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2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创作表现,某一个人单独口述(有自己的,也有前人的);一个人讲、唱,另一个人记录整理。(2)、流传上的表现,A单独一个人直接用口头向群众口述故事;B双方对唱;C先讲,再写,后唱;D广泛收集整理,形成口头——书面——口头的形式。
4、作用:(1)、永久性地存留、流传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2)、广泛传播民间文学;(3)、迅速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情感、思想和愿望等。
5、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变异性能显示出民间文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进一步完善、生动,增强作品思想。(2)消极影响:因变异而导致遗忘、误传,使民间文学中一些积极成分丢失,损害,甚至扭曲。
四、传承性
1、含义:即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有相对而言的稳定性。与作家个人创作风格相区别。
2、民间文学传承性的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思想内容,即作品所表现出来龙去脉的直接人民性,以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一是传承有关作品的艺术形式,即作品所普遍运用的已较为固定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在艺术形式方面,最明显的是表现出在各种韵文作品中。如(1)较多采用赋、比、兴手法,;(2)传统格式、套语的运用,如五更调、采花调、四季调等;(3)章法、句式:往往有一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区别;(4)选词、反复、排比的运用,如《姑娘姑娘要嫁远方》;(5)衬腔、衬词、衬字的运用;(6)故事中的套语,如很久很久以前----。
民间文学或作者及传播者——环境、场合(时间、地点)——受观众——作者——受众。
这个观点提出来后渐渐得到了民间文学研究者的认同和确认。
2、具体内容:(1)民间文学是在特定场合和情景中产生和流传的,如鲁迅的《朝花夕拾狗、猫、鼠》;(2)具体的表演特色:表情、手势、音调、伴音、衬音;(3)民间文学与人民大众生活有极其密切联系,体现其功能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另外,又由于民间文学作品 的口头性,自然而然形成了 演唱歌谣、说唱和小戏词时 的衬字形式。这些衬字绝大 多数是为了调节演唱节拍时 夹在词句中的。这些也都是 音节、格律上的传承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民间韵文作品演 唱时特有的感叹语词,也都 是传承下来的演唱手法。它 们虽然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明 确意义,但是却有—抒情的 艺术效果。象“哎呀来”, “哎嗨哟”,“咿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虽然没有象韵文作品那样 稳定,但是,由于记忆与口头讲 述的原因,往往也逐渐固定下来 一些讲故事的套语。以各民族的 民间故事为例,大体上都有本民 族的讲述套语传承下来。故事的 开头,往往有定型的起句。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些民族在故事结尾时,还经常 加有固定的结束语。有的在故事讲 述中经常穿插固定的韵语,以增强 故事的表现力。这种讲述上的固定 套语,也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说唱艺 人的说唱,在说书、说相声时往往 也传承下来一定的套语,听众听起 来习惯,易于接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不管社会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革,这些艺术特点都一直以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间形式传承下来。因此, 这种艺术传承绝不是偶然的、任意 的创造,而是在人民的口头艺术本 活动中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点点 滴滴形成起来的。象四言、五言、 七言的民间歌谣形式,就是这种传 承形式的例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 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 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 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 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 性。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本文是关于民间文学小常识,感谢您的阅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定义:人民群众创作,以口头方式产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他们中间主要以口头方式流传。
它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朴素通俗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功能:知识传授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礼俗伴生功能神话:1.神话艺术构思核心:a,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不断激发着他们去征服自然力,可是他们的蒙昧和低能,又使他们没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时,人们最熟悉,莫过于人类自己和他们的生活。
他们将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与自己完全等同起来,赋予他们以形体、意识、生命和灵魂,把它们“形象化”“人格化”,进而将它们神化,这就是原始初民的所谓“自然崇拜”,也叫“万物有灵论”,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话创作的思想基础。
b,当人按照自己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形象去理解自然界中一切异已的对立物的时候,他们即是在一种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所以,神话实际上也是原始思维的一种形象性的物化形态。
而想象,便是通向这种转化的桥梁。
因此,我们说“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是神话“创作”方法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
2.神话本质: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这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
而这种心理愿望,之所以能转化为神话,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把这称作神话的“艺术构思”,那么,这种思维运动的方式,主要靠原始的各种联想,它的宇宙观基础,是“万物有灵”论。
正因如此,所以神话只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构思不过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产生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全部神话”,也就成为野蛮时代留给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民间传说:1.传说核: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传说核。
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

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引言: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件教案将介绍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定义、特点以及创作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技巧。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民间文学是指源于民间的、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谚语等。
2. 特点:(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作品多以口头方式传承,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存下来。
(2)生动形象:民间文学作品常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人物、事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民间性: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
二、白话文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白话文是指用白话(口语化的现代汉语)进行写作的文学形式,与文言文相对。
2. 特点:(1)口语化:白话文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日常生活,易于理解。
(2)简洁明了:白话文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避免繁琐的修辞和句式。
(3)通俗易懂:白话文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有助于传播知识。
三、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技巧1. 借鉴口头语言: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可以借鉴口头语言,使用平易近人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例子:《红楼梦》中的许多对话场景就采用了民间口语,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 运用生动的描写: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需要注重描写,通过生动的描写使作品更具视觉感受,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子:《西游记》中对于各种神奇景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利用对比手法: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可以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或情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
例子:《水浒传》中对于英雄和反派角色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正义与邪恶的区别。
4. 运用幽默元素:民间文学与白话文的创作可以适度运用幽默元素,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子:鲁迅的讽刺小说《狂人日记》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民间文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民间文学填空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变异性、传承性2、自然神话可分为四大类: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3、传说可以分为四大类: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4、中国汉民族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5、中国民间故事按内容分为四大基本类型:童话(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6、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罗摩衍那》《摩珂婆罗多》7、中国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8、中国史诗两大类:创世史诗、英雄史诗9、创世史诗的主要作品:苗族的《苗族古歌》、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人类迁徙记》、《祭天古歌》,白族的《开天辟地》、《刀薄劳古与刀薄劳胎》,哈尼族的《奥色密色》,拉祜族的《牡帕密帕》,阿昌族的《遮帕麻与遮米麻》10、民间叙事长诗的代表作品:爱情婚姻叙事诗——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彝族的《阿诗玛》社会斗争叙事诗——《钟九闹漕》写湖北崇阳县农民由抗粮到武装起义的过程;《嘎达梅林》讲述蒙古牧民武装起义反抗达尔汉王的黑暗统治与军阀暴政的斗争。
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2、民间:公共场合之外的地方。
3、田野调查法: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
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4、历史追溯法: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5、共时比较法: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讲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6、口头性:民间文学史一种口头创作、口头传承并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的文学形式7、群体性:民间文学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8、神话:就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作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说明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它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中不断得到人民群众集体的修改和加工。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通常不依赖于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表达、传唱、讲述等方式进行。
2.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通常是由集体完成的,而不是个人的行为。
3. 变异性:民间文学在传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不同的演唱者、讲述者、传承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传承时所做的修改和加工。
因此,同一个民间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
4. 传承性:民间文学是一种传承文化,它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的传承通常是由老一辈向下一辈传授,这种传承方式保证了民间文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地域性:民间文学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总之,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艺术,它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