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重难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一)紫藤萝瀑布一、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③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二、学习重难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四、教学内容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

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

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

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

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

五、自学设计(一)整体感悟①精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

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

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

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a.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b.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组:a、学习什么内容?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c、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一、表达人称〔三种人称〕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

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

“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

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

”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拟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拟灵敏自由。

〕二、表达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表达。

顺叙型的构造形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

作用:条理清楚地进展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开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结束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

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表达上来。

这种插叙不是表达的主体局部,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

假设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化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好性。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好,构造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024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模板

2024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模板

2024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部编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写作能力,学会仿写、续写、改写等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寓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部分课文内容较深,理解难度较大。

写作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秋天的怀念》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5.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济南的冬天》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济南的冬天。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感受济南的冬天之美。

4.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5.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描绘自己家乡的冬天景色。

第三课:《雨的四季》1.导入:通过音乐渲染,引导学生感受雨的美。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雨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4.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5.作业布置:以“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济南的春天》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济南的春天。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感受济南的春天之美。

4.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5.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景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20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二、教学重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三、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列表法五、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二)整体感知: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云交云,雨淋淋”“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六、总结课文,延伸探讨: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七、布置作业: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八、教学反思: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掌握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短语和句型。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隐喻和象征意义。

准确把握课文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 预习检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他们对新课的初步理解和认识。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释疑。

3.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通过小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深入理解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通过小组讨论、提问、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和评价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课堂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2年新编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2年新编教案五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2年新编教案五篇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

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随心所欲,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狼》〈一〉、教学目标、重难点。

1、熟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学习分2个课时完成。

程序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程序二课堂教学一、情境导入二、作者作品简介三、自学成果展示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

1.朗读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各小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2、难词难句交流,学生翻译课文①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讨论。

②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进一步落实字词。

四、创造性复述故事1、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

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

主要情节是遇屠――追屠――诱屠――被杀。

2、实践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

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对课文“添枝加叶”的方法来展开想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知识点一、重点字词例如:分歧(qí)、蹲(dūn)下、瘫痪(tān huàn)、侍(shì)养、诀(jué)别、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豌豆(wān dòu)、匿(nì)笑、嗅(xiù)、膝(xī)、犄(jī)角、怦(pēng)、寒颤(zhàn)、攥(zuàn)等。

二、文学常识1.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2.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3. 《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4.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5.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6.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7.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9. 《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1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三、古诗词名句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3.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中教学内容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目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的教学内容已经被广泛采用,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

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这些内容中难点并不少见。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内容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解决生字难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新学的生字比较陌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掌握。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1、启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生字。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字的乐趣。

2、悬挂生字卡片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悬挂生字卡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几眼,增加记忆深度。

3、结合课文在教学生字时,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情境和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单词。

4、形成互动人际互动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循环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形成更加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解决课文理解难点除了生字难题之外,课文的理解难点也是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出现的问题,加深对语文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来考验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人物形象与场景的描写,往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使用辅助材料通过使用图表、图片等多种辅助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比如,我们可以用图片来展示某个场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场景的氛围和情感。

三、解决文言文难点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中,涉及到了文言文的学习。

而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可以:1、抓住例课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具有良好冲击力、不失权威性的文言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2、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注重积累语言材料,灵活使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语言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虽有嘉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

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

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

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

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

”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

”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

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善:好处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

【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反:反省强:勉励长:促进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

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

(3)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

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

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

3.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思(大概……吧?“
(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

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

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

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

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

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

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

(四)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

背第二句。

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

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

所以说教学相长。

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

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

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

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八、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