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官渡之战典故
官渡之战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官渡河畔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当时北方政权的归属,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和袁绍都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
而官渡之战,则是这些矛盾的最终爆发。
当时,曹操率领自己的部队与袁绍在官渡一带相遇,双方决定在此展开一场决战,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
在官渡之战的前期,曹操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利用地形和天气等因素,成功地打乱了袁绍的部署,使得袁绍军队陷入passivity。
而曹操军队则趁势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些胜利不仅削弱了袁绍的军事实力,也在心理上对袁绍的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随着战局的发展,袁绍军队的士气开始下降,而曹操军队则逐渐占据了上风。
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袁绍部队溃败而逃。
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也为他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曹操的胜利使得北方的政权归属得以确定,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其次,这场战役也标志着曹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最后,官渡之战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一,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在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一,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199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的发生,标志着曹操与袁绍两大势力之间的正面冲突,也是三国时期乱世的一个缩影。
官渡之战的背景是在公元190年,曹操占据了中原地区,进而对北方的袁绍发动了进攻。
袁绍则联合了各路诸侯,形成了以袁绍为首的联军。
曹操率领的军队则是以精兵强将著称,两军在官渡一带展开了激烈的冲突。
官渡之战历时一年有余,战况异常激烈。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火攻、阵地防守等,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袁绍方面,由于内部矛盾和各路诸侯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联军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最终袁绍战败身亡。
官渡之战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通过这场战役,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袁绍的失败,则标志着北方的势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后来的曹魏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场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战役中,曹操和袁绍两位当时的豪强,通过兵戎相见,最终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这场战役也展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以及袁绍的野心和失败的结局。
官渡之战的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悲壮的历史画卷。
在这场战役中,无数勇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各自的信仰和理想而战斗,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烈士。
他们的英勇和牺牲,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远的记忆。
官渡之战的故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教训。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局限,也看到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唯有和平与发展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官渡之战的故事,如同一颗流光溢彩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对我们的警示和启迪。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创美好的未来。
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矗这是传统历史观念的表述。
不少权威的历史学着作中更是以类似于“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来加以描述。
当然这些描述可能是基于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现在,不少人认为曹操“以一比十”大败袁绍太夸大。
甚至有些人提出官渡之战时袁曹其实是实力相当的。
实际上,“以一比十”与“实力相当”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公正。
首先从兵力上来说,既然曹操起兵时已经有五千兵力,以后胜多败少,收编部队肯定不少。
计算起来应几十万,不会比袁绍少。
实际上,当时能有多少兵,关键在于能有多少粮食养活他们,不至于溃散。
曹操所据有的是饱经战乱反复践踏的地盘,他是不可能养大量军队的,至少比袁绍所能养的军队少很多。
何况,曹操所据许多地区其实不稳定,必须驻兵,还得在南方驻兵防孙策和刘表,能集中到官渡来的兵力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全部。
另外曹操在曾接受三十万黄巾投降,且择其精锐组成青州军,似乎是曹军的主力。
实际上,青州军既不强,数量也不很大。
这可以由下面两件事得到佐证:194年曹操和吕布作战,吕布先以骑兵冲击青州军,青州军逃跑,曹军大败,曹操“坠马,烧左手”,有惊有险。
可见青州军是曹军中薄弱部。
197年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军败退,青州军抢掠,于禁率手下数百人“讨之,数之以罪”,青州军跑到曹操那里去告状。
以此观之,能以数百人讨之(其中有杀伤之事),说青州军千人或稍多,也还可能,说他们万人或更多,是不可信的。
可见不能以史载曹操受二十万黄巾降,就认定曹操兵力就有极大增加。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势力在官渡之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战。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曹操的统一大业,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官渡之战的起因,源自于当时北方的政治格局。
当时,曹操和袁绍作为北方的两大诸侯势力,势力范围相互交错,势力对抗日益激烈。
曹操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决定发动对袁绍的进攻。
而袁绍则是希望借助自己的实力,打败曹操,统一北方。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巧妙的战术,利用地形和兵力的优势,成功地打败了袁绍的军队。
曹操的精准布阵和灵活机动,使得袁绍军队节节败退,最终溃败而逃。
而袁绍军队在战术上的失误和内部的矛盾也加剧了他们的失败。
官渡之战的胜利,使得曹操获得了北方的统一地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而袁绍则在此次战役中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机会,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覆灭。
官渡之战的故事,不仅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更是一段关于智慧和勇气的传奇。
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军事才能,成功地击败了袁绍,实现了自己的统一大业。
而袁绍则在这场战役中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导致了失败和覆灭。
官渡之战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场战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战役,它不仅决定了北方的统一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这场战役的故事,将会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经典。
官渡之战故事

官渡之战故事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9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官渡之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两大势力,他们之间的矛盾早已存在。
公元199年,曹操趁袁绍军队准备攻打南方时,发动了对袁绍的进攻。
曹操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地形和气候的优势,成功引诱袁绍军队进入官渡。
在官渡之地,曹操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设置伏兵、破坏水源、利用风向等,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袁绍军队在官渡之战中惨败,袁绍本人也在战后不久病逝,其势力迅速衰落。
官渡之战的结果,标志着曹操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势力,为他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袁绍的失败也预示着他势力的没落,为后来三国时代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官渡之战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的策略和谋略至关重要。
曹操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智慧和灵活的战术,最终战胜了袁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
而袁绍则在战争中暴露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不足,最终导致了失败和势力的衰落。
官渡之战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包括地利、人和、天时的重要性。
曹操善于利用地形和气候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袁绍则在战争中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失败。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影响力的战役,它不仅改变了北方势力的格局,也为后来三国时代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这场战役中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战争思想、军事智慧以及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是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以下是官渡之战的详细内容: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官渡一带与袁绍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是进攻方,曹操是防守方。
曹操率领的军队在官渡一带设下了多道防线,袁绍的军队则在河北一带集结。
曹操派出部队攻打袁绍的军队,袁绍派出颜良、文丑等将领率军迎战,但都被曹操的军队击败。
袁绍派出淳于琼守乌巢,也被火烧去了,断了粮草供应。
袁绍领率军抵抗,但也被曹操的军队击败。
最终,曹操率领的军队追击袁绍,袁绍的军队溃败,袁绍本人也逃往冀州,不久之后逝世了。
曹操趁机占领了中原地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三国三大战役的典故

三国三大战役的典故三国三大战役典故: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主要故事:“火烧乌巢”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
袁绍不听,许攸背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的粮草囤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主要故事:“火烧赤壁”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魏军败逃。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彝陵之战夷陵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中文名称:官渡之战
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
战争结果:曹操获胜
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人物:袁绍曹操刘备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
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官渡之战的典故官渡之战的典故。
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
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
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
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
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
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
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
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
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
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
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
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
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
”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
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
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官渡之战的典故素材库。
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合、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
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
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张合、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
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