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论文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 论文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论文从人文角度感受生态学,改变生态学只是一门自然科学的传统观念。
介绍了生态学的定义及历史沿革。
分析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和生态的无法割舍的关系、阐述了“关系”是文化和生态学研究的共同点。
对我们应执什么样的生态理念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生活中受用的适者生存法则、共生法则、食物链法则、生态位法则、边缘效应法则以及中度干扰法则。
本文全面总结了地域环境对人类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而阐明身土不二的生态哲理。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分析了纬度、温度、土壤及降雨对都城的建址、战乱的频发、女人当政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兴衰起伏的深刻影响。
总结了我国“东酸西辣、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以及降雨对饮食的影响。
从生态对文字的影响和语言的地域特色两方面阐释了生态与语言的关系、比较南北地域文化及沿海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的关系。
1. 纬度及温度对文明的影响从国都的地址选择、几大文明的地理分布剖析了纬度与人类文明分布的关系、通过比较历史上的冷季与战争的时间表讲述了人类战争的生态渊源,通过分析高纬度国家的政权特点展示了纬度对女权的影响、还列举了文化中的物候趣事。
2. 土壤及水资源对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常说的“身土不二”有何生态学哲理和内涵,土壤如何决定几千年来国运的起伏、降雨如何插手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的兴衰。
学完这一节、以上疑问会一一揭晓。
3. 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民以食为天、食因地而异。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饮食结构。
而不同的饮食结构决定了人类不同的体质。
进一步揭开“东酸西辣、南甜北咸”、沿海和内陆饮食文化如何受地域影响的生态谜底。
4. 生态对语言的影响剖析汉字和语言,“活”蕴含了什么生态智慧,“王”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生态理念、希腊字母A与Ω启示怎样的生死轮回生态观。
“Yakamoz”和“呼玛”具有怎样的生态美,东北人为何常用舌根发音。
将从生态对文字的影响和语言的地域特色两方面为您推开生态与与语言关系的大门。
5. 地域文化通过比较央视的“大裤衩”和广视的“小蛮腰”、吼秦腔和苏州弹唱、海派旗袍和京派旗袍的特色。
恢复生态学课程论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 恢复生态学论文题目: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学生姓名: 胡俊逸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 生态学班级: 12级生态学(一)班学号: 20120363 指导老师: 黄志宏2015年1月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2级生态学(一)班胡俊逸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湖泊的湖滨带受人类干扰而严重退化, 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是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综述生态恢复和重建目标、内容及技术方法, 提出了要在研究尺度的确定、加强定量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及湖滨带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上对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湖滨带生态恢复与重建退化生态系统引言湖滨带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 是湖泊天然的保护屏障, 是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价标志。
因此, 如何更好地发挥湖滨带的功能使其为人类服务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关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国家, 长期以来一些人为活动给湖泊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不仅使河湖内的水质及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污染和损害, 也使其周边的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不断增强, 湖泊生态系统特别是湖滨带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退化湖滨带往往造成植被破坏, 生物多样性下降, 湖岸遭受侵蚀, 景观美学价值降低, 水质恶化, 洪涝灾害频繁, 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 与湖泊生态修复、湿地恢复密切相关的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已成为当今恢复生态学和流域生态学[ 2]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1、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原因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针对退化的湖滨带生态系统进行的, 因而取决于湖滨带生态特征的变化, 即湖滨带生态过程及功能的削弱或失衡. 气候变化、植被演替、生物入侵、沉积作用、湖泊水质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湖滨滩地或湿地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 以上的变化原因有自然变化如气候变化、植被演替、生物入侵、沉积作用等, 但其变化过程相当缓慢.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类活动对湖滨带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广泛, 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设施、水质污染、围网养殖以及旅游业的过度发展, 使得我国绝大多数的湖滨湿地长期处于衰退过程中甚至受到严重的生态破坏. 因此, 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逆向演替.2、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对于某一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主要可以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其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二、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生态学的初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系统生态学,再到如今的现代生态学,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本小节通过概述生态学发展的历程,回顾生态学的演进过程。
三、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框架,并在实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对这些核心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将综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2. 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在新环境中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本节将综述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3. 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节将综述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进展,并探讨生态系统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
五、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生态学研究依赖于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分子生态学等。
本节将综述这些方法和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生态学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研究热点以及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生态学还原论分类及内涵研究【论文】

生态学还原论分类及内涵研究一、生态学认识论层面的还原论认识论还原和本体论还原不同,本体论还原重点关注还原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但认识论还原论关注如何实现还原的问题。
一般科学哲学中,认识论还原论包含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研究主题。
从还原论的发展来看,对术语还原和理论还原两大主题的研究一直呈交织状态。
逻辑经验主义后期,物理主义所主张的学科还原是以语言的还原为基础。
1958年,奥本海姆和普特南提出的“微向还原”虽然主要是指学科的还原,但其中较大篇幅提到了术语间的沟通。
1961年内格尔的“桥接原理”主要是指理论的还原,尽管其只是指涉了术语之间的连接,但这种连接和术语还原也并非没有关联。
内格尔关于这种连接是如何实现的,给出了三种可能:1.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对于这一逻辑关联内格尔表述为“可能是通过同义性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2.两者之间是约定关系,即协调定义,但理论词项之间没有必然的意义关联;3.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实的,即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逻辑分析得出,而只能通过经验证据来支持。
其中,通过“可能的同义性或某种单向衍推分析”是对术语间逻辑关联的要求,通过这种逻辑关联起来的术语可以视为是实现了术语间的还原。
由此可见,该阶段学科或理论还原的研究中术语的研究占了较大比重。
这种不同理论或学科的术语之间的连接成为术语还原的前提。
1966年,亨普尔对术语还原进行了单独的研究。
他认为术语间的还原是通过“描述性定义”实现的,即不要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一定具有相同的内涵,而只要求两者具有相同的外延或应用范围。
例如,用“无毛的两足动物”来定义“人”,两者指称相同,含义可以不同。
另外,他认为这种两个术语间的协调定义是通过科学发现而实现的。
这种通过协调定义而实现的术语还原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种协调定义的前提是理论术语具有一定的指称,或者说具有一定的实在论地位,否则便无法实现指称一致的还原。
但是目前对理论术语的实在性尚存在颇多争议,简单通过协调定义的方式实现术语的还原也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可能。
《环境生物学》论文 -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

环境生态学的进展与展望摘要:通过简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关注。
本文对现阶段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现在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环境生态学研究方向。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生物净化保护生态学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1]。
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口的增加使得人类的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继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依赖环境到利用环境,再到改造环境,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环境问题分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人类向自然环境过度排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物质污染等,另一类是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而引起的生态破坏,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缺乏等。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社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时,人类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暂时的,并没有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和正常功能,因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不严重,没有危害到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阶段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
例如18世纪后半叶开始,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废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环境污染,但当时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高度注意和重视。
19世纪30年代以后,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这个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生态破坏,原因是大规模的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和恢复能力。
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生态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逐渐严重,以致威胁到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生态建设“这一词眼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生态城市建设如今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
一、生态工业生态工业(ecological industry)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
世界生态工业园典范全球产业生态学者最常引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原型典范,是位于丹麦卡伦堡(Kalundborg)的发展案例。
它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已经稳定运行了30多年。
它位于哥本哈根市以西100公里处,全市人口仅一万九千人。
在那里一群公司使用彼此废弃物作为对于本身制造所需原辅材料。
该地区的产业共生关系演变过程,是一种自发、缓慢演化而成的。
而这些企业之间以及与社区间的物质与能源交换网络,已沿着距哥本哈根西边75英哩处海岸地区发展成为一小型产业共生网络。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工业。
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给居民供热,给大棚供应中低温循环热水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流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
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等。
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纸浆—造纸”、”肥料—水泥”和“炼钢—肥料—水泥”等工业联合体,既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求生态学的论文综述,范文

求生态学的论文综述,范文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功能的影响(主要对中国的影响)姓名:罗深学号:291305116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级:2009级一引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最近几年,海啸,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在不断的发生。
最近几周中国一些大的城市也遭受了洪涝灾害,而前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正经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这种极端的气候对大到人类的生存化境小到人民的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的由来则正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同样对陆地水循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对气候变化对陆地水循环产生的影响做简单叙述。
二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调节陆地水分循环功能的影响(一)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1]。
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lobalWarming)、酸雨(Acid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Depletion),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本文所说的气候变化默认为全球气候变暖。
过去100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出现,但总体上上升了0.5-0.6℃。
北半球地面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在0.6-1.4℃,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加大:北纬0°-30°N纬度约上升0.4°,30°-60°N纬度约上升1℃,60°-90°约上升2℃[2]。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主要来自大气环流变化引起的降水时空分布、强度和总量的变化、雨带的迁移以及气温、空气湿度、风速的变化等.间接的影响主要来自陆面过程,土地利用、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及界面水汽交换乃至土壤水热特性的变化.这些下垫面因素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同时又对气候系统有着反馈作用.因此气候变化引起了不同时空尺度的降水、土壤水、蒸发、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变化.水循环陆地分支由降水、出入本区的径流、蒸发及土壤水含量的变化组成。
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学和化学,生态学被看作是系统性的科学,所以普遍认为生态学是反还原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一《园林生态学教学改革方法》摘要受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存着很多弊端,阻碍了教学进步,急需改革。
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包括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课的增加,以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园林生态学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因实用性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而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室内装潢等行业备受重视,这就对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的缺陷,应进行改革,掌握多种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1]。
1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1.1理念更新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突显其主体性。
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主动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
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
其次,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实践。
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传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1.2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首先,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领域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上,必须结合专业设计,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专题课程论文题目桉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老师:二〇一六年一月摘要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三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
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桉树、生态环境效应、生态适应性一、引言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
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
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
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
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
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1]。
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到2012年,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
有药用、经济等多种价值。
20世纪50-60年代,广东雷州半岛开始种植桉树人工林;20世纪80年代筛选了一些优良品种,开展了山地造林;20世纪90年代解决了无性系繁育技术,桉树得到迅速发展[2]。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17个省(区)种植桉树,总面积约300万hm2,桉树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具活力的树种,也是广西省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木材需求十分旺盛、林业特产税的取消以及农业税的逐步减少等因素促进了桉树的迅速发展。
桉树大面积种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木材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引起了一些争论。
本文就此做了一些初步的讨论。
二、桉树人工林水分问题桉树是一个速生树种,在枯枝落叶不被冲刷和无人扫除情况下,大量的枯枝落叶不断积累和旷化,各种动物、昆虫、细菌生长,能使土壤的养分显著的提高。
桉树林对改变干旱有一定作用。
桉树是常绿树种,林地受大量枝叶覆盖,而且林下植物较多,常见芭芒、铁芒箕、海金沙等,总覆盖度0.18左右。
阳光很少直射热减少,林中温度降低,林地蒸发量减少而湿度增加。
据石岭林场调查,8年生的窿缘桉,主根深达9米多,树根直生到地下水层,吸取地下水,通过树叶蒸腾向空间散发水分。
同时桉树根系发达,伸延广。
凋落物多,可防止林地冲刷。
每逢下雨,枯枝落叶层大量吸水,雨水沿着根和土壤空隙渗入深层,增加土壤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3]。
据巴西科学资料表明:桉树、松树和天然草本植物中的土壤湿度状况,都没有显示出有任何重大的变异。
曾于1974年,在干旱期5至9月测定桉树、松树人工林和天然草本植被土壤水分蒸腾量的数值分别为:206.3、211.5和195.9mm,表明土壤湿度并没有由于种植桉树或松树而受到不利的影响。
桉树生长迅速,光合作用率高,蒸腾量大,据材料表明,一棵树在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森林上空和附近的空气湿度比无林区高15%-25%,而温度却低5℃~8℃。
森林本身能够形成一个小环境水的循环,使蒸气补充大气湿度,凝结成云块,产生阴雨。
以上说明桉树林可以改善林地与林中空间的干旱状况[4]。
桉树林区降雨量的变化,东门林场地处左江河谷,是广西有名的高温干旱地区之一。
过去由于地形和森林少等原因,历史上降雨量较少,60年代中起,附近群众和几个国营林场,大造桉树林,现有以桉树为主的森林2.6万公顷。
1970年后,桉树普遍长大成林。
森林多了,覆盖面积扩大。
林木长大过程中,不断的、大量的蒸腾水分,形成了森林环境小气候,增加降雨量。
据该场桉树林区中心的东门和罗白两个水文观测站的现存历史资料,东门站1969年前4年平均降雨量为1060.2mm,1970年至1979年,大面积桉树林长大成林后,年平均降雨量为1303.8mm。
形成森林小气候的后11年比前4年,每年平均增加降雨量206.5mm,对改善当地高温干旱气候起了很大作用。
在世界降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澳大利亚,这片国土只要有多年生植物分布就有桉树的生长,它并没有因为到处是桉树而致河流干涸,也并没有因罚到处是桉树而出现地层裂缝的迹象。
更未发现桉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巴西人工林总面积600万公顷,其中桉树就达500万分顷,是世界桉树的生产大国,由于林地养分的合理管理,林地不仅不退化,而且越来越肥沃,产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良好。
余雪标等研究认为在一定地区,雨量可能是一个关键因子,在雨量极丰富地区,土壤水分过度消耗问题是不存在的[5]。
三、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评价在澳洲大陆,桉树天然林在长期的自然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森林及其森林生物的特有的生境,如以桉树为优势的森林物种群落,以袋鼠为优势的哺乳动物群落,以鹦鹉类为优势的鸟类群落、以金龟子为优势的昆虫群落和为数很大的真菌与桉树根系共生(或伴生)为优势的微生物群落。
由于大洋洲与亚、欧、美大陆的隔绝,没有在演化的过程中形成过渡带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使得桉树林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其独特的类型。
应该说,桉树天然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是极其丰富的,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地方,还有经柏木属(Cupressaceae cupressu)、白千层属(Myrtaceae melaleucu)和相思属(Acacia)为优势的植物群落[6]。
桉树作为一个外来树种,不可能在100年内在引种地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生境,与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优势群落形成的较为完善生态系统比较,肯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应该肯定的是,桉树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是向好的方面发展。
欧阳权等(1989)年报道,东门林场桉树人工林林下主要植被由原来的桃金娘、香茅、纤毛鸭嘴草、余甘果、野古草等干旱群落转变为铁芒箕、鸟毛蕨、香茅、芭芒、海金沙半干旱、较湿润群落。
林内山雀、杜鹃、红毛鸡、鹊鸪、灰毛鹤、猫头鹤及黄京、穿山甲、野猩、山兔、箭猪以及林地的蚯蚓等鸟兽虫增多。
麦昌金等(1989)东门桉树造林前后的植被变化,认为造林后半干旱植被种类增加,干旱植物减少,覆盖度增加[7]。
四、桉树人工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4.1桉树人工林的社会效益分析(1)增加社会就业,包括造林、营林、木桨工业、纤维板工业等。
桉树的大面积种植,增加了就业机会,出现了新的营林组织和相应的林产工业,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桉树的短轮伐期所带来的就业机会远比长轮伐期树种多。
平均每公顷桉树人工林可产生直接就业机会4人[8]。
(2)为社会创造财富。
桉树人工林提供大量木材用于造纸、纤维板工业、通讯事业、房屋建筑、家具制造、铁路交通、采矿业等;提供薪材、非木质林产品(桉叶油、蜜源植物)等。
桉树还广泛用于行道树和园林绿化,是较好的景观树种。
1997年巴西林业的税收达40亿美元,林业的国内生产值达402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
(3)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进步。
4.2桉树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分析桉树速生、轮伐期短、干形好,其木材和非木材产品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桉树人工林的经济效益总的说来是林业产业中的娇娇者,因此,华南地区很多外商和国内私企纷纷投资营造桉树人工林,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较好的利润。
以湛江地区为例,投资桉树造林,每年可获利润2250~3000元/hm2左右。
但也有的地方,如福建省,前几年,由于当地林业税费太高,出现了桉树人工林利润为负数的情况,因而大大地影响了造林的积极性[9]。
4.3桉树人工林的环境效益分析应该肯定,人工林是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的,如在退化地上营造人工林,可帮助恢复植被,使生物多样性得到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生物量增多,并使造林地区的小气候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变好[10]。
例如,解放初期的雷州半岛,植被稀少,台风为患,连年旱灾,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很差,1954年,成立广东省粤西林场(即现在的雷州林业局)后,在恶劣的环境下引种桉树,在湛江地区所辖的5县市内办起了10个林场,至90年代初,共营造5.4万hm2人工林,其中桉树占80%。
在雷州林业局的示范和推动下,现在雷州半岛几乎所有低丘平原、沿海台地及铁路公路干线两旁,都广泛栽植桉树。
雷州半岛人工林已达到18.6万hm2,加上其他针阔叶林树种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达到27.48%,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雨量显著增加,蒸发量明显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台风危害有所减弱。
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湛江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现在湛江已成为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11]。
人工林的环境效益还表现在:可在自然保护区之间形成生物走廊,控制水土流失,组成防风、防沙暴的防护林,在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降低水位等。
当然,桉树人工林如果经营不当,会带来一些生态问题,如消耗养分、水分量大;比其他植物竞争力强;有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危险;枯枝落叶分解差;生物多样性不良等[12]。
五、结果讨论通常见到的桉树林下层光裸的现象由人为干扰所造成。
人为不断地刮走枯枝落叶,直接阻碍了土壤肥力的积累提高和土壤微生物的发展,进而植被结构(包括空间结构、物种结构和群落组成结构)的发展和动能水平上生物量的积累与生产力的提高,这是人类活动不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所造成的后果。
所谓克生现象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实际上应该是水分和养分竞争引起的,而不是桉树的某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
另一方面,在雨量多的地区或经营好的桉树人工林林地,其林下植物种类极为丰富,也有多种动物栖居,这在很多地方的桉树林中均可见到。
在认识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效益时,有人认为桉树人工林“耗水耗肥”,桉树林下不长草(即植物很少),甚至认为“破坏了生态平衡”。
曾觉民的调查数据与分析说明这些认识的片面性。
同时认为:调查和评价桉树人工林应从森林群落的系统观念出发,不应见树不见林。
树与林是既相关,又有差别的内容。
因此,不可作表象议论,而要用森林群落系统观念深入到包括引种、造林、管护等多个生产环节中去考查。
参考文献[1] 张水花,胡宇萍,朱英娟,莫晓勇. 桉树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作用及影响研究——以互联网调研为依据[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2] 杨静学,黄本胜,欧阳显良,陈亮雄,林时君,樊风雷. 基于遥感技术的珠三角6类林分的蒸散比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 hnology. 2014(03)[3] 王楚彪,卢万鸿,林彦,罗建中. 桉树的分布及生态评价与结论[J]. 桉树科技. 2013(04)[4] 牛芳华,王昌熙. 广林9号桉幼林的施肥效应[J]. 桉树科技. 2011(0 2)[5] 赵登科. 闽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经营对策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 20 11(27)[6] 罗联烽. 永安桉树造林与生态问题调查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 10(06)[7] 谭柏韬,周修权. 郴州桉树引种栽培现状与问题浅析[J]. 湖南林业科技. 2010(05)[8] 覃引鸾,陈桂丹,莫引优,徐峰. 尾巨桉树皮率及树皮纤维尺寸的变异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10(03)[9] 王昌熙. 尾巨桉苗木生长及根系生理对施肥的响应[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0] 黄佳玉. 两种根际条件对桉树吸收几种微量营养元素的作用研究[D]. 广西大学 2013[11] 赵瑜. 不同坡位巨桉人工林N、P、K回收特性研究[D]. 四川农业大学 2013[12] 江伍雅. 不同桉树品系对异质磷胁迫的适应机制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