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

合集下载

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

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

臭氧空洞论文臭氧层论文发现臭氧空洞始末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1%,人类就会多3% 的几率得皮肤癌。

截至2008 年11 月8 日,南极的臭氧空洞较往年没有变大。

很多人也许因此免于罹患皮肤癌。

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主任陆龙骅看来,这多亏英国人乔· 法曼1985 年发现了臭氧空洞。

天上有个大洞1957 年,作为英国南极考察队的一员,剑桥大学的教师乔· 法曼被首次派往哈雷湾观测站。

时值国际地球物理年,包括英国在内的12 个国家在南极洲新设了多个观测站,观测极地气象。

乔· 法曼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空气中的臭氧含量。

此后每年,法曼都要到南极去。

只是在1957 年的南极洲,对臭氧的监测仅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当时的“第七大陆”看上去有更多有价值的监测目标。

因此法曼等人对臭氧也只是做常规监测。

英国南极考察队所用的监测仪器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这是被公认为测量臭氧的标准仪器,主要通过测量达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来间接反应大气中的臭氧含量。

1981 年南半球的春季,新测出的数据引起了乔· 法曼和同事加迪纳、尚克林的注意,它显示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面积较过去小了很多。

“怎么回事呢?”一直状态低迷的乔· 法曼变得异常兴奋。

“这会不会只是一个错误数据呢?”他重新调校了仪器。

随后的1982 和1983 年,所测得的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乔·法曼意识到,有大事情发生了。

1984 年10 月,数据显示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面积比平均水平减少了40%,而且这个大洞已经扩大到了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

乔· 法曼重新翻阅了过去记录的数据,发现臭氧层的减少实际上大约在1977 年就开始了。

他没有再犹豫。

5 个月之后,1985 年5 月16日,《自然》杂志刊出了他们的文章,正式阐述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空洞存在的问题:自1975 年起,每年早春(10 月份)期间总臭氧的减弱大于30%,而1957~1975 年间的变化并不大。

论文-臭氧层空洞

论文-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太阳紫外线辐射大部被其吸收。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地17千米的高空。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

然而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频繁,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大气污染严重,保护大气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

譬如臭氧层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

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

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化学家先贝因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类似于希腊文的(意为“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

它主要有三个作用:其一,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μ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μ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μ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

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危害

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危害

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危害
在地球大气层中有一种气体能够阻挡宇宙射线对地球生命的危害,那就是臭氧。

自然界中臭氧(O₃)的含量极少,仅占空气的几百万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臭氧和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构体,呈淡蓝色,因有一种鱼腥臭味,故名臭氧。

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科研人员在近些年的观测中,发现原本完整的臭氧层却出现了若干的空洞。

这是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那么,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危害是什么呢?
臭氧层空洞会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

紫外线辐射增强,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

有人估计,。

研究背景 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研究背景 臭氧层空洞的危害
设计问卷 访谈问卷
2009年3月2日~2009 年3月3日
四 五
2009年4月2日~2009 年4月3日
访谈调查 信息.资料 整理
2009年5月2日~2009 年5月3日
预期研究成果及形式
论文.调查报告.图片资料及PPT制作 以上研究方案是我们经过初步研究制定 的,可能有些疏漏我们将在研究过程中 不断完善.修改方案!
课题组长:黄哓康
成员:邵登登.王胜斌.杨成.吴磊. 吴明峰.童旭峰.谢王军 指导老师:黄德聪
问题的提出
• 新华网圣地亚哥年11月11日电 根据智利 气象局9日的报告,自九月中旬以来,南极上 空的臭氧层空洞面积已经减少了50%,目前 为1200万平方公里。报告指出,当前臭氧 层空洞的面积远远小于过去十年间10月底的 平均值,与2002年同期的观测结果相当。 世界气象组织于年月日发布消息说,南极洲上 空的臭氧层空洞在今年月中旬已达万平方公里, 接近在年观测到的臭氧层空洞面积的历史最高 纪录。
研究计划
1:研究假设 (1)臭氧层空洞与臭氧层完好对地球无多大影响! (2)臭氧层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严重影响! (3)臭氧层被破坏后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2: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 调查法! (1)调查臭氧层破坏的分布及它们的程度。首先,我门准备深入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确定研究方法。设计调查问卷。 然后,在我门附近的几所中.小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整理.统计 调查结果,了解目前臭氧层破坏的程度以及人门对臭氧层被破坏 的看法。 (2)根据我门所了解到的情况,然后对个别进行采访。我门先要根据 掌握的相关信息设计方谈提纲.联络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对访谈 的情况进行分析! (3)我门要去当地文化局和科教人员进行采访,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 原因。然后根据采访得到的信息,分析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决定因素 和主要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与保护论文 (5篇)

环境污染与保护论文 (5篇)

环境污染与保护论文篇1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温室效应;臭氧层;固体废物污染;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

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科技飞速进步。

人类用环境的代价换来了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享受物质文明的时候,被污染的环境也同时在向我们索要代价。

环境遭到的破环。

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1、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

科学家预测,随着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5℃。

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有的科学家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雪会部分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国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没。

另外,随着气温升高,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还会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体健康等。

因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破坏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

臭氧层遭破坏,使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阳紫外线增多,严重损害地面上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

此外,还会使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异,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使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增多。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论文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论文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 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一.引言近三十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帄流层中的臭氧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跑到天上去闯祸.农药和家电业中出现了许多不顾环境保护,过度使用氟里昂的现象.如果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来制止,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迟早将不复存在,臭氧层也将无法充当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的功能,人类必将毁灭于自己造成的灾难之中. 二.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就是三原子氧(O3),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臭氧有一种刺鼻的气味,所以得此恶名.在距地表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含有较多的臭氧,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它跨越帄流层和中间层.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C.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与其他大气成分相比是很小的,只是大气的微量成份,把整个臭氧层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气温 273.15K),其总累积厚度为0.15~0.45厘米, 帄均约0.30厘米(称这种方法叫做柱浓度法),采用多布森单位(Dobuson unit,简称D.U)来表示,正常大气中臭氧的柱浓度为300D.U. 臭氧层示意图(1)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三.臭氧层的作用臭氧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 臭氧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用作漂白剂和消毒杀毒剂,更重要的是臭氧层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了一切生命.大气中的臭氧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它在地球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却非常重要.臭氧能吸收日光中波长2.0×10-7 m~3.0×10-7 m的电磁波,因此能滤掉日光中 99%以上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保护层.第一,它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挡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有益的.第二,它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臭氧对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是帄流层的主要热源,帄流层臭氧浓度及其随高度的分布直接影响帄流层的温度结构,从而对大气环流和地球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帄流层臭氧浓度的变化是大气的重要扰动因子.如果没有臭氧层,大量紫外线照射到地球上,地球生态帄衡将受到破坏, 微生物被杀死,核酸与蛋白质受到破坏,帄流层温度也将改变. 有了臭氧层,地球上的生物才得以生存. 臭氧层作用示意图(2) 四.臭氧层的现状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又是十分脆弱的. 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Halley Bay) 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75年以来,那里每年春天(南极10月份)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 30%,并证实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南极上空的帄流层臭氧发生急剧的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空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经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好似形成了一个中空的"洞",直径上千里."臭氧空洞"就由此而得名.这个事实后来被美国科学家进一步证实. 但全球其它地区臭氧总量下降并不大,因而形象地称此现象为 "南极臭氧洞".卫星观测表明,臭氧空洞的覆盖面积有时甚至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自1985年发现"臭氧洞"以来到1987年它变得既宽又深,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的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还曾一度蔓延到了南美洲最南端的上空 .1988年虽然有所缓解, 形象化的臭氧空洞(3)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但1989年以后到90年代的前几年里,每年南半球春季都出现很强的"臭氧洞",1994年到1996年南极臭氧洞还在扩大.最近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洞"面积已达2400帄方千米,最薄处只有100多布森单位(100dobson,相当于1毫米厚度). 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 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2O), 四氯化碳(CCI4),甲烷(CH4) 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中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帄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帄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帄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1.臭氧的帄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帄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 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 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帄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 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人帄流层的量虽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分解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帄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氯氟烷烃与臭氧层氯氟烷烃是一类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 ,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 寿命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它进人帄流层后,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就会分解产生氯游离基CI ,氯游离基与臭氧分子O3作用生成氧化氯游离基ClO 和氧分子O2消耗掉臭氧进而氧化氮游离基再与臭氧分子作用生成氯游离基,如此,氯游离基循环产生,又不断与臭氧分子作用,使一个CFC分子可以消耗掉成千上万的臭氧分子.其主要反应式如下 (以CFC-11为例): CFCl3? CFCl2+CI CI +O3?CIO +O2 ClO +O3?Cl•+2O3 作为臭氧层破坏元凶而被人们高度重视的CFC,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 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帄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帄流层.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 2.溴化物与臭氧层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溴对整个帄流层中臭氧的催化破坏作用可能比氯更大.南极地区臭氧的减少至少有2%是溴的作用所致.有人指出,在对极地臭氧的破坏中,BrO与ClO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 BrO+ClO?Cl +O2Br +O3?BrO+O2 Cl +O3?ClO+O2 整个反应使 2O3?3O2. 对极地帄流层的BrO和ClO 的观察支持这种观点,并由此认为南极地区臭氧破坏的作用20%~30%是由溴化物引起的,而且认为,溴对北半球臭氧的破坏可能更加严重.所以溴化物的量虽少,作用却不可低估. 3.氮氧化物与臭氧层氮氧化物系列中的N2O(氧化亚氮),化学性质稳定,至今还不清楚它对生物的直接影响,因而还未列为大气污染物.但是,N2O类似于氯氟烃能破坏帄流层臭氧,类似于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并且其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能力是CO2分子的100倍. 世界消耗臭氧物质产量(1940-1993)(4) 4.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关于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曾认为主要是由于C FC单个因素的破坏,但是,用CFC的光化学反应不可能解释臭氧洞的准两年周期波动和 11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并且为什么大气中OSD物质多来自于北半球,而臭氧层的损耗又以南极最为剧烈呢在南极地区的大规模大气物理和化学综合观测以及相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较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在南极地区的冬春两季,南极大陆被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强大空气涡旋包围起来,这条绕极风带使得南极上空的空气相对封闭,阻碍了来自南极大陆以外区域的, 富含臭氧的空气混入南极上空的空气中.每年4月~8月盛行很强的南极涡旋,它经常把冷《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气团阻塞在南极达几个星期,使南极帄流层极冷(一84?以下),因而形成了帄流层冰晶云. 在涡旋中上升的空气气温下降速率极大,离地面20千米的高空(南极臭氧浓度最大高度), 气温常低至-80?~-90?,大气中的OSD 气体大量凝结于冰晶中,浓度不断加大.到了9月是南极的春季,极昼来临,冰晶云升温,释放出大量的OSD 气体,而OSD 气体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Y分子,臭氧的去除反应迅速进行,臭氧洞便形成并不断加深.直到春末南极涡旋减弱消失,周围富含臭氧的空气进入南极,臭氧空洞才被填补.实验证明,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破坏臭氧的两个过程(即Cl+O3?ClO+O2和ClO+O?Cl+O2) 将因原子氯的活性大大增加而变得更为有效,这就使南极春天帄流层臭氧浓度大幅度下降. 在北极地区,虽然也存在涡旋,但其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不能有效地阻止极地气团与中纬度气团的交换,再加上气体交换造成的臭氧向极区输送便使北极臭氧洞不像南极明显.科学家认为上述两个因素是导致南极地区臭氧损耗情况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1945-1995年南极上空臭含量示意图(5) 六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如果帄流层的臭氧总量减少1%,预计到达地面的有害紫外线将增加2%.由于臭氧层中臭氧的减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紫外线增强,其中波长为240~329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对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和各种生物,包括人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一般将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按照波长的大小分为三个区,波长在315—400nm(1nm=10负九次方米)之间的紫外光称为UV-A 区,该区的紫外线是地表生物所必需的,它可促进人体的固醇类转化成维生素D;波长为 200-280nm的紫外光部分称为UV-C区,其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波长为280-315nm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的紫外光称为UV-B区,这一波段的紫外辐射是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最大危害的部分.紫外线UV-B对人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据分析,帄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如果不对会损害皮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研究资料表明: 帄流层中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就会增加2%.人体研究结果表明,暴露于紫外线UV-B中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臭氧层破坏以后,人体直接暴露于紫外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将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少麻烦. 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有一些初步证据表明,人体暴露于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的环境中,会使各种肤色的人们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紫外辐射增强使患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人增加;此外,强烈的紫外辐射促使皮肤老化.现在,距南极洲较近的居民已饱尝臭氧层空洞带来的痛苦,如居住在智利南端的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一定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镜, 紫外线下的无人区(6) 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被晒成鲜艳的粉红色, 并伴有搔痒病.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农作物的研究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使农作物减产.植物的生理和进化过程都受到UV-B辐射的影响,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并对植物的竞争帄衡,食草动物,植物致病菌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都有着潜在影响.虽然植物已发展了对抗UV—8高水帄的保护性机制,但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波长为280~320纳米水帄增加的应变能力差异甚大. 迄今为止,已对200多种不同的植物进行了波长为280~320纳米的紫外线敏感性试验,发现其中2/3产生了反应.敏感的物种如棉花,豌豆,大豆,甜瓜和卷心菜,都发现生长缓慢,有些花粉不能萌发.有报告指出,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海域的藻类生长已受到了很大影响. 3.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浮游植物通常是高纬度地区的密度较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密度要低10到100 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紫外线UV-B强度过高的现象,其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定向《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分布和移动,因而减少这些生物的存活率.如果帄流层臭氧减少25%,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这将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鱼类,贝类等)减少35%.研究人员还发现阳光中的UV-B辐射对鱼,虾,蟹,两栖动物和其它动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都有危害作用,最严重的影响是繁殖力下降和帅体发育不全. 4.对材料的影响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光化学烟雾加剧,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 使油漆褪色等.美国环保局估计,当臭氧层耗减25%时,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发生几率将增加 30%,塑料等材料老化的经济损失将达47亿美元. 5.对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的影响臭氧层破坏对全球气候也具有影响,帄流层中臭氧对气候调节具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如果帄流层中臭氧浓度降低,在这里吸收掉的紫外线辐射就会相应减少,帄流层自身会变冷, 这样释放出的红外辐射就会减少,因之会使地球变冷. 另一方面,当前臭氧层的逐渐衰竭或变薄必然会引起太阳紫外线直射地面,因辐射到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增加,使得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如果整个帄流层中臭氧浓度的减少是均匀的,则上述两种效应可以互相抵消,但是如果帄流层的不同区域的臭氧层浓度降低不一致,两种效应就不会相互抵消.现在的状况是,帄流层臭氧层减少呈不均匀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净效应如何,还有待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七.保护臭氧层的对策臭氧层损耗是否能被停止和臭氧层能否恢复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旦帄流层的消耗臭氧物质被减少,臭氧层可以进行自身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产生和消失的自然帄衡状态.然而,也只有将所有的消耗臭氧物质完全限制以后,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帄流层,而且在帄流层中某些物质可以存在几十年.就是现在将消耗臭氧的所有物质完全限制,帄流层中消耗臭氧的物质的减少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臭氧层正在受到耗蚀的科学论点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意识到:保护臭氧层应作为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行动,并将此问题纳人议事日程,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为制订全球性的保护公约和合作行动作了大量的工作. 1977年,通过了《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并成立"国际臭氧层协调委员会". 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最初的控制时间表是分阶段地减少特定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量.到20世纪末减至1986年水帄的一半. 但是,如果预测大气中包括破坏臭氧物质(有机氯化合物),全氯浓度今后的动态,则可知即使氟利昂的排放减半,破坏臭氧层物质依然会持续增加,它们对臭氧层的威胁也会不断增加.因而,为了控制这种趋势,使大气臭氧层的状态恢复到臭氧空洞出现之前的状态,必须全面禁止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因此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原议定书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控制的修改,提出到2000年要全面禁止氟利昂的使用.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臭氧层面临的危机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已于1987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协议,限制或削减氟里昂的使用已列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正在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削减氟里昂的使用.例如: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森林破坏等.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消耗臭氧层物质消费趋势(7) 八.总结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诚信约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失信于自然,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一片蓝天,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生存的质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积少成多,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必然会引起质的改变.例如,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政府和公民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在那儿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碧蓝的天空,绿树掩荫的别墅,一尘不染的路面,清澈见底的海水,清静悠闲的小鸟,满眼绿色的公园;那儿的公民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很少使用空调.澳洲政府宁要环境,不惜牺牲财富;为了避免污染,他们连四周丰富的石油资源都宁肯不予开采.他们这种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信守与大自然的约定,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地球将会更加宜人,更加美好.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化学与生物系张洪波文中引用相关图片,表格,数据等摘录网址及参考文献: 2.中国化学图片库 3.东方图片 4.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 1999年 P123 7.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 1999年 P125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王贵勤编《大气臭氧层研究简介》气象出版社 1990年 2. 宁大同著《全球环境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年 3. 郭世昌著《大气臭氧变化及其气候生态效应》气象出版社 2002。

论臭氧层破坏及保护

论臭氧层破坏及保护

论臭氧层破坏及保护化工与能源学院环境科学一班20100340103 方传敏摘要:臭氧层是指距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

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破坏的现状,解释臭氧层的损耗原理与危害,总结了保护臭氧层的一般性措施和我们为保护臭氧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臭氧层、破坏现状、损耗机理、保护措施1、臭氧层破坏的现状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首先提出了“南极臭氧洞”的问题。

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

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2006年臭氧层空洞曾达到2950万km3,相当于两个南极大陆。

同时,南极臭氧层空洞持续的时间也在加长。

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1]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

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2.1 臭氧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

即: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

臭氧层空洞英语作文

臭氧层空洞英语作文

臭氧层空洞英语作文The ozone layer, a fragile shield high above our head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otecting life on Earth from thesun's harmful ultraviolet (UV) rays. Its depletion, however, has become a pressing environmental concern.The cause of the ozone hole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release of chlorofluorocarbons (CFCs), which were once widely used in refrigeration and aerosol products. These chemicals rise into the stratosphere, where they break down the ozone molecule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ozone hole.The consequences of a depleted ozone layer are far-reaching and severe. Increased UV radiation can lead to a higher incidence of skin cancer, cataracts, and weakened immune systems in humans. It also poses a threat to marine ecosystems, as it can disrupt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which forms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Fortunately, global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addressthis issue. The Montreal Protocol,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signed in 1987, aimed to phase out the production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This agreement has been largely successful, and the ozone layer is showing signs of recovery.However, the battle is not over. Continued vigilance and adherence t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re necessary toensure the full restor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Education and awareness campaigns are also vital to inform the public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rotective layer and the actions they can take to support its preservation.In conclusion, the ozone layer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our planet's health. Whi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ealing the ozone hole, it is imperative that we remain committed to protecting this essential resource for the well-being of all life on Eart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臭氧层空洞破坏论文
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公里处,聚集了大气中90%的臭氧,我们将这一层高浓度的臭氧
称为"臭氧层".臭氧对太阳的紫外线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能有效地阻挡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系统的"保护伞".本文将着重讨论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原因与防治措施,并结合现状对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呼吁加强环境保护,防治臭氧层空洞.
[关键词] 臭氧层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一.引言近三十年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平流层中的臭氧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现在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那就是氟氯烃类化合物.人类万万没有想到,氟氯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跑到天上去闯祸.农药和家电业中出现了许多不顾环境保护,过度
使用氟里昂的现象.如果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来制止,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迟早将不复存在,臭氧层也将无法充当地表生物系统"保护伞"的功能,人类必将毁灭于
自己造成的灾难之中.
二.什么是臭氧层臭氧就是三原子氧(O3),是我们熟知的氧气的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分子结构不同).臭氧有一种刺鼻的气味,所以得此恶名.在距地表10公里到50公里高度的区域,含有较多的臭氧,称这个臭氧较集中的气层为臭氧层,它跨越平流层和中间层.臭氧层是法国科学家C.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的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除了随高度变化外,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臭氧层的臭氧含量与其他大气成分相比是很小的,
只是大气的微量成份,把整个臭氧层的臭氧折算到标准状态(气压1013.25百帕,气温273.15 K),其总累积厚度为0.15~0.45厘米,平均约0.30厘米(称这种方法叫做柱浓度法)
三.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方面.大气中的臭氧可以与许多物质起反应而被消耗和破坏.在所有与臭氧起反应的物质中,最简单而又最活泼的是含碳,氢,氯和氮几种元素的化学物质,如氧化亚氮(N2O),水蒸汽(H 2O), 四氯化碳(CCI4),甲烷(CH4)和现在最受重视的氯氟烃(CFC)等.这些物质在低层大气层中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平流层受紫外线照射活化后,就变成了臭氧消耗物质.这种反应消耗掉平流层中的臭氧,打破了臭氧的平衡,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从而给地球生态和人类带来一系列问题. 1.臭氧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然而大气中有
一些气体, 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 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氮,氢,溴的活性基因,剧烈地与臭氧起反应而破坏臭氧.这类物质进人平流层的量虽
然很少,但因起催化剂作用,自身消耗甚少,而对臭氧的分解作用十分严重,导致臭氧平衡的打破,浓度下降,这就是目前臭氧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保护臭氧层的对策臭氧层损耗是否能被停止和臭氧层能否恢复呢回答是肯定的.一旦平流层的消耗臭氧物质被减少,臭氧层可以进行自身恢复.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恢复到产生和消失的自然平衡状态.然而,也只有将所有的消耗臭氧物质完全限制以后,才能达到上述目的.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平流层,而且在平流层中某些物质可以存
在几十年.就是现在将消耗臭氧的所有物质完全限制,平流层中消耗臭氧的物质的减少也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臭氧层正在受到耗蚀的科学论点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意识到:保护臭氧层应作为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行动,并将此问题纳人议事日程,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为制订全球性的保护公约和合作行动作了大量的工作. 1977年,通过了《臭氧层行动世界计划》,并成立"国际臭氧层协调委员会". 1985年和198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议定书最初的控制时间表是分阶段地减少特定氟利昂的生产和消费量.到20世纪末减至1986年水平的一半.但是,如果预测大气中包括破坏臭氧物质(有机氯化合物),全氯浓度今后的动态,则可知即使氟利昂的排放减半,破坏臭氧层物质依然会持续增加,它们对臭氧层的威胁也会不断增加.因而,为了控制这种趋势,使大气臭氧层的状态恢复到臭氧空洞出现之前的状态,必须全面禁止破坏臭氧层物质的使用.因此1990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会议上,对原议定书进行了大幅度强化控制的修改,提出到2000年要全面禁止氟利昂的使用.《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微电子系鞠原臭氧层面临的危机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已于1987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协议,限制或削减氟里昂的使用已列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正在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削减氟里昂的使用.例如: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森林破坏等.我国积极参与了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并制订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总结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诚信约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失信于自然,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保护臭氧层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一片蓝天,为了保障人类自身生存的质量,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积少成多,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必然会引起质的改变.例如,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政府和公民就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在那儿映入眼帘的到处是碧蓝的天空,绿树掩荫的别墅,一尘不染的路面,清澈见底的海水,清静悠闲的小鸟,满眼绿色的公园;那儿的公民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很少使用空调.澳洲政府宁要环境,不惜牺牲财富;为了避免污染,他们连四周丰富的石油资源都宁肯不予开采.他们这种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只要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信守与大自然约定,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地球将会更加宜人,更加美好.
《化学与社会》期中论文化学与生物系张洪波文中引用相关图片,表格,数据等摘录网址及参考文献: 2.中国化学图片库 3.东方图片 4.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1999年P123 7.李铭著《了解臭氧层》海南出版社1999年P125 其他相关参考文献: 1. 王贵勤编《大气臭氧层研究简介》气象出版社1990年
2. 宁大同著《全球环境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global environment》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3. 郭世昌著《大气臭氧变化及其气候生态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