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行为生态学

合集下载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

家畜行为生态学:绪论1.家畜行为的概念:家畜行为是家畜对某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或家畜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的反应。

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行为,同一个家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会出现不同的行为表现,如牛羊有反刍行为、母畜发情时会主动接近公畜等等。

公牛发狂挑死主人,村民用怀孕母牛诱捕捕猎者利用大雁团队精神设置陷阱当家畜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家畜会通过行为的调节来缓解环境变化对家畜个体造成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家畜的行为适应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环境变化超过家畜行为适应限度,家畜会表现出不适应,严重的会出现异常行为。

随着畜牧业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生产水平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异常行为,如鸡的啄羽,猪的咬尾等,家畜的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

2.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家畜在各种环境下的活动模式,了解它们的习性。

2.探索家畜行为习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

3.获得知识,供畜牧兽医及畜舍建筑应用,所以家畜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畜禽的行为及本质。

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的条件,使之生活舒适,以提高生产性能。

3.行为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工厂化集约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畜群规模扩大采用颗粒饲料,笼养,自动供水供料以及漏粪地板等措施,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畜禽的正常行为习性,严重时会引起行为反常,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导致疾病。

1.通过对家畜行为的研究,掌握畜禽的生活习性,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最佳的生活条件。

2.满足家畜健康需求和福利要求。

3,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发挥遗传的最大潜力。

4,及早预防和避免由于行为异常带来的经济损失。

4.动物福利包括的内容:(1)动物免受饥饿的自由,为动物提供清洁的饮水和保持健康精力的食物,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

(2)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动物能够舒适的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之苦。

(3)免受恐惧和不安的自由,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患病家畜及时治疗,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痛之苦。

家畜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

4、社会等级
• 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 ) 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 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 的基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 社会等级优越性包括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 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 得交配和产生后代的机会。 • 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这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2.入侵种与本地种的杂交,导致明显的基因渗透, 遗传多样性丧失 入侵种和土著种之间的杂交与基因渗透入现 象较为普遍,对土著种造成严重威胁。直接结果 是杂交导致土著种遗传同化,小种群遗传特异性 丧失,种群后代的环境适应性下井和基因受到污 染,使遗传上真正“纯”的土著种不复存在。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入侵阶段
3.物种的建群 引入物种在新引入地常常会面临环境不适应、天 敌的捕食或者其他物种的寄生等问题,开始的建 群过程也不容易,即使建立了小种群,也常因近 交衰退、种群增长受到制约,定居和建群不成功, 遇到瓶颈期。瓶颈期的长短与引入种群的大小、 物种的生活史特征、新区域环境条件、当地群落 对入侵种的易感性和人为因素的强度有关。一般, 农作物、人工牧草、家畜品种等引种和建群较为 容易,成功率较高。
3.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气候学派(非密度制约) 种群数量是气候因素的函数,气候改变资源 的可获性,从而改变环境容纳量。强调种群数量 变动与天气条件有关,认为气候因素是音响种群 动态的首要原因。 (2)生物学派(密度制约) 群落中的各个物种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的、从而使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平衡;当种群 数量增加,就会引起种间竞争加剧(食物、生活 场所等),捕食以及寄生作用加强,结果导致种 群数量的下降。
2.2种间关系
• 种间关系有多种多样, 主要有九种类型。

家畜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名词解释:家畜生态学:把家畜及其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有机整体,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调关系、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家畜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家畜生产与居住空间周围的各种客观条件的总和家畜的生态因子:明显的、直接的影响家畜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因子。

适应: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机能反应或遗传反应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但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生态型:同一个种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逐渐适应环境而产生了遗传分化,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形成了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风土驯化:是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应激:是家畜机体对内部或外界的超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动物福利:就是动物适应期所处的环境后所达到的状态又称“康乐”状态种群:同种个体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通过种内关系构成的一个统一体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非本地产的生物或本地原产但已灭绝的生物从原产地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致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的过程生态系统是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6年首先提出来的。

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它是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动能单位。

食物链: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食物网: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是一张网把所有的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来表达,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畜牧生态系统:是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由家畜、饲草、饲料、土壤及其外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依赖于自然和人工调控的,以不断提高人工可控能力及物流、能流信息效率和效益的多样化亚系统的生态系统。

家畜行为学整理

家畜行为学整理

家畜行为的概念:家畜对某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或家畜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的反应1.(1)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家畜在各种环境下的活动模式,了解它们的习性。

2. 探索家畜行为习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

3. 获得知识,供畜牧兽医及畜舍建筑应用,(2)行为学在现代畜牧生产中的作用:1. 通过对家畜行为的研究,掌握畜禽的生活习性,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最佳的生活条件。

2. 满足家畜健康需求和福利要求。

3. 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发挥遗传的最大潜力。

4. 及早预防和避免由于行为异常带来的经济损失。

(3)如何将家畜行为学原理与畜牧生产相连合:利用结群行为:加强猪的饲养管理。

在现代工厂化养猪条件下公猪单栏饲养,公猪之间彼此不相往来与接触,一旦碰面势必发生你死我活的咬斗,甚至咬伤致死。

采用混群管理,就是利用猪结群行为到舍外运动场集体排粪尿与逍遥散步,以达到公猪相互接触,互相熟悉的目的。

公猪结群的优点:公猪集体到舍外运动场排粪尿,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尤其是冬天,舍内无异味,保证舍内温暖干燥。

增加公猪在舍外逍遥散步时间与日光浴,增强了公猪的体质,四肢健壮,延长使用年限。

另外,有部分小公猪性成熟晚、性欲不高,小公猪结群后每日到舍外运动场排便与散步,一些性欲强的小公猪爬跨性欲差者。

天长日久,性欲低的小公猪就学会了配种的本领,从而提高这些小公猪的配种能力。

泌乳母猪结群的优点:提高仔猪断乳重:1栏内仔猪头数多至20头以上,仔猪相互争抢吃料,促使仔猪早期开饲,仔猪断乳时其胃肠道已适应固体饲料,减轻断乳时的应激,降低腹泻,提高日增重。

提高仔猪成活与生长猪的增重:1栏2窝养猪,仔猪从初生至生长猪育肥期结束,解决了混群争斗造成的应激。

利用母性行为:进行同种间的寄养。

养猪场并窝。

寄养之前须混淆母体的识别,愈早愈易成功,一般产后48小时最佳。

寄养的办法有:(1)在外来仔畜的身上涂抹母畜的排泄物或分泌物;(2)把外来仔畜同母畜所生的仔畜混在一处,以改变其体臭;(3)强制办法,如采用分娩栏、栓系饲养。

家畜生态学第五讲

家畜生态学第五讲
2018/9/17 6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
生 态 经 济 系 统 特 征
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下撮合而成 的统一体,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生产方 式下实现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系统。经济系 统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动态过程,是劳 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相统一的生产过 程。
2018/9/17
7
生态经济系统
生 态 经 济 系 统 特 征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
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在此系统 中,存在着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物 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
2018/9/17
8
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一、融合性(体现在生态经济目标和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
2018/9/17
12
生态经济的景象(三)
生态经济中的材料部门也大为改观。它一改过去
生 态 经 济 系 统 特 征
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再利用或再循环模式。 前者的材料来自矿藏或森林最终走向填埋场,后 者既无废物,也没有什么需要填埋。扭转森林砍 伐局面的关键之一是纸张的循环利;另一个关键 是开发可替代能源,减少薪材用量。另外,薪材 燃烧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减轻森林的负担。 在未来的生态经济中,水的利用和供给将达到平 衡。水位会保持稳定,而不会持续下降。经济经 过调整,水的生产率将会提高。
2018/9/17
3
生态、环境和生态学
生态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时
生 态 经 济 系 统 特 征
空上的统一。 环境是物理环境(温度、风速、可利用水 等)和生物环境(其他有机体对于有机体 施加的任何影响)的统一。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 一门科学。

家畜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
多在500米以下,畜种主要是水牛、黄牛、猪和鸡。
家畜生态学辅导
2、社会因素对家畜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对家畜产生影响 的主要有八个方面:
①宗教信仰;
②经济体制和政策导向; ③科学技术水平;
家畜生态学辅导
④畜产品市场需求;
⑤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
⑥社会购买力; ⑦人们的生活习惯;
⑧外贸情况等。
家畜的生态分布,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条件, 二是家畜对环境条件的耐受性。由于这两方面的具体 情况都很复杂,所以各种家畜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地域 性。而家畜的地域性分布也正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矛盾
统一的结果。
家畜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每一部分都对家畜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辅导
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和幼体等的耐受限度,比
非繁殖期的植物或动物要狭窄些。
家畜生态学辅导
基本概念
1)耐受限度
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 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2)限制因子
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 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 环境因子。
3、临界温度
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 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家畜生态学辅导
二、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
1、体格和体重; 2、年龄; 3、被毛; 4、饲养水平; 5、管理方式; 6、其他气象因素; 7、适应性特点。
家畜生态学辅导
家畜的生态分布
(一)、影响家畜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非主导因子
非生存条件
非生态因子
家畜生态学辅导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4第四章家畜的生态分布

4第四章家畜的生态分布

2019/10/28
24
南方黄牛
舟山牛
共同特点是耐湿热能力强,体格较小。 四肢较细,公牛具有肩峰。
2019/10/28
25
(4)高原黄牛:主要品种以藏牛为代 表,分布在西藏海拔2300—3800米地 区,属于高原类型。特点是体格很小, 母牛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胸廓特别发 达,对缺氧环境的耐受性强。
(2)华中型--主要品种有浙江的金华猪、广东 的大花白猪、湖南的宁乡猪、湖南的大围子猪等, 属于亚热带湿热平原类型。特点是体型中等、性 成熟早,繁殖力高。
(3)华南型--代表品种有两广小花猪、云南的 滇南小耳猪、海南猪、台湾的桃园猪等,主要分 布于云南的西南部、两广南部、台湾等地区,属 于亚热带湿热平原类型。主要特点是凹背垂腹、 早熟、繁殖力较低
绵羊、山羊、牛 奶牛肉牛发展基地 奶牛肉牛发展基地 猪羊 牛猪鸡绵羊等
猪羊 牛、猪、家禽 山羊、绵羊 黄牛、山羊、绵羊 牛羊猪 牛猪山羊家禽 猪奶牛家禽
15
2019/10/28
16
(六)中国家畜的类型和分布
我国原有品种,多数为地方品种 , 受自 然选择影响较大,其类型和分 布的地域特 异性比较明显。
家畜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两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家畜的分布具有重要 的影响。
2019/10/28
1
4.1影响家畜生态分布的环境因素
1、水热条件对家畜生态分布的影响
1)水热条件是对家畜生态分布影响最大的外 界环境因素 (为什么说….? )
水热因素具体说来主要是指温度、湿度和降 水等气候因素。家畜的分布直接和间接地受
2019/10/28
视频:中国猪的品种
30
八眉猪
体型大、抗寒性强,性成熟晚。

《家畜环境卫生学》第五章 行为与福利

《家畜环境卫生学》第五章 行为与福利

整理课件
27
集约化生产条件下家畜的行为缺损的数目( Fraser,1985)
行为系列 限位小肥牛
反应性行为 3
采食行为
3
探求行为
4
运动行为
4
社会协调行为 6
保养行为
1
领地行为
3
休息行为
1
缺失率
25/44
(与粗放饲养管理相比)
百分数(%) 56
集中育肥牛 舍饲羊 圈养猪
2
2
3
2

2
1
1
5
1
2
4
2
2
5
鸡生产由小群平地饲养到密集化大群笼养。
养猪业由单个或小群饲养到大群圈养。
养牛业由单个或小群放养到大群栓系饲养。
整理课件
10
生态 农业
整理课件
11
整理课件
12
整理课件
13
整理课件
14
三、温热环境与行为
1、温热环境:指家畜周围温暖
与凉爽、炎热与寒冷的空气
环境,由气温、气湿、气压
、气流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
1
1
4
2
2
3
0
1
0
11/44 13/43 26/48
25
30
54
整理课件
28
由于现代集约化饲养造成的母猪的一些母性行为缺失 护仔行为
做窝行为
整理课件
29
1.3 行为剥夺
• 由于维持行为中的某个行为成分的缺失 而影响到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目的受挫 心理压力 行为剥夺
免疫机 能
发病率
行为受限 动机能 真空行为 缓解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家畜与其生存环境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 ecology)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

行为科学与生态学交叉,并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

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1)动物最优觅食行为;(2)觅食行为的可变性;(3)动物的觅食技巧;(4)反捕食对策;(5)社群生活对种内的关系;(6)昆虫社会的经济学;(7)动物的行为热调节;(8)动物的领域行为等。

意义:家畜生态学又是畜牧学科的发展观与方法论,是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总纲和行动指南。

家畜生态学有利于学生建立生态系统观、培养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学生将畜牧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了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和基本思路,实现畜牧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矛盾统一。

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外貌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

可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遗传适应:动物在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基因型变化的适应。

形态学适应:良好的适应表现:不利条件下体重下降最少;繁殖力不受影响;抗病力强,发病率低;寿命较长,死亡率低不良适应表现:适应与引种的关系:1)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2)引种时,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一般说来,家畜从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反;4)由温暖地区引种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5)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当的;6)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地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种群: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结合,它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合的统一体。

群落特征:一个生物中所有的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物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生物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生物群落的边界是模糊的。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

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最小因子定律:在稳定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的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的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应用:当饲料中缺少某些氨基酸、微生物和矿物质时,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就会受到影响,饲料利用率大大下降;土壤中缺少某些元素,草地生长率显著下降。

因此,利用这一规律,注意在饲料和土壤中补充这类“最小因子”,就会大大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耐受性定律:1、每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

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并不固定,在同一物种内,随品种个体、年龄、胜利状况而异。

2、一种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受限度较广,而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限度较窄。

3、对所有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都很广的生物,一般都分布很广。

4、当一个物种的某一个生态因子处于最适范围之外时,该物种对另一些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将会下降。

5、在生物的繁殖阶段,环境因子的限制作用特别明显。

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和幼体等的耐受限度,比非繁殖期的植物或动物要狭窄些。

指导意义:在畜牧业上,为了充分发挥畜禽的遗传潜力,搞清各种畜禽对各类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对于畜禽引种、养殖生产中的饲养管理以及环境控制措施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生物环境:指环境因素中其他的活着的生物是相对于由物理化学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非生物环境而言。

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因子的总称。

由物理、化学因子和其他非生命物质组成。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区别: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联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物质循环的概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可用库和流通来概述。

畜牧与节能减排的联系:家畜行为:是家畜对某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或家畜与其所在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某种生活方式的反应。

家畜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家畜在各种环境下的活动模式,了解它们的习性。

2. 探索家畜行为习性的神经内分泌机理。

3. 获得知识,供畜牧兽医及畜舍建筑应用,所以家畜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了解畜禽的行为及本质。

创造适合于畜禽习性的条件,使之生活舒适,以提高生产性能。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在农场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

动物福利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动物康乐。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相同点:1、两者均是对于变异的选择,就是保存和积累有益的变异,淘汰有害的变异。

2、两者均是有创造性的作用,就是通过变异的保存和积累,创造出新类型的生物。

3、两者的要素均是变异、选择和遗传。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区别:1、自然选择是自然的过程,人工选择是人为干预的过程。

2、自然选择是十分缓慢的过程,一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新的类型生物;人工选择是有计划的选择,时间较短,见效快。

3、自然选择所保存的变异一般对生物本身有利,对物种有利;人工选择所保存的变异一般对人类有利,不一定对物种有利。

4、自然选择所保存的有利变异,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人工选择所保存的变异一般只限于人能观察到的变异。

社会行为: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社会行为。

听觉交流的优缺点:影响顺位关系的因素:1. 年龄2. 体重3. 品种(爱尔夏、娟姗牛、安格斯、短角牛、海福特牛)4. 性别5. 形态有角、无角6. 学习和经历,经过争斗训练的个体一般处于上位,后进入群体的个体处于下位。

游戏行为:家畜在幼龄时期,没有明确的顺位关系时存在的一种活动方式。

母性行为:指幼畜出生前后母畜所表现出来的与分娩和育幼有关的行为。

引起母性行为的因素:幼畜发出的信号刺激;激素作用:激素与母性行为也有较大关系,实验发现,分娩后母畜血液中与触发母性行为有关的激素有三种:孕酮、雌激素和催乳素;神经系统的活动。

猪的母性行为:1. 分娩前:自然状态下,母猪在分娩前一两天开始衔(xian)取干草或树叶等筑巢。

如果是在土地上,则会用嘴掘出一小块足够卧下的凹坑,并在里面铺上干草等柔软材料。

如果实在舍内,它会用草塞周围的漏洞,有时甚至用草把水槽遮盖。

2. 分娩:分娩一般是在乳头能挤出乳汁的24小时内发生,分娩多在下午或晚上。

临产前母猪的叫声变得更低,更加不安,并表现反复变换站立和趴卧姿势,呼吸加快,皮温上升。

分娩期间,母猪快速地摇动其尾巴,腹部用力。

整窝仔猪产出的平均时间随仔猪大小和其他因素而异,平均为3小时。

经产母猪比初产母猪快,散放的比舍饲的快。

3. 哺乳阶段:母猪的授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母猪自身发出呼唤的主动授乳,另一种是由仔猪主动发出求乳呼唤的被动授乳。

分娩初期,母猪主动授乳较多。

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母性的比较:在家养环境下幼畜的存活得到了保证,作为宠物的狗、猫等,在他们生产时,畜主对幼畜进行清洗和照看,刺激其呼吸,帮助其找乳头,在养牛业和养羊业,当母畜生产时进行照顾也是常事,在养禽业,人工孵化和人工育雏几乎取代了天然母性行为。

由于许多年来人工对母性行为的干预,取消了自然选择对母性行为的压力,有些动物失去了母性行为,如蛋用品种的来航鸡就失去了孵育能力。

当不同的家养动物放归自然环境时,有些由于失去了母性行为而无法生存,猫的适应性最强,绵羊的适应能力最弱。

异常母性行为:任何导致初生畜死亡或受伤的母性行为都属于异常母性行为,异常母性行为包括遗弃或拒绝接受仔畜,延迟母性照顾开始时间,窃占别窝的仔畜,以及攻击或杀死自己的新生儿。

家畜的异常母性行为归纳起来可分三类:1. 缺乏母性2. 母性过强3. 食仔本能行为:动物体生来就有的,不通过学习便能做出有利于个体或种族的适应性动作。

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

学习行为: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习惯化学习:当刺激连续或重复发生时(不给以任何化),动物反应所发生的持久性衰减。

这种刺激应该是无害的和无意义的。

习惯化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类型,它在动物界也最为常见,因此具有最大的适应意义。

意义:可以节约时间和能量,以免对某些无害的刺激重复作出反应;对种内和种间的习惯化以避免无休止的争吵;习惯化对于动物栖息地的选择起到重要作用。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区别: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是由刺激引发的、不自主的反应。

这些刺激来自环境,有机体不能够预测、不能控制。

如看到白大褂,就想到打针,所以感到害怕。

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是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主动做出的。

如婴儿因第一次发出“妈妈”的叫声,得到了爱抚,以后为了得到这种结果,会不断地叫“妈妈”。

联系:都要有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试—错学习: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学习,很少只涉及一种条件反射类型,往往是两种类型的条件反射一起发生,并以操作条件反射为主。

这种学习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

潜在学习:在没有任何明显强化(报偿)情况下的学习,在生活的某个时间才会表现出来。

特点:潜在学习与试-错学习之间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是在没有报偿情况下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