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课

合集下载

哲学与人生 第四课 第二课时

哲学与人生 第四课 第二课时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二)复习提问:联系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如何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人际关系的特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新课导入案例导入: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两岁的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当时的悦悦已经像一个提线木偶般瘫作一团!后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你是路过者,是不是会成为那第19个路人?小悦悦的事情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际和谐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息息相关。

(注: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规定救助人尽到注意义务可豁免责任,举证责任则由被救助人承担。

提供救助行为的人可能遇到的法律责任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被救助人指其遇到的险情就是由救助人造成,要求救助人承担侵权责任。

为此,《条例》采用无过错推定原则,即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是侵权行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

另一种情况则是被救助人指责救助人实施救助行为不当,造成其伤害加重或者救助不成功的后果。

为解除好心人的后顾之忧,草案则采用责任豁免原则,规定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注意义务的,不对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担责任。

日前,云南省人大专门修订有关法规,对见义勇为者的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问题一一作出规定,还特别规定,对见义勇为者,及其子女报考公务员和国家事业单位将依法给予照顾。

)新课讲授三、人际和谐是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1.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多媒体展示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

教师提问:对于“和”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表示联合;跟;与;相安,谐调;平息争端;平静)并请同学们列举出包含有“和”思想俗语、成语。

(鸾凤和鸣政通人和和衷共济民和年丰和睦相处上下和睦一团和气风和日丽)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故事:《请帮按一下九层》
这是全市最忙的一部电梯,上下班高峰时, 和公共汽车差不多,人挨着人。 上电梯前 和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相遇,说笑间,电梯来 了,我们被人群一拥而进。每个人转转身子, 做一小小的微调,找到了一种相对融洽的关系。 电梯往上走。 这时,一只胳膊从人缝中穿 过来,出现在我的鼻子前头。我扭头望去,一 个小伙子隔着好几个人,伸手企图按电钮。他 够的很辛苦,好几个人刚刚站踏实的身子不得 不前挺后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骚动。 那 个人力资源总监问道:“你要去哪一 层?”“九层”。有人抬起一个手指头立刻帮 他按好了。没有谢谢。
“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救走了,没后 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某网友
• 阅读P46下面的案例,回答: • 人际关系重要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1)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是唯物辩 证法的一个重要方法 (2)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看不到 个人与社会的联系 (3)要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
下午在楼道里又碰到那个人力资源总监。“还记得 早上电梯里那个要去九层的小伙子吗?”她问我。 “记得呀,是来应聘的吧?”九层,人力资源部所在 地。 “没错。挺好的小伙子,可我没他。” “为什么?” “缺少合作精神。”她露出一副专 业HR的神情:“开口请求正当的帮助对他是很困难的 事情,得到帮助也不懂得感激。这种人让别人很难与 他合作。” 我点头称是。追求独立是好事,但太 过了,就成了缺乏合作精神,独立的意志就不再受到 尊重。追求自身的利益是应该的,但太过了,就成了 无法与人合作的局面,于是自身的利益也追求不到。 如果那个小伙子坦然而自信地说一句:“请帮按一下 九层”,结果会怎么样呢?大家不会反感他的打扰, 帮忙他的人还会心生助人的快乐,最后他还会得到想 要的工作。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规律
区别
①规律是内在的、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 ②要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不能用肉眼把握的
联系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 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是不可违抗的。
答案:C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材料信息警示我们必 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 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过关训练
5.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 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 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们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 ③要尊重客 观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④人定胜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材料表明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人们能够不断克服 困难,掌握新技术,故选D项。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始终受客观规律制约,人定胜天的说法不正确,② ④排除。
(2)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 规律,按规律办事。②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 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 把握规律

《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 把握规律

改变、修改、消灭、创造)规律
发现、认识、利用 规律
X
归纳1: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不能 改变修改消灭创造蔑视违背抗拒… 人必须 尊重、顺应、按规律办事… 发现、认识、利用…(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 归纳2:我们应如何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
规律 规律 规律
(1)要承认和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按客观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第二目 把握规律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个概念
运动
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空间位置&性质
静止
特点: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不可分割
两对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时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俗语“种瓜得瓜,种 豆得豆”与“守株待 兔”说明什么?
注意3: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 而是必然的联系。
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方落下。我们能否通过某种办法使 太阳从西方升起,从东方落下?这说明了什么?
注意4:
规律不是易变的联系, 而是稳定的联系。
1、规律的含义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相对稳定 隐藏于现象之中
感官直接感知
抽象思维把握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深藏在事物内部; 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

现象 苹果落地 水往低处流 商品价格上下波动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

政治必修四 哲学 第四课:世界是物质的

政治必修四 哲学 第四课:世界是物质的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 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核心是物质。 世界的核心是物质。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 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性。 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特点: 特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区别: 区别:
客观实在是 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 客观实在是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 它是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 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 它是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 第一性的东西 精神和意识现象。 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和意识现象 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和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状态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 具体的物质状态,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状态, 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具体的思想等 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等。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 材料二:由于在日本地震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出 现核泄漏现象,核辐射严重超标,引起了作为日 本近邻的中国的一些民众的恐慌, 广东、浙江、 安徽、江西等多地发生市民抢购碘盐。抢购者担 心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人体有影响,食用碘盐可预 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 没法再提炼盐,市民的哄抢直接导致食盐脱销。
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 法改变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012年9月30日,象山的王明同学到上 海去看《好声音》总决赛,坐车的时间大 概花了5小时。 2013年王明同学可以只需要花3个半 小时就可以到上海了。 象山港大桥:象山县城所在地丹城到 宁波的距离由目前的120公里缩短到47公 里,车程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路程。 思考:王明同学能不能通过意念活动把 47公里的距离再缩短至20公里,可以吗?
• 材料五:日本大地震使我们进一步认 识到地震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 防范,并使人们加强了对核能的认识。

材料六: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40个国际机构、众多非政府组织 及世界各国人民对日本表示了慰问, 并通过捐赠赈灾款等方式向日本提供 支援。由15名成员组成的中国救援队3 月13日中午抵达日本,中国驻日大使 程永华回顾本次中国对日本的援助称, 中国对日本的援助可谓史无前例。
战争一开始,托马斯少校便着手研究如何对付德军潜艇的工 作,在潜艇战中,最要紧的是隐藏自己,尽早地发现敌人,谁先 发现敌人,谁就有了主动权。由于双方都会充分利用雷达技术来 及时报警,因此,谁能在雷达探测范围之外侦察到敌情,谁才真 正拥有决胜权。
一天,托马斯少校的潜艇停在军港检修,他独自在沙滩上散 步。突然,他看到远处的海面上,一群海鸥在低空盘旋。它们一 会儿从空中俯冲下去,一会儿又低迴盘旋。托马斯少校觉得奇怪: 大批海鸥为什么在那儿结集呢?他用望远镜一看,原来,海面上 散浮着潜艇里扔出来的剩饭菜。这些剩饭菜吸引了海鸥。托马斯 少校琢磨开了。很快,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的心中形成了。

哲学第四课1

哲学第四课1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运动认识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4、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什么是运动?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静止?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梳理教材,准确、系统把握)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任何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如:“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 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
命题点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对点金题❻】 有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 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则画 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个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 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真义,因为他懂得(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③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任何物质都 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物质世界。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09年江苏卷,26)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 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考点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1)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既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 质没有发生变化;又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 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 运动。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一、单项选择题1.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雷同”现象,新华社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

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C.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D.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D.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自身不发射电磁辐射,也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物质。

由丁肇中领导的AMS项目在历时18年之后,首次向世界公布发现了40万个正电子,这意味着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而不存在上帝。

这有力地证明了( )A.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自然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质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

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

材料表明( )A.绝对零度是物质运动的临界点B.绝对零度是一切质变的临界点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控制的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历史是一个暗箱,多少真实发生过的事被存入这个暗箱,由后来不同年代的人们去寻幽探秘。

人们能寻幽探秘历史的客观基础有( )①现在发生的事,过去未必发生过②过去发生过的事,现在必定也会发生③过去尽管过去了,但总有规律可循④过去发生过的事,总会留下一些印记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D.静即含动,动不舍静7.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黑格尔和柏格森的观点属于(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8.某农牧区由于长期滥垦草原、超载放牧,不仅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反而导致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草原承载力急剧下降。

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农牧民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大力发展沙柳加工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农牧民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得益于他们( )①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促进沙柳产业发展②尊重自然规律,完整地保护当地的自然面貌③从该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沙柳种植业④发挥自觉能动性,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9.“刻舟求剑”者,其实也有他合理之处:“刻”即从实际出发,“求”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他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他的思维出错了,只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下面给出的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可弥补他思维缺陷的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C.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0.4G网络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视频和图像等。

4G传输速率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兆)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

从哲学角度看,4G通讯的出现( ) A.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B.是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利用C.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表明创造性思维是科技创新的源泉11.脸是人体最奇妙的部分,虽然只有眼、嘴、鼻等几个器宫,但大小、组合方式、位置的不同,却能变化出千姿百态的脸。

研究人员在达·芬奇的画中,发现他创造美丽的公式:脸宽是鼻宽的四倍,前额的高度、鼻子的长度以及下颚骨高度都相等。

这表明( )①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③绘画创作要从艺术原则出发④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2.桌四足不齐,忐忑左右,鼎见而笑之曰:“以我阔颈丰腰之躯,尚三足足矣,且不论崎岖,立地即稳。

君足所撑持仅一板耳。

拟可深思!”桌自惭形秽,锯减一足,仆地不起。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别人的真理性认识对自己来说是谬误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④部分状态的变化决定着整体功能的发挥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二、非选择题13.全球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指数据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且信息传播速度快的数据库体系),数据结构复杂多样,规模急剧增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能否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和运用,把握数据背后的奥秘和玄机,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满足程度。

我们必须树立大数据战略,以获得巨大商业价值,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树立大数据战略?14.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都雾霾不断。

导致此种天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安徽省相关部门启动《安徽省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

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材料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与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安徽省委省政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政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安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1)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材料一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二简述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原因在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项符合题意,B项不是哲学依据,C、D两项与题目指向不符。

答案 A2解析李白诗句表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故A项入选。

题中事例强调物质的客观性,而并没有强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排除B项。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强调物质的可知性,而题中诗句强调物质的客观性,故排除C项。

题中设问要求唯物论,发展观是辩证法,故排除D项。

答案 A3解析宇宙中存在暗物质,而不存在上帝,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选D项。

选项A说的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必然性,不符合题意。

选项B、C两项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答案 D4解析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不是可控制的,故排除C项。

绝对零度是原子运动过程中保持自身性质的临界点,A、B两项不正确,舍去。

物体温度是由原子运动产生,原子运动停止,而温度不会再下降,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故选D项。

答案 D5解析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故③入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之间存在一种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人们可以通过对现在事物的分析找出过去发生事情留下的蛛丝马迹,④入选;①项不符合题意;②项表述过于绝对。

答案 B6解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强调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则强调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由此可见,本题中苏东坡的观点强调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中的观点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是错误的;C项中的观点反映的是事物是运动的。

答案 D7解析黑格尔以及柏格森的观点,看到了世界的运动,但并不认为是物质在运动,而是认为精神在运动,属于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故B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不能入选。

答案 B8解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种植沙柳资源林”,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③说法正确;农牧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践行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说法正确;材料体现了农牧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①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②说法错误。

答案 D9解析只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C项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均与题意不符。

答案 B10解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人们根据对客观物质条件的利用进行的创新,不是改造规律,是实践的产物。

所以本题选B项;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能改造;选项C说法错误,因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选项D说法错误,源泉应该是社会实践。

答案 B11解析题中强调眼嘴鼻大小组合方式位置的不同,变化出千姿百态的脸,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题中达·芬奇美丽公式,说明矛盾普遍性,而美丽公式蕴藏在每个特殊的脸中,说明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同时美丽公式说明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故②④入选。

整体功能只有在部分合理有序组成整体时才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绘画创作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故排除①③。

答案 B12解析桌子锯掉一足之前还可以忐忑左右的站立,可当它听从鼎的建议后,连忐忑左右都不可能了,可悲啊!启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②表述错误。

④表述不科学,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