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解析版汇编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骆驼祥子》中的两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起初的祥子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车与人就是一样的。

——第一章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惜了。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对别人家的车就漠不关心。车只是辆车,拉着它呢,可以挣出嚼谷与车份便算完结了一切:不拉着它呢,便不用交车份,那么只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人与车的关系不过如此。

——第二十一章(1)这两段文字分别展现了祥子怎样的精神状态?

(2)是什么原因使祥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1)开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当上车子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满怀希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到了小说的第二十一章,祥子变得懒惰,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2)在祥子的人生经历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使他拥有一辆车自食其力的理想破灭,所以最终堕落,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解析】【分析】(1)从第一章叙写的内容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把“买到新车的日子算作自己的生日,觉得买到了新车,自己就获得了重生”,此时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希望。从第二十一章看,“不再那么爱惜了,买车的心既已冷淡”“只要手里有够吃一天的钱,就无须往外拉它”可以看出此时的祥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变得懒惰,厌恶拉车,厌恶劳作。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本题作答可结合祥子的“三起三落”的经历来分析作答。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故答案为:⑴开始祥子把自己的前程完全寄托在一辆洋车上,他真诚地相信只要当上车子

的主人,也就成了生活的主人,因此他满怀希望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到了小说的第二十一章,祥子变得懒惰,失去了奋斗的动;

⑵在祥子的人生经历中,他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辛苦攒的买车钱被抢、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车,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使他拥有一辆车自食其力的理想破灭,所以最终堕落,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点评】⑴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⑵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2.名著积累。

选段一:“没有用处!”【甲】激动地回答,“那么,先生,您认为由我收集起来,这些财富是丢了吗?照您来看,我辛辛苦苦打捞这些财物是为我自己吗?谁告诉您说我不会好好地利用它们呢?您以为我不知道世上有无数受苦的人,有被压迫的种族吗?有无数要救济的穷人,要报仇的牺牲者吗,您不明白吗?”()

选段二:【乙】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又弯下身去,拭擦鞋上的灰尘。……再次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回头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者出席隆重的典礼似的。()

选段三: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丙】明白了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1)以上三段选文分别出自哪部名著?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相应的括号。

A 《红岩》 B《海底两万里》 C《骆驼祥子》

(2)选文中的人物分别是: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3)请根据选段一中人物的语言,概括叙述一个能够证明他言行一致的事例。

(4)如果【甲】要用收集的财富资助他人,你建议资助【乙】和【丙】中的哪一位?并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B;A;C

(2)尼摩船长(尼摩);江姐;祥子(骆驼祥子)

(3)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4)示例一:我建议资助【乙】,因为江姐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党组织的秘密,而且在监狱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与狱友们一起与特务斗智斗勇,坚持抗争,她拥有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资助他们斗争,争取早日越狱成功。

示例二:我建议资助【丙】,因为祥子诚实、憨厚,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心只想买一辆车,做一个自由拉车人,靠力气养活自己。但匪兵抢走了他的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的买车钱,为埋葬虎妞又卖车,好不容易拥有的车或买车钱,总是被迫失去,祥子又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小福子,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彻底堕落成行尸走肉,如果捐给他足够的钱,他能买得起自己的车,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会堕落。

【解析】【分析】(1)选段一:出自《海底两万里》,潜艇穿过桑多林岛火山区海域的沸腾的水流,从直布罗陀海峡出来,驶到大西洋,停在维多湾海底。这里是1702年时的海军战场,当时给西班牙政府运送金银的船只在此沉没,海底铺满了金银珠宝。尼摩派出船员,把千百万金银装进潜艇。阿龙纳斯对这许多财富不能分给穷人表示惋惜,尼摩船长听了之后说了上述的这番话。选段二:这是江姐临刑前的描写,选自《红岩》。选段三:小福子上吊死后,祥子彻底丧失希望沉沦下去,选自《骆驼祥子》。

(2)这道题难度不大,三段文字都是有关作品主人公的内容,分别是尼摩船长、江姐、祥子。

(3)从尼摩船长为救印度人而与鲨鱼搏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且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具体过程是,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4)这对作品进行探究启发,要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先表明态度,再结合内容情节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B;A;C;

⑵尼摩船长(尼摩);江姐;祥子(骆驼祥子);

⑶在印度洋的锡兰采珠场,尼摩船长为救助一名被鲨鱼袭击的采珠人,拔出匕首与鲨鱼搏斗,最后在尼德·兰的帮助下杀死了鲨鱼,并送给采珠人一袋珍珠。

⑷答案示例一:我建议资助【乙】,因为江姐是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也没有出卖党组织的秘密,而且在监狱这种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与狱友们一起与特务斗智斗勇,坚持抗争,她拥有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大无畏的精神,可以通过地下党的秘密渠道资助他们斗争,争取早日越狱成功。

答案示例二:我建议资助【丙】,祥子诚实、憨厚,吃苦耐劳,省吃俭用,一心只想买一辆车,做一个自由拉车人,靠力气养活自己。但匪兵抢走了他的车,孙侦探又敲诈了他的买车钱,为埋葬虎妞又卖车,好不容易拥有的车或买车钱,总是被迫失去,祥子又没有足够的钱养活小福子,小福子自杀后祥子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彻底堕落成行尸走肉,如果捐给他足够的钱,他能买得起自己的车,娶得起自己喜欢的女人,就会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不会堕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

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最好读原著,也可以读一些介绍性的文字,总之对一些名著方面的常识要熟悉。做此类常识题,注意题干要求答什么,简要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评价。答题时应注意,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图书推介

【出版信息】

书名:群体性孤独

作者:【美】雪莉·特克尔著

周逵、刘箐荆译

定价:66.90元

ISBN∶978721305984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印次:1 开本:16

字数:37.2万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本书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作者简介】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

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

【作品目录】(节选)

引言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第一部分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第1章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第2章栩栩如生的“菲比”:涉足情感地带

第3章一起长大的“爱宝”:我们都有美好童年

……

第二部分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第8章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第9章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

第13章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

【书评】

①《群体性孤独》一书将人与计算机、人与互联网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最新发展,以及特克尔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读者。可以说,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要了解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关系。这一切,可以从这本著作开始!(王煜全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互联时代未来趋势专家)

②关于我们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虚拟“自我”的,雪莉·特克尔说得最清楚。她是我们技术界的“弗洛伊德”,远在我们洞察自己的内心之前,她就阐明了我们内心的转变。《群体性孤独》是一本令人回味的书,是洞悉未来自我的一次深度之旅。(凯文·凯利《连线》创始主编,畅销书《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作者)

③有一天,我们将习惯用文字而非声音,用数据而非抚摸,来传递感情。有一天,我们将依赖技术,超过依赖彼此。这就是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对于这种所谓的“机器的美好和技术的美好”,我有一种由衷的恐惧与憎恶。(周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精彩片段】

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而我们的确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比起面对面交谈,我们更习惯于发短信交流。

……

当我们和机器人谈情说爱、和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当人类寂寞难耐时,网络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商品评论】

商品评论(2873)

好评率99.8% 好评(2866)中评(7)

差评(0)晒图(0)

买过的人觉得

整体感觉不错(67)包装不错哦(55)性价比很高(29)印刷很正(16)

排版不错(15)纸质好(14)纸质一般(3)包装一般(3)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封面图案既指计算机中核心元件集成线路,又寓指现代人们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迷失,与本书内容契合。

B.这本书写作是基于实践研究的,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著作。

C.这本书指出现代人矛盾的生活状态——信息技术使我们享受便利又导致孤独,而解决的方法还有待研究。

D.这本书呈现了人与信息技术的全新发展,阐明了人们内心的转变,是深度了解未来自我的著作之一。

(2)第三则书评与前两则有所不同,请探究编者将其选入的原因。

(3)你认为这篇推介能吸引人们购买《群体性孤独》这本书吗?请结合推介简述理由。【答案】(1)C

(2)评论①,②是从主要内容出发,评价该书的研究范围、研究价值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评论③另辟蹊径,以阅读的心理感受为切口,从未来的视角,用抒情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对书中所描述时代的恐惧和憎恶,写出了本书对读者产生的心灵冲击,是对其他书评的重要补充,也丰富了整篇推介的内容和风格。

(3)示例一:我认为可以。理由:①推介内容翔实,多角度地介绍了《群体性孤独》的情况,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②推介中列举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写的书评,全面地评价该书的内容和价值。可信度高,也提高了知名度;③推介中选取了本书最为精彩的片段,可以吸引读者;④推介中的客户评价用具体的数据介绍了读者购买后的反馈,使想要购买的读者有更客观的了解和参照。

示例二:我认为不可以。理由:①推介未能提供书中具体的案例,仅从主要内容和目录不能对这本书有更直观的了解;②这本书的主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比较适合相关研究者阅读;③从目录和主要内容来看,本书的专业性很强,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关键信息;最后结合题干要求,筛选并整合其提取到的关键信息来进行概括作答即可。具体分析本题:“信息技术使我们享受便利又导致孤独,而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2)可从内容,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评论①,②是从主要内容出发,评价该书的研究范围、研究价值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评论③另辟蹊径,以阅读的心理感受为切口,从未来的视角,用抒情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对书中所描述时代的恐惧和憎恶,写出了本书对读者产生的心灵冲击。

(3)可从推介的内容、推介者的态度等方面来考虑。

故答案为:(1)C

(2)评论①,②是从主要内容出发,评价该书的研究范围、研究价值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但评论③另辟蹊径,以阅读的心理感受为切口,从未来的视角,用抒情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对书中所描述时代的恐惧和憎恶,写出了本书对读者产生的心灵冲击,是对其他书评的重要补充,也丰富了整篇推介的内容和风格。

(3)示例一:我认为可以。理由:①推介内容翔实,多角度地介绍了《群体性孤独》的情况,使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②推介中列举了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写的书评,全面地评价该书的内容和价值。可信度高,也提高了知名度;③推介中选取了本书最为精彩的片段,可以吸引读者;④推介中的客户评价用具体的数据介绍了读者购买后的反馈,使想要购买的读者有更客观的了解和参照。

示例二:我认为不可以。理由:①推介未能提供书中具体的案例,仅从主要内容和目录不能对这本书有更直观的了解;②这本书的主题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比较适合相关研究者阅读;③从目录和主要内容来看,本书的专业性很强,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主题的理解和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具体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炼文章主题;最后结合具体内容简述理由即可。回答此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能或者不能),再陈述理由。如陈述能时,要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整理答案.

4.根据下面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乙】愣愣磕磕的,祥子看着抗夫把棺材埋好,他没哭。他的脑中像燃着一把烈火,把泪已烧干,想哭也哭不出。呆呆的看着,他几乎不知那是干什么呢。直到头儿过来交待,他才想起回家。

(1)甲文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什么?

(2)乙文中祥子“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题比较好答,答案就在选文的结尾,即“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所以是高兴的表情。

(2)本题考查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重要情节。“想哭也哭不出”的原因是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去,不得不卖车抵债。

故答案为:(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

了解掌握。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死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祥子有主意: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1)选文节选自________(作者名)《________》(作品名)

(2)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祥子怎样的心情?

(3)第⑥段中的“希望”是指什么?(用选文中原文回答)。“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是指哪一件事情?

【答案】(1)老舍(舒庆春);骆驼祥子

(2)动作、神态,体现了祥子买车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

(3)“希望”指“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指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名著《骆驼祥子》。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应该说没有难度,都能写出,老舍的《骆驼祥子》是经典作品,应当牢固掌握。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文段内容的理解,明确祥子如此激动,是因为终于有了自己的车时极度欢喜之情。买车子对他来说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第一个重要的开端,有了车子之后他感到幸福、快乐。

(3)本题考查名著的细节内容和经典段落。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来分析。抓住“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看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故答案为:(1)老舍(舒庆春),骆驼祥子;

(2)动作、神态,体现了祥子买车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

(3)“希望”指“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至多两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祥子的也非例外”在小说中指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点评】(1)对于名著的阅读,作家作品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人名书名必要时死记硬背,不可写错。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为了这个希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车到手以后的高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3)本题要结合原著内容来解答,仔细回顾小说内容,了解祥子三次“丢车”的遭遇,依此情节来概括说明祥子希望破灭的过程。“希望”就是买辆车,一辆,两辆,甚至幻想开车厂。“祥子的也非例外”,指受战争大兵的牵连,祥子的车被大兵拉走。

6.探究下面的故事,完成后面的问题。

农夫和鹤

一个农夫在他刚播种的耕地上,张着罗网,许多来吃种子的鹳雀都被捉住了,其中还包括一只鹤。鹤的腿被网弄断了,它哀求农夫饶它一命:“主人呀,请你把我放了吧!我折断了腿,也够你可怜我的了,而且我并不是鹳雀,我是一只鹤,是一只性情温柔的鸟儿呀!你瞧,我多么孝敬我的父母,我天天为它们工作,再看看我的羽毛,和鹳雀也完全不一样呢!”农夫大笑说:“你说的话也许不错,可是我只知道,你是和这些强盗似的鹳雀一起被捉到的,所以你应当和它们得到同样的命运。”

(1)这个故事的出处是()

A.《繁星》《春水》

B.《伊索寓言》

C.《安徒生童话》

D.《格林童话》

(2)我的启示:________。

【答案】(1)B

(2)示例一:不要与坏人为伍。示例二:人的美丽不在外表。示例三:有美丽外表的人做坏事同样为人们所不齿。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2)开放题,找准角度,概括准确,语言简洁即可。如可根据寓言中“美丽的鹤和许多吃种子的鹳雀一起到农田中去”这一故事来分析寓意。分析的寓意为:不要和坏人同流合污。理解寓言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的去分析。比如本则寓言,寓意还可以理解为:就算有再美丽的外表,而没有美丽的心灵,去办坏事也不算真正的美丽!人们切莫与坏人交朋友,更不要做坏事。

故答案为:B

⑵示例一:不要与坏人为伍。示例二:人的美丽不在外表。示例三:有美丽外表的人做坏事同样为人们所不齿。

【点评】(1)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学过的文章的作者、出处,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还有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至于文化常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2)阅读感悟启示题,要善于提炼,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

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1)以上文段摘自________ ,文章体裁是________ ,全篇通过写了________ 和________ ,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但他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持批判态度。

B.《朝花夕拾》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包括《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社戏》等

C.《湘行散记》是一部散文集,它是沈从文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D.《朝花夕拾》以深沉凝重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

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答案】(1)藤野先生

;散文

;讲义事件

;幻灯片事件

(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多识记。本文段出自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

(2)A.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B.《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正确。

D.应该为:《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

故答案为:(1)藤野先生;散文;讲义事件;幻灯片事件

(2)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8.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竹颂

①冬天来临,树木都落下变黄的叶子,变成光秃秃的,而你——翠竹,却在寒风中伸开傲雪的双臂,迎接冬神的到来。

②__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它们在冬天,依旧是翠绿如常,幽香袭人,然而三友中的竹子,却具有不平凡的气质。

③它和松树一样碧绿常青,和梅花一样挺雪傲霜,它还具有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难怪自古以来人们都称赞它。

④我见过有斑斑泪痕的湘妃竹,高大挺拔的楠竹,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的凤尾竹,还有不引人注意的小毛竹,它们不管是大是小,是在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都是那么的坚定,端直挺拔。

⑤我赞美翠竹,是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___”竹就是这样,牢牢扎根在山上,小道旁。砍去了它的躯干,还有在地里的竹鞭;挖去了它的鞭,更有那深埋在地下的竹根。它是那么具有顽强生命力。当地上冒出小笋子,不论压在笋身上的东西有多大,多重,它都不屈服。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竹,它总是无忧无虑地长着,从不要人给它修枝、

施肥、浇水,但它仍是生气勃勃的。

⑥竹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有的被用来做箭矢、编制竹器,有的用竹子做栋梁之材,修建房屋;还有的做成竹笛、箫等乐器给人们以欢乐;还有的被当做燃料烧成灰,它却毫无怨言。

⑦我赞美翠竹,歌颂翠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像老黄牛一样把全部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我还要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⑧啊!我赞美竹!

(1)文章第②段中的横线上应该填入哪三种植物?

(2)冬天里“岁寒三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这篇散文要赞颂的对象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作了赞颂?

(4)第⑤段中“难怪人们用“________”来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我看这一点也不过分。”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5)文章第⑤段中引用了一首咏竹的诗,你知道这首诗是谁的作品吗?请你查找资料,将诗句补充完整。

(6)你还知道哪些咏竹的诗,请你任选你欣赏的两首,抄录在下面。

【答案】(1)松、竹、梅

(2)依旧翠绿如常,幽香袭人。

(3)文章赞颂的对象是竹,赞美它不畏风霜的性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歌颂它全部奉献给人们的高尚情操,赞美它端庄、欣秀、挺拔。

(4)雨后春笋

(5)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等。

【解析】【分析】(1)〝岁寒三友〞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2)考查冬天里“岁寒三友”的共同特点,阅读第②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依据意思写词语,在与平时对词语的掌握及理解。雨后春笋:形容某种新事物的发展极快,生机勃勃。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郑板桥的《竹石》另外两句是:千磨万击

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注重对名家名作名句的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诗人、诗题、名句的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6)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探春,贾政与赵姨娘生的女儿。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曾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兄弟姊妹跟前(暗示对同母弟弟贾环),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她独具胸怀,又与大观园众姊妹不同。“我但凡是个男人,可走得出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探春这番话可见她非同一般的志向。

她勇建海棠社,在建社宣言中写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众姐妹及宝玉都听她的号令,入社吟诗谈文。

凤姐患病时,她和李纨、宝钗暂摄家政,对大观园进行了一番改革,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她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实际上津贴了袭人、李纨、赵姨娘。第二件,把各位姑娘每月头油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因各位姑娘,每月各有其月费银子,此项开支是重复。第三件,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有办法,联想到大观园中每年所产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年产可值四百两银子,全都糟踢了。因而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来,除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等外,各自享有剩下的盈余。探春的改革,部分地纠正了贾府的弊端。

探春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的表现。一花独秀,主子中能够反抗的只有探春。她不愧庶出,她没有白白付出代价,她已经学会了在不利情况下捍卫自己的尊严。她言语尖刻,说得又狠又准。她读书知理,能一眼判定此次搜检的极不正常的性质与严重后果。她敢于斗争,一个耳光的清脆响声永垂天地。《红楼梦》中整日男男女女吃吃喝喝,哭哭笑笑,本来就少阳刚之气,“抄检大观园”读起来更是令人憋气,幸亏有探春这个耳光,金声玉振,为抄检的受害者也为读者出了一口恶气。

(1)探春为什么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

(2)探春首先发起诗社,众姐妹和宝玉都听她的号召,从中可以看出她有什么才能?(3)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母,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家庭的衰亡是必然的,她无

法挽救。

D.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虑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4)为什么说探春在“抄检大观园”中表现最为突出?

(5)你喜欢作者塑造的探春这个形象吗?对她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1)是为了显示主子的地位和尊严。

(2)从中可以看出探春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3)B

(4)因为她是主子中唯一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人。

(5)略

【解析】【分析】(1)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所造成的。(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探春首先发起诗社,众姐妹和宝玉都听她的号召”从中可以看出探春的领导和组织才能。(3)B探春的改革,显现出她的“公正”。A、C、D正确。

(4)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和课文的熟悉程度,结合课文内容,就能很容易地作答。

(5)可以把《红楼梦》中有关探春的描写集中起来,细细品读,然后再加以评价。探春的主要言行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和第七十回)。【点评】《红楼梦》是“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的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

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3)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4)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解析】【分析】(1)选项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的说法不正确。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只是听到作者经常说起,是模仿作者声音而说的,这样更表现了阿长的善良和爱。因此不是表现阿长的无知。故答案为A。

(2)根据一个不识字的人,居然把我渴望多时的《山海经》给买来了,作者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对其行为进行了评述,这评述正是阿长的神力所在。通过这句对阿长的评述,表现了阿长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3)根据未选入文本中的阿长让我过年吃福橘的小事可知,阿长其实是很爱我的,只是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难以接受罢了。正是因为阿长对我的关爱,不想让我失望,所以才会不辞辛苦为我买为这本书,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朴实。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4)依据“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的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吧,又没有好机会”这一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对买书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当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可见,此时的心理是感到惊讶和震撼的;通过这件事,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句话直接表达了我的心理变化。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A;⑵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⑶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⑷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概括出人物性格,然后认真审清题干和各个选项,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逐项进行信息筛选,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正确选项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是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能够让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

⑷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

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感情,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文章内容。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工蜂是老了!然而,母蜂是蜂巢中最迟生出来的,它们既年轻,又强壮。所以,当严冬降临,威胁到它们时,它们还仍有能力来抵挡一阵。至于那些末日已经临近的,很容易地就能从它们的外表的病态上分辨出来。在它们的背上,是有尘土沾附着的。在它们尚健壮,还年青的时候,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然而,当它们有病时,也就无心注意卫生清洁了。因为已经无暇顾及了。它们或是停留在阳光底下,一动也不动,或者很迟缓地踱来踱去。它们已经不再拂拭它们的衣裳了,因为这已不再重要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种对装束的不在意,就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过了两三天以后,这个身上带有尘土的动物,便最后一次离开它自己的巢穴。它跑出来,主要是打算再最后享受一点日光的温暖。忽然,它跌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再也不能够重新爬起来了。它尽量避免自己死在它所热爱和生存的巢里。这是因为,在黄蜂中,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定,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这些苦行主义者,不愿意自己死在蜂房里。至于那些剩余下来的,还没有死去的黄蜂,它们仍然要保留这种习惯,直到它们最终的结局为止。

(1)此语段选自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人名)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写作技巧高超,常常以________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2)读完语段,请简要谈谈你对黄蜂有哪些新的认识。

【答案】(1)法布尔;拟人

(2)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经常拂拭附在身上的尘土;同时,黄蜂也爱集体卫生,死了,也不能死在蜂房里,要保持其清洁卫生。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昆虫记》有关的文学常识。此语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2)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第1段的“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第2段的“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等句分析,即可得出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的结论。

故答案为:⑴法布尔;拟人

⑵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经常拂拭附在身上的尘土;同时,黄蜂也爱集体卫生,死了,也不能死在蜂房里,要保持其清洁卫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对名著基本常识的掌握,要求考生在阅读名著时注意积累,仔细体会。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没有钱考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注意对名著的内容、精

彩片段、经典情节等加以熟记和积累。

12.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所以”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有必然联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

【答案】(1)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2)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3)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4)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解析】【分析】(1)在认真阅读选段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核心事件及事件的结果,然后再概括答题,选段写的主要事件是看电影事件,结果是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据此概括答题。

(2)在文段中找出该词语的具体位置,然后在上下文中寻求答案即可。第一个“他们”指代:日本“爱国青年”或者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第二个“他们”指代:(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

(3)作者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一声”深深地刺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作者觉得特别刺耳。答此题要考虑到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

(4)结合“我”当时在面临“匿名信事件”时的心情来理解该句子即可。这是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电影事件改变了“我”的观念。

⑵前一个指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日本青年学生;后一个“他们”指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

中国人。

⑶表达了作者在遭受屈辱之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⑷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只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语句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⑷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13.记叙文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负。“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享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奔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进速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大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

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要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

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

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

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

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

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

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

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

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

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

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

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

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

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

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

以至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

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

怎样的理解?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

【答案】(1)A,C

(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

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

松快乐、无忧

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

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

引力。

(3)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26. 作者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4)作者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A:“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的说法有误.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

C:“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我”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这两个错误选项在理解上均与文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不合。

故选:AC。

(2)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得2分,答对意思即可得分.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细读文章的第2段和第3段.“二十岁”第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2段,从“治病”和“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3至第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深厚与恒久”;

(4)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哲理结束。

故答案为:(1)A;C;

(2)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很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亲的执着与无私.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亲的深厚与恒久.

(4)作者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段落、语句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