是错 误的生活方式。人类应该抛弃文明,回归自然,遵循自 然的启示,过简单的也就是正确的生活。
? 苏格拉底的另一学生阿里斯提波创立享 乐主义,他的理论可概括为:“我役物, 而不役于物。”一个人不妨享受物质, 同时又做到不被物质支配。安提斯泰尼 的理论可概括为:“我不役物,以免役 于物。”一个人一旦习惯于享受物质, 离被物质支配就不远了。两人好像都有 道理,从世间的实例看,安提斯泰尼更 有道理一些。财富的获取、保存、使用 都是伤神的事情,太容易破坏心境的宁 静。我们对物质的需求愈少,精神上的 自由就愈多。 第欧根尼 说:“一无所需 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 权。”
? 克里托:“我们怎么葬你?”答:“如果你能抓 住我,随你怎么葬。”
? 咽气前:“克里托,别忘了向医药神阿斯克勒庇 俄斯献祭一只公鸡。”
? 在生命的最后时日,突发了文艺的兴趣,把伊索 寓言改写成韵文,写了一首阿波罗颂诗。
(三)小苏格拉底之犬儒主义:
? 学生安提斯泰尼创立犬儒哲学,主张把物质需要减到最 低限度,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这个思想实际 上肇始于苏格拉底。他常说,别人是为了吃而活,他是 为了活而吃。智者安提丰问他:“哲学家理应教人以幸 福,你却吃最粗陋的食物,穿最褴褛的衣服,岂不是在 教人以不幸吗?”他答道:“正相反,一无所需最像神, 所需越少越接近于神。”
一、柏拉图美学的哲学基础
?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 “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 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 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 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 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 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 特征。《理想国》洞穴比喻来解释 理念论。
二、柏拉图美学的学科化努力
相关知识储备 :苏格拉底 ( 前469—399)
? (一)其人 ? 长相。 ? 体格。
? 品德。柏拉图:“在 我们所认识的人中, 他是最善良、最有智 慧、最正直的人。”。
? 出身与家庭:雕刻匠 与接生婆。
(二)苏格拉底之死
? “我儿子长大后,如果关注钱财先于德行,没有出 息而自以为有出息,请责备他们,一如我之责备 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