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讲解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另外,又由于民间文学作品 的口头性,自然而然形成了 演唱歌谣、说唱和小戏词时 的衬字形式。这些衬字绝大 多数是为了调节演唱节拍时 夹在词句中的。这些也都是 音节、格律上的传承特点。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此外,还有民间韵文作品演 唱时特有的感叹语词,也都 是传承下来的演唱手法。它 们虽然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明 确意义,但是却有—抒情的 艺术效果。象“哎呀来”, “哎嗨哟”,“咿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散文作品在流传过 程中,虽然没有象韵文作品那样 稳定,但是,由于记忆与口头讲 述的原因,往往也逐渐固定下来 一些讲故事的套语。以各民族的 民间故事为例,大体上都有本民 族的讲述套语传承下来。故事的 开头,往往有定型的起句。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有些民族在故事结尾时,还经常 加有固定的结束语。有的在故事讲 述中经常穿插固定的韵语,以增强 故事的表现力。这种讲述上的固定 套语,也深刻地影响了民间说唱艺 人的说唱,在说书、说相声时往往 也传承下来一定的套语,听众听起 来习惯,易于接受。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不管社会历史发生了多么大的变 革,这些艺术特点都一直以人民喜 闻乐见的民间形式传承下来。因此, 这种艺术传承绝不是偶然的、任意 的创造,而是在人民的口头艺术本 活动中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点点 滴滴形成起来的。象四言、五言、 七言的民间歌谣形式,就是这种传 承形式的例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承性 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 征,但是,同时又存在着一系列相 对稳定的因素,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这显然是口头文学几千年以来的传 统所决定的。这些标志了民间文学 传统的诸特点,总括起来称做传承 性。

2 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

2 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




历史生活场景
傣族民谣《叫人歌》: “听啊,大家听着,听啊,男人和 女人,听啊,老人和孩子,我正在 把你们呼叫,走在山里的人,坐在 石上的人,爬在树上的人,蹲在河 边的人,快快离开那里,快快回到 洞里,太阳已经落山,天就要黑了, 老虎就要出来了,正在阿呜阿呜的 吼叫,野狗睁亮眼睛,见人就追着 嚎叫,别再贪吃野果,别再贪摘野 菜。”
傣族古歌《关门歌》
山洞在野外,山洞在森林,野外有 大蛇,林中有虎豹,我要关门了, 我要堵洞了,搬来干树枝,拉来绿 树叶,抬来大石头,堆在洞门口, 挡风又防冷,野兽进不来。”
《睡觉歌》
野菜在东边,野果在西边,猴 子真狡猾,黑熊也不笨,还有 松鼠和小雀,都想争着来吃果, 我们睡不好,明天起得迟采不 着野菜,摘不着野果,大人肚 里饿,小孩更可怜,好好睡, 睡个饱,明天大家起个早。


3、阶级性
民间文学的阶级性也是一个特征。 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总体上是将康的、 积极的,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方向,也是直接 人民性的体现。但也不否认其中有些内容因 为受到各方面影响自身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 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评价民间文学,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更好的为社会服 务。
1、现实放映社会现实,表现劳动人民反抗 统治阶级压迫,揭露统治阶段罪行,歌颂劳 动人民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民间文学作品。 2、赞美劳动人民崇高优秀的品质,批判人 民呢哦不错误思想的作品也是直接人民性的 表现。 3、表现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幸 福生活的向往的作品,也是直接人民性的表 现。 4、社会主义时期的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上 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其直接人民性也有了不 同的表现。
1、直接人民性 是民众生存状态的全面反映。
所谓直接人民性,就是指文学与广大 劳动人民的血肉般的直接联系,广大劳 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文学上的直接反 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 和愿望在文学上的直接放映。 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其内容是 与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一、集体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享用和传承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其明显的特征之一。

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通常是在集体中进行并完成的。

这种集体状况下的创作活动,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即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活的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就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这样劳动人民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者,同时也是它们的修改者、传播者;是民间文学的讲述者或演唱者,同时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听众。

民间文学总是牢牢刻在人民的记忆中,活在人民的口头上,伴随着人民的集体生活,为人民这个伟大的集体所珍爱和保存。

也正由于此,民间文学中沉淀着很多集体的东西。

正如一首侗歌所唱的:“唱歌不是人发颠,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再如一首歌谣所概括的: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仨;我嘴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苹果姑娘·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二、集体性的表现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的场合,如集体生产或集体生活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

2、由个别人创编出雏形,再由集体完善集体分工的形式,有人先编出了故事梗概,有人给它添枝加叶,还有人把它改成韵文的唱词,又有人给它配上曲调,这样就构成了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例子】《一个故事的产生》也是如此。

【查阅《楚风》1983第3期】民间文学“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她已经成为‘初坯’之后,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映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页】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群众中的某个人或把前人的口头艺术继承下来,或把群众中断片的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综合,形成完整的作品,传给群众,流传开去。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 引住听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 工成为可能。口头文学是伴随着人类 的智慧之光一起步入人类生活领域的。 只要世界上有人存在一天,有口头语 言存在一天,口头创作就不会停止。
(二)、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的形成与发展有两个重 要因素:一是社会历史因素,一是口头语言本身的因 素。 (1)社会历史的因素。从社会历史因素看,人类 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而产生 的,在没有文字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惟 一的形式,如狩猎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化与社会分工,一般人并 没有掌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继续创作、传播着口头文学。 文字发明以后,出现了阶级分工,一般人没有掌 握使用文字的条件,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继续创 作,口头文学创作仍是民众从事文学活动的惟一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偏 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 区,人们仍然只能用口头方式来创作发展自己的文学。


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情趣各异:陆 地骑大马,水乡撑红船;北方的醇朴,南方的 婉丽,带着浓郁的地方色彩。
(2)因时代的长久而变异
一部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 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 代的发展,民众的生活际遇、感情威望都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会自然地折射到口头创作中去。


陕西三原的: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介。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儿手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的: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买 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 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 油头,戴翠花,两只小脚丁gāgā,卖房子卖 地要娶她。”

文学毕业论文-民间文学的特征

文学毕业论文-民间文学的特征

文学毕业论文-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是指源自于民间传统的文学作品,是人们在民间生活中创作或传承的文学作品。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间性: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创作和传承的文学作品,它不受限于学术门类和专业教育,更贴近于民间生活和民间意识。

它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和亲和力,能够表达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观和情感。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通常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而不像学院文学一样以书面形式存在。

这种传承方式导致了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风格。

3. 匿名性: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没有明确的作者,它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创作成果。

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往往是普通百姓,他们将自己的经验、观点和情感通过口头或文字表达出来,以传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4. 基于传统题材:民间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多来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

这些题材经过民间的延伸和改编,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故事、歌谣、谚语和神话等文学形式。

5. 简练明了: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通俗易懂,表达简洁直接。

这种特点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并更好地传播着民间的智慧和情感。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民间性、口头传承、匿名性、基于传统题材和简练明了。

这些特征使得民间文学作品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间智慧、价值观和情感,对于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至关重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三、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神话 : 1、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 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 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2、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 神,神话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 是神而是人,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区别:1、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三、歌谣分类:
(一)民歌的思想内容与分类
1、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
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 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 炙人口的一种。
2、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
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 女生活的为多 。
3、劳动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
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 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 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一般 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 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4、仪式歌:
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 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 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 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 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
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
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练语儿歌等。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
第二章 传说
一、传说的概念
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
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 的传奇故事。(广义) 民间文艺学的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 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 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 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的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是在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因为共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需要决定当时的人们在进行原始艺术创作时只能采取集体创作形式。

主要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

包括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个人创作,集体流传的三种情况。

口头性指的是民间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传承的过程中所依持的媒介方式,是口头的听觉的口语性的。

因为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民间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

人民大众直接以口头为传播媒介进行创作,随时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表现出来。

这样不受条件的限制,人们可以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自由的创作活动,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变异性是指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由于传承者的心理机制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民间文学在语言、内容、情节、主体、形象、结构等因素上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显示了民间文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又具有因遗忘和误传导致的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局限性。

传承性又称为传统性,民间文学具有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这种传承性既表现在具体作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和具体作品的传承上。

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其中集体性表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审美情趣。

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民间创作和流传中两个起着主导作用的重要特征。

而集体性和口头性派生出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由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就必然导致变异。

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使得民间文学生机盎然,绵延不断。

2、英雄史诗:它是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和丰功伟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氏族、部落或者民族之间的战争,主人公都是历史转变时期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和原始社会的君王,以及由他们转化而来的新兴奴隶主或者封建领主,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要晚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也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包括游艺与杂 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 518个项目入选。 • 2008年我国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共有510项入选。
十二月里腊梅开, 花烛夫妻并拢来, 挨一挨二—— 盼望荒年去仔熟年来!
十二月腊梅过年忙, 杀猪宰羊闹洋洋, 家家都有猪羊杀 孟姜女家里空堂堂!
传承性:内容和形式的稳定性
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这个歌谣张贴在路边,让过路人都来念,据说可以 治好孩子夜哭的毛病。它前两句是起兴,是比兴手法的 运用。比兴手法在我国历史悠久,从《诗经》到今天的 陕北信天游、南方山歌都在使用。“太阳出来暖洋洋”、 “月儿弯弯照九洲”、“花喜鹊,尾巴长”、“山丹丹 花开……”等都是常见的起兴句子。
迄今全国共有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 2. 3. 4. 5. 6. 7. 8.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福建省,2007年6月)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安徽省、江西省,2008年1月)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青海省,2008年8月)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四川省、陕西省,2008年11月) 浙江象山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东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山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 有名的民间文学项目,大都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还有一些进入了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类 (31项)
• 神话史诗类: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 麻、牡帕密帕、阿诗玛、 格萨(斯)尔、江格 尔、玛纳斯。
• 民间文学的特征是跟作家文学比较显现出 来的。总体上说它有四个基本特征:
1. 口头性 2. 集体性 3. 传承性 4. 变异性
1. 口 头 性
•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四大特征之一。跟作 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传播相比,它突出的 特征是群众的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民间 文学是口耳相传的文学,文人的记录、整 理对它的传播只起辅助性作用,而不是决 定性作用。
• 归纳起来,这些标准都涉及到该项文化的独特性、代表性、古老
性、濒危性等方面。
几个概念
• 濒危性:一项文化濒临灭绝的危险程度。
• 传承人:掌握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具有一定代 表性和较高威望,作为保护该项文化遗产的主要人物而被列 入文化保护名录并接受资助的人。 • 社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包 括下列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 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
• 牛郎织女传说也有这样的情节。
• 天池仙女传说,也是满族起源传说,也属于天鹅 处女型故事:
古时候有三个天女在长白山天池洗澡,老三吞 下神雀衔来的红果怀孕,生下一个落地就会说话 的男孩。仙女给男孩取名库布里雍顺,以爱新觉 罗为姓。三位仙女造出一个小桦皮船,让孩子乘 船顺江而下。三仙女化作白天鹅飞回天上,孩子 看见,一个劲儿叫“鹅娘,鹅娘”。从此以后, 满族人都称呼自己母亲为“额娘”。
文化生态保护区
• 中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根据《国家“十一五”时 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出的“确定10 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目标而建设,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同意建立。由于目前仍处试验性阶 段,因此各保护区暂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待成 熟时正式命名为“文化生态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 更好地存活下去,避免消亡,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 未来发展的多种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的标准
•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明确规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作评选的文化标准: • “被宣布为人类口头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文 化场所或形式应具有特殊价值,应证明:1.这里蕴藏 有许多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从历史、
中国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2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模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提 出了如下工作模型:
• 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 传承→振兴。
• “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是手段
• “弘扬→传承→振兴”是目的
• 上海市·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姓名 性别 年龄 项目名称 地区 分类 戴明教 女 85岁 顾绣 上海市松江区 民间美术 康新琴 女 75岁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上海市徐汇区 传统手工技艺 陆春龄 周 皓 蔡正仁 计镇华 倪传钺 梁谷音 张洵澎 刘异龙 岳美缇 张静娴 尚长荣 陈少云 王梦云 孙正阳 关栋天 袁雪芬 徐玉兰 傅全香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女 女 86岁 江南丝竹 上海市 民间音乐 78岁 江南丝竹 上海市 民间音乐 66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4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100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5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6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7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6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58岁 昆曲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7岁 京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59岁 京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69岁 京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76岁 京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51岁 京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85岁 越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86岁 越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84岁 越剧 上海市 传统戏剧
• 民间传说类:牛郎织女传说、杨家将传说、八达 岭长城传说、尧的传说、西湖传说、刘伯温传说、 观音传说、黄大仙传说、鲁班传说、八仙传说、 屈原传说、木兰传说等。
• 民间故事类:巴拉根仓的故事、徐文长故事、崂 山民间故事、满族民间故事、北票民间故事、童 谣(北京童谣、闽南童谣)、笑话(万荣笑话)。
三、民间文学的特征
• 这些变化是相对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是对原作的 篡改,也不是盗版。
天鹅处女型故事的变异
• 我国东晋干宝《搜神记》有“毛衣女”一篇,属 天鹅处女型故事: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有毛 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 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 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 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 亦得飞去。
集体性与历时性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不是个别人完成的,而是
几代、几十代人共同完成的。这个“集体”,既指同
时代的人,也指不同时代的人。这个集体是分布在不
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集体,是历时的、跨地域的人群。
3. 传 承 性
• 传承性体现了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相对稳定性,或者说 惰性。它表现在内容上,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 形象前后一致;表现在艺术形式上,指艺术手法和格式 世代沿传,比较稳定。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此后,历代文人都创作《竹枝词》,称作文人《竹枝词》.
2. 集 体 性
•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它是一种集体 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形式。这个“集体” 就是全体民众。
• 集体性意味着民间文学作品没有独占性作者。它 不是某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某一个人的私有财 产,任何个人都不应宣称拥有著作版权。它的创 作、加工、传播都是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中完 成的。
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
看,这里的民间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独
特价值。”
• 《条例》还建议在评估有关文化遗产时,评审委员应该考虑下述
标准:
1.它是否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的特殊价值? 2.它是否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之中? 3.它是否代表了该民族及有关文化社区的文化性格?它是否能起到启迪灵感 的作用?是否具有文化之间交流之源泉的作用?是否具有团结各族或各社 区的作用?它目前对有关社区是否还具有文化及社会的影响力? 4.它是否杰出地运用或发挥了某种技艺与技能? 5.它是否具有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传统之唯一见证人的价值? 6.它是否因缺乏保护及保护手段,或因迅速变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因城市 化或文化适应性减弱而有消失的危险?
• 民间传说类: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 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满族说部.
• 民间故事类: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 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古渔雁民间 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谭振山民间故事。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类 (53项)
• 神话史诗类:盘古神话、邵原神话群、 梅葛、 召 树屯与喃木诺娜、科尔沁潮尔史诗等。
• 上海市·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辽宁省·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 • • • • • • • • • • • • • • 姓名 性别 年龄 项目名称 地区 分类 刘振义 男 93岁 辽宁鼓乐 辽宁省 民间音乐 邢传佩 男 54岁 高跷(海城高跷) 辽宁省海城市 民间舞蹈 周仲博 男 82岁 京剧 辽宁省 传统戏剧 汪庆元 男 70岁 京剧 辽宁省 传统戏剧 冯玉萍 女 48岁 评剧 辽宁省沈阳市 传统戏剧 筱俊亭 女 86岁 评剧 辽宁省沈阳市 传统戏剧 宋国超 男 57岁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 辽宁省瓦房店市 传统戏剧 孙德深 男 57岁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 辽宁省瓦房店市 传统戏剧 徐积山 男 69岁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宁省凌源市 传统戏剧 刘景春 男 55岁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辽宁省凌源市 传统戏剧 王 娜 女 51岁 木偶戏(辽西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 传统戏剧 李秀媛 女 68岁 东北二人转 辽宁省黑山县 曲 艺 赵本山 男 50岁 东北二人转 辽宁省铁岭市 曲 艺 杨铁龙 男 42岁 乌力格尔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 曲 艺 韩英福 男 44岁 乌力格尔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 曲 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