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1.4光与颜色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案)【教案】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与色彩》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源、物体与人眼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物体的颜色是光的属性;2.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颜色分解;3. 掌握如何分辨物体的颜色。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幻灯片、颜色尺、棱镜、照明灯、物体模型等;2. 教材和教具:《小学科学》教材、绘本《探险快乐秀》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绘本《探险快乐秀》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光是怎样跟我们的眼睛连接的?”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 理论阐述(1)分析光的特性和颜色的形成:引导学生回忆物体的颜色,然后与白纸对比,发现物体的颜色是由我们看到的光决定的。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认识光源、物体、人眼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颜色的形成是光在物体上的反射或吸收和散射。

(2)光的传播方式:通过PPT或实验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方式。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光线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的情况。

(3)光的颜色分解:介绍光的颜色分解原理,并用棱镜实验展示白光经过棱镜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把七种颜色的光圈起来,形成彩虹。

3. 操作实践(1)分辨物体的颜色:将多种颜色的物体放在白色背景上,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识别它们的颜色。

同时,夸张地放大一些物体的颜色,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种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看上去颜色不同。

(2)探究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展示光的折射现象。

借助投影仪和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互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4. 总结与延伸(1)总结知识要点:复习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光线是怎样传播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等。

(2)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光和色彩有关的问题,例如涂鸦艺术、光谱仪的应用等。

5. 作业布置布置以下作业:(1)阅读课外相关科普读物,了解光、颜色与视觉的关系;(2)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3)自行设计一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小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1.4光和颜色(1)教案

1.4光和颜色(1)教案

1.4 光和颜色(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源;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物体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米/秒;4.知道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其它介质中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要慢;5.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激光手电筒、烧杯、厚的玻璃砖、牛奶、水、线香、照相机。

学具:激光手电筒、烧杯、牛奶、水、线香、带孔的纸板。

【设计说明】观察周围发光的物体,使学生明确我们看见的物体有两类:一类是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另一类是物体本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光。

使学生领会光源的概念。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使学生领会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空气中传播,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经验。

因此实验1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光在水中和玻璃中的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实验2和3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

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解释一些现象,并让学生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学习兴趣。

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画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线,并指出太阳光是从遥远的地方射来,因此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每秒通过的距离达3×105千米,这是一个重要的常数,经常用到,要让学生记住。

同时使学生认识光在空气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快。

光年是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千米,让学生知道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探究“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式学习活动。

这个探究放在课外进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和解释、反思和评价。

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 奇妙的光4光与颜色

小学科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 奇妙的光4光与颜色

光与颜色教案1教学目标1 .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色散实验推想彩虹的成因,和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2学情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探究实验,正确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探索小孔成像的特征。

3重点难点1.彩虹的成因及太阳光的组成。

2. 学生的推理能力。

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课题揭示]小游戏:让学生玩用肥皂水吹泡泡的游戏。

同时观察吹出来的泡泡表示是什么颜色?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

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新课展开]一、光的色散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

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

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

这是怎么回事呢?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红、绿——黄色绿蓝——青色红、绿、蓝——白色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红、蓝——绿、蓝——红、绿、蓝——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课件演示:颜料三原色的混合结果。

四、看不见的光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回忆: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小学科学431《光的颜色》(教案)

小学科学431《光的颜色》(教案)

小学科学431《光的颜色》(教案)光的颜色——小学科学431《光的颜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分光以及颜色的形成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光的三原色、光的分光和颜色的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光的分光过程的掌握,帮助学生理解颜色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凹透镜、白色光源、六个彩色透明玻璃片、光屏。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源。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导入:老师用一块彩色玻璃板向学生展示,问学生每个玻璃板能通过哪种颜色的光。

引导学生思考,颜色是由什么产生的。

2. 引出本课的主题:“光的颜色”。

Step 2:学习光的三原色1. 观看视频:老师播放关于光的三原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 PPT展示:老师用PPT介绍光的三原色的概念,强调三原色的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

Step 3:探究光的分光1. 实验现象观察:老师将彩色透明玻璃片逐个放置在光源前面,让学生观察光经过玻璃片后的变化。

2. 实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不同颜色的玻璃片能够透过相应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分光。

3. PPT介绍:老师用PPT展示光的分光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分光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Step 4:实践探究颜色的形成原理1.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个组准备一张白色的纸和一块凹透镜。

学生可以利用凹透镜,将阳光聚焦在纸上,观察纸上出现的光谱颜色。

2. 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观察纸上出现的光谱颜色,并用彩色笔在纸上标记光谱颜色。

3. 实验分析和讨论: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比较不同颜色的光谱,发现白色光经过凹透镜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光与颜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光与颜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光与颜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光与颜色》这一章节位于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主要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光的颜色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的颜色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光和颜色有了初步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光与颜色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传播规律,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掌握光的颜色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传播规律2.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3.光的颜色产生的原因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光与颜色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与颜色的基本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板、白纸、色卡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存在,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光的传播规律,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光与颜色的奥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规律、反射和折射现象。

人教版新课标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4光与颜色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4光与颜色教案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
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动画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问:影子的长度为什么改变了?(动画分步演示说明光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人,在人身后形成影子,人与光源的位置改变,影子长度也在改变。)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展示图片:放映机的光束;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雾天车灯的光束;雨中车灯的光束;
实验探究: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五、光的传播速度
看看你的记忆能力: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多少?(1、5亿千米)
你认为光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哪个快?你能用一个自然现象说明你的判断吗?
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
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许多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

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

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教案的制定必须基于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在教案中融入互动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光与色彩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光与色彩教案篇1一、歌曲《小小雨点》导入。

歌中“小小雨点”指的是什么季节的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课文。

板书:春雨的色彩春雨还有颜色?它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一群小鸟正在争论着这个话题。

(贴三只小鸟的图片)让我们悄悄地走到他们中间去听一听、看一看吧!(课件演示)[开课伊始,用歌曲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又通过设疑、贴图、看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主动识字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拼一拼。

2、同桌合作认字,把圈出来的字读给同桌听,如果读对了就夸夸他,读不准就帮帮他。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再读课文,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4、瞧,小雨点笑着跑来了,它想考考我们,你们敢接受小雨点的挑战吗?[借助字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1)齐读,会读的同学大声读,读不准的'同学用心记。

2)指名读,如果读对了,把字卡贴到黑板上,并随他读。

[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3)看一看,哪些词语读不准,指出来,让老师和同学们帮帮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差生机会,也使互助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呈现。

]4)开火车读。

5、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家认识了这么多的字真了不起,如果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们还能认识吗?大家再读课文,我相信你们会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

6、找学生分段读课文,其它同学当评委,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参与意识。

)三、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第一段,说一说文中春雨的样子,想一想你看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抓住“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理解感悟。

《光与颜色作业设计方案》

《光与颜色作业设计方案》

《光与颜色》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光的本质和颜色的形成原理,掌握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等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2. 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3. 颜色的形成原理;4. 光学仪器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2. 颜色的形成原理和色散现象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光和颜色的奥秘;2. 合作进修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光学现象和实验过程,生动直观地呈现知识点;4. 提问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光的特性和颜色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光的特性和传播规律、颜色的形成原理和光学仪器的应用;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折射和色散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光学现象;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光和颜色的奥秘,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知识在平时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反思进修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六、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思维深度;3. 进修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教室表现评定学生的进修成绩,激励学生尽力进修。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器械:反射镜、凸透镜、色散棱镜等光学器械;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3. 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实验报告模板等教学材料;4. 教学辅助资料:PPT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辅助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揭示]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
一、光源
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
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
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
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
五、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展示图片:展示几幅有关各种物体颜色的图片
讲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
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实验探究: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同学们必须用实验自己去研究,实验中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光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光在这些物质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3)光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传播吗?有没有条件限制呢?
交流讨论: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完成下列各项:
光可以发哪些物质中传播?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活中的哪个现象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彩虹
观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视屏幕上的颜色。能看到几种颜色。
太阳光的组成——太阳光是一种复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注意与生活中说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同。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讲述:电视屏幕上只能观察到三种颜色:红、绿、蓝。但是我们却能看到更多的七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科学探究: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小结:
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步枪瞄准。激光准直。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
\
课题
1、4光与颜色
日期
2020.2.10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4、日食、月食
动画展示:日食、月食时太阳、月亮、地球它们三者的位置关系。
五、光的传播速度
看看你的记忆能力:光从太阳到达地球的时间是多少?(1、5亿千米)
你认为光与声音的传播速度哪个快?你能用一个自然现象说明你的判断吗?
自然现象:在雷雨交加的天气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闪电、听到雷声,你记得是行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吗?为什么呢?
透明物体的颜色: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如: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观察:我们的教室玻璃窗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玻璃?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思考: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为什么呢?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
课堂小结:
动画演示:光的三原色及二色、三色的混合色。
红、蓝——品红色 红、绿——黄色 绿蓝——青色 红、绿、蓝——白色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光有红、绿、蓝三种色光,颜料盒里也有红、绿、蓝三种颜料,把他们混合会怎样?
小组实验:每个同学作一个混合实验:红、绿——
红、蓝—— 绿、蓝—— 红、绿、蓝——
与色光的混合结果一样吗?
2、激光准直
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讨论,凿火车隧道时最怕凿出的隧道不直,用今天的所学的知识有办法解决吗?
电脑展示:激光准直的过程。
教师介绍:在安装北京饭店电梯时,怎样使80多米高的电梯又正又直呢?工程技术人员用一束激光代替了铅垂线。在激光的帮助下,工程又快又好地竣工了
小孔成像
展示小孔成像实验。
小孔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展示图片:彩虹图片
演示:让一位学生上台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到白墙上,并观察白墙上光的颜色。找一找墙上出现了几种颜色?
[新课展开]
一、光的色散
提问:白色的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和肥皂泡后,为什么会出现七色色呢?经过三棱镜后也出现了七种颜色,说明白光是单色光吗?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
讲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先发现的
1.4光与颜色
课题
1、4光与颜色
日期
2020.2.9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
难点
分析
1、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课件演示:颜料三原色的混合结果。
四、看不见的光
演示:用摇控器转换电脑,让学生思考,摇控器是什么实验转换的?
问:你看到红外线了吗?它确实存在吗?
回忆:耳能听到所有频率的声音吗?20——20000HZ
讲述: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资料: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思考:如光的传播路线是曲线,想想会有影子吗?
怎么样的物体会形成影子呢:
演示:分别将一个玻璃片和一个铁盒子放在了光源前。
观察:哪个物体形成了影子?
想想: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形成影子?
教师总结: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动画演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影子的变化。
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光和红外光
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
难点
分析
点: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点: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问:光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你能用一事实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光线
为了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我们可以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条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种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做光线。(板图示范光线的画法)
课件展示:光线的表示方法: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和平行光线的表示。
注意,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举例说明:请你再举出一些有关紫外光的例子。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讨论:你知道红外线与紫外线哪能些应用吗?
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小实验:每位学生用自己做的有色眼镜观察放于太阳光下的一张白纸,观察白纸呈什么颜色?
光在这些物质中传播时,是以什么路径传播的?
实验结论: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践检验:老师准备三张带孔的纸板,中间还栓有细线,下面找一位同学来观察一下灯光,我们看看他看见灯光时细线处于什么状态!
(师生配合演示)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学预设
调控对策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将光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线。从而强调“同一种物质中”
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光的速度是极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许多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准确,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
光能从太阳传到地球,说明光能真空中传播。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地球上任意最远的两点之间光走一走只需1/15秒,眼睛眨一眨要1/10秒。可见光速之大。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如果一辆以1000km/h的速度行驶的赛车不停的跑,要经过十七年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
讲述: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
提问: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
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
演示:用激光电筒,将光的红点射到墙上。
实像与虚像:
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虚像一般是正立的,不能用光屏接受到,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四、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1、影子的形成
展示几个影子图片。让学生思考能否用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师: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2、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