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中国哲学专题论文-浅探墨家之源

浅探墨家之源墨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盛极一时,这个学派和儒家一起被并称为‚当世之显学‛。
墨子本人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孔子齐名,同被称为‚智者‛和‚圣人‛,《吕氏春秋·当染》篇这样描述他:‚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墨家学派在秦汉之际逐渐趋于衰微,司马迁作《史记》时没有为墨子立传,仅于《孟子荀卿传》末尾附载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
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虽然墨家学派式微,但是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逝。
通过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许多思想家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墨家的烙印。
在秦汉之际的儒家典籍里,可以找到某些原本属于墨家的理念;在游侠的行为中,依稀可以看到墨者们勇于牺牲、乐于助人的身影;在方士们的法术中,甚至可以看到后期墨家的科学思想在实际中的一种扭曲应用。
本文针对墨家思想本源收集了一些观点和讨论,希望能通过对不同看法的比较探索出墨家思想的渊源所在。
首先,关于学派命名,墨家与众不同。
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杂家、纵横家等等都是以其学术宗旨来命名的,只有墨家是以其创始人之姓来命名。
这极易给人造成一种联想,好像‚墨‛也是一种学术宗旨的标志。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如江瑔、钱穆以及冯友兰都有这样的怀疑。
江瑔说,所谓‚墨‛大概是垢面囚首、面目黧黑的意思,墨子之学适合于‚墨‛字之义,故以墨名家。
①钱穆则进一步推演说,‚墨‛为古代的刑名之一,转辞为刑徒、奴隶,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所以就被称为‚墨‛了。
②早期冯友兰也认为:‚墨子所主张者为‘贱人之所为’,此其所以见称为墨道也。
‛③不过,这几位学者均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先秦各家各派的名称实际上是由汉人来命名的。
秦汉以前,诸子的名称大都还没有确定,直到司马谈和刘歆总结过去学术、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时,六家九流的说法才最后成立。
‚汉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大事件是刘向、刘歆的总校群书。
哲学发展论文中国哲学创新发展途径

哲学发展论文中国哲学创新发展途径自从中华文明的诞生以来,中国哲学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哲学的作用日益凸显。
因此,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本身以及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哲学发展所经历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哲学发展的创新途径。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们开始孕育出了有关人类存在和生活的思考,这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开端。
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哲学经历了多个阶段。
先秦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思考人类本质和社会道德伦理的问题,其中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汉代时期,儒、道、墨三家逐渐成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六经注疏等重要的认知和知识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
宋元明清时期,则涌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家和学派,例如理学、心学等,为中国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线。
在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创新途径。
其中,重视本土文化和基础是中国哲学发展所必经的一个环节。
中国哲学经历了长达千年的历史发展,孕育出许多有关社会、人性、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如《易经》、《论语》、《道德经》等,这些坚实的文化基础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与此同时,中国哲学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崇尚中庸之道、注重家庭伦理等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精神。
第二个创新途径则是重视哲学的实践,将哲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中国哲学强调人本主义思想,注重实践经验的作用。
历代思想家们都注重实践的角度,尤其是在儒家、道家的哲学体系中,强调实践、感性认识和体验的作用,提倡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探究。
第三个创新途径是推崇多元性质,尊重不同的学派和意见。
中国哲学历来注重学术自由和学派多元共存,而不是一言堂、集思广益和取长补短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经典导读论文儒道互补自动化35蔡启阳2130504105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百花齐放、灿烂非凡,但论其核心一直是儒道互补,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甚至是日常生活习惯上都可以看到这两家对后世炎黄子孙的深切影响。
本文从文人、政堂中的儒道互补以及儒道互补形成的部分原因进行阐述,以求尽量明白地展现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切影响。
关键字:儒道互补、平衡、融合正文:中国思想,在诸子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达到巅峰,之后两千年知识分子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这一轴心时代的回溯。
而诸子百家,在千百年间不断演化、竞合、湮灭,战国末年儒墨成为当时天下显学,秦时儒家势微,但从接下来的汉朝开始施行罢庻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成为千百近年来官方治世之学。
日至今日,儒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经过积年累月的不断累积,已经是水银泻地、无所不至了,天下以和为贵,读书人讲究心怀天下,中华自称礼仪之邦,这些都是儒家文化广泛影响中国文化的例证。
但是,中华文化只有儒家一根主心骨吗?兵家讲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为人讲究外圆内方,中医有太阳、太阴等穴位,这些都是道家文化的产物。
其实纵观两千年中华历史,治国之术是儒法并用,但治国大道却是无出儒道二字。
为人处世,也并非只是刚毅果敢,同时还有韬光养晦。
因此说,中国两千年的文化支柱,便是儒道互补。
为官还是归隐因为儒家学说一直是官方郑同学说,再加上古代从战国开始就形成的重农抑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一条金科玉律。
但天下读书种子何止千千万万而智人者少,官场竞争一直是无可避免的问题。
存在官位之争,就会有胜有负,胜利的人官运亨通,大可趁机施展抱负为民造福从而流芳百世。
输的人呢?虽说机会一直有大不了卷土重来,可是毕竟受挫心中会有苦闷抑郁之情,再加上如果奸佞当道则可能一生怀才不遇,而且功业未成家人自己的生计如何解决?况且宦海沉浮寻常事,即使一时春风得意也无法保证一生在位,若是被奸佞陷害就更加悲愤。
一系列问题都会使仕途坎坷的读书人心忧。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

哲学论文写作范文哲学以其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成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哲学论文写作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神学世界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上帝造人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劈地”等神话传说和《神创论》,“神化自然”等神学的影子。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哲学”,只是可以谦虚地说:中国虽无西方式哲学体系和哲学论著,但中国不乏有哲学思维和哲学精神。
关键词::哲学,文化,哲学精神,传统文化一、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中国很长时期里文史哲不分,以学科专门形态出现的哲学家及著作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态。
表面上看,中国好像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也没有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著作。
于是,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学术界的仁人志士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和哲学底蕴。
首先,我们来探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底蕴。
西方哲学大师常讲:“我们所说的哲学,无非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
”科学设计的是一切可以被认识的理性的东西,神学则超越于理性的知识之上,是超验的,非理性的,哲学则见于二者之间,回答二者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可见,西方哲学起源于神学,以科学为原动力。
这里的“科学”非同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概念。
中国文化中,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将日本之“学科”一词变形使用。
科学和技术不分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
西方文化则不同,科学是科学,技术是技术。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科学有三种主要功能:技术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科学的技术功能是显而易见的,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这是中西方都认同的)。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性善论浅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心性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而性善论又是其道德修养思想(内圣方面)和仁政思想(外王方面)的理论依据。
所以厘清性善论的真正内涵,对进一步认识孟子心性学说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论文从原著的细致解读入手,充分把握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讨论了“性”义源流及“性”的涵义。
从“仁、义、礼、智”四端详析了性善论的基本内涵以及孟子与告子的系统论辩,最后落脚到性善论在内圣外王方面的发用。
全文分为序言、正文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从性字本义考辨(甲骨文中的性原始)探寻性义源流,考查了《诗经》、《尚书》、《左传》、《国语》及《论语》中“性”的涵义。
第二章,剖析孟子哲学中“性”的涵义,从“仁、义、礼、智”的意蕴,详析性善论的基本内涵,引发孟子与告子的系统辩论。
第三章,从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论述性善论在内圣外王两个方面的发用。
关键词:孟子;性;性善论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Mencius’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It’s the ground of his mor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ought. So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is theory of mind &human nature.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ystematical debate between Mencius and Gaozi.It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t the view of the “four beginning” of human heartedness,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wisdom, and then discusse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ed of two parts: the preface and the text, and the main bo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Chapter on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of human nature based on its original meaning.Chapter two, analyzes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his debate with Gaozi.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tion of Mencius’ theory of the human nature.Key words: Mencius; human nature; theory of the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国哲学优秀论文)孟子的“大丈夫”思想及其核心概念

l
前言
袁同学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孟子·公孙丑上》),作为宏大刚强、一往无前的人格气势,必须有个承载的 主体,即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①
唐凯麟认为儒家的理想人格有君子、豪杰、圣贤三个不同的层次,他们都是 人生的范型,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君子是“温、良、恭、俭、让’’的“文质 彬彬"的人格范型,是遵循礼,追求仁德的人,它具有克己复礼、恭敬谦让、诚 信和顺、仁为己任。豪杰是一种杰出的、俊伟的人格形象,是具有大智大勇的有 德之人。如果说君子集中反映了恭谦守礼的人格形象,那么,豪杰便表现出胆识 超人、直道而行的气概。孟子以推行王道于天下为己任,要求人们知义、求义、 履义他所设计的“大丈夫’’人格形象,就带有雄壮、伟岸的色彩。豪杰人格具有 义以为上、独立特行、刚毅浩然、自强任道的特点。圣人是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尽 善尽美的最高范型,是最完美的人格,是人生可能达到的最辉煌的境界。他具有 谐天至善、民胞物与、法天立道、继往开来的特点。@
concepts Chinese philosophy Jiang Bichun
Wu Jingdong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values the ideal personality,Regardless of
taking the counter-view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tudy as the branch Chinese tradition theory culture,or inspects of the etiquette principl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之“道”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由道家首先提出。
道,原指道路、坦途,后逐渐发展为真理,规律,基本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
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为宗旨,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合一为目标,表述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键词:道,矛盾转化,无为,为人处事,管理正文:一、何为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
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它是一种规律,是物质的本初,是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
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
《道德经·德经第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并进而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祸福,刚柔,兴衰,智愚,生死,进退等。
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7]。
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
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8],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
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
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相对于有形、多变、可名的存在。
无,一定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事物内部的本质,它寓于具体事物之中,并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法则和规律。
它不可能被感觉,却可以被理性所认识;不可能被改变,却可以被遵循和利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12],老子所倡导的是一种“无用之用”,看似“无用”却有其重要作用。
二、为人处事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其对宇宙本原的探索,目的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生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是为社会和人生寻找一种依托,对事物纷繁变化,变幻莫测的充分发展找到一个固定的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从而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层面上,为人们提供了“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13],即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它却能够克制最坚硬的东西,柔之克刚,弱之胜强,人们应当像水一般柔软,记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4],即人们只有返回本性,持守虚静,合乎自然,才能清除各种烦扰纷争。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15],即做人在于帮助别人,而非与人争夺。
老子还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6],即大自然养育万物但不占为已有,帮助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它们却不支配它们,这才是高尚的品德。
老子从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人与物的统一中来定位人的价值,把人与道、天、地统一起来并且等量齐观,清楚地表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自觉认识到人生自我存在的意义,并且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
外在的一切,是客观的,但又不是纯客观的对象;它既为其自身而存在,又为人类作为对象而存在。
老子总是把“独”、“我”放在低下、申、贱、不利的地位。
他指出:“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曲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
”[17]这正是揭示了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会破坏人生自然价值的道理。
道家强调个体时在尤为重视体现其质朴的人格,凸现主体自我的价值,把人的精神自由和解放作为人的需要和价值。
道家学说的思想精髓,从宏观的方面说,就是“道”之学;道家既然更高更全面地珍惜生命、提高人生的价值,老子主张人应当守处下,不与人争,宽以待物,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这种处世的方法目的就是确保个人不往争强不服的方向走去,保全自身,不使自己招祸引灾。
三、如何管理自我、治世老子哲学之“无为而治”素为中华民族所崇尚,“无为”是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思想。司马迁在《论六家要旨》写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由此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绝非无所作为,消极应对只是其表象,不要锋芒毕露,不要给人带来烦扰,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却遵循万物本性,顺应自然之道,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却也是无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1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9]、“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0],无不阐释一个道理:事物的最高境界,往往不着痕迹、不露端倪。
心目中的目标,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当历经风雨、胸无所挂后,彩虹不期而至。
以无为而治达成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才是其真正的内核。仔细研究无为思想,可从中发现其颇具现代管理色彩的理念雏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弱胜刚强”,管理虽然需要凭借一定的权力,但权力的重点绝对不是“力”,管理的重心在“理”而不在“管”上,管理者及组织仅靠强制是很难达到管理的至高境界的。相反,以柔软似水的模式进行组织管理,即以水的柔软性适应一切环境,以水的平静谦和对待组织成员,以水的宽广包容组织成员,以水的稳定性面对一切危机干扰,又像水一般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始终推动组织向上发展,这样的管理则“几近于道也”。
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1],顺其自然而行可矣!社会治理,只有推行无为而治,讲求“公平原则”,讲求“民本思想”,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2]的理想社会,并且老子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难以明民,将以愚民”,从中可以看出道家学派中提出万事的管理以人为本,治国的对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国家也就治理好了,这与现在国家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
备注:[1]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一章》[2]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3]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4]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章》[5]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6]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五章》[7]出自《道德经·德经第五十八章》[8]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章》[9]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四章》[10]出自《太史公自序》[11]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章》[12]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一章》[13]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三章》[14]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四章》[15]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六十八章》[16]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章》[17]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章》[18]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七章》[19]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二章》[20]出自《道德经·德经第四十一章》[21]出自《道德经·道经第十八章》[22]出自《道德经·德经第五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