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理论论文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论文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从人文角度感受生态学,改变生态学只是一门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
介绍了生态学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分析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和生态的无法割舍的关系、阐述了“关系”是文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共同点。
对我们应执什么样的生态理念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生活中受用的适者生存法则、共生法则、食物链法则、生态位法则、边缘效应法则以及中度干扰法则。
本文全面总结了地域环境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而阐明身土不二的生态哲理。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分析了纬度、温度、土壤及降雨对都城的建址、战乱的频发、女人当政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兴衰起伏的深刻影响。
总结了我国“东酸西辣、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以及降雨对饮食的影响。
从生态对文字的影响和语言的地域特色两方面阐释了生态与语言的关系、比较南北地域文化及沿海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的关系。
1. 纬度及温度对文明的影响从国都的地址选择、几大文明的地理分布剖析了纬度与人类文明分布的关系、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冷季与战争的时间表讲述了人类战争的生态渊源,通过分析高纬度国家的政权特点展示了纬度对女权的影响、还列举了文化中的物候趣事。
2. 土壤及水资源对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常说的“身土不二”有何生态学哲理和内涵,土壤如何决定几千年来国运的起伏、降雨如何插手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兴衰。
学完这一节、以上疑问会一一揭晓。
3. 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民以食为天、食因地而异。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结构。
而不同的饮食结构决定了人类不同的体质。
进一步揭开“东酸西辣、南甜北咸”、沿海和内陆饮食文化如何受地域影响的生态谜底。
4. 生态对语言的影响剖析汉字和语言,“活”蕴含了什么生态智慧,“王”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希腊字母A与Ω启示怎样的生死轮回生态观。
“Yakamoz”和“呼玛”具有怎样的生态美,东北人为何常用舌根发音。
将从生态对文字的影响和语言的地域特色两方面为您推开生态与与语言关系的大门。
5. 地域文化通过比较央视的“大裤衩”和广视的“小蛮腰”、吼秦腔和苏州弹唱、海派旗袍和京派旗袍的特色。
人与自然哲学论文范文3篇

⼈与⾃然哲学论⽂范⽂3篇中国⽣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
⼈与⾃然的关系延伸进⼊伦理学研究领域,⽣态哲学就从环境伦理学发展起来。
在思考⾃然界的价值以及⼈类与⾃然界的关系等问题时,引发了环境伦理中“⼈类中⼼主义”和“⾮⼈类中⼼主义”的争论。
⾃然价值、⾃然权利问题是环境伦理学的⼀个焦点。
⽣态⾃然观是从分析科学技术所产⽣的问题以及技术异化开始的,把⾃然观和价值观联系到⼀起是⽣态哲学的整体思想决定的。
中国的⽣态哲学研究哲学历史思维中的⽣态思想进程,⼜从哲学的内在逻辑中解读⽣态哲学的必然。
中国学者明确指出,⽣态哲学就是哲学本⾝,是今天的时代哲学,它要有⽣态本体论、⽣态认识论以及⽣态伦理学。
可持续发展理论、后现代的思想、过程哲学、托马斯·柏励的“⽣态纪”思想都是中国学者所研究的。
关键词:⽣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然价值;过程哲学;⽣态纪中国的⽣态哲学从环境伦理学研究开始。
环境伦理学概念⾸次出现在1980年《现代⽣态学中的⽅法论问题》译⽂中。
2 译者余谋昌作为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创者之⼀,于1991年6⽉出版《⽣态哲学》⼀书,提出了⽣态哲学的理念,填补了我国⽣态哲学研究的空⽩。
⽣态哲学作为⼀种新的哲学转向,让⼈类重新思考如何看待⾃然、如何⾏动。
中国的⽣态哲学历经⼏⼗年的发展正在⾛向成熟。
它从⽣态伦理学的发展阶段展开,历经⾃然观⼊⼿的⾃然哲学研究以及对技术异化的批判、在⼈类思维的历史进程中的⽣态思想研究,直⾄今天⽣态哲学正在⾛向全⾯发展。
⼀、⽣态伦理发展阶段西⽅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结束后,⼀些学者很快从“”中⾛出来,此时,中国的⽣态哲学研究也开始从环境伦理学涉及。
在研究过程中它把握了西⽅环境伦理学理论及思想,阐释了⽣态伦理内涵,也形成了富有特⾊的研究基础,产⽣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形成了中国环境伦理学重要的认识内容。
中国的⽣态哲学与⾃然辩证法有着深刻的渊源,或者说中国的⽣态哲学就是从⾃然辩证法中发展出来的,⼈与⾃然的关系、⾃然观就是它的根。
鱼类生态学期末论文--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概述

影响鱼类的生长的因素概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系2010级3班学号:222010602043080孟子豪前言鱼类的生长是受内在的遗传基础和外在的生活条件所制约的[1]。
内在的遗传基础是生长发育的一个前提,而外在的生活条件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所以我们该如何协调诸多因素,为鱼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呢?在这些因素里面我们又该如何把握呢?正文生长的体内基本因子是物质代谢中的蛋白质代谢,而这个基本引自收到体内很多其他因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能量的促进作用、酶的作用、物质的转化、细胞的分裂和衰老、细胞和糖核酸的影响、各器官系统的相关活动、以及性产物对他的抑制、神经体液调节、阶段发育和衰老等方面[2],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主要就鱼类的内分泌活动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做详细概述。
鱼类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包括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岛、性腺等一些组织,他们分布于鱼体的全身的各个固定的位置,有的功能单一,有的与其他腺体有密切的联系。
在这些内分泌器官中鱼类的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及器官的形成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此外甲状腺与性成熟和呼吸代谢也有很大的关系[3]。
鱼类生长不仅受到内在因子的影响,外界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在这些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与鱼类直接接触的水环境因子。
水体是鱼类生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
俗话说“鱼水深情”,就如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4]。
饵料食物的供应可能是影响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只要食物的数量充足,质量合适,在可以生存的理化环境条件下,鱼是可以达到最大的生长。
不同饵料对象的数量、质量和个体的大小也影响鱼类的生长,热量大的饵料能保证预提较快的生长。
物理因子水温水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其生长、发育、繁殖都受到水温的影响,温度能改变代谢过程的速度,鱼是变温动物,它的代谢强度在适宜温度范围内,一般是与温度成正比的关系[5]。
养殖对象的不同对水温也有差异,一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18℃~26℃,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
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

论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系统的辩证的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而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实践行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
“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
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深生态学

深生态学:一种新环境价值理念论文“深生态学”(Deep Ecology)是由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纳斯(Arne Naess)创立的现代环境伦理学新理论,它是当代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生态哲学。
深生态学是要突破浅生态学(Shallow Ecology)的认识局限,对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事务提出深层的问题并寻求深层的答案。
今天.深生态学不仅是西方众多环境伦理学思潮中一种最令人瞩目的新思想,而且已成为当代西方环境运动中起先导作用的环境价值理念。
一、深生态学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深生态学是现代西方环境运动的产物。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一方面,西方环境运动风起云涌,1970年,欧美开展了第一个“地球日”活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西方国家的各种环境法规的制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性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西方社会的资源浪费、环境退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的生态恶化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这促使西方环境主义者、哲学家、生态学家对环境问题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并引导西方环境运动趋向更为成熟的阶段。
从70年代起,西方的环境运动的目标,逐步从具体的环境保护,转向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的因素。
深生态学正是在这一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转折点上产生的。
深生态学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发展背景。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大致可分为肯定人类的价值高于自然的价值、部分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的现代“人类中心论”,和充分肯定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价值平等的“非人类中心论”(Anti-Anthropocentric)。
后者包括“生物中心论”(Biocentrism)和“生态中心论”(Ecocentrism)。
深生态学继承和发展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的一些重要思想,又借鉴现代人类中心论的一些观念,成为独树一帜的前卫派环境伦理思想。
法国哲学家阿尔伯特·施韦兹(Albert Schwei tzer)是“生物中心论”伦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自然界每一个有生命的或者具有潜在生命的物体具有某种神圣的或内在价值、并且应当受到尊重。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其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二、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生态学的初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系统生态学,再到如今的现代生态学,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本小节通过概述生态学发展的历程,回顾生态学的演进过程。
三、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框架,并在实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对这些核心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将综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2. 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在新环境中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本节将综述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3. 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节将综述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进展,并探讨生态系统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
五、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生态学研究依赖于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分子生态学等。
本节将综述这些方法和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生态学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研究热点以及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
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
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以致威胁到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生态建设“这一词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
一、生态工业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世界生态工业园典范全球产业生态学者最常引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原型典范,是位于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的发展案例。
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行了30多年。
它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处,全市人口仅一万九千人。
在那里一群公司使用彼此废弃物作为对于本身制造所需原辅材料。
该地区的产业共生关系演变过程,是一种自发、缓慢演化而成的。
而这些企业之间以及与社区间的物质与能源交换网络,已沿着距哥本哈根西边75英哩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小型产业共生网络。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工业。
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给居民供热,给大棚供应中低温循环热水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流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
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等。
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既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全球变暖摘要:本文主要谈到了全球变暖的现状,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它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并针对减缓全球变暖问题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影响;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不仅发生了局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全球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进行展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而这正是我们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变暖的部分现状如下:一、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二、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0.75℃。
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
三、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
四、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五、最近12年中有11年被列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之中。
六、近50年平均线性增暖速率(每10年0.13℃)几乎是近100年的两倍,相对于1850-1899年,2001-2005年总的温度增加为0.76℃。
七、南北半球的山地冰川和积雪总体上都已退缩,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退缩已对1993~2003年间的海平面上升贡献了0.41(0.06至0.76)毫米/年。
八、在1961~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平均速率为1.8 毫米/年。
还有一些现状是我们平时就能接触到的,比如: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等。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一、乱砍滥伐因素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锐减,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不仅如此,根据有关实验表明,森林面积越少,就越影响降雨量,土壤湿度也严重降低,导致气温升高。
二、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因素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气中有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臭氧、一氧化二碳和最近才有的CFC。
除了CFC之外,所有的这些气体在自然界都有存在,但是人类的活动使得它们的浓度增加,这种增加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这是一种认为的潜在的危险。
自从二百多年前工业革命的到来,某些气体的浓度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氮氧化物增加了百分之十五、二氧化碳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甲烷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五十。
令气候变暖的因素有一半以上是由二氧化碳造成的,每年燃烧产生并释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有二百四十一顿。
科学家们已对温室气体开始改变世界气候以及开始增加地表温度这个事实达成了共识。
他们认为到2020年,世界平均温度将会比今天增加1.3摄氏度,到2070年温度还会增加3度。
三、人口因素人口的急剧增多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世界人口每年增加六百多万,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其次,人口增加给自然资源增加了巨大压力,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就会出现乱砍滥伐的结果,严重影响生态平衡。
四、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五、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六、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
七、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八、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以下两点的自然因素造成全球变暖。
一、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二、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
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变暖的后果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同时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一、冰川消退的影响冰川,特别是极地大范围冰盖能大量反射太阳光,从而有助于人类居住的地球保持温度不至于升高。
然而,当冰川融化后暴露的陆地和水面就会吸收太阳热量,从而导致冰体融化更多,由此连锁反应势必加速地面增温过程,又有助于气候变暖。
而北极地区冰体过度融化后较冷冰水却会对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地区产生冷却效应,冰水流入北大西洋,又可能会使那里的大洋环流模式遭到破坏,反过来又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
冰川消融更会给局部地区带来灾害。
如喜马拉雅山冰川如此融化,在5到10年内,会使尼泊尔、不丹境内近50个冰川湖决堤而引发洪水泛滥;夏季冰川快速消融也会引发印度境内印度河、恒河水位上涨而造成洪灾。
相反,随着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融水为水源的地区将会严重缺水,如秘鲁、印度北部就因冰川的加速消融而面临着缺水危机。
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气温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
海平面上升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水质恶化,使生态环境和资源也遭到破坏。
海平面上升后海水将循河流入侵到内陆,是河口段水质以及地下水变咸,影响城市乡村等居民饮水以及工业用水,加剧该地区的水资源压力。
同时咸水入侵到地下水后会使沿海建筑物的地基变软,咸水也会加剧对地基的腐蚀作用,严重的可能会酿成地质灾害。
另外,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区带来的灾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突出的是:淹没土地,侵蚀海岸。
而沿海地区是世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这里。
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1m以上,一些世界级大城市如威尼斯、纽约、伦敦、上海等将面临被淹没的灾难。
而一些人口集中的河口三角洲地区更是最大的受害者。
估算表明海平面上升1m,中国沿海将有12万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没,7000万人需要内迁。
此外,海平面上升后海洋的动力作用会加强,使得海岸侵蚀加剧,特别是砂质海岸受害更大。
国外有资料表明,我国70%的砂质海岸被侵蚀后退。
据了解,现在上海、海南等地的岸滩受侵蚀很严重。
三、荒漠化的影响荒漠化所带来的主要威胁包括:土地缺少植被覆盖将直接导致土地退化,打破该地区的水资源平衡,从而严重威胁到在这片土地上赖以生存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人类不能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现状合理使用土地,特别是在土地濒临沙漠化和半沙漠化地区。
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农业还依赖犁田撒种、靠天下雨的处境,因此强烈的风吹日晒和洪水泛滥造成土地表层土壤的干裂贫瘠和水土流失。
四、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
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
说得具体一点,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3度,地球上现有动、植物的生存、繁育,物种间的互为依存、制约的平衡关系将会被打破;某些动植物会消失,整体的自然环境将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无疑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五、对农业的影响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生态变化,会导致植物生态位变化,这使得一些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规律因为变暖周期太短,植物跟不上进化,导致一些植物无法适应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而面临大面积死亡。
同时,动物的生态位也在发生变化。
跟植物息息相关的昆虫,如果生态为发生变化,就意味着许多依赖昆虫而生长等农作物将会受到影响,例如果树的授粉。
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零度等温线发生升高,害虫和病毒的数量将会升高,这将会严重破坏职务的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
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六、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当有人问起全球变暖给你带来什么影响时,或许你想到的仅仅是夏季更加炎热会导致更多人中暑。
极端高温将成为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
然而,美国公共卫生专家指出,虽然随着气温升高,炎热引起的人类疾病和死亡数量的确会增加,但是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却远远超出这些。
全球变暖会导致空气和水源污浊,引起更多同洪水相关的意外事故,威胁人类食物供应,造成数以百万计的环境难民,给具有净化空气和水作用的许多生态系统带来压力,甚至致使生态系统崩溃。
七、对气候的影响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各国联手,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相关条款,提高能源能效,开发新能源,节能减排。
主要的应对措施有:一、鼓励使用太阳能,使得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二、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
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是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三、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於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
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