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捅马蜂窝》完美教案

《捅马蜂窝》完美教案

《捅马蜂窝》完美教案《《捅马蜂窝》完美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分角色朗读对话。

3. 通过“我”打猎途中捅了马蜂窝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教学重、难点: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危险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文中的对话,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你们五彩斑斓的童年里,有没有过顽皮, 有没有过冒失,出没出过丑,淘没淘过气呢?童年总是那么富有童真童趣。

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一齐去回味一下他童年的一件趣事(板书课题“捅了马蜂窝”)二、整体知趣1、介绍马蜂、马蜂窝(课件出示)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3、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什么顺序归纳的,划分段落。

三、研读品趣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小伙伴和作者的对话部分,体会作者出于什么原因捅了马蜂窝?2、品读句子,体会我的态度和我的内心变化。

课件出示:“我?我不敢?我是来打猎的!我可不是胆小鬼!”“我敢。

我是来打猎的,我可不是胆小鬼。

”3、句子训练,感受作者个性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课件出示:“这个孩子的话激得我火冒三丈,我也顾不得什么了,弯腰抄起地上的长竿子,朝稻草房檐下捅去。

”能把这些词换一换吗?换完后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这个孩子的话()得我火冒三丈,我也顾不得什么了,弯腰()地上的长竿子,朝稻草房檐下()去。

”4、我的举动引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在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请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5、分角色朗读扮演捅马蜂窝的过程,体会捅马蜂窝时的恐惧和紧张。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精选9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精选9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精选9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2、在阅读实践中产生不伤害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理解我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归纳内容,回忆认知。

(提速)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1课,齐读课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前、中、后)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回文读书,引出好奇)(一)浏览全文,找出感情句子。

1、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翻开书,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词语的句子。

2、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的什么心情?画一画核心词语。

3、老师适时板书:渴望、惊呆、惊恐稍定、沉重、舒心过渡: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渴望(二)体会渴望,激情朗读。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2、马蜂窝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4、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过渡:这一捅下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惊呆有关的句子三、深入领悟,品味词句。

(挖掘词句,以读悟情)(一)、自读自悟,品味含义。

1、指导理解惊呆2、找一找与它密切联系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二)、体会词语:1、去掉这些词语行不行,为什么?2、你喜欢那个词语,为什么?这种感情还能从哪看出来?3、读一读,体会感情。

(三)、朗读:(四)、不顾一切:1、不顾什么?(一切指什么?为什么?)2、连命都不要了,为什么呀?书上原文又是怎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

小学五年级语文《捅马蜂窝》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捅马蜂窝》教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捅马蜂窝》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捅马蜂窝》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捅马蜂窝事件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学习生字词,如蜂窝、马蜂、惊慌等;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蜂窝、马蜂等相关知识。

3.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捅马蜂窝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自然的尊重。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字典、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捅马蜂窝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加强记忆。

4.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篇章结构,分析作者捅马蜂窝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尊重。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捅马蜂窝》2. 生字词:蜂窝、马蜂、惊慌等。

3. 篇章结构:事件描述、情感体验、感悟自然。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保护自然的小短文。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了解其他生物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蜜蜂养殖场,让学生亲身感受蜜蜂的辛勤劳动,增强对生命的尊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的培养。

2. 教学难点中关于理解作者捅马蜂窝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生活的智慧”中的《捅了马蜂窝》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解析、主题思想探讨及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3. 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捅马蜂窝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预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解析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讲解生字词。

a. 背景介绍b. 课文内容解析c. 修辞手法分析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捅了马蜂窝》2. 主要内容:a. 生字词b. 课文大意c. 修辞手法3. 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b. 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

c.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然、生命的看法。

2. 答案:a. 见课后生字词表。

b. 示例:秋天来了,树叶像金黄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c.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尝试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b. 推荐阅读:引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中捅马蜂窝事件的原因和后果;(2)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2)学会通过故事情节,推测作者想要传达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2)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难点: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故事内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2. 学生准备:预习故事,了解故事梗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故事梗概。

2. 自主学习:(1)学生默读故事,理解捅马蜂窝事件的原因和后果;(2)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故事中的道理;(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2)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的行为。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故事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捅马蜂窝的续写故事;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关爱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主发现故事中的道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

《捅了马蜂窝》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自然奇观》章节,详细内容为《捅了马蜂窝》一文。

通过描述作者儿时捅马蜂窝的趣事,引导学生了解马蜂的生活习性,认识自然界的奇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蜂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蜂的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PPT、马蜂窝模型。

2. 学具:学习笔记、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马蜂窝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马蜂窝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讲解课文内容。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话描述马蜂的生活习性。

六、板书设计1. 《捅了马蜂窝》2. 内容:a. 马蜂生活习性:群居、建筑巢穴、捕食。

b. 观察方法:仔细观察、思考分析、表达清楚。

c. 表达方法: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形象生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观察一种小动物,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篇观察日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马蜂生活习性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其他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进一步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组织一次观察日记分享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捅马蜂窝》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文本解读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

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一段难忘的回忆————因好奇冒失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同时引发出我们的思考:人类要善待动物,要能与动物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及做事切勿冒失,要多为他人着想。

设计理念本文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充满情趣、描写深入细致、人文性较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和体验。

”还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文教学,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对话。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

(2)感情朗读课文,简述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并学习作者是如何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尤其是最后一段。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3)搜集、展示资料,交流自己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捅马蜂窝》教案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捅马蜂窝》教案

2024年五年级语文上册《捅马蜂窝》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把握文章主题。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捅马蜂窝》2.课件、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捅马蜂窝的事情。

2.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引导学生质疑:课文中的“捅马蜂窝”和我们平时的捅马蜂窝有什么不同?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捅马蜂窝场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心惊肉跳”等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描写马蜂的句子,分析马蜂的特点。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复仇”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学生默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理解“敬畏”等词语的含义。

2.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敬畏自然、珍惜生命,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点评。

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捅马蜂窝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捅马蜂窝》,使学生了解捅马蜂窝的经历,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作文的布置,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个别学生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捅马蜂窝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冯骥才,本文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少年时代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捅马蜂窝”是“我”在淘气的年龄时干的淘气的事,作者把儿时的小事写得一波三折。

每一次转折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真是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

本文内容浅近,思路明晰。

叙事生动,语言活泼,在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2.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 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把一件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4. 朗读课文。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引发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思考。

重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示“我”在捅马蜂窝之前、捅马蜂窝之时、捅马蜂窝之后不同心理的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相关词句,结合想象,揣摩人物心理,帮助学生梳理情感线索,体验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同时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力图围绕学生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在静读默思、解疑悟情的过程中实现这个对话过程,产生不伤害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田字格里的生字。

(重点)2. 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文中“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

(难点)课前准备:师:1. 查找有关马蜂的知识。

2. 多媒体课件。

生:1、上网搜集并了解有关马蜂的知识及图片;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2、熟读课文(3遍);预习生字词;概括本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马蜂。

(7—10分钟)(一)交流课前搜集资料,说说对马蜂的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材料的能力为了使久居城市的学生了解这种虽不起眼却很厉害的小昆虫——马蜂,要求学生在上课以前就搜集相关的资料。

(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课件出示关于马蜂的介绍资料。

预设:“捅马蜂窝”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为“惹祸,捅漏子”。

(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冯冀才的童年生活,和他一起体会“捅马蜂窝”。

预设:简介作者冯骥才。

(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

代表作《雕花烟斗》《神鞭》《珍珠鸟》……)(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预设:条件允许可播放课文录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0—12分钟)设计意图:初步检查预习情况。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通、读顺。

为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课文打好基础。

(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出示生字、容易读错的词语,检查读音,相机正音。

预设:多音字“薄”“系”(三)同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要求互相正音,对方读得不流利的地方,请他再读一遍。

(四)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预设: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捅了马蜂窝,结果遭到马蜂的反击,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情。

(五)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5—20分钟)(一)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快速默读的要求,培养学生默读能力预设: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二)师生交流。

预设: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原因: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经过:“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结果:“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第二部分(10-19自然段):写“我”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重返檐下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写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五、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各2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1事件(1-9)2.捅马蜂窝 2思考(10-19)(冯骥才)3启示(20-21)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重点)2.在阅读实践中了解不伤害别人的意义,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难点)课前准备:充分阅读文本,体会作者在捅马蜂窝前后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一、回忆内容巩固认知。

(1—2分钟)回忆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牵出情线,初步感悟。

(5—6分钟)(一)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读文,画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写批注。

(二)指名读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

(三)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预设板书:好奇、胆怯、愧疚、期望预设:你们看,作者从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中,有这么多心情的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他首先出现的“好奇”。

三、品味词句,深入领悟。

(一)激情朗读,体会“好奇”1. 课件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读。

2. 马蜂窝是什么样子?读文填空:这里,()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 对于这个壮观的马蜂窝,奶奶总为他生气,时常埋怨道——,爷爷却连连摇手,警告说——,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4. 对于捅马蜂窝这件事,家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找出家人对于捅马蜂窝各自的态度是怎样的?预设:●爷爷:捅不得,会蜇死人的。

●奶奶:生气请人来捅()●妹妹:害怕●我:有趣、渴望、5. 我对捅马蜂窝产生了截然不同想法,联系其他家人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预设:语言训练(出示):因为,我心里涌起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6. 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预设发言:淘气、好奇心极强、喜欢探险。

7. 体会朗读:“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8. 引读第七小节相关内容,了解“我”在捅马蜂窝前的准备:(1)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自己也是全副武装,并配备了武器,最后还和妹妹有了约定。

(2)看来我是有备而来,对捅马蜂窝这件事是志在必得。

带着这种雄心壮志,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七小节。

预设: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胆怯”有关的句子。

(二)想象朗读,体会“胆怯”。

1. 认真读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看看人物内心是怎样变化的?(1)归纳梳理:迟疑--好奇--惊呆(2)理解:“迟疑”,联系上下文了解迟疑的原因。

(3)揣摩心理,合理想象说话。

(课件出示)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我想。

2. 再读这段话,用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内心情感,选择一个地方写下来。

(1)课件出示:●当我的竿头触到……关在门外。

我心想。

●我一回头,……使我惊呆了,我心想:。

(2)预设交流:第一句:抓住“我”的动作“触、顶、摇撼、扔、跑”,体会“我”捅马蜂窝时的紧张。

抓住马蜂的反应“轰、一团、腾空而起”,感受马蜂数量之多及其受惊时的慌乱。

第二句:读读下面两个句子,比较哪个写得更好?为什么?●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朝我扑来,好像一架战斗机。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比喻句的应用)作用:比喻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高速度,追击人时的凶猛,更突出了马蜂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

3. 结合板书,抓住我的动作和马蜂的反击,根据作者内心的变化说说我捅马蜂的过程。

4. 捅马蜂窝的结果怎样?预设:文章第九自然段(三)读中感悟,体会“愧疚”。

1. 这是一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马蜂,却因我而!2. 因此作者说: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我真希望()设计意图:与主题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3. 朗读、感悟。

(四)情景设置,体会“期盼”。

1. 字词训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课件出示)盼望希望渴望失望那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一年过去了,我天天()……马蜂却没有来。

转年开春,当我看到有两只马蜂在窗檐下转了转时,不禁心中充满了(),它又飞走了。

空空又是一年,我心中()极了。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我()它们能回来。

2. 过渡:你们看,作者的心情被描写得多具体呀!从盼望马蜂归来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着又是大失所望,在结尾,作者的渴望,似乎打动了马蜂,它们又回来了。

望着这一切,作者暗下决心,他说:“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设计意图:与主题研究相结合,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1)课件出示句子:于是,……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2)思考:从题目来看更应该是不再做一件伤害马蜂的的事,那怎么作者又说是: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小组讨论。

预设:每一只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来到世间的生命都有无限的生机,人与人要和睦相处,才能有和谐的关系。

三、与文本对话,触摸心灵。

(一)结合“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心情发生的变化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二)学了课文,你想说些什么?(三)想一想,演一演:(课件出示)1.听了爷爷的话之后,“我”梦见了英雄马蜂,设想一下“我”与英雄马蜂的对话。

2.“我”与马蜂的儿子“小马蜂”的对话。

四、与生活对话,联系现实。

(3—5分钟)(一)你做过、见过或听说过随意伤害生命的事吗?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看这件事?(二)你知道像马蜂这样誓死捍卫家园的英雄吗?五、拓展延伸。

(1—2分钟)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镜头,把它具体地描写下来(可以运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