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

合集下载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昭通人文邮编:650000区号:0870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人口467万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 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摘要:
1.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简介
2.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3.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4.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5.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简介】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昭通市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展开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具有昭通特色的革命文化。

这种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文献和遗址,是昭通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昭通地区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昭通地区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路线,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

这些历史事件为昭通红色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党组织的成立、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领导作用;二是革命斗争,包括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以及其他斗争形式;三是英烈事迹,包括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昭通籍烈士的事迹;四是红色遗址,包括革命活动旧址、烈士陵园等。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昭通市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红色文化也是昭通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昭通

昭通

金 江 魔 芋 片
地方特 产
碗 碗 红 糖 版 纳 地 毯
昭 通 酱
昭通苹果

云南引种最早、分布集中的西洋苹果品种树。蔷 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温带果树。金帅又名金冠, 原产美国。1910年首次由日本引入中国大连栽培。 1940年,昭通人吴敬漪从四川成都购150株,栽 于昭通洒渔乡。今昭通地区果技站仍保存当年栽 的正常结果树70余株。 该品种适宜较冷凉少雨 的地区栽培,以年均气温9℃-11℃、降水量700 毫米以下最适。果实9月上旬成熟。具有丰产稳 产特性。金帅果实平均重180克,长圆形。低海 拔地区栽培的果实扁圆形。果皮底色黄绿,成熟 后金黄色。肉质细,味偏甜,有芳香,宜鲜食, 易生果锈,贮藏后会发绵。
发现 国内 罕见 古象 化石
昭通大山包生态旅游区

简介 大山包生态旅游区位于云南小昭通市西部,距城区79公 里,海拔3100—314 0米,年平均气温6.2℃。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 颈鹤的越冬栖息地,已被国内外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家 所熟知。每到冬季,大批的科技工作者、摄影家背负行 囊,登上了大山包;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奇.阿奇波派 出的“滇东北黑颈鹤越冬考察队”也走进了大山包。 1990年1月5日,经昭通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昭通市大 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1994年3月31日经云南省人民 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晋 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月经国际《湿地公约》 批准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现有的30个国际 重要湿地之

一、历史悠久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 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 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 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 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 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 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 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 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 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 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 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公元 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 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 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 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 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 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 文化影响的地区。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

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文献材料摘要:一、云南昭通红色文化背景介绍1.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2.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二、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1.毛泽东与云南昭通2.周恩来与云南昭通3.朱德与云南昭通三、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重大事件1.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昭通2.抗日战争时期的云南昭通3.解放战争时期的云南昭通四、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红色文化遗址的保护2.红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3.红色旅游的发展五、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1.经济影响2.文化影响3.社会影响正文:云南昭通,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

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文化深深扎根,不仅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支柱,还对我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云南昭通红色文化背景介绍昭通地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地形复杂,历史上曾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

早在1927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昭通开展了革命活动,红色文化在这里逐渐发展壮大。

二、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作为我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云南昭通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红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为昭通的红色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三、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重大事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昭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红军长征经过昭通,抗日战争时期的昭通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昭通解放,都成为了昭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云南昭通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传承红色文化,昭通市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通过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传承给后人。

五、云南昭通红色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红色文化为昭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还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

红色文化成为了昭通人民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总结,云南昭通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昭通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昭通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昭通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昭通,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本文将分析昭通的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

昭通市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昭通地区出土了大量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证明该地区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谋人头盖骨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智人化石。

这表明昭通地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昭通是一个交通要塞和商贸中心。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连接滇中与川、滇与黔的重要交通枢纽,使得昭通成为西南地区物资和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

作为一座重要的商贸城市,昭通也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昭通市进行了积极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战略调整,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昭通市在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这些优势的发挥,为昭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节能减排。

与此同时,昭通积极推动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化制造业的转变,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昭通还依托丰富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未来,昭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昭通市将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昭通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市场需求也非常大,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昭通将进一步加强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昭通市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提升技术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未来,昭通的制造业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此外,昭通还将进一步挖掘历史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昭通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如元阳梯田、昭通古镇等,这些独特的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昭通将进一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昭通简介介绍

昭通简介介绍

农业产业特点
01
02
03
农业资源丰富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 源,特别是特色农产品, 如苹果、梨、花椒等。
农业产业化发展
昭通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 化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培 育,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
农业科技推广
昭通市加大农业科技推广 力度,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工业产业特点
能源和化工产业
昭通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是 连接川、黔、渝三省市的重要 交通枢纽。
昭通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等地的航线,方 便游客前往全国各大城市。
02
昭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昭通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 昭通市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北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 文化底蕴的城市。昭通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使 得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下面将详细介绍昭通 的文化与旅游资源。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煤炭、 磷矿等资源,能源和化工 产业发展迅速。
制造业发展
昭通市积极引进制造业企 业,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培育和引进
昭通市加大企业培育和引 进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 新和品牌建设。
服务业发展情况
旅游业发展
昭通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 大山包、扎西会址等景点,旅游
业发展迅速。
05
昭通的未来发展与机遇
昭通的未来发展与机遇
•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是 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 ”之称。昭通市是一个集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制药、 冶金等产业于一体的城市,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物流中心和 商贸中心。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昭通的特点与优势

昭通历史简介

昭通历史简介

霍承嗣墓壁画于1963年春在昭通县城西北后海子中寨发现。1965年冬拆迁至
县城原孔庙内,建室保护。从已有的实物资料看,晋代壁画墓,在云南是首次出土; 像这座具有确切纪年和地志的东晋壁画墓室,国内亦属少见。整个壁画,技巧虽然 不高,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却有多方面的价值。从绘画上看,作者注意经营位置, 墓主造型高大,而其他人物则有意缩小,主从关系鲜明;各种颜料的运用,且历千 余年而不退色,可见配料、着色上的水平。从军事上看,“夷汉部曲”的形象、铠 马、戈矛、弓箭的配备,均为珍贵的资料;从墓中人物所显示的等级、尊卑关系, 以及各种神话宗教图案的出现,可以窥见晋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若干侧面。
返回

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 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 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
豆 沙 关
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

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

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

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

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已

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 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
申”、“十月癸卯”、“十一月乙卯”等字,立
碑 碑时代,因缺年号,说法不—。据考证应为东汉
永寿三年(公元157年)所立,是我省现有的唯一的 一块汉代碑刻。
碑文记述汉代武阳令之子孟广宗(字孝琚)的 生平事迹,孟氏为著名“南中大姓”之一。中间 6行为四言铭辞,第12行为七言“乩曰”;末2行 为立碑者题记。碑文两侧有青龙、白虎形纹,下 有龟蛇纹(玄武),上段应为鸟形(朱雀),谓之 “四神”。此碑文辞典雅,书体方正平满,简朴 古茂,体势夸张,横排纵放,画像及书法都是东 汉时期盛行的风格。梁启超在题跋中说:“见此 碑可证汉隶今隶递嬗痕迹,皆与书学有关”,是 研究西南古代民族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65年云 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建筑研究————昭通古建筑研究[摘要]昭通的古建筑群在昭通的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建筑形式受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外来建筑群的影响,表现在建筑的西方化和建筑的考究,此外,昭通的地方建筑遗存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刻探究。

总之,昭通的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昭通历史文化昭通建筑建筑是生活的舞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平,那个时代的精神。

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式连接在建筑上。

昭通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以人为主,是沒有理论的人本建筑。

简言之,昭通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徵。

建筑应当反映生活,而生活是根植于文化的。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具有了“记忆中的活力”。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把文化融入建筑,使其和谐统一,建筑才能彰显其灵,突出其魂,经过时间的洗礼,烙上历史的印记,建筑见证历史,见证着社会的文明。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没有建筑文化就没有建筑。

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促动建筑业的发展,这是人们早已共识的基本原理。

但是,建筑是以文化为指导的,没有文化就没有建筑作品的产生,最原始的建筑是树巢和洞穴。

我们的祖先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筑巢、建洞穴的,而是在漫长的原始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猛兽和虫害,挡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来源,时势造英雄,地域产文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特殊的地域文化。

因此,民族风俗习惯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昭通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在千百年来,各族同胞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既有对自然的崇敬,又有人文的建筑。

同时,外来文化也经这一地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昭通古建筑雕刻艺术昭通有较为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与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黔文化的交融中,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论是音乐、文学,也不论是民俗、建筑、雕刻,无不闪射着浓郁的特点、鲜明的地方色彩。

昭通历史开发甚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便已是一个中原通往西南夷的重要门户,之后从明清至近代,昭通更是盛极一时。

据史书记载,昭通在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曾在税收上创造过全省之最。

在清末民初直至上世纪30年代,大量外省商家涌入昭通,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庙宇。

这些建筑物一般都配有石雕、砖雕,其风格一方面深深打上了各自省市的特色,一方面也吸收采纳了昭通地方艺术风格。

另外,昭通本地的财主们也纷纷建家族祠堂、建豪华民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李家祠堂和龙云家祠堂,这些建筑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经济的繁荣成就了昭通雕刻异彩纷呈、风格多样,艺术表现迥异的特点。

昭通2000多年的雕刻作品几乎囊括了雕刻中圆雕、透雕、浮雕、缕空等多种雕刻形式。

从现存出土文物来看,汉晋时期的砖雕、石雕多为浅浮雕。

艺术风格古朴、刀法遒劲,线条流畅生动,让人肃然起敬。

而汉砖上的浮雕则流畅、飘逸、生动,给人以可亲可近之感,而且刀法娴熟、练达,给人以艺术享受。

至于近代的石雕则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透雕、深浮雕、圆雕手法交会使用,雕刻手法复杂多变,雕刻风格或雍容华贵,或高雅脱俗,或秀丽清爽……总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异彩,美不胜收。

特别是龙家祠堂内那块闻名遐迩的九龙碑更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大有皇家园林雕塑的气派。

从内容表现上看,我市现存的雕刻中,其雕刻主题,视建筑物或其它载体的功能而定。

汉晋时的雕刻多为几何图案,也有不少车马砖,表现古代的交通工具。

精致的则有牧放畜牲的场景,上面的人物造像发结竖立,身披羊毛披毡,手挥牧鞭,再现了当时昭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

而用作祭祀、墓葬、石碑等严肃场合的雕刻内容,则为传统的龟蛇、花鸟、辟邪等,形象庄严,与中原的石雕极为相似。

近代雕刻取材就更为广泛,一般来说其内容多决定于建筑之功能用途。

如笔者小学时读书的今市实验小学内就有不少极为精美的石雕,作为栏杆装饰。

其内容有表现古代学子发奋读书的、有表现状元登科及第的、也有山水、花鸟画,与校园相当谐调。

而庙宇、会堂、祠堂内的雕刻则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演义小说。

如市区内江西庙中的雕刻就有取材于《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名著的作品,而在龙家祠堂、李家祠堂中则有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的作品,情节性十分强,而且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除上述内容外,昭通石雕中还有大量造型优美的松、竹、梅、兰、牡丹、菊花及山水画。

雕刻中的人物形象均采用写实主义手法表现,栩栩如生、造型准确、画面灵动。

而且人物一出现就是一群人,各具个性,一个与一个不同;动物形象无论是传说中的龙、凤还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走兽狮虎象或飞禽等均雕刻得活灵活现。

而花草虫鱼则多采用国画中的工笔手法,精雕细刻,一笔一画均一丝不苟,比如荷叶上的叶梗都能雕出来,看了之后不得不佩服古代石雕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与认真精神。

圆雕类型则多为猛狮形象较为传统,但不能忽视的是除庙宇、衙门外的猛狮外,还有许多建筑物中的附件,凡石头作原料的也是经过艺术处理雕成物形的,如柱础(支撑木柱子的石头)有的就被刻为南瓜形,盛开的荷花形,而一般殷实户住宅门前的石雕则多为云纹图形簇拥着的鼓形。

有不少人家门前还立石制坐墩,这种造型就更显多样化了。

昭通古建筑物上的雕刻艺术,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是一笔永远闪灼着夺目光彩的瑰宝。

今天,我们不仅要保护它,而且要深入研究它,让它成为我市悠久历史的形象标志!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

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

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

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

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

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明清风格。

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

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

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

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四、“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 .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

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

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

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

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