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38页PPT
课件2.3地域文化ppt

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 忆和传统文化,保护地域文化有助 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地域文化的保护提供 法律保障。
资金扶持与人才培养
加大对地域文化保护的资金扶持力度,培养 专业人才,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
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地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传统媒体传播
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等传统媒体传播地域文化,提 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网络传播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如 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进行 地域文化的传播,扩大受众范 围。
文化活动传播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节 、民俗活动、展览等,吸引游 客和观众参与,展示地域文化 的魅力。
文化交流活动
通过组织地域文化交流活 动,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域 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 跨文化交流能力。
高校科研
高校应加强对地域文化的 研究,为保护和传承地域 文化提供学术支持。
THANKS
[ 感谢观看 ]
CHAPTER 03
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地域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01
02
03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 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吸 引游客和投资,促进当地 经济的发展。
提升当地品牌形象
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成为地 区品牌的代表,提升地区 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地 区竞争力。
推动当地产业升级
地域文化可以与当地产业 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创 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 市场竞争力。
课件2.3地域文化
CONTENTS 目录
• 地域文化概述 • 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 • 地域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地域文化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说课(课堂PPT)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
通过课堂的随机性讨论、“热点”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潜能。
多媒体教学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 的教学模式,设计融知识、图片、视频一体化的电子课件,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视、听感性中明白、记忆,增强了教学的 生动性和直观性。
9
八、教材、教参
教材 自编教材《中国传统与 地域文化》,该书为高 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课 程教材。知识点清晰明 了,内容广泛,每一章 节前都有学习指导、内 容驱动,教学目的明确。 每一章节后有相关链接 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教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概论》由张 岱年、方克立主编,本 书作为高等学校人文素 质教育公共课教材,意 在给大学生们提供一个 了解祖国悠久、丰富文 化遗产的简明文本,使 之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 有所把握,并对中国文 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
儒家与儒家思想、 道家与道教文第化二、章 记谱法
佛教与佛教文第化三章 各种记号
中国古代经济第制四度章、节奏、节拍、音值组合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 中国传统文艺第五章 音程及其应用
第四章 中国传统物质文化
第五章 中国北方地域文化
中国古建筑文第化六、章 和弦及和弦的应用 中国传统衣饰第文七化章、调式、调性、大小调体系 中国饮食文化第八章 民族调式
素质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5
四、教学对象
管理工程系工程造价专业大一学生
6
五、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儒家与儒家思想、道家与道教文化 、佛教与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制度与行为文化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中国传统文艺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

昭通历史文化与昭通建筑研究————昭通古建筑研究[摘要]昭通的古建筑群在昭通的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的建筑形式受到全国各地甚至是外来建筑群的影响,表现在建筑的西方化和建筑的考究,此外,昭通的地方建筑遗存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刻探究。
总之,昭通的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昭通历史文化昭通建筑建筑是生活的舞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与科学水平,那个时代的精神。
人生离不开建筑,大部分具有精神价值的物品都以某种形式连接在建筑上。
昭通建筑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的建筑,以人为主,是沒有理论的人本建筑。
简言之,昭通文化在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纯朴的精神,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徵。
建筑应当反映生活,而生活是根植于文化的。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具有了“记忆中的活力”。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把文化融入建筑,使其和谐统一,建筑才能彰显其灵,突出其魂,经过时间的洗礼,烙上历史的印记,建筑见证历史,见证着社会的文明。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没有建筑文化就没有建筑。
建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促动建筑业的发展,这是人们早已共识的基本原理。
但是,建筑是以文化为指导的,没有文化就没有建筑作品的产生,最原始的建筑是树巢和洞穴。
我们的祖先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筑巢、建洞穴的,而是在漫长的原始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猛兽和虫害,挡风……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来源,时势造英雄,地域产文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特殊的地域文化。
因此,民族风俗习惯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昭通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在千百年来,各族同胞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既有对自然的崇敬,又有人文的建筑。
同时,外来文化也经这一地域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昭通古建筑雕刻艺术昭通有较为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与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黔文化的交融中,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讲解:XX
12
昭通人牙齿化石
昭通市甘河村白泥井的建初元年双耳铜洗
孟琴子母铜印
2021/3/10
讲解:XX
13
骑鹿铜佣
革命人物及遗迹
近现代以来,昭通人才荟萃,英雄辈出。这块神奇的
土地养育了一大批英才。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陆军总长、
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总长的张开儒;抗日名将、新
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大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国湖北省及满洲
2021/3/10
讲解:XX
9
202盐1/津3/1县0 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 讲解:XX
10
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汉孟孝琚碑
文物
全市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0件:
如昭通人牙齿化石;出土于
昭通市甘河村白泥井的建初
元年双耳铜洗;张希鲁先生
捐赠的建初八年双耳铜洗;
永建五年双辅首铜洗;孟琴
子母铜印;巫师陶俑等
等。 国家二级文物279件:
2021/3/10
讲解:XX
6
2021/3/10
讲解:XX
7
2021/3/10
讲解:XX
8
昭通开发甚早,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当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了居民点,他们曾创造了昭通 文化。在西汉时朱提郡的人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以后 各代均创造出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众 多历史名胜,均可作为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物古迹 国家级的2 处:盐津县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汉 孟孝琚碑。省级的8处:昭通实验中学内的东晋霍氏壁画墓;盐 津豆沙关五尺道;鲁甸县野石山的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鲁甸 县桃源乡的拖姑清真寺;彝良县阿都乡偏坡寨村境内的罗炳辉 故居;威信县境内水田寨村的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威信县 扎西镇老街,原江西会馆旧址;位于威信县东北40公里高田新 华汾山与罗汉山之间,海拔1880米的观斗山石雕群。县区级文 物保护遗址就不胜枚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盐津悬棺墓葬; 鲁甸县的江底三桥;威信县城南顺扎西河下5公里处的两合岩等 等。
云南昭通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分析

云南昭通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分析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集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民俗文化等众多文化要素为一体的文化载体。
民居是民众生活安定的物质基础保障,是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同时也折射出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统民居建筑承载着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追求和物质科技水平信息的符号。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传统民居一方面反映社会区域的生态环境、生存状况和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民居与乡村社会的结构、生活、功能密切相关。
昭通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云南民居建筑群里有一席之地。
[1]民居建筑是传统建筑内容之一,因它承载内容丰富,涉及地域性、民族性,故它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昭通是多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期与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黔文化交融,甚至外来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在历史长河洗礼中形成昭通自己的建筑文化。
昭通传统民居分为官式和民式两种。
官式的建筑有宫殿、官衙、寺庙、宅第、城门等,民式建筑有民居、祠堂、园林、会馆等。
昭通传统民居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到了清朝和民国时期还包容了外来文化,中西合璧,今天我们还能在尚存的民居建筑上找到相关痕迹。
历史上的昭通开发较早,秦汉时期开凿的五尺道是打开中国西南大门的重要通道,晚清和民国初期盛极一时,曾有小昆明之称,商贾云集。
这些商贾在昭通大兴土木,修建会馆、庙宇、居所,大量建筑群拔地而起,金碧辉煌,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如今的会馆大多已消失殆尽,现存的龙、卢两家私家祠堂和昭通城内零零星星余存的老建筑,如挑水巷的衡器度量厂,还是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年的风采。
昭通传统建筑民居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海拔为界划分的话,一类是高海拔1500-2000米地区,昭通市的政府所在地就属于这一区域,该区域传统民居多为木架结构和土坯结合;另一类是低海拔低于1000米地区,如盐津县城、水富县城、彝良县城的牛街古镇等,这一区域因自然环境气候炎热,湿度大,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架结构和木板墙,一些在距离江、河较近的低洼地方还有吊脚楼民居出现,这也是适应气候和环境变化而建的实用性住宅。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昭通人文邮编:650000区号:0870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人口467万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昭通介绍-昭通简介PPT(经典版)

3、旅游景点
拜佛伍家沟
伍家沟自然村隶属于巧家县白鹤滩镇复兴行政 村,属于山区。重游伍家沟,是带着伤痛完成 的。顽固的关节炎一直困扰着,对于爱好旅游 的我无异于鸟的翅膀受伤无法高翔。也许是有 缘,幸运的是去的时候快到谷底的寺庙才觉出 剧烈的疼痛。
3、旅游景点
大关黄连河景区
黄连河位于(云南省)大关县东南侧,距县城5.5 公里。沿途山花烂漫,幽谷纵横,清泉奔涌, 彩虹飞旋。总游览面积42平方公里,属国家 4A级风景名胜区,拥有大小瀑布47个,落差 较大的就有14个。最著名的情郎瀑布落差高达 142米。加上神秘莫测的白象洞,令人心旷神 怡的水帘长廊和使人惬意的大滑板,堪称“黄 连河百景”。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西部大峡谷温泉旅游区
距宜宾市区32公里、云南水富县4公里。由宜 宾市到大峡谷车程仅一小时。大峡谷是一个 “山青”、“峡急”、“水险”的金沙江河谷,在风 景如画的大峡谷下2380米的深处蕴藏着一股奇 泉,在1978年被云南省勘探队打井发现。 经国家级专家鉴定,水温85度,水压高,流量 大,日涌水量达8000余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雍正准奏,将其划归云南, 并改名为昭通。
昭通
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 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 源地之一,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 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 走廊。
牛蒸蒸
在昭通还有这么一道美食叫做牛蒸蒸。很多人 看到名字就纳闷了,什么是牛蒸蒸,其实它就 是粉蒸肉。这道粉蒸肉是用牛肉制作的,拌上 蒸肉粉和所需的佐料放入蒸笼中蒸制而成,当 你到昭通,点上一份牛蒸蒸吃到嘴里真的特别 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