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名言评析

合集下载

道德经金句解读

道德经金句解读

道德经金句解读
1、《道德经》中的金句之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表达了最高尚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具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却从不与万物争高下。

解读: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道的无为而治思想。

道家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功夺利,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道的无为而治思想高度契合。

2、《道德经》中的金句之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只有不与天下争,才能避免纷争。

解读:这句话也是道的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它强调了顺应自然、不刻意去争的智慧。

通过避免纷争,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从而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3、《道德经》中的金句之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道家智慧的精髓。

了解别人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而认识自己则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种智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还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4、《道德经》中的金句之四:“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这句话揭示了道德沦丧的现象和原因。

解读: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于道德沦丧的担忧。

在道德沦丧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强调仁义、智慧和大伪等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只是表面上的掩饰。

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人们对于道德的追求和渴望。

同时,这也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不要被表面的道德观念所迷惑,而要追求真正的道德和精神内涵。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注释和评论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注释和评论

老子道德经的内容注释和评论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有言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尝试翻译、诠释及评论此段 *** 的内涵,并举例说明此 *** 对于人生的启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凡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恶,凡指一切丑陋的事物。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当人们都在为美好的善行而欢呼的时候,这说明不善已经充斥整个社会。

美丑和善恶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之所以知美,是因为有丑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为有恶存在。

至道之世,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顺其自然,发乎道性而已。

不道之世,那些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人生观的人,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来伪装自己。

因为集美善于一身则名利双收,而美善存伪,丑恶即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所以的意思。

通过对上句美丑、善恶这两对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进而引出下文。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它们的关系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

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它们,矛盾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世人无不追求有、易、长、高、声(名声)、前,而厌恶其反面,其结果往往因追求的方式不科学,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

老子所要向世人指明的是,求“有”须向“无”中求;求“易” 必须重视“难”;欲“长”必先始“短”;欲“高”必先为于“下”;欲播声于“外”,必先发音于“内”;欲处人之“前”,必先居人之“后”。

总之,要以辩证法的观点,从所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向正面转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以:连词,承上启下,通过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道德经最经典的十句话及解释

道德经最经典的十句话及解释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出自第1章。

妙:事物的内在,本质。

徼:事物的表面。

意思是,做事情足够专注,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但若是欲望太多,那注意力就会分散,就只能停留在理解事物的浅层表面。

在一个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保持专注,长此以往,洞察力,粉丝力,记记忆力和判断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

做事情切忌勿贪多。

鱼与熊掌,要想价值最大化,必然是二选一,而非兼得。

2、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出自第2章。

解释: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自傲。

不居功自傲,则功绩就不会磨灭。

为什么历史有循环的规律?为什么曾经辉煌的王朝必然会走向衰败没落?为什么没有基业长青?因为大部分人,一旦身居高位之后,就开始裹足不前。

不管我们在工作上取得了何等的成绩,都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一直保持创新和学习,这样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之内,功绩是不会消失的。

如果我们的后代依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能继续延续。

反之,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牛到天际,那下一步就是走下坡路了。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出自第4章。

解释:钝化锐气,化解纠纷,隐藏自身的光辉,混同于尘土中。

周深有一首歌,是《大江大河》的主题曲,叫作《和光同尘》。

里面有一句歌词:和光同尘,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

这句歌词写的非常好。

和光同尘这四个字,写出了为人处世的秘诀。

第一,不要主动炫耀显摆。

通俗点就是,不炫富。

在第9章,也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就是说一个人不能把财富展示出来太多。

第二,别人不需要你的时候,不要多事。

比如,别人不渴,你给一瓶水,这纯粹是多余,还会让别人误以为你是不是巴结讨好。

诸葛亮就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山做军师的。

如果他在刘备第一次邀请的时候,就乐呵呵地去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地位。

第三,同其尘:即使我们有了一些成绩,外表也要保持质朴和朴素的状态,要看上去和一般人一样。

这一点很多人做不到。

有些人赚点钱,就别墅豪车安排上。

要知道,只要他一出风头,就立马会被人针对,会倒霉。

老子摘抄赏析

老子摘抄赏析

老子摘抄赏析在古代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这部著作以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想方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摘抄进行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摘抄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一句话直接揭示了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即强调超越言语和概念的超验存在。

老子认为,道不能被凡人所言说和定义,只能通过个人体悟获得。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超乎一切定名和界定。

摘抄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宇宙生成和运行的见解。

老子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的运动而生发的。

道是无形无象的一,一分为二即阴阳二,阴阳二相互作用生成三,而三则为万物的基础。

摘抄三:“其安易持,其未兆易防。

”这句话强调了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人为干涉,以保持事物自身的平衡。

如果能够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进行积极的干预,就能避免发展到极端的不利结果。

摘抄四:“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这句话是老子哲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句。

老子将水作为善行和道德的象征,认为上善之人应像水一样具有柔和而无私的品质。

水不争与万物,却能滋润万物,这表达了老子对于无私和无欲的推崇。

摘抄五:“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这句话是老子对于宇宙法则的思考。

老子认为,天地间的事物运转就像橐籥一样,有其自己的规则和律动。

人们如果能够顺应自然的轨迹,获得道的启示,就能够达到心灵与宇宙的和谐。

综上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德经为代表,其中的摘抄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深的思考和智慧。

通过对这些摘抄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子哲学的核心观点,从而对道德、性格、人生等方面有着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老子名言100句解释哲学人生

老子名言100句解释哲学人生

老子名言100句解释哲学人生1.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含义,但其中必定有很多深奥的内涵,并不是人们能够一窥既定模式后就弄懂了。

2. 《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人们应该在无关激烈的行动中缜密思考,不要看起来像是放任自流的样子,其实每个行动都是有目的的。

3.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解释:宇宙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潜能和可能性的庞大机器,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应当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4. 《道德经》:“万物皆有宗。

”解释:每件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共性,勿忘物我同源,唯有敬重这种本质,才能彼此笃信以及协助相辅。

5. 《道德经》:“吾日三省吾身。

”解释:每个人一旦做出任何事情,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而不管当天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都只有自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6. 《道德经》:“慎终追远。

”解释: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慎重考虑,不要只管收获当下的成功,而是做到终身受用。

7. 《道德经》:“止而后有。

”解释:在追求任何事情之前,要确定自己心中的定位,理清前因后果,活在当下也要把自己未来在其中的每一步都规划好,停下脚步一定会有收获。

8. 《道德经》:“大道泛入,处处乎哉!”解释:“大道”便是指“道”,无处不在,实质上便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知,这份认知以及自身思想的形成都是人们进行“修行”的重要过程。

9. 《道德经》:“其言,义之言者,而非施之言者。

” 解释:意思是不要只是施行表面上的义务,而是把用心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这样的施行才是有深远的意义。

10. 《道德经》:“至柔至和,虽勇不强。

”解释:语出温和,博取众人善意,不是强求,而是心怀一股细腻的柔软之恩,哪怕勇敢,也要适度,不可执迷。

道德经老子的智慧箴言

道德经老子的智慧箴言

道德经老子的智慧箴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撰写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内容以道、德、无为等思想为核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箴言和智慧观点。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智慧箴言,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中最为著名的箴言之一。

它表达了道无法用言语完全诠释的思想。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繁琐的争论和辩论之中,对于各种哲学、宗教、政治等观点的追求变得错综复杂。

而这句箴言提醒我们,道是超越凡俗的,无法被准确明确地定义和描述,它超越了言语的限制。

因此,在交流和思考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加谦逊和包容,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保持谦虚态度。

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道德经中强调天地宇宙无私无情的智慧箴言之一。

它提醒我们,自然界并没有喜怒哀乐之情,也没有偏爱偏袒之意。

在现代社会,人们时常追求平等和公正,但往往忽略了天地的本性。

这句箴言告诫我们应以天地为师,摒弃私心杂念,像天地一样对待万物,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只有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道德经中强调知者沉默的智慧箴言。

它提醒我们,智慧之人不会随意流露自己的见解,而口若悬河的人反而往往缺乏真正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过于追求言辞的华丽和博学的炫耀。

然而,这句箴言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者会沉默并倾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取智慧。

因此,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沉默和谦卑的态度,用心灵去体味人生的真谛。

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德经中表达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智慧箴言。

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规律。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入。

然而,这句箴言提醒我们,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唯有保持生生不息的发展,才能够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

老子《道德经》中的励志名言释义

老子《道德经》中的励志名言释义

老子《道德经》中的励志名言释义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释义老子的智慧是大家公认的。

本文选择了一些经典老子名言,并引用名家的翻译,然后作了一点感悟式的引申发挥。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领悟一些哲理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开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释义:能够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能够用文字描述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

无法用言词表达的原初状态,那是鸿蒙宇宙的本来面貌;已经用言词确定了的概念,那是自然万物的生身母亲。

经常保持虚无的状态,这是想要观察世界的幽微本质;经常保持实有的状态。

这是想要观察世界的明显表象。

虚无与实有,这两者同出于人心,却有不同的名称。

无论是虚无还是实有,都能够说是玄秘的现象。

玄秘中的玄秘,那就是一切奥妙产生的根源。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释义:手里端着一个盛满了水的杯子,不如把它放下;把铁器捶打出锐利的尖,不能长久保持它的尖锐。

黄金碧玉堆满堂屋,没有人能长久;富贵的人如果骄傲,那是自取灾祸。

大功告成,名声显扬的时候,就急流勇退,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忽。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释义:德行的表现,在于它只遵循大道。

大道这种东西,恍恍惚惚,似有若无。

在恍恍惚惚之中,有事物的影像;在依稀隐约之中,有具体的物质;在长远幽暗之中,有精华和灵气。

这精华灵气十分纯真,那里面有实实在在的东西。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知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七十八章)释义: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水能穿透坚强的岩石,任何东西都比不过它。

老子道德经名言警句

老子道德经名言警句

老子道德经名言警句以下是五个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及其赏析: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一章【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道”的理解,指出“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它超越了常规的概念和理解。

而“名”则是对万物的命名和定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这句话也强调了宇宙的起源是无名无形的,而万物的产生则是有名有形的。

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一种哲学观点,即宇宙和圣人看待万物和百姓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他们的贵贱、贫富、善恶而有所偏爱或歧视。

这种观点反映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要过度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展。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善”的理解,认为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能够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利,能够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而不嫌弃。

这种“善”是符合“道”的,因为“道”也是无私、无为、自然而然的。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智慧”和“力量”的理解,认为了解别人是智慧的表现,了解自己则是明白的表现。

能够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表现,而能够战胜自己则是强大的表现。

这句话也强调了自我修养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5.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祸”与“福”的看法,认为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有时候看起来是祸,实际上可能是福;有时候看起来是福,实际上可能是祸。

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事物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名言精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章——《道德经》第:“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翻译讲解】老子经常”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

这样就有了不善。

么样算是善,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

智惠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

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

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

章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经》第2【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器小易满,海纳百川。

浅陋的人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道德经》第七章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翻译讲解】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看起来像是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

有时候泥于一得一失,人,失去了弹性的生活怎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

么能持续很久?、“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4 章8【翻译讲解】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

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

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

这是老子的道理。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5 11章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翻译讲解】“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所以‘有'给人才有房屋的作用。

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个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

但如“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

“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 1“有”形的思路上。

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

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章、“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第615:“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翻译讲解】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

当局唯有镇定沉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

着。

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章7、“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第16:“‘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翻译讲解】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

问题的时候,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

章《道德经》第19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

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9 22章——《道德经》第:“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翻译讲解】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

”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自伐者无功;自是者不彰;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章)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24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我的问题。

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值得思考。

章《道德经》第23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 11章——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24者不长。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自高自大的人不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反而不明白,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章《道德经》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25 2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翻译讲解】:”。

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为法则。

此句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29章13、“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经》第【翻译讲解】:“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

“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

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

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

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道德经》第31章【翻译讲解】:“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反战的思想,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

很多人赞同把社会看作是像战场一样,充满了残酷和阴谋。

但有些手段跟“兵革”是一样的,属于“不祥之器”。

是要谨慎对待的。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第33章【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1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道德经》第36章【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辩证法思想。

归结为“柔弱胜刚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41章【翻译讲解】:“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要等到一定时候才悟到。

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1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道德经》第44章【翻译讲解】: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 3储存丰富必定招致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惨重的损失。

”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19、45章辩若讷。

——《道德经》第【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

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德经》第2047【翻译讲解】:“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

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

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最合适?专业就是最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21、“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道德经》第56章【翻译讲解】:“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

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

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2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道德经》第57章【翻译讲解】:“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这不仅是治国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2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58章【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

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第63章【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

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

小事不做,大事不成!2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章——《道德经》第64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翻译讲解】河海不择细流,”他的学生李斯也说,以成江海。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故能就其深。

”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

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2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章《道德经》第68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翻译讲解】:“处下”与“不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