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 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 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 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 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 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 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注释及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注词释义】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古诗今译】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
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
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
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
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全面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21《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ppt课件

小学语文第九册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扩展阅读(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词语注释
题:书写。 西林:指江西庐山上的西林寺。
横看:从正面看。 缘:因为。
词语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行同门户。
楚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 以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开: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词】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解读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感受晴天西湖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
(1)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2)观看水光潋滟西湖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指导朗读。
(3)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你能想象吗假如你就是大诗人苏轼,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在这万里无云的天空下,在碧空万里的晴空下,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哪些好景?
内容
21.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
费顺国
时间
11.15
学
情
分
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古诗一直是学生比较喜欢学习的内容,其一,孩提时,大多父母会要求读背,其二,内容简洁,朗读上口,便矛记忆。进入三年级后,对古诗积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在多积累的同时,也要学会读懂古诗,学会方法。对本班学生,读背好像情况较好,但想像的深入不够,要通过如图片或视频或教师的语言引导来帮助。
4.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读通诗句,初步感悟
1.读通古诗,读准字音。
2.初步感受诗歌。
1.任务一:我会读
2.检查交,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亦yì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结合同步练练习的情况)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留下的西湖的初步印象。
我会读:
1.读一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精读课诗文,理解古诗
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篇一“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也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最有名的一个哦。
不管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诗人在饮酒时同时享受了西湖的两种风光——晴、雨,于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推出西湖的雨中之美和天然姿态。
走近苏轼篇二1、苏轼的文化情结当我们登高远望,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自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诗现存约两千七百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在苏轼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7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如何书写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有哪些内容呢?《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阐述怎样的教学理念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篇1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
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
这堂课钱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第二首诗,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了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被选入课本,编者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深切感受祖国的山河美,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有着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遂悠久的意境美,历来为大家所传诵。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加上不久前刚学过两首古诗,这对本课的理解、感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
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
2.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板书:诗仙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耸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一)指导朗读中重点理解以下字词:一、二两句:1、断——想像: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开——想像: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
)2、回——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指名读,齐读)3、一、二句连起来读。
三、四两句: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自己读,指名读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
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日边来——想像: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2、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1)读全诗。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感受诗歌画面的色彩瑰丽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
(3)、总结《望天门山》表现了李白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的特点。
板书:色彩瑰丽大胆想象(4)、齐读全诗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夜宿山寺》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有谁到过西湖?请看一段西湖的视频。
(出示画面),看了画面有哪些感受?生:2、师:诗人苏轼观看了西湖在不同的气侯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于是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题目为《饮湖上初晴后雨》课题出示。
(师:这首诗写于公园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两首,这是第二首。
)指名读题目。
3、谁来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先说说词语: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4、你对诗人苏轼有多少了解?简介作者:(课件)二、读通诗文1、出示课文课件。
①学生自由朗读,②指名读(评价)。
③出示录音读,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画出诗的节奏,④同桌互读。
三、领悟诗意1、师:我们会读课文了,那么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再读这首诗,边读边看看插图,有不懂的地方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2、然后4人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提示:我读懂了哪一句:)3、师:全班交流:先来读读前两句,看看写了什么?指名交流(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这一句写作者看到的。
)㈠晴天的西湖1、指名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先说说词义:潋滟:①、(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你能用其它词语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你觉得就好像——像星星一闪一闪的)方好:②、指名说说句意。
(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
)③、师: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④、师: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板书:好2、师: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可谓:一字千金啊,再齐读第一句诗。
㈡雨天的西湖师: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的西湖。
生读第二句,(播放课件)①、结合注释先说说词义:空濛: 亦:奇:(学写“亦”字)②、指名说说句意。
(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③、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生: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害羞的脸。
因为有雨,花更艳丽……草更绿……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洒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1、师: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㈢、赞美西湖师: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
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又看到了什么景象?1、《播放课件)生自由读后两句,提示:边读边结合注释想想词和句子的意思。
①、交流:欲:想要. 西子:西湖的晴态雨姿都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
师: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
)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师:西子,西湖。
一个是人。
一个是景。
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②出示画面:西施(美:生: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
相宜:合适。
③、(出示课件:板书略)④、指名说说句意:(看到这样美丽的风景,不禁想起古代美女西施,无论是薄施脂粉,还是浓妆艳抹都是那样妩媚动人,令人流连忘返。
)2、师:苏轼此时醉了吗?(生: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
)3、应该怎样读后两句?(赞美语气:个人读,齐读)4、自由读全诗,同桌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然后指名说全首诗的意思。
5、师: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的一副楹联是这样赞美西湖:出示课件: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师:让我们高声赞叹这美丽的西湖,读——四、品读诗句想像画面1、同桌相互读全诗。
(指名读,评价)2、你能根据诗人当时吟诗的神情、动作来模仿读这首诗吗?生:上台3、播放歌曲《平湖秋月》,提示:生闭上眼睛想像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把话变成画)。
师:你自己此时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如: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师: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你会说些什么?(生:)4、播放古诗歌曲,生跟学唱。
六、合作学习迁移运用师生共同总结学古诗的方法:出示课件:读文看注释想词句的意思品读把话变成画体会感情。
(师:希望大家利用刚总结的学诗方法去学习其它古诗,)七、练习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1、生自主练习背诵,然后同桌相互背,2、指名背。
八、作业:课外积累:1、谁来背一首或两首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生:2、课外小练笔《假如我能去西湖》。
板书:望天门山李白诗仙色彩瑰丽大胆想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文看注释想词句意思品读把话变成画体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