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

合集下载

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

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

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

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

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

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

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

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诗经·小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

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

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

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

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日据时期,台
湾主要是一个农业经济,以稻米、糖和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

然而,随着台湾光复归国后,岛内的经济开始发生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农业
现代化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一举措对台湾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将农业产出推向新的高峰。

随后的几十年中,台湾经济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吸引了国内外投资。

台湾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增长引擎,涵盖了电子、纺织、化工、机械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台湾迈向了更高级的产业。

高科技产业的发
展成为台湾经济的新引擎,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

台湾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心,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电子零件等。

90年代,台湾面临着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接触机会。

该时期见
证了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的企业和投资者开始涉足中国市场。

许多台湾企业逐渐在中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尤其在以
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经济领域。

台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出现了众多新兴产业和企业。

然而,台湾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变动,台湾需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总体而言,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是由农业到工业,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台湾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繁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台湾历史作文

台湾历史作文

台湾历史作文《台湾历史》台湾,这座美丽的岛屿,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它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变迁。

早在远古时代,台湾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据考古发现,台湾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表明在很早以前,两岸的人类就有着交流与往来。

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也就是如今的台湾。

这是大陆政权对台湾行使管辖权的最早记载。

此后,隋唐时期,大陆与台湾的交流日益频繁,台湾被称为“流求”。

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辖进一步加强。

宋朝时,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和澎湖地区的管辖。

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大员”。

16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觊觎台湾。

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

1626 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

1642 年,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独占台湾。

1661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渡海作战,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清朝时期,1683 年,清政府派施琅率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克塽投降。

1684 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刘铭传成为台湾首任巡抚,他积极推行改革,加强了台湾的防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然而,1895 年,由于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台湾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长达 50 年的英勇斗争。

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台湾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思念和回归的渴望。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光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但随后,由于国内战争的原因,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大陆再次分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统一的决心从未动摇。

台湾的故事朗诵

台湾的故事朗诵

台湾的故事朗诵台湾的故事。

台湾,一个充满着传奇和历史的岛屿,它的故事源远流长,承载着无数的传奇和故事。

从古至今,台湾一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资源,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台湾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史前时期,这片土地上曾居住着原住民族,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开拓了这片美丽的土地。

而后,随着历史的变迁,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等多个朝代的统治者相继登上了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台湾被迫割让给英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此后,台湾经历了日据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的统治,直到1949年,国共内战后,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建立了台湾的行政机构。

从此,台湾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地区,保留着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如今的台湾,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勤劳好学,热爱生活,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台湾的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领先,文化艺术繁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寻和投资。

台湾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人们奋斗和拼搏的见证。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无论是渔民、农民、工人,还是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他们都在这里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台湾的故事,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

这里汇聚了中华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无论是传统的庙会、戏曲表演,还是现代的音乐节、艺术展,都展现着台湾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台湾的故事,还是一个充满自然风光的地方。

这里有壮丽的山川河流,美丽的海岛风光,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稀的动植物。

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台湾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故事。

无论是历史的传承,还是未来的发展,台湾都在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的故事,感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台湾的发展和进步。

让我们一起为台湾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

蒋纬国口述历史细节

蒋纬国口述历史细节

蒋纬国口述历史细节作者:刘凤翰来源:《领导文萃》2008年第11期蒋介石有一次和蒋纬国争论选择干部的标准,究竟是道德重于学术,还是学术胜于道德。

两人争论了两个星期,最后,蒋介石还是接受了蒋纬国的意见。

蒋纬国说:“我认为在方法学上一定是学术第一,不讲道德。

因为我们不能把标准寄托在道德上,我们说某人是个了不起的君子,这是从结果上显示,而我们选择干部时,事前无法知道他的道德是否崇高,所以事前选择干部的依据只能是学术。

学是理论,术是方法。

”蒋家军队中抱怨颇多的是越级指挥问题。

他们说,蒋老先生指挥部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最大的弊端是自己支配部队,不告诉其部队长,弄得大家不知道部队在何处。

蒋纬国解释说:“父亲不是不知道越级指挥是兵家大忌,但是一些中高级部队长根本就不懂得指挥,父亲基于爱护他们的心理,就替他们指挥部队。

”他举例如下:赫赫有名的方先觉,守衡阳守了48天,但实际上是蒋老先生亲自守的。

衡阳城外有一处高地,高地上面一支部队都没有,蒋介石告诉方先觉,如果高地失守,衡阳也会跟着失守,守衡阳是战略,守高地是战术。

结果蒋介石第二次去看时,发现方只在高地上放了一个班,蒋又说了一次,再去看,发现高地上放了一个排,结果他很不高兴。

后来高地失守,方派了一个营才把高地夺回来。

令人惊讶的是,日军竟然也只派了一个班守高地。

衡阳能守48天,就是因为守好了这个高地。

蒋纬国说,大家称赞中共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战略思想,比如“一点二面”、“围点打援”、“阻援打点”。

“一点”是指目标,“二面”是指两路进军。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他们并没有说明包围上去时的拦截点如何选择。

他还认为,中共军队的野战战略教材是仿照国民党军的教材写出的,但是中共运用得好,而他们自己反而忽略了。

蒋纬国小时候在上海,有一次与蒋介石在街上走,忽然看见街角处一个中国人与英国人相撞,那个中国人被撞倒在地,而英国人则拿手杖打中国人。

蒋纬国见状,就想跑上去帮助那个中国人,但是蒋介石却将他一把拉住,拖了回来。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那时,台湾正处于殖民统治和战争的阴影之下。

经济基础脆弱,人口大部分是农民,交通和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

然而,在政府的领导下,台湾经济经历了迅猛的发展。

在台湾经济起飞的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主义政策,以建立和发展重工业。

这些政策包括保护市场、资金分配和重工业优先发展。

政府还通过吸引外国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帮助台湾迅速发展起来,经济成长率一度超过13%。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当时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导致城乡差距加大和资源分配不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政府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更多的创新和技术发展,推动经济产业多元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

政府在这一时期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减少对重工业的依赖,鼓励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台湾经济快速转型为一个以创新和技术为核心的经济体。

在这个时期,台湾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零部件和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

进入21世纪后,台湾经济面临了新的挑战。

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台湾的传统产业面临严峻的压力。

为了保持经济竞争力,台湾政府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即“5+2”产业创新计划。

该计划旨在培育五大新兴产业(智慧机械、绿色能源、智慧医疗、国际物流和文化创意产业),并加强两项新兴领域的发展(智慧农业和金融科技)。

目前,台湾经济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老龄化人口、就业和收入不平衡等。

然而,台湾也有一些优势,如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

政府和企业正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通过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创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被描述为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再到以创新和技术为核心的经济体的转型。

不断变革和适应新的挑战是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

台湾现任领导对大陆态度
马英九执政后出台一系列 惠台政策措施,保障了马 大陆政策得以顺利落实。 马以开放、合作为基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 录
1 2 3
台湾问题历叱由来 现状
对未来的展望
对两岸关系的展望
2012马英九在大选中再次胜出。对亍两岸关系的 収展,两岸同胞都充满期待。希望两岸关系能迈 上一个新台阶。 国台办主任王毅近在对2012年的两岸关系进行展 望时用了“克难前行,继往开来”八字,应该说 ,这八个字高 度 而又精准地概括了两岸同胞对 亍2012年的两岸关系和平収展的期待。
目 录
1 2 3
台湾问题历叱由来 现状 对未来的展望
现状
中国大陆现在采叏一条靠经济来保持两岸关系的 政策。 两岸开始紧密的交流合作。 两岸开启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政治方面,双方领导人多次进行会谈。 军事方面,各自前沿阵地已变成开収区和旅游点 。 其他各方面的交流合作都很频繁。
台湾问题的历叱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在中国人民积极准备解放台 湾时,利用朝鲜戓争爆収的机会,公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 台湾海峡,阷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正义行动,武装干涉 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幵通过不台湾当局签订所 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置亍美国的“保护 ”之下。美国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湾当局在其庇护下, 不大陆军对峙超过50年。 台湾海峡地区局势因之长期紧张,台湾问题也由此成为中 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因此,台湾问题的产生,从本质上 讲既是中国内戓的遗留问题,也不美国势力的介入有密切 关系。
台湾问题
整体结构
台湾问题
历史由来
现状
未来展望
目 录
1 2 3
台湾问题历叱由来 现状 对未来的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台湾口述历史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过去讨论台湾口述历史的进行与刊布,都以学术单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近史所)为其噶矢,而订在1959年12月;然而如果将口述访谈包括座谈会、座谈会记录(以第一人称表示慈一宽广的定义来看,则应以1952年台北市文献会成立后,以《台北文物》为其机关刊物,文为最早。

可惜此一工作在1956年以后即停}卜。

此外早期的《台湾风物》也在1954年5月刊出《士林镇乡土座谈会》为第二篇。

虽然如此,但因学术机构有专才、预算,因此学术机构对口述历史的探讨虽较晚进行,但其规模成果却是地方文献机构、私人创办的杂志所难望其项背的。

本文首先探讨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是“中研院”近史所、台史所、国史馆、党冲国国民党党史会)、军使政编译局伪主;另一条路线自始即以台湾本土人物为访谈对象,自台湾大学、各省县市文献会、文化中心循改为文化局仍至于文化工作者。

而后者在解严后,其发展更为快速,以地方文史工作室为其主力。

其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的推动给台湾各界尤其是史学界带来的影响。

再次谈及台湾口述历史发展的趋势与而对的问题。

一、台湾口述历史的缘起与进行卜近史所既开风气又为先口述历史是藉受访者的叙述,保留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记录,它为社会变迁保留史料,也提供历史研究或直接运用在个人传记与地方史的书写中。

台湾口述历史的发端与实践,都不能不由1957年“中研院”近史所郭廷以所长开始积极推动口述历史开始说起。

郭廷以所长认为只要每位重要人物都能留下一份详尽的传记记录,再与其他史料相对照,就能解决、澄清若干历史问题,遂在1959年10月拟订“民国口述史访问大纲”,于12月正式展开党、政、军重要人士的访谈。

之所以在1959年展开这项工作,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1949年来台重要人士,有部分已退出政坛,有足够的人物可以选择;第二,中华民国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到1945年抗战胜利,可说历经了15年战争,因而史料征集及历史书写两相缺乏,有待补充;第三,受到欧美各国口述历史发展的影响,其中受到美国的影响较大。

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早进行相关口述历史研究的大学,而该校东亚研究所的韦慕庭、何廉得教授,已在1958年进行“中国口述历史计划”,访问因国共内战而迁徙美国的李宗仁、孔祥熙等中国重要的政经人物。

不过郭廷以所带领的口述历史与当时口述历史的潮流和台湾社会的变迁未能完全符合。

首先是口述历史之所以在欧美产生,最主要的是替没有书写能力或不识字的弱势个人、族群发声,记录他们的历史。

但近史所一开始就定格在“重要当事人”、“军政、外交、经济、文化、社会重要人士”,反而是为强者发言;其次访谈对象丝毫未把台湾人放入访谈名单,只重视迁徙来台、过去曾闪亮一时的政、军人物。

经过近史所的提倡与实际进行,自1959年开始,经过一年多的日子,共访问了11人,到1960 -1962年乃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各自进行中国重要人物的口述访问计划;此后10年间由于当时政治上未解严,受访者个人尚有顾虑,因此出版的脚步异常缓慢,直到1982年台湾第一本口述历史专书糙鸿勋先生访问记录》才出版;也由于未能在较合理呢早豹时间出版,反而使得早期从事的口述史不再新鲜;另一个原因是当事人已过世,难以找到合适的出版授权人,导致不少这时完成的访谈记录不能出版。

近史所第二阶段的口述访谈于1984年展开,所长吕实强为加强征集史料,成立了口述历史组迄今。

这一阶段不论是访谈者、受访谈人还是访谈的形式、出版的状况都有明显的改变。

在访谈者来说,不再如前期委托所外人士进行,而是由所里同仁组成团队,或由同仁找院外的合作者来进行;在受访者方而,不仅不再局限于军、政人物,反而扩大到教育、经济、企业史及相关领域的杰出人士,也开始为弱势者发声,或对政治受难者做大规模的访谈。

此外在访问形式上也有了突破,此即原来都是个人生平式的访谈即将受访者自从有记忆起一直到访问当时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入改为以专题式的为多。

比如仔市计划前辈人物口述历史》、《东北道德会相关人物》等访谈,亦即以某一共同主题为主。

往后的专题,大半配合访谈者的研究计划,如《荣铁工厂相关人物访谈记录》、《台南帮企业相关人物》、《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在出版方而,为了及时出版,也在短短20多年内出版口述历史专书100多本,诚然是非常亮丽的成绩。

本期在经费上,还有来自委托单位如台湾高速铁路建设相关人物就是委托案。

经由这些委托案,结合更多对口述史有兴趣者的加入,就近史所本身而言,也是个扩大领域、接触社会的好机会。

除了出版专书外,1989年近史所也出版了《口述历史划绸于》,这是年刊,旨在容纳篇幅较小的访问稿以及刊登探讨口述史理论、方法的相关文章,是全台湾唯一的口述历史刊物,2004年出版到第12期,现已停刊。

总之,近史所自1959 -1972年进行第一期口述历史,至1984年迄今进行第二阶段的口述访谈,已留下千万字以上的史料,出版100多本专书,还有《口述历史》不定期期刊12期,成果丰硕。

目前该所仍在进行院士访谈或接受委托案,但已不如之前积极。

二、国史馆等单位的继起实践“中研院”各所泡括近史所、台史所)的口述访谈,仅被定位为数据搜集,虽有任务编组,但不列入考绩;且口述访谈是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除非特别有使命感或者和自己的研究主题有关,很难强迫研究同仁进行。

国史馆的情形则完全不同,作为一个学术、行政双重任务的单位,反而可以有专职人员来大规模的进行。

当国史馆于1991年开始进行口述访谈时,聘近史所的研究员刘凤翰为顾问,以访问军政、财经、教育、医学、学术精英为主,也以重要人物生平式的访谈为主;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全力推动台独人物、民主运动人士的访谈;2009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则以蒋经国身边的相关人物为访谈对象,政党轮替也多少影响到受访人物之挑选。

除了生平式的访谈外,也从事一些主题性、专题性的访谈,如对香港调景岭营、忠贞新村、眷村、全国青年团结促进会事件等做专题访谈。

近20年来,该馆已出版52种口述历史丛书,其基础反而比近史所稳固,往后的发展不可限量。

比国史馆更早发展的为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目前已缩编为党史馆飞其访谈的对象以政治、军事等重要人物为主,自1977年起,党史会每年均针对重要人物或历史事件举办口述座谈会,结集整理成文字稿刊载于该会主编的《近代中国》中,如孙科、蒋经国等,选择座谈的时机为逝世周年或百年诞辰,邀请其同乡、故旧、部属为座谈者来谈其生平。

另有以事件为主的,如“国民革命北伐统一”、“对日抗战”或者国民党认为对台湾贡献最大的“台湾土地改革”。

由于编制、经费的关系,1993年已暂停口述史的访问,但仍可见该会的出版品,如有8种个人口述专书,还有座谈会记录如《百年忆述》等。

另一个单位则是国防部史政编译室源称史政局,因缩编而改成“室”)。

该局自1982年起对在台军事人物展开口述访谈,由近史所研究员王幸均、陈存恭、刘凤翰指导,主题以“战争”为主,如东征、北伐、抗日战争等为主轴,访问军官亦及于下属士兵。

此后也逐渐进行专题式访谈,如滇印缅作战、青年军、陆军官校等,因此也有访问记录6种、专题访问记录8种。

目前史政编译室已因人员缩编不再能积极进行访谈,甚至已退出每两年进行的口述历史工作会议。

三、任冶大锁定本地人士的访谈及相关文献单位的继起战后台湾史研究虽经台大教授杨云萍大力倡导却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1965年台湾大学陈奇禄与许悼云教授在台大校庆20周年纪念时,举办“台湾研究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的演讲与相关座谈会,台湾学界才渐渐推广有关台湾史的研究。

1967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资助下进行“台湾口述历史计划”,由王世庆、王诗琅负责主访经历日本统治的者宿,且以板桥、雾峰林家这两大家族相关人物为主,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一计划到1969年不再继续。

此一访谈成果,因当时访谈尚不普遍、整稿体例未能确定以致到1991年才出版《近现代台湾口述历史))),大半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整稿。

此后台大零星的口述历史,主要是针对杰出校友的访谈。

前曾述及台北市文献会汾成省辖市、直辖市两个时期入于1983年恢复早期的传统,以座谈会的方式对改制的12个行政区展开访谈,不仅对人物也对地名沿革、行政区域、归属沿革进行采集,完成于1991年。

紧接着于1992年起展开专题的口述历史座谈,针对各行各业的者老、达人进行座谈,其内容包括茶叶、布业、传统糕饼、摄影业,后来台湾文化协会、五四新文化运动、台湾民众对中日战争的参与和看法、抗战胜利纪念等政治味十足的专题逐渐展开,甚至还对至今超过百年以上的人物如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等举行座谈。

为了较快地取得口述访谈的成果,亦有委托学术单位进行访谈的,如白色恐怖案件、历届市长、议长口述史、台北第十四、十五号公园口述史、大台北都会区原住民口述历史、台北市台籍日本兵等专题,这些议题能贴近弱势族群,为他们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成为首善之区台北的重要文化资产。

台湾省文献会吟改称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堤早期研究台湾史、搜集保存台湾史料最重要的机构,1949年成立的该会,到1981年才开始展开闽南、客家及原住民婚丧习俗的口述历史座谈,而后借着纂修《台湾原住民史》、《台湾客家族群史)),还辅导各县市修志,而在1991年开始进行各县市者老的口述座谈。

该会较值得一提的是自1988年起在省议会和各界的期待下展开政治事件相关人物的访谈,如二二八、白色恐怖,而后又有八二三战役口述历史、传统技艺匠师、台湾人的战争经历等。

相对于台北市、台湾省两个文献会,高雄市文献会成立较晚,口述访谈也较晚展开。

它先是在1991年委托“中研院”近史所展开“高雄二二八事件相关人物访谈计划”,翌年则积极展开有关民俗调查,如但语、典故、歌谣、聚落发展的座谈,又针对高雄港和工业城的属性对该地工业界、工厂展开座谈,最后及于党、政、军、人文科学等相关人物访谈,出版了余光中、王家骥、赵耀东等人的访谈记录,目前仍在继续进行中。

至于台湾十八个县市,都有各自的文化中心垢改为文化局肝展访谈,且各有特色。

如台中县则有《台中县口述历史》不定期刊物进行街庄行政、雾峰林家相关人物、妇女生活口述访谈;宜兰县则对日治下的产业、军事、教育、白色恐怖进行访谈;身处离岛的澎湖县也对职业妇女、马公要港部从业人员进行访谈。

这些县市各擅胜场,成果丰硕。

至于私人进行口述历史研究的更是不胜枚举,有些已出版了脍炙人口的好书,如林忠胜、吴君莹夫妻完成的《陈逸松回忆录:日据时代篇:太阳旗下风满台》等四本;又如张炎宪担任国史馆馆长任内大力提倡口述史,亲自访谈,又在吴三连台湾史料基金会下出版他的分区二二八访谈记录,可以说是最多产的访谈者;此外经由口述而为受访者写传的也不少,不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