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油罐闪爆事故案例分享..

合集下载

(完整版)动火作业典型事故

(完整版)动火作业典型事故

安全经验----动火作业事故
事故主要原因:(1)维修班长在未办理动火作业票的情况下派 焊工施工(缺少与动火有关部门人员的沟通)。(2)焊工未见到动 火票就动火。(3)雇用民工受人指令关闭阀门后,既未向井站值班 人员报告,又未在现场看守(缺少协调与信息沟通)。(4)配气站 值班员,在未搞清停气原因的情况下,贸然打开天然气阀门,导致 事故发生(上锁挂签)。(5)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在没有作业方案、 没有履行作业手续、没有采取相应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直接盲目安 排作业(三无作业:无方案、无作业许可、无安全措施)。
24日7时40分,焊工违章进行液化石油气管道防静电装置焊接作 业,7时51分,当将第3只单头螺栓焊至液化石油气管道气相总管, 空压机加压至1.36MPa时,2号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爆炸,罐体冲出 地面,其余两个埋地液化石油气储罐受爆炸冲击,向左右偏转,造 成液化石油气罐区全部破坏,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将混凝土盖板碎块 最远抛出420多米。
安全经验----动火作业事故
事故的直接原因:在进行管道气密性试验时,没有将管道与埋地液化石 油气储罐用盲板隔断,液化石油气储罐用氮气压完物料后没有置换,导致液 化石油气储罐与管道系统一并进行气密性试验,罐内未置换干净的液化石油 气与压缩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因现场同时进行电焊动火作业, 电焊火花引发试压系统发生化学爆炸,导致事故发生。
油气储运——安全经验分享
动火作业典型事故
安全经验----动火作业事故
案例一、2003年10月28日,中国石油某油田一采油厂在柯14井安 装单井罐时发生油罐爆炸着火事故,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1 人轻伤。
40立方米原油罐 40立方米原油罐
勒1井
柯14井
安全经验----动火作业事故

石油化工油罐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PPT精选文档-PPT文档资料

石油化工油罐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PPT精选文档-PPT文档资料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针对事故提出的十五个问题
为什么不警戒 ? 为什么不封路 ? 为什么不疏散群众 ?
为什么不通知群众 ?
为什么引起爆炸 ? 为什么会发生泄漏 ? 泄漏的原因是什么 ? 直接原因是什么 ?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石油化故
事故经过
11月22日凌晨3点,位于黄岛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 处,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事故 发生后,约3点15分关闭输油,斋堂岛街约1000平方米路
面被原油污染。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海面
过油面积约3000平方米。黄岛区立即组织在海面布设两道 围油栏。处置过程中,上午10点30分许,黄岛区海河路和 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 发生爆燃。
茂名石化公司北山岭原油罐区火灾事故
事故暴露安全管理的问题
1、原油储罐区施工管理的责任不落实,对外来施工人员的监 督管理极不严格。外来施工人员在要害部位的重大危险源区 作业,施工单位无人管理;港口公司机动科没有人负责,也 没有指派人员管理;北山岭原油罐区也没有人在现场监督和 采取有效的坚督措施。5名外来施工对伍的临时工在充满油气 的阀室内冒险作业无人管理,无人监督,无人制止,以致造 成重大火灾事故,外加施工人员失管失椌。
中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轻油罐着火
事故经过
2009年7月12日9 时50分左右,乌石化炼 油厂工作人员在巡检时 发现13号轻油罐出现明 火,立即进行灭火处置 并报警,乌石化接警后 紧急出动,10时30分左 右,明火被扑灭。
江苏泰州市5· 4油罐爆炸事故
事故经过

油罐爆炸事故案例

油罐爆炸事故案例

1.5.1法国一炼油厂液化石油气球形贮罐着火爆炸7人死亡在法国费赞(Feyzin)炼油厂,一天早晨,3名检测工在进行每周两次的液化石油气取样作业。

首先将443号丙烷贮罐(12000m3)的阀门打开,经15分钟后取样完毕,要关闭阀门时,因-46℃的气体阀门冻结而不能完全关闭。

此刻,气体向周围逸散,一直扩散到离贮罐60m远的汽车公路及与罐区相通的公路,因此向整个费赞地区发出了警报,并禁止汽车在公路上通行。

但已来不及通知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这时驶来的汽车与气体接触瞬间发生大火,汽车被烧毁,司机受了重伤。

发生警报的同时,35名消防队员赶到443号贮罐区现场,此时大火已蔓延至462号贮罐,消防队员奋力喷水灭火。

大约2小时后,443号贮罐随着一声巨响发生爆炸,大火瞬时向四周蔓延,相继引燃了周围的贮罐。

其后又引起球形贮罐的爆炸,使B地区的5号球形贮罐遭到损坏。

这场爆炸,使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设备遭到损坏。

事故原因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阀冻结,而引起的气体泄出,着火源或是在公路上行驰的汽车,或是由喷出的丙烷产生的静电。

2)虽然有安全阀,但没有喷水设备也是造成贮罐爆炸的一个原因。

3)疋田教授认为,取样阀本体是由铸钢制造的,最低耐用温度为-30℃(实际温度为-46℃);阀门未采用聚四氟乙烯防冻;第二个原因是阀门未设置紧急关闭机构等。

这些都是未能防止阀门冻结的原因。

4)罐区至工厂边界的安全距离应为120m以上,至公路的距离应在250以上,否则是很危险的。

一、事故概况B经过1981年9月10日14时55分左右,辽宁省某县石油公司油库一号油罐发生爆炸,当即造成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万余元。

1981年5月12日,县农机厂与县石油公司签定了一项建罐合同,在石油公司油库院内建一组(4个)1200立方米的立式金属储油罐。

石油公司承担建罐材料供应及现场保护,县农机厂负责工程项目的施工。

这项工程于5月15日动工,7月末四个罐体的立体工程基本完成,8月末工程扫尾等待试验验收。

石油化工油罐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石油化工油罐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保定市石油化工厂渣油罐爆炸
事故原因分析
2、违章进行明火作业。3月31日16时25分左右,市氧 气厂职工刘某、王某在渣油罐南侧距罐8.3米处的液控塔上 进行电焊作业,电焊火花与罐外溢出的可爆性气体相遇起爆 炸,罐内渣油喷出酿成火灾。
3、单位领导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 ,冒险蛮干。该厂是1972年从部队接收过来的一个小炼油 厂,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总体布局和一些设备本来就 不甚合理,存在许多危险因素,由于厂领导重生产轻安全, 对于潜在的危险因素没有认真进行解决,终于造成这次恶性 爆炸火灾事故。
茂名石化公司北山岭原油罐区火灾事故
事故暴露安全管理的问题
1、原油储罐区施工管理的责任不落实,对外来施工人员的监 督管理极不严格。外来施工人员在要害部位的重大危险源区 作业,施工单位无人管理;港口公司机动科没有人负责,也 没有指派人员管理;北山岭原油罐区也没有人在现场监督和 采取有效的坚督措施。5名外来施工对伍的临时工在充满油气 的阀室内冒险作业无人管理,无人监督,无人制止,以致造 成重大火灾事故,外加施工人员失管失椌。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事故后果
事故造成55人死亡、9人失踪。现住院伤员145人,其中危 重10人(8人仍未脱离危险期),重症32人,轻症103人。 爆裂管线长度达3.5公里 5515米排水暗渠遭冲击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输油管线情况介绍
这条爆炸的东黄输油管道,于1986年7月建成投产。管道 长度248.5公里,管径711毫米,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 东黄输油管道已经服役二十余年,在两次腐蚀性调查中, 发现管道防腐层已严重老化。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
输油管线原因
初步原因分析是管线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爆燃发生

安全经验分享—油罐焊接爆炸

安全经验分享—油罐焊接爆炸
16点20分将火扑灭。
40立方米原油罐
克14井
油罐爆炸烧毁的汽车残骸
(1)动火前既未将罐清洗干净,也未 通过取样分析。 (2)既作业时先将排气管用法兰联接 到罐体上,后对排气管的延伸部分焊 接。 (3)由于罐内留有残液,残液在罐内 挥发形成了爆炸性混合气体,并且达到 了爆炸极限。在焊接过程中爆炸性气体 顺排气管排出时,遇焊接明火,引爆了 罐内爆炸性气体。
安全经验分享 油罐焊接爆炸事故
2003年10月28日14时50分左右,中国石油某油 田分公司一采油厂在克14井安装单井罐时发生了一 起油罐爆炸着火事故,造成5人死亡、2人重伤,1人 轻伤。
事故发生经过
40立方米原油罐 40立方米原油罐
阿 1井
搬至
克14井
该罐于 10 月 4 日起 已停用,罐中原油已 放至底阀口(底阀口 排气管 距罐底10厘米),也就 是说罐内留有残液,密 度 0.806 吨 / 立方米。 10 月 28 日 9 时 30 分 ,注采保运班电焊工 及维护工到达阿1井进 行吊罐作业。在吊罐 装车时,发现油罐排 气管过长不便搬运, 就将排气管割成两段 勒1井 随罐一起装车。
两具40立方米原油罐 密度:0.806吨/米3Fra bibliotek10cm
12点30分左右,两具油罐 及相关附件运至克14井. 13点,开始卸装吊罐工作. 14点44分,工人先在油罐上 连接排气管法兰,后焊接排气 管割开的延伸部分。 14点50分,油罐在焊接过程 中发生爆炸,现场开始着火。
15点52分,消防车赶到现场 进行扑救.
(1)动火前必须办理用火作业票。 (2)罐必须清洗置换彻底。 (3)测爆合格后方可动火。
柯14井

常见油汽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常见油汽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常见油汽火灾事故案例分析引言油汽火灾事故是指因燃油和气体的泄漏、挥发、蓄积和燃烧而造成的火灾事故。

这类事故通常具有发展快、破坏大的特点,对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常见的油汽火灾事故,以期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预防和应对此类事故的能力。

1. 油罐车爆炸事故案例1:2018年6月6日,山东省滨州市发生一起油罐车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

当时,一辆满载燃油的油罐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油罐车瞬间起火。

事故中,爆炸威力巨大,不仅炸碎了油罐车,还造成了周围车辆和路人的伤亡,现场一片混乱。

事故分析:1)事故诱因:据初步调查,事故原因是油罐车在行驶途中因燃油渗漏和油气蒸发导致燃烧点温度升高,最终引发爆炸。

此外,油罐车的安全措施不够完善,同时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受到外部碰撞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

2)事故教训:油罐车爆炸事故给出了重要的教训。

首先,对于运输燃油的油罐车,应加强对车辆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其次,对于燃油运输过程中的泄露和挥发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油气积聚引发火灾。

另外,在驾驶油罐车的过程中,要加强驾驶员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防止发生驾驶操作失误。

3)防范措施:对于油罐车的设计和制造,应当加强对其安全性能的要求,确保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出现泄漏和爆炸的风险。

同时,对于燃油运输企业和驾驶员,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和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变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 加油站火灾事故案例2:2017年8月12日,湖北省襄阳市发生一起加油站火灾事故,造成3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事故中,一名加油站员工在加油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汽油泄漏并被点燃,随后引发了整个加油站的火灾。

灾情蔓延迅速,并波及到了周边的建筑物,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事故分析:1)事故诱因:事故的主要诱因是加油站员工在加油过程中操作不当、对火灾隐患的忽视以及应急处置不当。

“115”闪燃爆炸事故反思资料

“115”闪燃爆炸事故反思资料
及了解,某运输公司的罐车均装有驻车加热器(其原理与火筒 炉原理相似,炉膛使用柴油喷射燃烧,加热壳程内防冻液,防 冻液循环加热油箱内0#柴油,供高寒地区车辆使用;在发动机 停止运转时,该装置可通过电瓶启动并运行)。在装油过程中 天然气从罐口溢出沉降至地面,扩散至驻车加热器排气口时, 遇高温明火燃烧,火苗迅速窜至天然气溢出口发生闪燃,随即 引发罐体内部油气发生闪爆,导致罐体尾部爆裂燃烧。
2、专业主管部门职责落实不到位。作为危运车辆主管 部门调度室,对危运车辆没有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监管不到位, 对危运车辆加装驻车加热器这一致命安全隐患没有及时掌握。
(四)事故性质 通过调查组取证分析,认为此次事故是一起由承包
商单位擅自改装特种车辆且违章造成的责任事故。
五、事故教训 1、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某运输 公司视甲方管理制度于虚设,没有组织相关人员对驻车加热器 进行危害识别,自行增加车辆附属设施,既没有征得甲方管理 部门的同意,也没有与现场管理人员沟通,更没有进行相关论 证、试验,安全管理流于形式,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3、安全机动科作为安全监管部门,给予安全机动科科长、 工业安全主管通报批评,各罚款500元。
4、副总工程师负责区块安全生产管理,罚款500元。
七、防范措施 1、立即在全厂范围内开展装卸油站点的专项检查,开
展危害识别,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和有关规章制度,防止类似事 故再次发生。
2、运输公司在2013年11月10日前将驻车加热器全部拆 掉停止使用,甲方逐车验收合格后方可入站拉油。同时,所有 进站拉油车辆必须经装车台现场监督安全检查,验收签字后方 可进入装车台。
TTC




理 可用定时器或遥控器启动加热器

“10.28”在建原油储罐特大爆炸事故

“10.28”在建原油储罐特大爆炸事故

“10.28”在建原油储罐特大爆炸事故
2006年10月28日19时16分,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某石化分公司在建的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内浮顶隔舱刷漆防腐作业时,发生爆炸。

该工程是由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承包施工,造成13人死亡、6人轻伤。

一、事故经过
施工单位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成立于1989年12月31日,注册资金1500万元,注册经济类型为集体经济;2002年6月28日,获建设部颁发的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2004年12月28日,获安徽省建设厅颁发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发生爆炸事故的原油储罐为浮顶罐,全高21.8米,全钢材质结构。

储罐的浮顶为圆盘状,内径80米,高约0.9米,从圆盘中心向外被径向分隔成1个圆盘舱(半径为9.6米)和5个间距相等、完全独立的环状舱,每个环状舱又被隔板分隔成个数不等的相对独立的隔舱,每个隔舱均开设人孔。

事故发生前,储罐在进行水压测试,储罐内水位高度约13米。

2006年10月28日,安徽省防腐工程总公司在原油储罐浮顶隔舱内进行刷漆作业的施工人员有27人,其中施工队长、小队长及配料工各1人,其他24人被平均分为4个作业组。

防腐所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事故失为接近三百万元人民币:
三、事故调查及事故原因分析
调查组通过现场勘查、人员问讯、拍照、及取样物证 分析,技术组专家还进行了包括静电电位差等现场测试。
物证收集及实验检测:事故调查组到达现场后,根据对事故 调查的初步判断分别对罐内油气、原油罐呼吸阀、原油储罐沉积物 、防静电工服、防静电鞋、现场压缩空气橡胶软管进行了取样; 取样后送中国**大学(北京),公安部**消防研究所进行功 能测试,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股份 有限公司**安全工程研究院(防静电功能测试); 结果表明随着罐内原油温加热后轻组分会不断挥发,在储罐 内油液面以上的空间内,可燃气体不断富集,浓度逐渐升高,会逐 渐达到爆炸极限。
平台原油储罐闪爆 事故案例
2013年
6.10事故调查报告大纲
事故概述 事故经过、事故损失情况 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整改措施
事 故 概 述
时间: 4月08日08:12时 气象:温度10℃,相对湿度62%,风速13.5 米/秒(6级风),风向:东风 地点:海上施工现场 承包商:××××有限公司 承包性质:外派劳务工 事故性质:人员死亡:两人
事 故 概 述
事 故 概 述

施工队伍的工作内容是对平台储油平台罐顶涂敷环氧树脂以 粘补玻璃钢加强。 办理完冷工作业许可证后,三位作业人员经由原油B罐到达 了D罐罐顶,准备进行D罐顶部涂环氧树脂作业。8:12,当 前面两个作业人员到达D罐罐顶时,D罐发生了闪爆(现场 突然出现较大的声音,D罐顶部鼓起,冒出黑烟)一位人员 掉落在D罐和B罐中间的甲板上,头部旁边是一处凸出甲板 面的电缆护管和B罐与D罐间的管线法兰连接处,所在甲板 有一滩血迹;另外一名在附近蹲着受到轻伤;第三位失踪, 直到13:00值班船在平台西侧约3海里处找到落水生亡的第三 位作业人员。 经各方沟通协调,两位死者与一位伤者的家属人员及其诉求 均得到妥善处理,未造成续发的群体性事件。
三、事故调查及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技术组认为事故最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硫化亚铁自燃引 起罐内混合气体闪爆,但检验结果不足以完全排除静电火花引发 闪爆的可能性: 由于作业人员的工作服、工作鞋及使用的压缩风胶管均不 具备防静电性能,其在移动时会摩擦产生静电,由于静电不能及 时导除而积聚,在身体部位或手持的胶管前端的金属短管靠近或 接触金属物件时,可能发生静电放电,引燃泄漏的可燃气体,进 而通过破损点、呼吸阀(因阻火器失效)等进入事故储罐内。 由于罐顶腐蚀较为严重,腐蚀物会形成结片,在施工人员 经过时,可能由振动使结片剥离掉落,静电放电产生火花。
四、事故性质
调查组认为本次事故属于未能有效识别风险、管 理制度现场执行不到位引起的一起两人死亡事故,按《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 的定义,属于一般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五、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1、加强现场人员使用的防静电劳保用品的管理,在检 验手段和标准不明确的情况下,建立强制更换制度,确 保现场使用的防静电工作服及工具有效。 2、针对静电和硫化亚铁的认识不足,组织全员培训。 3、规范和加强储罐(尤其是使用时间较长的)的检测 和清理。按照行业标准对相关设备进行检测和评估,根 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措施和设备管理制度。 4、加强储罐作业前的风险分析,尤其对储存含硫油品 储罐要注意硫化亚铁自燃的风险分析和控制措施,要完 善管理制度,补充相应的管理要求。
三、事故调查及事故原因分析
管理原因:
一是对硫化亚铁自燃的风险认识不足。由于油品含硫量 低,因此一直未充分认识到硫化亚铁的风险,也未系统地识别 出硫化亚铁可能自燃导致储罐内混合气体燃烧和爆炸的风险, 是导致事故发生最主要的系统管理原因之一。 二是设备本质安全存在缺陷。由于设计年代较早,虽然 该设计符合常压储罐的设计标准,但这种固定顶储罐加呼吸阀 的模式可能导致罐内存在爆炸性混合气体,存在一定的隐患。 而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对于老旧原油储罐操作及检修未做系 统的检测和评估,导致长期腐蚀,罐内存在硫化亚铁。此外, 经本次修复的罐顶粘接处可能仍然由于修补存在缺陷导致仍有 破损,呼吸阀阻火器失效的情况下由于外部静电释放火花并与 罐内少量外散的气体产生了较大火花,火花通过粘接处的破损 或呼吸阀阻火器返回罐内,引起罐内存在的可燃气体混合物闪 爆。


五、 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5、加强人员资质管理。及时安排人员参加换证培训, 确保合规。 6、考虑增加惰性气体保护装置,确保原油储罐的本质 安全。 7、事故单位应举一反三,全面排查类似的原油储罐, 对于排查出来的隐患组织专项治理,避免重特大恶性事 故的发生。


谢谢
三、事故调查及事故原因分析
管理原因:
三是个人保护设备和工具有缺陷。工人使用的工服和工 鞋在事故发生时已不具备防静电性能。压缩空气胶管带钢制喷 头不符合防静电要求;胶管本体不具备防静电性能。现场管理 人员对于作业人员的劳保用品、工具等已经不具备防静电性能 的状况缺乏判断和管理,且缺少有效的判断依据及管理手段。 四是罐内存在爆炸性混合气体。由于该罐属于原油储罐 ,事故前一天外输作业后,空气由呼吸阀进入罐内,与原油挥 发的可燃气体混合后,达到爆炸极限范围。但作业人员未能识 别出油罐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的爆炸风险,作业 现场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在各原油储罐内存有油气并实施 倒罐、外输等作业,罐内存在可燃气体混合物的情况下,平台 管理不严格,作业过程控制不到位,人员持续在罐顶作业,暴 露于风险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