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教案带教学反思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 短文二篇教案带教学反思

11 短文二篇教学目标课前准备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读yù)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同,读yǔ)之:山川之美(助词,的)孔子云: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时:四时俱备(名词,季节)春冬之时(名词,时候)歇:古义:消散。

例句:晓雾将歇。

今义:休息。

念:古义:考虑,想到。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今义:想念。

但: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表转折,但是。

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耳朵。

教学过程【深入研读,探究方法】《答谢中书书》1.结构独具特色。

《答谢中书书》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

自从谢灵运以来,再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自然景色的妙处了,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行”到寻友再到散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生动形象。

《答谢中书书》写山,突出“入云”,表现出山的高峻,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空明澄澈之感。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勾勒出一幅山高水清的秀美图景。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

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空明澄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草。

通过描写月光下的景物烘托出月光的皎洁。

3.借景抒情,创造清幽的意境。

《答谢中书书》从山水映衬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营造了一个清幽俊逸的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

通过描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柏?但少闲人如吾状两元成才路 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不 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 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解衣欲睡状(元成才路 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状元成才路耳(定语后置,正常 语序应为“但少状元如成才路 吾两人者闲人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 “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
高峰入云, 仰视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俯视 极力描写水之清。
思考问题:这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 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由 描写静态景物转入描写动态景 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 达出生机和活力。
试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 在结构上的作用。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代词,相当于 )

“……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表 示停顿

动词,参与,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有欣赏、领悟 )

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

10 短文二篇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两篇散⽂都与⽣命密切相关,那么⽣命的意义是什么?⽆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永久的⽣命 严⽂井 过去了的⽇⼦永不再回来。

⼀个⼈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发现⾃⼰丢失了⼀些什么,⼀颗⾅齿,⼀段盲肠,脑门上的⼀些头发,⼀点点和⼈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样只能⼀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个智者⼜怎么办呢!你的⼒量是那样的⼩,对于⽣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命不像⼀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命⾃⾝的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命。

这是⼀件平常的事,也是⼀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上的⼩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根根地从⼟壤⾥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所知⼀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犊,它那⾦黄⾊的茸⽑像是刚从太阳⾥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个个体内住⼀会,便⼜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件事! 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命,赞美那永久的⽣命吧,我们将要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活着 [英]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强烈的激情⽀配着我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 短文二篇—永久的生命》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 《 短文二篇—永久的生命》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

《第16课短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敎學设计【學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感悟。

4.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學生的联想和想象,启迪學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敎學重点难点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

一、新课导入生命是大自然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學财富。

下面我们来學习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吧。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读一读jiù róng màn dídiāo臼齿茸毛蔓延洗涤凋谢2.记一记洗涤:冲荡;清洗。

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卑微:地位低下而渺小。

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畅谈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悲观、消沉)第二部分(2-3段):通过小草和小牛犊的具体事例来表现生命的永久不朽。

(乐观)第三部分(4-5段):高唱凯歌,赞美生命。

心情舒畅。

2.请联系本文写作手法,说说课文内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到个体生命的短暂易逝,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通过小草和小牛犊的具体事例来描写生命的神奇、伟大,充满活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扬”。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1 破题导入 破题导入 苏轼简介
2 初读感知
朗读原文 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 分析结构
3 研读悟情 默读课文 夜游之景 “闲人”之闲 “闲人”之情
4 小结作业
1 破题导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研读悟情
1 如此美景,苏轼为何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为什么是寻张怀民而不是其他人? 2 背景链接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承天寺” 在今湖北黄冈南。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 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写本文时,他在黄州已近四年,却仍然乐观、豁 达,并以“闲人”自居,文章真实记录了他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 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分析结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3 研读悟情
“闲人”之闲
2 我们一起看看“闲人”“闲”在哪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 入夜就解衣欲睡 ② 月色入户,就欣然起行 ③ 步于中庭把竹柏影子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 ④ 被贬,无职无权,清闲无比 ⑤ 所赏的景无非月光、竹柏影
“闲人”之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积累、品味、赏析写景的优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会山川之美背后的作者心境,学习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文言词语,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文字后面的画面。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写景的角度,从各种角度的变换中总结写景的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教课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信,同学们都写过吗?近几年由于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书信这种主要的通讯手段,现在已逐渐被手机电脑等代替,以前人们通过书信交流感情,互诉衷肠,交流经验,畅谈未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则是一封特殊的书信《答谢中书书》,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回信的内容则是对秀美山川的描绘。

二、自学释疑1.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巩固基础1.老师范读课文布置听读任务: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听清节奏和情感。

2.布置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颓(tuí)歇(xiē)鳞(lín)与(y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4.理解题意:“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5.理解文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明确: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正是这些普通的景物构成了美不胜收的山川之景,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普通的景物融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的呢?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由早到晚的顺序。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就如五彩锦缎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潜在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别具意趣。

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竟跃为动。

6.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发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延伸迁移小组讨论: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描述的重点不同。

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

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六、本课小结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

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用“这里有之美,你看(原文+翻译/描绘)”句式说话。

3、积累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词文章,写在摘抄本上。

八、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咏月的诗篇很多,谁能背诵几句?学生背完,教师做适当补充。

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同学们背的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又是一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自学释疑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此事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

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三、初读文章,巩固基础1.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①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②学生自由读。

③一生读。

④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2.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的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1. 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具体说一说。

明确:记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步于中庭。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盖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记叙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3、文章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把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特点?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如水般澄澈透明。

4、你认为文章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明确: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郁郁不得志的人。

5、文章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背景谈谈自己的想法。

明确: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五、延伸迁移分组活动: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

小组讨论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资料: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

七、小结作者在这篇课文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沐浴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潇洒的难能可贵。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人人家乡都有美景,你知道家乡的月夜是什么样的?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

(要求大胆想像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描绘。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文言文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文言文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要注重审美鉴赏。

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这三方面我都做到了。

2、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不少值得我继续发扬的。

(1)教者这一方面:①课堂引入巧妙有效。

②课堂设计以“闲”字一线贯穿,又环环相扣。

对“闲”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每一步都紧密相连。

③目标明确,层次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清楚。

④注重教学整合度。

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

⑤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

⑥重视自身的亲和度。

在教学中,我态度可亲,幽默风趣,充满关爱、及时激励。

⑦注重文章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

(2)学生这一方面:①参与度。

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②合作度。

合作学习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

③兴趣度。

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

④开放度。

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和创造的空间。

⑤掌握度。

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3.存在的问题:(1)课堂容量太大,有不少的知识点不够时间给学生好好吃透。

(2)不注意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如果有难题需要学生解答,应该先设计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层层推进。

(3)朗读指导不到位。

我很想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但看到时间紧,就没有做到,很后悔,以后不管怎样,也不能轻视朗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