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中历史 选修1 第四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能力提升练习(人教版)

2020年高中历史 选修1 第四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能力提升练习(人教版)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能力提升1.★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变法的下列措施,在当时很难真正实行的是()A.免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解析:方田均税法主要针对官僚豪绅地主兼并的大量土地,直接触及他们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答案:C2.★王安石认为:“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

”司马光指出:“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解析:由题干材料“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故选C项。

答案:C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A.追求教育的实用性B.教育立国的思想C.反对科举考试D.分科教育的思想解析:从材料来看,王安石追求的是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即学以致用的思想,故A 项说法正确。

答案:A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畎(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

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A课程标准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B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C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讲授新课】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

二、积贫局面的改善三、积弱局面的改善四、变法的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测试卷-学习文档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测试卷-学习文档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同步测试卷一、选择题1. 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当时繁华景象是()A.苏州B.东京C.泉州D.临安2. 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3. 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C.用人不当D.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4. 下图为司马光画像,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A.支持B.反对C.默认D.不管不问5. 下图为福建莆田市木兰陂水利工程。

它的修建不仅抵御了海潮,同时灌溉了大片农田。

这一成就的取得与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相关()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募役法6. 在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与商业相关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⑤均输法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⑤D.④⑤7. “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造……”这些言论实际上代表了()A.农民利益B.贫民利益C.士族利益D.大官僚、大地主利益8. 在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的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立军器监9. 王安石强兵之法中保甲法实行的作用主要是()A.巩固封建统治秩序B.加强军队C.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D.巩固西部边境第 1 页10.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对大商人打击最大的是()A.均输法、市易法B.保甲法、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募役法D.青苗法、免役法11. 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北宋取得了北宋建国以来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的最大胜利,取得原属于吐蕃和西夏控制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是今天的()①甘肃②新疆③宁夏④内蒙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2.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B.实现富国强兵C.巩固封建统治D.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的关系13.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A.更戍法B.将兵法C.保甲法D.保马法14.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畅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15. 王安石变法的最突出效果是( )A.财政收入大大增加B.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军事实力有所增加D.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6. 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4.2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4.2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

4.2 王安石变法(同步练习)1.过分削弱地方权利,常常致使国力的衰微。

与纠正这一缺点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梭伦改革2.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A.增强北宋的军事力量B.解决北宋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C.铲除地方盘据的基础D.打击官僚地主和克制土地吞并知识点二举措 (富国、强兵、育才)3.王安石变法的举措中可以保证农民有足够的劳动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4.某同学在阅读《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时发现一句评论:“这一举措有益于稳固市场物价,促使商品沟通。

”这一举措是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保甲法5.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绘:有的根本不可以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可是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

为改变这类情况,王安石采纳的变法举措不包含()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募役法6.若是你生活在宋神宗执政四年以后的秋季参加科举考试,如何才能被录取() A.背诵诗赋词章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本质,学习经义策论D.依赖“恩荫”知识点三短暂的变法7.司马光说,“介甫 (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正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辐辏”指的是( )A.拥戴变法的人B.政府中的赃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D.从变法中得益的人8.右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代表保守官僚反对均田制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C.代表保守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D.代表民心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综合提高9.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对此评论不一。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繁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祖传集》资料二司马光:“治天下比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资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四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习题:第四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1.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 光(司马光)曰:“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材料三中“非大坏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1)问,联系变法的内容,从教育、军事、农业和商业方面回答即可。

第(2)问考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材料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其不主张变法改革;材料三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他主张变法维新,并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文钞》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三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致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3课同步习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3课同步习题及答案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要求]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水旱灾害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

4.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了新法。

[名师点拨]王安石变法失败说明: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1)原因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生产得到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一些民户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1)原因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

③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④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作用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名师点拨]王安石的新法取得了重大成效,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主题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1.原因(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docx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docx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练习)1.在王安石新法推行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吋,应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这必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故选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青苗法实行Z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

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答案】B【解析】“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表明宋神宗要对变法的措施采取审慎的态度,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故选B ;材料无法体现“重视收集”,排除A ;材料反映宋神宗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并没有体现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排除C; D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排除。

3.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对此理解全面的是A.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C.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D.体现岀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答案】D【解析】“三不足”精神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只有选D属于对材料解读最全面的,是符合题意的,止确;“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只是适合“天变不足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只是适合“人言不足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只是适合“祖宗 Z法不足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4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4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考点一变法的命运——最终失败1.原因。

(1)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守旧派激烈反对和阻止改革。

(2)随着改革阻力的增大,宋神宗态度动摇。

2.表现。

(1)王安石死后,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大大缩小,青苗法、免役法等陆续废止。

(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考点二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库存货物增加。

(2)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有很重要的作用。

鼓励垦荒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南方的水田和淤田增加尤其显著。

(3)方田均税法的实行使部分民户得到了实惠。

(4)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6)免役法的实施使得那些缴纳了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积弱局面的改善。

(1)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2)军器监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

(3)保马法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还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安石拒谄熙宁八年,王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

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予官职,再在京师赐予丞相宅第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

”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

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

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训练1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
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项。

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大商人
B.增加政府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D.打击高利贷者
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答案:C
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的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剥削太重的争论。

答案:B
4.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

“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

答案:B
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

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都有偏颇之处。

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都是宋徽宗的年号——本书注)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请回答
(1)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你认为影响改革变法成败的因素还有哪些?
解析:第(1)问,注意审题,要求分别概括,因此应逐个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从关键词“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祸乱”等信息中去提取。

材料二从“急于见功”“刚狠暴戾”“未能尽善”“不知有害”等关键词中来提取。

第(2)问,主要考查多角度回答问题的能力。

结合第(1)问的问题逐个提出影响成败的因素。

所以在表述上要注意用“是否”一词,来对应“成败”一词。

答案:(1)材料一: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

材料二: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的一面;性格粗暴。

(2)改革的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改革的措施是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改革是否稳步、有序地进行;是否有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一批严格执行、科学贯彻变法措施的改革者;改革者的心态对改革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综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3)依据材料二,分析苏辙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

(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答案:(1)大地主、高利贷者。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立场上。

(4)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评价:王安石通过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