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中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概况

( . abn odadD u set n etr H ri 0 2 , e og ag C ia 2 H i nj n r i e od n 1H ri F o rg npc o ne, a n1 5 5 H i nj n , hn ; . e og ag o n o d n I i C b 5 l i l i P vcF a D g d iirt n a r Sh o, a i 50 6 H i nj n , hn ) u A r m nsai de col H r n10 7 , e og ag C ia t oC b l i
a a y i y tm n lsss se
随着食 品工 业 的迅速 发展 和人 们生 活水 平 的不 断提高 , 品安全 问题越来越受 到人们 的重视 , 食 而食品 的污染大多数是 因为病原微生物 引起 的 ,这 就迫切要 求建立和研究食 品病原微生物快 速检测 方法以加强对
除技术 , 量细菌 A P和体细胞 A P 即可 推算 出样 测 T T, 品 中的含菌量 , 整个过程简单快捷 , 无需培养微生物过 程 , 敏度 高 , 灵 因此 , 利用 A 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检测 T 肉类食 品细菌污 染状 况或 食 品器 具 的现场 卫生 学检
的方法, 具有 检测灵敏 度高 、 传染危 险 、 测速度 快 无 检
A P生 物发 光法 是 近年发 展较 快 的一 种用 于食 T 品快速检测 的方法 。A P生物发光技术 的原理是荧光 T 素 酶 ( u irs ) 荧 光 素 ( u ir ) 三 磷 酸 腺 苷 L c eae 以 f L c ei 、 fn ( T ) 0 为底 物 , Mg 存 在 时 , AP和 在 z 能将化 学 能转化
(. 1 哈尔滨市食 品药 品检验检测 中心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2 ;. 5 5 5 2黑龙 江省食 品药品监督管理干部学校 , 黑龙江
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 n yn nr - xt n p cina dQu r ni e u eu。 n yn 5 0 1 S a d n 。 hn Do g igE ty E i I s et n a a t ra Do g ig2 7 9 。 h n o g C ia) o nB
Ab ta t s r c :Co v n i n l e h d a e t e o s m i g, o s n i v t n y o e s t i n f o n e to a t o r i -c n u n l w e s t iy a d h p s n i v t i o d m m i i y p t o e i c o r a im e e t n, t h a i e e o me to o i t n o d p o u to n a h g n c mi r o g n s d t c i o wi t e r p d d v l p n fs c e y a d f o r d c i n i h t e wo l su y a d t e e t b ih n ff o ah g n c mir o g n s a i e e t n t c n l g h rd, t d n h sa l me to o d p t o e i s c o r a i r p d d t ci e h o o y m o i c e s g y p i t n in t y v ro s c u t e . n t i a t l , h a i r cp e o si r a i l a d at t b a i u o n r s I s ri e t e b sc p i i l fi u o o n n e o o i h c n mm n l g y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A r ut a Fo rd c c neadT cn l  ̄ gi l rl odPo ut Si c n eh o g c u s e o
食 品微 生物快速检 测方法 的研 究进展
孟 甜 , 玉锋 ※ 李
( 西华 大学生物 工程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0 3 ) 10 9
法用 以检测微生物 【 3 】 。后来 , 随着食 品 、 品等对 药
微 生 物 的要 求 ,琼 脂 平 板 培养 法 逐 渐 用 于 快 速 检 测 微 生 物 。 主要 有 选 择性 培 养 基 快 速 检 测 和 显 色 培 养 基快 速 检 测 。
s e i g frf s ee to t o so c o r a ims Th sa t l e c i d t e d v lp n r c s ffs e e to e k n o a td t cin meh d fmir o g n s . i ri ed s rbe h e eo me tp o e so a td tcin c meh d ,fo t o s r m ta i o a a a l t c lu e r dt n l g r p a e u t r meho t mo e n mmun l g ,moe u a b oo a d o i t d o d r i oo y l c lr il g y n c mbi d ne i sr n tume sus n Oo a l a h r s e to s e e t n me h ds nt e a d S n, swel st e p o p c ff td tci t o . a o
和评 价 食 品 中的微 生 物 一 直 以 来 都 是 全球 研 究 的 热 门 问题 。 特别 是 近年 来 , 随着 环 境 污 染 的 加 剧 和 生态 平 衡 的不 断 破坏 ,可 导 致 人 类 感 染 的 致 病 菌
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研究与开发
第0第 期 28 3 0年3 2 月 9 卷
l 65 == -
食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蒋志国 。 杜琪珍 z
(. 1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理工学 院, 海南 儋州 5 13 ; 7 7 72浙江 工商大学 食 品与生物工程研究所 , 浙江 杭州 30 3 ) 10 5
作者简介 : 志国( 7一, ( , 工作 。
洋学 院学报 : 然科学版, 0 ,(3 :5 — 5 . 自 2 4 9 2 )2 2 2 3 0
【 】张雪l , 2 0 花 陈有容 , 内田基 晴 , . 等 鲢及其加 工废弃 物发酵鱼露 的
(2 :0 3 1 8 1 )18 — 0 7 【3 Ucia ,o d Y maht S o m k taP r ct na d 2 】 hd lHK n oD,a si ,T o oe .ui ai n a 1 i f o
p p riso rtaep o c db cl ss bii o r ete fap e s rdu e y Ba iu u tl CN2 I ltd o l s s a e o
比较[. 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0 , ( : 6 2 0 】 2 0 32 —3 0 9 )2 【l 任广 明. 2】 关于鱼露中乳酸菌的研究一鱼露 中耐盐产 酸菌 的鉴定
叨. 食品科学 ,9 0 2 :2 3 . 19 ( )3 — 7
【2 o A, a aaT NaaoH.oai f o ae ae r u igb c 2 】T K T k , g I l o o U gnspo c a— n n s tn c d n
摘
要 : 着食 品 工 业 的 迅 速 发展 , 究和 建 立食 品病 原 快速 检 测 方 法 以加 强 对 食 品 卫 生安 全 的监 测越 来 越 受 到 各 随 研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

简述食品中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相关研究进展摘要: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是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求,本文从免疫学技术,酶学的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物理化学技术,其它技术方面对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灵敏度高,但假阳性率高,无法区分死活菌;酶学的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特异性好,省时省力,但这些方法成本较高,不适合基层实验室使用;传统检测方法改进技术结果准确,但费时费力。
因此,仍需要发展一种新的方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还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寻找一种能够真正实现成本低、灵敏度好、准确性高并且检测速度快的更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食品;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1引言大肠菌群为一群在37C、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的统称。
这些细菌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中,人、畜粪便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大肠菌群在自然存在的主要原因。
因此,大肠菌群被国际上公认为检测各种水质、医药及食品在流行病学上安全性的指示菌。
如果检测到大肠菌群呈阳性结果,那么便表明食品、药品或者水质存在大肠菌群,已经被粪便污染。
大肠菌群的数量与受到的污染程度成正比,数量越多,受污染越严重。
目前我国国家标准主要用多管发酵法来检测大肠菌群多管发酵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沿用多年,其准确性、权威性无可质疑,但该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检测所需的费用较高,已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现场监测的要求,因此,现在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检验迫切需要一种更加有效、快速的大肠菌群检测方法。
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大肠菌群的快速、定量检测技术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2大肠菌群主要的快速检测方法2.1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方法检测原理是依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反应。
动物源食品安全现状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概述

动物源食品安全现状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概述动物源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因为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动物源食品包括肉类、蛋类、奶制品等,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动物源食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环节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隐患,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动物源食品的安全,科研人员们不断努力,开展了许多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动物源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农药等化学物质,以及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科研人员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加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以便及时发现食品中的安全隐患。
在动物源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中,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等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基因改造成分。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食品进行检测,并且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除了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光谱技术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
光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等,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光谱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无需样品处理、无损检测等优点,因此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生物传感技术也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分子与特定物质结合后产生的生物学信号来检测目标物质,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目前,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被应用于食品中抗生素、激素、农药等残留物的检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的来说,动物源食品安全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领域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科研人员们的不懈努力,动物源食品的安全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PCR技术在食品中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PCR技术在食品中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应用研究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精准医疗等领域。
在食品安全领域,这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为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PCR技术的原理是利用DNA双链结构和核酸酶的酶解作用,将DNA分子解成单链,并在特定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复制和扩增。
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检测出微生物样品中非常少量的目标微生物。
在食品安全领域,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食品病原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威胁,会引起肠胃病、食物中毒等疾病。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准确可靠的检测。
PCR技术在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现在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PCR技术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包括PCR-ELISA、实时荧光PCR、分子识别等方法。
这些方法都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效率的优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检测出微生物样品中目标微生物的存在。
实时荧光PCR技术是PCR技术的一种改良方法,它可以在PCR反应过程中实时监测PCR产物的积累情况。
这种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PCR技术之一,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检测出样品中的目标微生物。
实时荧光PCR技术在食品中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CR-ELISA技术是PCR技术和ELISA技术的结合,可以在PCR的基础上检测出目标微生物。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检测出微生物样品中目标微生物的存在。
PCR-ELISA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分子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可以快速鉴定出样品中的目标微生物。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分子识别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免疫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免疫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免疫技术是指应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检测、测定和鉴定的技术。
常见的免疫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层析法(IA)、免疫电泳、免疫荧光分析法等。
这些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动物源性食品快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免疫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毒素检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物源性食品中存在着各种毒素,如霉菌毒素、大肠杆菌毒素、链球菌毒素等,这些毒素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传统的毒素检测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不够准确。
而利用免疫技术进行毒素检测,则可以实现快速、准确、高效的检测。
通过ELISA技术可以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的霉菌毒素进行快速检测,而且检测结果可靠,操作简便,不需要复杂的试剂和设备,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免疫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动物源性食品中常常存在着各种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耗时长、操作复杂,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而利用免疫技术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
利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可以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而且该技术对微生物的检测限度非常低,可以检测到极小数量的微生物,因此非常适合于动物源性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免疫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快速检测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为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免疫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快速检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确保食品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宋宏新 马娜 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咸阳 )&!"-&
摘 要: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最主要生物因素。本文综述了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研 究 进 展 ,并 对 微 生 物 培 养 法 、免 疫 学 方 法 和 核 酸 分 子 杂 交 等 现 优 检 测 方 法 进 行 了 比 较 和 评 述 。 关 键 词 :食 品 安 全 ;食 源 性 疾 病 ;病 原 微 生 物 ;检 测 方 法
微 生 物 快 速 检 测 方 法 的 研 究 始 于 H" 年 代 早 期 ,主 要 根 据 各 菌 体 的 理 化 特 性 进 行 分 析 。 而 后 不 断出现改进方法,通 过 加 入 抑 菌 剂 、指 标 剂 或 荧 光 物 质 等 或 借 助 快 速 的 预 处 理 方 法 缩 短 增 菌 时 间 ,合 并检验步骤,使培养 和 鉴 定 一 步 完 成 ,从 而 达 到 快 速检验的目的&H(。常用的方法有疏水网膜法(IJKD), 它主要对常规平皿画线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可用 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霉菌;葡 萄 糖 苷 酶 荧 光 法 , 在培养基中加入指标 剂 、色 素 、荧 光 物 质 等 是 快 速 检验大 肠 菌 类 细 菌 常 用 的 方 法 :;+*43 沙 门 氏 菌 快 速检测法(;:L))法,它由含两个试管的 ;+*43 培养 器构成。每个试管的下层为脱水的选择性培养基, 上层为脱水的指示培养基。该比检验低污染的食品 时假阳性率较低,简单易行,便于观察。 !F! 免疫学方法
近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年 日本发生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涉及上万人的大肠 杆 菌 (&#):*) 食 物 中 毒 +&,;!""& 年 德 国 因 国 内 发 生 “疯 牛 病 ”导 致 卫 生 部 部 长 和 农 业 部 部 长 辞 职 ;欧 盟 与北美“疯牛病”的不断出现,使 美 国 、加 拿 大 的 经 济损失重大。在我国,&’-. 年上海爆发的十万多人的 甲 型 肝 炎 流 行 疾 病 ,首 先 是 由 食 源 性 甲 肝 病 毒 引 起 的+!,;今 年 遍 及 整 个 东 南 亚 的 禽 流 感 更 为 各 国 的 食 品安全部门敲响警钟。我国食物中毒报告逐年上 升,每年死亡人数都超过百人+.,。这种食源性危害主 要可分为生物性、物 理 性 和 化 学 性 三 大 类 ,其 中 化 学性危害(如农药、抗生素、杀 菌 剂 等 )和 物 理 性 危 害 (包 括 玻 璃 、金 属 屑 、小 石 子 等 ),对 人 体 健 康 都 有 其长期的负面影响。但对消费者而言,生物(尤其微 生 物 )性 危 害 是 最 大 最 直 接 的 危 害 。 它 极 有 可 能 会 导 致 疾 病 的 广 泛 传 播 ,因 此 建 立 和 完 善 适 应 国 际 贸 易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检测体系迫在眉睫。近年 来 许 多 机 构 和 学 者 致 力 于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已 改 善 和 开发了一些快速有效的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 食源性疾病现状 &/& 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0*()为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 “通 过 摄 取 携 带 传 染 性 病 原 体 或 天 然 毒 素 的 食 物 而 引 起 的 疾 病 。 ”这 些 病 原 体 最 初 存 在 于 环 境 或 其 他 动 物 中 ,一 些 病 原 体 (如 志 贺 菌 类 和 诺 沃 克 病 毒 )需
"#$%&’(%) R4AM7E98=C 6=CB7\9 =@ 4 ]B=64BD \=757E=C45 W4CA7B ^M=CM 9WW9CA@ 78 AM9 @4W9AD W77_/ GM9 4BA=C59 =8AB7_LC9@ AM9 _9K957]698A 7W B4]=_ _9A9CA=78@ 7W ]4AM7E98=C 6=CB7\9 =8 W77_Y 48_ B9K=9^@ 67_9B8 69AM7_@ 7W 6=CB7\=757EDY =66L8757EDY 8LC59=C 4C=_ MD\B=_=‘4A=78 48_ @7 78/ *+, -.&/$) W77_ @4W9AD;W77_\7B89 =5589@@;]4AM7E98=C 6=CB7\9;_9A9CA=78
其 中 酶 联 免 疫 吸 附 法 (PQ9:?)由 于 具 有 高 度 特 异性和灵敏性;检测范围在 21 至 ,1 水平,属于超微 量分析技术;结果准确,重现 性 好 ;廉 价 ,方 法 操 作 简单,样品处理量 大 的 优 点 ,故 目 前 广 泛 应 用 于 病 原体(抗原)的检测。三种常用的测定方法有:.F测定 抗 体 的 间 接 法 ;RF 测 定 抗 原 的 双 抗 体 夹 心 法 ;6F 测 定 抗原的竞争法。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的 “夹 心 式 ”设 计 ,通 过 酶 标 显 示 。 如 真 菌 毒 素 检 验 现 在 多 采 用 P-4/. 法 测 定 , 其 中 )S! 毒 素 和 E;T 的 P-4/. 检测方法列入我国标准方法,标准分别为 JU V )G$MOOSM$WJU V G$M!MF#SM$&M(。 !FO 分子生物学方法
免疫学法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最广,此技术是以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为基础,通过病原物刺激 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建立的。根据检测技术 的不同可分为免疫扩散法、凝集反应、酶联免疫吸附 法和探针检测法。牛津沙门氏菌乳胶凝集检验 (;:L))法使用了为沙门氏菌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 均具特异性的抗体;特异 K465*/65882 法同样使用了 对菌体鞭毛抗原具特异性的抗体,特异性能达到 M%N。还有利用免疫反应的免疫磁球技术,此技术灵 敏度和特异性较强,省去了增菌培养步骤,样品直接 与被覆盖有抗靶微生物抗体的磁珠混合。在检测样 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方面,有人将免疫磁球体技术与 标准培养法进了比较,免疫磁球技术检测到 G""N的 样品中含有李斯特菌,而在同一污染程度上,标准培 养方法仅检测出 O%N的样品含李斯特菌。
G!H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有 关 或 是 其 直 接 致 病 病 原 &’(。 除 以 上 的 病 原 微 生 物 以外,弓形虫()*+*,-./0. 1*2344)、旋毛虫()5467428--.)、 囊虫、天然毒素(主要指真菌毒 素 、植 物 毒 素 、动 物 毒素)等也会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生,甚至死亡。
要 在 人 体 宿 主 内 完 成 繁 殖 代 谢 ,其 代 谢 过 程 和 代 谢 产 物 (如 毒 素 )会 引 起 一 系 列 疾 病 。 症 状 为 发 热 ,头 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所以,食源性疾病的;/! 致病病原体
绝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为数不多的病原生 物所引发的,’"1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是由 !"2." 种 微 生 物 所 致 ,包 括 其 代 谢 过 程 、代 谢 产 物 +#,。 病 原 生 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 克 次 氏 体 、寄 生 虫 和 昆 虫 。 目 前 已 发 现 且 已 确 定 的 致 病 病 原 体 中 ,第 一 大 类 细 菌 类 沙 门 氏 菌 (3456789554)、螺 旋 杆 菌 、霍 乱 弧 菌 等 感 染 是 工 业 化 国 家 的 一 个 主 要 问 题 ,其 中 由 沙 门氏菌(非伤寒)等 所 导 致 人 兽 共 患 病 的 发 生 是 发 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尚未解决且及其关心的公共卫 生问题。最近数十年发生的细菌新疾病不断增加, 造 成 这 些 食 源 性 疾 病 的 新 病 原 体 包 括 弯 曲 菌 ,大 肠 杆菌 (&#):*)(;/ <75=(&#):*)>,单核细胞增殖李斯特菌 (?=@A9B=4 6787CDA7E989@), 多 抗 药 性 鼠 伤 寒 沙 门 菌 FG&"$,肠炎沙门菌+%,。另一大类病毒的危害也非常大,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HI>、轮状病毒 (J7A4K=BL@>、肠 道 病 毒 (;8A9 B7K=BL@>、艾 柯 病 毒 (;CM7 K=BL@)、戊 型 肝炎病毒(*;I)、人柯萨 奇 病 毒 (<7N4@COO=9 K=BL@) 等 。 它 也 是 以 食 品 为 传 播 载 体 并 经 粪 ,口 途 径 传 播 感 染 的 。 其 中 一 些 病 毒 已 在 食 物 或 水 中 检 出 ,且 已 证明某些食源性病毒与急性爆发性或散发性疾病
H J;IP;0 (Q JHRPF F;G;<GP(Q (S RHG*(T;QP< UP<J(V; PQ S((F 3(QT *78EN=8 UH Q4
<7559E9 7W ?=W9 3C=98C9 X ;8E=899B=8EY 3M448N= Z8=K9B@=AD 7W 3C=98C9 X G9CM8757EDY [=48D48E, )&!"-&
标准平皿计数比虽仍是测定食品中活菌的标 准方法,但其培养、筛选、鉴 定 方 法 操 作 繁 琐 ,耗 时 长,且仅能测定活 菌 的 总 数 ,对 一 些 特 定 的 病 原 菌 和污染菌无法有针对性地测定其是否存在及其数 量 ,对 已 杀 菌 或 灭 活 的 食 物 更 是 无 能 为 力 。 分 子 生 物学方法则可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分子特征进 行鉴定。 !FOFG 核酸分子杂交 是有特异探针(特定标记的 已 知 核 酸 片 段 )识 别 特 异 碱 基 序 列 (基 因 )实 现 杂 交 。 它 从 分 子 水 平 上 检 测 病 原 微 生 物 ,不 受 标 本 纯 度 的 影 响 ,可 直 接 检 测 。 不 需 人 工 检 索 而 直 接 鉴 定 出 特 定 的 微 生 物 或 病 原 菌 ,在 一 张 滤 膜 上 进 行 多 个 样 品 的 检 测 ,缩 短 了 大 量 样 品 检 测 的 时 间 。 根 据 探 针的来源不同 6ET? 探针、LT? 探针和寡核苷酸探针,现已应用于各种 病 原 微 生 物 检 测 和 来 源 、 途 径 的 调 查 。 如 Y4.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