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硕士)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讲座,我不再对论文的写作和投稿感到无法入手,已经明白如何去做才能提高论文的质量和被期刊录用的概率,这是对我的极大帮助!陈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帮助是巨大的。学院举办这种讲座,也是很有意义的。
谢谢陈老师!谢谢学院领导!
研究生:xx
2011年9月21日
报告2
创新创业成果展
时间
2011。10。16
报告人
最后,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心理脆弱是大多大学生的通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轻言放弃,是不会取得终极成功的。创业的道路没可能一帆风顺,以是,大学生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生:xx
2011年10月16日
报告3
创新创业培训
时间
2011.11.02
报告人
杨芳
地点
机电大楼C502
心得体会:
杨芳,中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常年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经验。
田晶晶觉得“不错”的产品,是她们曾经设计的几款残疾人辅具产品。“刚才我们的一款轮椅被一家公司带走了,它可以让残疾人借助轮椅站起来,这在国内是十分领先的."田晶晶说,我们的电动轮椅集电动行走、靠背任意调节、平移侧翻、振动按摩、定位导航等多功能于一体。
作为一名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有一些创业的梦想.但是,如果真是决定了要创业,我们又该如何做?
李涵雄,时任IEEE Fellow(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中南大学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及工程管理系教授,2004年获得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10年入选“千人计划.1982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1997 年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智能控制、工业过程建模和控制、复杂分布式参数系统以及半导体封装,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SCI)100多篇。
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7篇

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7篇硕士研究生学术讲座个人心得【篇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了促进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营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每年都邀请很多大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这些学术活动有跨区域、跨校、跨院系层次之间的交流与研讨,还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知识观点、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
学校研究生学术活动逐渐形成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成为校园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这些学术活动拓宽学术思路与领域,激发创新激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以下是我参加学术活动的一些笔记总结和心得体会。
1、学术活动之一:《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学术讲座 x月x日,长安大学的李佩成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关于气候变化的哲学思考”的学术报告。
李教授曾在水建学院任教,因此显得格外亲切和蔼。
而他对专业知识的深刻见解更是让我们获益颇多。
他强调,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
地球气候一直在变化着,当代气候变化的态势并未超出历史气候变化的范畴。
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气候变化有着众多因素的推动。
要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不能肯定当代的气候是完全变暖或是人类活动所致。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是好是坏还要做具体的分析。
因此,他认为应该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国应该寻求自己的应对气候变化之策。
他的论题与新闻媒体一面倒的观点相比,充分体现了作为学术研究工作者的科学客观的态度,这一点尤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2、学术活动之二:《河流研究的新挑战》学术讲座x月x日,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兆印教授来到我们学院为我们做了题为“河流研究的新挑战”的学术报告。
会上,王教授针对汶川地震引发的河流研究7个方面新挑战:巨型滑坡体的稳定及开发利用、堰塞湖引起的河床演变及管理方略、颗粒侵蚀及治理、地震引发的4种次生灾害链、滑坡崩塌堆积体的植被修复、高容重两相慢速泥石流及青藏高原抬升对河流演变及生态的影响,给我们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硕士参加学术情况汇报

硕士参加学术情况汇报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参加了多次学术情况汇报,今天我将对此进行总结和反思。
首先,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
在这些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许多学术大咖的精彩演讲,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和研究方法。
同时,我也有机会向他们请教问题,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
这些讲座和研讨会不仅提升了我的学术素养,也增强了我的研究动力。
其次,我参与了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积极参与了课题研究,撰写了数篇学术论文,并成功发表在相关期刊上。
这些论文的撰写过程不仅提高了我的学术写作能力,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
同时,论文的发表也为我积累了一定的学术声誉,为将来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还参加了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有幸结识了许多同行,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讨论。
这不仅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同时,我也有幸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学术情况汇报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严谨和深入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在学术交流中,有时候表达不够清晰和条理,需要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学术研究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深化,需要更加勤奋和努力。
总的来说,我的学术情况汇报经历丰富多彩,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为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学院对我的培养和支持,我会更加珍惜这份学术成长的机会,不负重托,努力前行。
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

研究生学术活动心得【一】:研究生学术讲座心得体会学术讲座心得体会进入研究生院已经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参加了很多的学术讲座,让我受益颇多。
通过这些讲座,我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概况,充实了多方面的知识,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其中朱志斌教授和周傲英教授的讲座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朱志斌教授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
讲座的主题是图像处理中的优化算法,朱教授的讲解条例清晰、生动有序,通常举一些例子使道理深入清楚,渗透人心,我们都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从数码相机的普及到、数字电视的开展到遥感图像处理和智能交通,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研究的发展、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作为一个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探索。
近年来对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倾向于将数字图像作为一个组合优化问题,并采用一系列优化策略完成图像处理任务。
朱教授特别讲了群智能优化算法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群智能优化算法是模拟生物或生物种群的结构特点、进化规律、行为模式和思维方法等形成的计算技术和方法,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良好的全局收敛性、并行性和鲁棒性等特点。
常用的群智能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布谷鸟搜索算法等。
以遗传算法来说,GA是一种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可以对复杂的非线性多维数据空间进行快速有效的计算。
特别是由于它不受搜索空间的限制性假设的约束,鲁棒性及固有的并行性等,在图像处理、分析及理解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前景。
从朱教授的精彩讲座中我还学习到群智能优化算法不仅仅可以用于图像处理,其实它还可以用于其他很多方面。
联系到我的研究方向是项目调度,而项目调度是指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构成,在满足约束的条件下产生达到某种目标的调度方案。
项目调度实质上就是组合优化问题,那么我是否可以把群智能优化算法拿过来解决我的研究问题呢?联系到朱教授所讲到的知识以及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我发现是通过群智能优化算法求解项目调度问题是可行的,而且应该会有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第1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防灾减灾工程中的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试试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着重要的作用。
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成为防灾减灾工程学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结构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车辆、风、海浪、流水、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积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是结构抗振减振和防灾减灾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研究和应用大体上分为三个领域: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以及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结构基础隔震的概念,1924年日本鬼头健三郎提出结构基础轴承隔震方案。
1978年美国Kelly和Eidinger提出叠层相交支座隔震方法和技术,从此结构基础隔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Kelly提出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金属软钢屈服耗能器,包括扭转梁。
弯曲两二货U形钢器件等,分担和耗散本来由结构构件耗散的能量。
这一思想是对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由此形成了结构耗能减振的一个重要方向。
20世纪50年代器件,日本Kobori提出了结构变刚度的减振概念。
1972年,美国Yao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开创了结构振动控制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历程。
由于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的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很大的能量转变为控制力,人们不得不转向主动变刚度和变阻尼等机械调解式半主动控制装置。
近年来,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点/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职能驱动材料和期间的发展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
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热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讲座心得体会2011年11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主办了学术讲座,由曲秀荣老师主讲。
曲老师结合当前热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实际情况,饱含深情地向同学们分析了当前热电材料制备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并介绍热电材料制备的发展历史以及热电材料制备前景的相关问题。
曲老师的报告受到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报告,使每位同学对当前的会计工作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
报告主要是围绕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热电材料的应用展开,就热电材料研究现状,曲老师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等问题展开了介绍。
一、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1.热电材料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能源问题推动了热电材料的研究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
二、热电材料的应用绿色能源: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无需运动部件,无磨损,无噪音,无污染。
1. 什么是热电材料热电材料(也称温差电材料,thermoelectric materials)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
☆什么是热电效应热电效应是电流引起的可逆热效应和温差引起的电效应的总称,包括Seebeck效应、Peltier效应和Thomson效应。
Seebeck效应1823年,德国人Seebeck首先发现当两种不同导体构成闭合回路时,如果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则两接点间有电动势产生,且在回路中有电流通过,即温差电现象或Seebeck效应。
(2)Peltier效应1834年,法国钟表匠Pletier发现了Seebeck效应的逆效应,即电流通过两个不同导体形成的接点时,接点处会发生放热或吸热现象,称为Peltier效应。
热点转换效率2. 热电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瓶颈提高热电优值ZT的困难在于热电材料自身的Seebeck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都取决于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及载流子的传输特性。
例如,当通过提高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迁移率来提高电导率时,不仅会增大载流子对热传导的贡献,造成热导率增大,而且往往会降低Seebeck系数。
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模板

研究生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研究生学术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
通过参加学术报告,我深刻认识到了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并且对如何撰写和表达一个优秀的学术报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此次报告中,我收获了许多,特此总结心得并提出个人的体会。
二、报告主题和内容学术报告的主题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向或者课程涉及的专业内容。
报告的内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2.1 主题引言报告的开头应对主题进行简要引言,明确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听众的兴趣。
2.2 学术背景介绍报告的学术背景,包括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已有研究成果,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研究的目标与任务,假设与理论基础,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
要清晰地陈述每个环节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优势。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报告中应展示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要注重展示以及解释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结果的不确定性和误差进行评估和讨论。
2.5 结论与展望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和改进方法。
三、学术报告的基本要求3.1 内容准确学术报告的内容应准确反映研究的实际情况,不夸大和虚构研究成果。
理论分析要严谨,实验结果要真实可靠。
3.2 结构合理学术报告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和层次,逻辑严密。
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相互之间要有紧密的关联。
3.3 表达清晰学术报告的语言要准确、简练。
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时,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妥善使用。
句子结构要清晰,表达方式要简明扼要。
3.4 演示规范学术报告的PPT演示应符合学术规范,包括字体大小适中,图片清晰并合理布局,图表设计精美并易于理解。
演示时间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四、个人心得体会通过参加学术报告,我深刻认识到学术报告是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2篇)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学术报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增加学术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对于提升自身学术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而本人在参加学术报告中,深刻体会到了许多实质性的收获和感悟,现将其进行总结与分享。
首先,在学术报告中,我意识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和深度。
每一次学术报告都是精心准备的结果,报告者需要通过大量的学术调研和研究工作,深入分析和探讨某个特定主题。
在学术报告中,报告者会提供大量的数据和实证研究,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是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基础上的,对于一个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学术报告中,我也体会到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学术报告是学术研究者们分享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的重要渠道,也是学术界验证和交流观点的平台。
在学术报告中,报告者会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接受观众提出的问题和质疑,这不仅是对报告者自身理论观点的检验,也促进了学术界的多元讨论和观点的碰撞。
通过参加学术报告,我学会了倾听和思考他人的观点和见解,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学术思潮。
此外,在学术报告中,我还意识到了学术道德的重要性。
学术报告是一个宣讲学术研究成果的过程,报告者需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诚实、客观地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
在学术报告中,报告者也会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这时报告者需要准确标注引用来源,并注明出处,以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报告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展示和交流场合,只有保持学术道德的高标准,才能确保学术交流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另外,在学术报告中,我还注意到了学术报告的语言表达和演讲技巧的重要性。
学术报告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告者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一个优秀的学术报告需要有条理的结构,清晰的逻辑推理,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以及生动有趣的演讲形式,这样才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报告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讲座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主办了学术讲座,由曲秀荣老师主讲。
曲老师结合当前热电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实际情况,饱含深情地向同学们分析了当前热电材料制备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并介绍热电材料制备的发展历史以及热电材料制备前景的相关问题。
曲老师的报告受到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欢迎,通过此报告,使每位同学对当前的会计工作环境有了清醒的认识。
报告主要是围绕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热电材料的应用展开,就热电材料研究现状,曲老师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等问题展开了介绍。
一、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
1.热电材料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能源问题推动了热电材料的研究
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
二、热电材料的应用
绿色能源: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无需运动部件,无磨损,无噪音,无污染。
1. 什么是热电材料
热电材料(也称温差电材料,thermoelectric materials)是一种利用固体内部载流子运动,实现热能和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
☆什么是热电效应
热电效应是电流引起的可逆热效应和温差引起的电效应的总称,包括Seebeck效应、Peltier效应和Thomson效应。
Seebeck效应
1823年,德国人Seebeck首先发现当两种不同导体构成闭合回路时,如果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则两接点间有电动势产生,且在回路中有电流通过,即温差电现象或Seebeck效应。
(2)Peltier效应
1834年,法国钟表匠Pletier发现了Seebeck效应的逆效应,即电流通过两个不同导体形成的接点时,接点处会发生放热或吸热现象,称为Peltier效应。
热点转换效率
2. 热电材料研究和应用的瓶颈
提高热电优值ZT的困难在于热电材料自身的Seebeck系数、电导率和热导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都取决于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及载流子的传输特性。
例如,当通过提高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迁移率来提高电导率时,不仅会增大载流子对热传导的贡献,造成热导率增大,而且往往会降低Seebeck系数。
正是由于这三个物理量不能同步调节,热电优值和热电转换效率很难大幅度提高,使得传统块状热电材料的推广应用面临巨大障碍。
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目前是15%左右,而最好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23%。
☆成本昂贵发电成本是常规能源发电的十倍
☆资源不足高纯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
3.热电材料的转机
♦电子结构
费米能级、有效质量、驰豫时间
♦散射机制
载流子(电子、空穴)散射
声子散射
Seebeck系数与有效质量m*成正比,同时与载流子浓度n成反比增大Seebeck系数——提高费米能级附近的状态密度,增大载流子有效质量,降低载流子浓度。
4. 降低晶格热导率
晶格热导率是唯一一个不由电子结构决定的参数
(a) 低温时(≤40 K)处于激发态声子数量少,波长较长,声子散射弱
(b) 高温时(Debye温度以上)比热Cv接近理想值3R
Tm:材料的熔点;ρ:密度;γ:Grneisen常数
ε:原子热震动振幅;A:原子平均重量
增加声子散射
合金化--引入点缺陷(原子质量波动)--如固溶体等--散射短波长声子
晶界散射--引入大量晶界--如球磨、纳米结构、超晶格--散射长波长声子
纳米尺度成分不均匀材料--成分波动、界面应力等--散射中程波长声子
增大晶格周期--结构复杂、声子平均自由程缩短--散射短波长声子
声子玻璃电子晶体--声子衰减效应--散射短波长声子
5.目前已发现的主要热电材料体系
☆Bi2Te3/Sb2Te3体系
☆PbTe体系
☆SiGe体系
☆CoSb3为代表的方钴矿型(Skutterudite)热电材料
☆Zn4Sb3
☆金属硅化物(如β-FeSi2、MnSi2、CrSi2等)
☆NaCo2O4为代表的氧化物等
三.即将开展的研究内容
1.图3 溶胶-凝胶法制备Ca3Co4O9+δ系列氧化物的工艺流程
步入研究生学习以后,学院给我们安排了许多的前沿讲座,通过这次讲座不见给我带来了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也交给了我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于以后的工作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血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让我收获了些人生的一些道理。
所有的这些都让我
对于自己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断的努力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