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流程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文将介绍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样品类型,如水样、食品样、土壤样等。

2. 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3. 处理样品:根据具体情况,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稀释、研磨、过滤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

2. 制备培养基: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制备培养基。

三、菌落计数1. 加样和摇匀:将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并充分摇匀。

2. 培养: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恒温培养。

3. 菌落计数:根据菌落的外观、形态等特征,进行菌落计数。

四、纯化和鉴定1. 提取纯种菌:从培养基上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纯种菌。

2. 形态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氧需求性、产气性、酶活性等,进一步鉴定。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可选)1. 提取DNA/RNA: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待检微生物的DNA或RNA。

2. PCR扩增: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六、结果分析与报告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待检微生物是否合格。

2. 报告编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结果验证:可以进行复核实验或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验证。

以上即是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安全和样品处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对产品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设备、试剂瓶和工作台等。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基平板和培养基管等。

2. 样品处理:
-取得待检样品,确保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和要求。

-如果需要,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浓度,以便在培养基上形成可数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和接种: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制备。

-将适量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或管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固化。

-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待检样品,或将待检样品滴于培养基管中。

4. 培养和孵育:
-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监控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条件。

5. 菌落计数和鉴定: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菌落计数和鉴定,根据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确定菌落类型。

6. 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菌落计数和鉴定结果,判断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撰写检测报告,将结果详细记录并汇总,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以上是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执行。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快速检测法(DME)

微生物快速检测法(DME)

微生物快速检测法(DME)1、原理细菌和酵母菌都能在染色后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本程序可以对淀粉糊浆中活菌/死菌微生物污染进行准确计数2、仪器及试剂1、显微镜,40X物镜下观察2、天平3、微波炉4、三联不锈钢过滤器(包括三联支架+真空泵)5、平口镊子6、0.8um/25mm过滤膜7、载玻片8、盖玻片9、异丙醇,100%10、吖啶橙染色剂11、浸油12、75%乙醇13、洗洁精14、无菌杯3、操作程序1取一洁净的无菌杯(可重复使用,用洗洁精加自来水清洗干净后,使用离子水冲洗至少三次)2称取样品(取13克加去离子水至103克)3使用微波炉将配置好的样品微热(使样品充分溶解)4用去离子水将三联过滤杯冲洗干净。

(开过滤器,开泵—关过滤器,关泵—开排气阀,排气抽真空)(注:后可加入75%乙醇5ml,放置1min后滤掉)5使用平口镊子放置滤膜,亮面朝上,滤膜与过滤砂芯中间无缝隙6取出热好的样品,过滤,至103克样品全部滤完7关过滤器,关泵,排气8加入2.5ml吖啶橙染色剂,使其溢满整个滤膜9染色一分钟后,关排气阀,开过滤器,开泵10使用异丙醇冲洗(至少2.0ml)11在等待染色的1min时,取一载玻片加一滴浸油12在泵开启的状态下,用镊子移下滤膜(有助于滤膜干燥,便于观察)13在滤膜上再加一滴浸油,盖上盖玻片并用镊子将盖玻片压实(便于观察)14将放好滤膜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40倍物镜下观察15细菌和酵母菌呈现桔色或绿色(细菌为针尖大小的亮点,酵母菌呈有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多为两个呈三个连在一起)16取中间位置观察20个视野,菌落总数/ml为20个视野的平均值*8617观察时,应注意滤膜四周的细菌,最好每个角落能观察到注意:1每个检测过程都在通风橱中进行2此检测方法检测出的菌类为死菌和活菌的总数4、技术程序可以采用集中计算方法确定每毫升的菌数,需要确定显微镜的视野范围,这个面积就是显微镜在给定放大倍数内可观察到的视野范围的总面积。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样本:在无菌环境中采集少部分食品样本,对样本实施均质处理,稀释样液,接种,然后恒温培养处理后的样本,取出观察食品样本。

2. 染色和观察:必要时,还需对标本行染色后再观察,这可对致病菌性质、来源进行鉴别,更能排除污染因素,使标本致病菌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3. 分离培养:若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的细菌,就需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再将空气与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的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细菌。

4. 细菌鉴定: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5. 药敏试验:对分离致病菌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预测其治疗作用,明确相关细菌耐药性,协助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中针对部分感染性疾病时采取合适药物,提升临床疗效。

6. 报告:要求在24小时内出具镜检报告,在24小时或次日出具初步鉴定与直接药敏结果;通常最后鉴定与细菌药敏结果不超过3天,除血培养外,任何一项送检标本需均在24小时内预报。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食品安全类书籍或者咨询微生物专家。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空气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空气培养监测3.1.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 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3,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3,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5 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盖上盖子,并填写好检验单,送细菌室培养。

3.2 48h后,观察结果。

各个实验室空气培养要求在:≤4CFU/m3。

监测时间:根据不同的特殊重点部门,每1~3个月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可随时进行监测.4.处理根据培养结果,对检验科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总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检验科的微生物监测符合要求。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物表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物表培养监测3.1.1 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3采样方法①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如下:
1. 微生物实验室接收血液、骨髓等标本后,将血培养瓶送至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和检测。

2. 如果血培养仪检测到有微生物生长,将立即报警提示。

工作人员取出报阳的血培养瓶,抽取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结果在1小时内作为初次鉴定(初鉴)结果进行报告,即血培养一级报告(危急值)。

3. 同时,接种平板进行分离培养,目的是获得单个菌落用于后续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4. 一般细菌培养大多需十余小时,长出菌落后,通过微生物质谱检测方法进行菌种鉴定,菌种报告为血培养二级报告(本实验室暂未进行二级报告)。

5. 鉴定后根据细菌种类进行相应的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需要8-24小时,菌种及药敏结果为血培养的三级报告。

以上是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的简单介绍,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根据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如食品样品、水样、医疗器械等。

正确采集样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2.样品制备:将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适应后续的检验步骤。

例如,对食品样品进行均质处理、稀释等。

3.样品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含有合适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类型和检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4.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常见的培养条件是37℃下的静态培养。

5.培养皿封闭:将培养皿或培养瓶盖封闭,避免外部的污染物进入。

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铝箔密封。

6.培养:将已封闭的培养皿或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通常为24小时至7天。

7.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8.制备涂片:当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培养皿中的细菌涂抹到玻璃片上。

涂片可以用于后续的染色和显微观察。

9.染色: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对涂片进行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10.显微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涂片,注意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胞内结构等细节特征。

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11.计数:根据涂片的观察结果,使用细菌计数板或其他方法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估计。

通常会进行稀释和培养后计数。

12.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和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根据检验目的,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13.结果报告:将检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报告应准确明确,便于评估和决策。

14.结束处理:检验完成后,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污染。

同时,将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灭菌或安全处置。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操作步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验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实验方法和检验目的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受控状态:文件编号:H-XM-PGZY-10颁发部门:品管部接收部门:品管部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更改记录微生物检测目录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测一、目的:检测生产车间空气、操作人员手部、与食品有直接接触面的机械设备的微生物指标,生产区域环境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控,达到规定标准,以控制食品成品的质量。

二、范围:标准适用于盘锦兴牧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食品接触面微生物的检测。

三、采样与检测方法:3.1、空气微生物采样(自然沉降法)3.1.1、采样布点要求(1)室内面积不足50m2的设置3个采样点,50m2以上的设置5个采样点。

(2)采样点按均匀布点原则布置,室内3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灯分点上,5个采样点的按梅花布点。

(3)采样点距离地面高度1.2m-1.5m,距离墙壁不小于1m。

(4)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通风道等。

(2)采样方法采样时,将含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平板(直径9 cm)置采样点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打开平皿盖,使平板在空气中暴露5min(静态),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菌落培养:(1)将已采集样品的培养基在6 h内送实验室,细菌总数于37℃±1℃培养48h观察结果,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

(3)菌落计算:a) 记录平均菌落数,用“个/皿”来报告结果。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不可遗漏。

b)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 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c)计数每块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检验结果以每平皿菌落数(CFU/皿)3.2、车间设备、工器具(作业前/后)表面采样与检测方法:3.2.1、样品采集范围:a)在设备、工器具加工前/后进行擦拭检验,以便了解车间卫生清扫消毒情况。

b)产品检验结果超内控标准时,应及时对车间可疑处进行擦拭,如有检验不合格点,整改后再进行擦拭检验。

c)对工作表面消毒产生怀疑时,进行擦拭检验。

d)正常生产状态的擦拭,每周一次。

3.2.2、采样方法: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被检物体表面取25 cm2的面积,在其内涂抹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待检。

3.3、车间工人手、手套(作业前、后)采样及检测方法3.3.1、样品采样范围:各班组在线工人生产前/后手、手套进行抽检。

3.3.2、采样方法:(抽检方式)工人手、手套: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湿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到指端来回涂擦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 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待检。

3.2.2.1、细菌总数:(1)以无菌操作,选择1~2个稀释度各取1ml样液分别注入到无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平行样),将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入平皿,每皿约15ml,充分混合。

(2)待琼脂凝固后,将平皿翻转,置36℃±1℃培养48 h后计数。

(3)结果报告:报告每cm2食品接触面中或每只手的菌落数。

四、大肠菌群:1、以无菌操作,选择3个稀释度各取1ml样液分别接种到LST肉汤培养基中,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

2、置LST肉汤管于36℃±1℃培养24-48h。

看是否产气,产气则将产气管接种到BGLB肉汤36℃±1℃培养48±2h.3、结果报告:按BGLB肉汤管产气管数,查MPN表报告每25cm2食品接触面中或每只手的大肠菌群值。

五、判定标准:菌落总数:作业前:<1.0×102CFU/m2作业中:<1.0×103CFU/m2空气落菌菌数:<30大肠菌群:未检出六、检验频率:每周/1次。

以下是作业前后的标准表菌落总数测定一、设备和材料1.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恒温培养箱:36 ℃±12.冰箱:2 ℃~5 ℃3.恒温水浴箱:46 ℃±1 ℃4.电子天平:感量为0.1g5.均质器6.振荡器7.无菌吸管:1mL(具0.01mL 刻度)、10mL(0.1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8.无菌锥形瓶:容量250mL、500mL9.无菌培皿:90mm10.pH计或pH 比色管或精密pH 试纸11.放大镜和菌落计数器。

培养基和试剂: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磷酸盐缓冲液、无菌生理盐水三、操作步骤:3、样品的稀释3.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置盛有225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 8000r/min~10000r/mi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3.2、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3.3、用1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样品匀1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3.4、按上述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6.1.5 根据对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吸取1mL 样品匀液于无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同时,分别吸取1mL空白稀释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3.5、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 ℃±1培养48h±2h。

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约4mL),凝固后翻转平板, 36 ℃±1培48h±2h。

4、菌落计数:4.1、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

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4.2 、选取菌落数在30CFU~300CFU 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

低于30CFU 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CFU 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4.3、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4.4、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

5、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5.1 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g(mL)样品中菌落总数结果。

5.2 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式(1)计算: N = C (n1 +0.1n2)(n1+00.1n2)d (1)式中: N ———样品中菌落数;C———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和;n1 ———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平板个数;n2 ———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平板个数;d ———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6、菌落总数的报告6.1 、菌落数小于100CFU 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

6.2、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CFU 时,第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若所有平板上为蔓延菌落而无法计数,则报告菌落蔓延。

6.4、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6.3、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

7、检测依据:GB/4789.2--2016四、依据GB16869-2005指标规定:金黄色葡萄菌定性检测一、设备和材料1.恒温培养箱:36 ℃±1 ℃。

2. 冰箱:2 ℃~5 ℃。

3.恒温水浴箱:46℃±1℃。

4.天平:感量0.1g。

5.均质器6.振荡器7.无菌吸管:1mL(具0.01mL 刻度)、10mL(具0.1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8.无菌锥形瓶:容量500m9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10.涂布棒。

11. pH 计或pH 比色管或精3 培养基和试剂二、培养基和试剂1. 7.5%氯化钠肉汤2.血琼脂平板3. Baird-Parker琼脂平板4.脑心浸出液肉汤(BHI)5.兔血浆6.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7.营养琼脂小斜面8.革兰氏染色液9.无菌生理盐水见三、操作步骤3.1 样品的处理称取25g样品至盛有225mL7.5%氯化钠肉汤的无菌均质杯内, 均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 mL7.5%氯化钠肉汤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 2min。

3.2 增菌将上述样品匀液于36 ℃±1 ℃培养18h~24h。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5%氯化钠肉汤中呈混浊生长。

3.3 分离将增菌后的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平板和血平板,血平板36 ℃±1 ℃培养18h~ 24h。

Baird-Parker平板36 ℃±1 ℃培养24h~48h。

3.4 初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平板上呈圆形,表面光滑、凸起、湿润、菌落直径为2mm~3mm, 颜色呈灰黑色至黑色,有光泽,常有浅色(非白色)的边缘,周围绕以不透明圈(沉淀),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黏稠感。

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其他外观基本相同。

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质地较干燥。

在血平上,形成菌落较大,圆形、光滑凸起、湿润、金黄色(有时为白色),菌落周围可见完全透明溶血圈。

挑取上述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

3.5 确证鉴定3.5.1 染色镜检: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排列呈葡萄球状,无芽胞,无荚膜,直径约为0.5μm~1μm。

3.5.2 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aird-Parker平板或血平板上至少5个可疑菌落(小于5个全选),分别接种到5mLBHI和营养琼脂小斜面,36 ℃±1 ℃培养18h~24h。

取新鲜配制兔血浆0.5 mL,放入小试中,再加入BHI培养物0.2 mL~0.3 mL,振荡摇匀,置36 ℃±1 ℃温箱或水浴箱内,每半小时观察次,观察6h,如呈现凝固(即将试管倾斜或倒置时,呈现凝块)或凝固体积大于原体积的一半,被判定为阳性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