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与总体教案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

用样本估计总体【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画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2.会用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等对总体进行估计.3.掌握求n个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2.用样本估计总体.3.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预习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绘制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有哪些步骤?2.频率分布直方图有哪些特征?3.如何求n个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二、基础知识1.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步骤及意义2.百分位数(1)定义:一般地,一组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是这样一个值,它使得这组数据中至少有p%的数据小于或等于这个值,且至少有(100-p)%的数据大于或等于这个值.(2)计算步骤:计算一组n个数据的第p百分位数的步骤:第1步,按从小到大排列原始数据.第2步,计算i=n×p%.第3步,若i不是整数,而大于i的比邻整数为j,则第p百分位数为第j项数据;若i是整数,则第p百分位数为第i项与第(i+1)项数据的平均数.三、合作探究1.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的绘制角度一: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为考查某校高二男生的体重,随机抽取44名高二男生,实测体重数据(单位:kg)如下:57,61,57,57,58,57,61,54,68,51,49,64,50,48,65,52,56,46,54,49,51,47,55,55,54,42,51,56,55,51,54,51,60,62,43,55,56,61,52,69,64,46,54,48将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画出相应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解】以4为组距,列表如下:分组频率累计频数频率[41.5,45.5)20.0455[45.5,49.5)70.1591[49.5,53.5)80.1818[53.5,57.5)160.3636[57.5,61.5)50.1136[61.5,65.5)40.0909[65.5,69.5)20.0455频率分布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折线图如图所示.(1)在列频率分布表时,极差、组距、组数有如下关系:①若极差组距为整数,则极差组距=组数;②若极差组距不为整数,则极差组距的整数部分+1=组数.(2)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将数据分组时,组数力求合适,纵使数据的分布规律能较清楚地呈现出来,组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若样本容量不超过100,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为5~12组,一般样本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角度二: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为了了解高一年级学生的体能情况,某校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图中从左到右各小长方形面积之比为2∶4∶17∶15∶9∶3,第二小组的频数为12.(1)第二小组的频率是多少?样本量是多少?(2)若次数在110以上(含110次)为达标,则该校全体高一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3)样本中不达标的学生人数是多少?(4)第三组的频数是多少?【解】(1)频率分布直方图以面积的形式反映数据落在各小组内的频率大小,因此第二小组的频率为42+4+17+15+9+3=0.08.又因为第二小组的频率=第二小组的频数样本量,所以样本容量=第二小组的频数第二小组的频率=120.08=150.(2)由直方图可估计该校高一年级学生的达标率为17+15+9+32+4+17+15+9+3×100%=88%.(3)由(1)(2)知达标率为88%,样本量为150,不达标的学生频率为1-0.88=0.12.所以样本中不达标的学生人数为150×0.12=18(人).(4)第三小组的频率为172+4+17+15+9+3=0.34.又因为样本量为150,所以第三组的频数为150×0.34=5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中的计算问题(1)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率组距=频率;(2)各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1;(3)频数样本量=频率,此关系式的变形为频数频率=样本量,样本量×频率=频数.2.条形统计图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某校计划在午间校园广播台播放“百家讲坛”的部分内容.为了了解学生的喜好,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人只选一项内容),整理调查结果,绘制统计图如图所示.请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求抽取的学生数;(2)若该校有3000名学生,估计喜欢收听易中天《品三国》的学生人数;(3)估计该校喜欢收听刘心武评《红楼梦》的女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百分比.【解】(1)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喜欢收听于丹析《庄子》的男生有20人,女生有10人;喜欢收听《故宫博物院》的男生有30人,女生有15人;喜欢收听于丹析《论语》的男生有30人,女生有38人;喜欢收听易中天《品三国》的男生有64人,女生有42人;喜欢收听刘心武评《红楼梦》的男生有6人,女生有45人.所以抽取的学生数为20+10+30+15+30+38+64+42+6+45=300(人).(2)喜欢收听易中天《品三国》的男生有64人,女生有42人,共有106人,占所抽取总人数的比例为106 300,由于该校有3000名学生,因此可以估计喜欢收听易中天《品三国》的学生有106300×3000=1060(人).(3)该校喜欢收听刘心武评《红楼梦》的女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为45 300×100%=15%.(1)绘制条形统计图时,第一步确定坐标系中横轴和纵轴上坐标的意义,第二步确定横轴上各部分的间距及位置,第三步根据统计结果绘制条形图.实际问题中,我们需根据需要进行分组,横轴上的分组越细,对数据的刻画(描述)就越精确.(2)在条形统计图中,各个矩形图的宽度没有严格要求,但高度必须以数据为准,它直观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3.折线统计图小明同学因发热而住院,下图是根据护士为他测量的体温所绘制的体温折线图.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小明测量一次体温?(2)近三天来,小明的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分别是多少?(3)从体温看,小明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4)如果连续36小时体温不超过37.2摄氏度的话,可认为基本康复,那么小明最快什么出院?【解】(1)根据横轴表示的意义,可知护士每隔6小时给小明测量一次体温.(2)从折线统计图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对应的纵轴意义,可知最高体温是39.5摄氏度,最低体温是36.8摄氏度.(3)从图中可知小明的体温已经下降,并趋于稳定,因此病情在好转.(4)9月8日18时小明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后的体温未超过37.2摄氏度,自9月8日18时起计算,连续36小时后对应的时间为9月10日凌晨6时.因此小明最快可以在9月10凌晨6时出院.(1)绘制折线统计图时,第一步,确定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第二步,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第三步,用直线段顺次连接即可.(2)在折线统计图中,从折线的上升、下降可分析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从陡峭程度上,可分析数据间相对增长、下降的幅度.4.扇形统计图下图是A ,B 两所学校艺术节期间收到的各类艺术作品的情况的统计图:(1)从图中能否看出哪所学校收到的水粉画作品数量多?为什么?(2)已知A 学校收到的剪纸作品比B 学校的多20件,收到的书法作品比B 学校的少100件,请问这两所学校收到艺术作品的总数分别是多少件?【解】(1)不能.因为两所学校收到艺术作品的总数不知道.(2)设A 学校收到艺术作品的总数为x 件,B 学校收到艺术作品的总数为y 件,则x -5%y =20,y -40%x =100,=500,=600,即A 学校收到艺术作品的总数为500件,B 学校收到艺术作品的总数为600件.(1)绘制扇形统计图时,第一步计算各部分所占百分比以及对应圆心角的度数;第二步在圆中按照上述圆心角画出各个扇形并恰当标注.(2)扇形统计图表示总体的各部分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但不同总量下的扇形统计图,其不同的百分比不可以作为比较的依据.5.百分位数的计算现有甲、乙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甲组1222233355668891010121313乙组00001123456677101414141415试求甲、乙两组数的25%分位数与75%分位数.【解】因为数据个数为20,而且20×25%=5,20×75%=15.因此,甲组数的25%分位数为x5+x62=2+32=2.5;甲组数的75%分位数为x15+x162=9+102=9.5.乙组数的25%分位数为x5+x62=1+12=1,乙组的75%分位数为x15+x162=10+142=12.求百分位数时,一定要将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课堂检测】1.下列四个图中,用来表示不同品种的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最为合适的是()解析:选D.用统计图表示不同品种的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即从图中可以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因此“最为合适”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注意B选项中的图不能称为统计图.2.观察新生儿的体重,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新生儿体重在[2700,3000)g的频率为()A.0.1B.0.2C.0.3D.0.4解析:选C.由题图可得,新生儿体重在[2700,3000)g的频率为0.001×300=0.3,故选C.3.观察下图所示的统计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校女生比乙校女生多B.乙校男生比甲校男生少C.乙校女生比甲校男生少D.甲、乙两校女生人数无法比较解析:选D.图中数据只是百分比,甲、乙两个学校的学生总数不知道,因此男生与女生的具体人数也无法得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样本数据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理解样本数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标准差.【教学重难点】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定义(1)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2)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平均数:如果n个数x1,x2,…,x n,那么x=1n(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思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哪个量与样本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它有何缺点?答案:平均数与样本的每一个数据有关,它可以反映出更多的关于样本数据总体的信息,但是平均数受数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较大.2.方差、标准差标准差、方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标准差是样本数据到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一般用s表示.s=1n[(x1-x)2+(x2-x)2+…+(x n-x)2].(2)标准差的平方s2叫做方差.s2=1n[(x1-x)2+(x2-x)2+…+(x n-x)2](x n是样本数据,n是样本容量,x是样本平均数).(3)标准差(或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在平均数附近.s =0时,每一组样本数据均为x .二、合作探究1.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的计算(1)某学习小组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得100分的有1人,得95分的有1人,得90分的有2人,得85分的有4人,得80分和75分的各1人,则该小组数学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分别为()A .85,85,85B .87,85,86C .87,85,85D .87,85,90(2)以下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各五名学生在一次英语听力测试中的成绩(单位:分).已知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6.8,则x ,y 的值分别为()A .2,5B .5,5C .5,8D .8,8答案(1)C(2)C解析(1)平均数为100+95+90×2+85×4+80+7510=87,众数为85,中位数为85.(2)结合茎叶图上的原始数据,根据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列出方程进行求解.由于甲组数据的中位数为15=10+x ,所以x =5.又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9+15+10+y +18+245=16.8,所以y =8,所以x ,y 的值分别为5,8.【教师小结】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一般是根据公式来计算的;计算众数、中位数时,可先将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再根据各自的定义计算.2.标准差、方差的计算及应用甲、乙两名战士在相同条件下各打靶10次,每次命中的环数分别是:甲:8,6,7,8,6,5,9,10,4,7;乙:6,7,7,8,6,7,8,7,9,5.(1)分别计算以上两组数据的平均数;(2)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方差;(3)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两名战士的射击情况.若要从这两人中选一人参加射击比赛,选谁去合适?解(1)x甲=110×(8+6+7+8+6+5+9+10+4+7)=7(环),x乙=110×(6+7+7+8+6+7+8+7+9+5)=7(环).(2)由方差公式s2=1n[(x1-x)2+(x2-x)2+…+(x n-x)2],得s2甲=3,s2乙=1.2.(3)x甲=x乙,说明甲、乙两战士的平均水平相当.又s2甲>s2乙说明甲战士射击情况波动比乙大.因此,乙战士比甲战士射击情况稳定,从成绩的稳定性考虑,应选择乙参加比赛.【教师小结】(1)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2)样本标准差反映了各样本数据围绕样本平均数波动的大小,标准差越小,表明各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周围越集中;反之,标准差越大,表明各样本数据在样本平均数的两边越分散.(3)当样本的平均数相等或相差无几时,就要用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来估计总体的数据分布情况,而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由标准差来衡量的.三、课堂总结1.标准差的平方s2称为方差,有时用方差代替标准差测量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的测量效果是一致的,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多采用标准差.2.现实中的总体所包含的个体数往往很多,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是未知的,我们通常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但要求样本有较好的代表性.3.在抽样过程中,抽取的样本是具有随机性的,因此样本的数字特征也有随机性,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是一种统计思想,没有唯一答案.【课堂检测】1.某市2017年各月的平均气温(℃)数据的茎叶图如图: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A.19B.20C.21.5D.23解析由茎叶图知,平均气温在20℃以下的有5个月,在20℃以上的也有5个月,恰好是20℃的有2个月,由中位数的定义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20.故选B.2.下列关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说法中正确的一个是()A.中位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总体的情况B.平均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总体的情况C.众数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总体的情况D.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有局限性,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总体的情况答案D3.在某次测量中得到的A样本数据如下:82,84,84,86,86,86,88,88,88,88.若B样本数据恰好是A样本数据每个都加2后所得的数据,则A,B两样本的下列数字特征对应相同的是() A.众数B.平均数C.中位数D.标准差答案D4.某校开展“爱我母校,爱我家乡”摄影比赛,七位评委为甲,乙两名选手的作品打出的分数的茎叶图如图所示(其中m为数字0~9中的一个),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甲,乙两名选手得分的平均数分别为a1,a2,则一定有()A.a1>a2B.a2>a1C.a1=a2D.a1,a2的大小与m的值有关答案B解析由茎叶图知,a1=80+1+5+5+4+55=84,a2=80+4+4+6+4+75=85,故选B.5.若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8,则数据2x1-1,2x2-1,…,2x10-1的标准差为________.解析设样本数据x1,x2,…,x10的标准差为s,则s=8,可知数据2x1-1,2x2-1,…,2x10-1的标准差为2s=16.。
华师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第28章 样本与总体- 章目标总览

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第28章样本与总体
教材简析
本章的内容有:抽样调查的意义;用样本估计总体;借助调查做决策.
在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进一步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特征,能运用统计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决策.在中考中,本章是考查的热点,主要考查普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根据统计图表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本章重点】
1.理解总体、样本、个体、样本容量等基本概念;
2.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特征;
3.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对实际问题做出决策.
【本章难点】
选取合适的样本及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思想方法】
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该思想在本章中研究数据时,通过随机抽样得到的样本数据的统计图、表,能直观提供的信息,可以使问题更加具体,易于理解.2.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为了考查一个总体的情况,在统计中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的特征.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二是如何通过所抽取的样本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总体的相应情况做出判断.
课时计划
28.1抽样调查的意义2课时
28.2用样本估计总体2课时
28.3借助调查做决策3课时
数学课堂教学资料设计。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样本和总体的区别及样本统计量的意义。
2. 掌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样本估计方法来进行总体参数的估计。
二、教学内容1. 样本与总体2. 点估计3. 区间估计4. 样本估计方法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样本与总体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而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研究者往往无法直接获得总体数据,因此需要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研究来了解总体的性质。
样本统计量是通过对样本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得到的,它可以用来估计总体参数。
常见的样本统计量包括样本均值、样本标准差、样本比例等。
2. 点估计点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
点估计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样本均值作为总体均值的估计值。
我们想要估计某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龄,可以随机抽取一部分居民作为样本,计算出样本的平均年龄,然后将样本平均年龄作为总体平均年龄的估计值。
点估计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直观,但它忽略了估计误差的大小,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注意。
如果样本容量较大,点估计的精度会更高。
3.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根据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一种方法,它相比于点估计更为准确和可靠。
区间估计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样本统计量来对总体参数建立一个置信区间,从而给出总体参数的估计范围。
我们想要估计某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龄,可以随机抽取一部分居民作为样本,计算出样本平均年龄和样本标准差,根据置信水平和样本量计算出置信区间,从而得出总体平均年龄的估计范围。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考虑了估计误差的大小,能够给出总体参数的估计范围。
但它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置信水平、样本量、样本标准差等因素。
4. 样本估计方法的应用样本估计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它可以用来估计总体平均值、标准差、比例、方差等参数。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需要对样本的选取、样本量的确定、置信水平的选择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并结合对总体特征的了解来进行合理的样本估计。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出总体和样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与分享中理解统计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模拟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据分析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4.探究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何从样本数据中得出总体的估计值,并讨论不同样本容量和抽样方法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抽样调查,如测量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
具体作业如下:
1.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10题,重点关注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
2.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时间,计算平均阅读时间、中位数和众数,并尝试用样本数据估计全年级同学的阅读时间分布。
3.探讨样本容量对估计结果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
4.小组合作项目: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如全年级学生的运动时间、消费习惯等),进行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最后撰写一份关于样本估计总体的调查报告。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布置一些关于样本估计总体的基础知识题目,如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总体、样本、统计量等基本概念。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实际情境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计算相关统计量,并据此估计全年级的身高、体重分布情况。
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样本与总样》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操作过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含义,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简单的随机抽样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样本。
课前准备
这一条件的所有北京市的公民的年龄就是一个个体。
普查是通过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四、典型例题讲解
例 1 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 400 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
提高情况,进行一次测验,从中抽取了 50 名学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
(1) 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并且很快把表中的内容填好。 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抽的家庭太多了,不过利用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知
识,我们是可以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其大,我国今后每十
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 1﹪人口的抽样调查。即只是研究约 130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
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
题.一般来说,用样本估计总体时,样本越具有代表性、容量越大,这时对总体的估计也就
越精确.
活动 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某中学抽取部分学生对“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调查问卷,收集整理数据后列频数频
-5-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

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四、授课教师张某某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能够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并计算估计的误差;(3)能够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3)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产生兴趣,认识到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具备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样本估计总体的误差分析;(3)统计学软件在样本估计总体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样本估计总体误差的计算;(2)统计学软件的操作使用;(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授课教师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总体数据问题,例如:“假设我们要了解全校学生的平均身高,我们是否需要测量每一个学生?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用样本估计总体概念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新知讲授(20分钟)(1)介绍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概念,包括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2)讲解如何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数据,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3)详细解释样本估计的误差来源及如何计算误差;(4)展示统计学软件(如SPSS、Excel等)在样本估计总体中的应用实例。
3、合作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个实际案例,如调查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要求小组讨论并设计出合理的样本调查方案,包括样本的大小、选择方法等,并尝试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必修三2.2.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

必修三2.2.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必修三2.2.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导语:本文为必修三2.2.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的教学指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应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抽样和样本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进行总体参数的估计。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教案采用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导讨论、示例演示和小组合作等。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和关系;2. 掌握点估计的方法;3. 了解区间估计的原理和应用;4. 能够进行样本估计总体的实际问题分析。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样本?什么是总体?样本和总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需要用样本来估计总体?2. 点估计的方法(15分钟)a. 讲解点估计的基本原理,即通过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值。
b. 示例演示:设计一个问题,如某班级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
用班级中的五位同学的成绩作为样本,通过计算样本的平均分来估计全班的平均分。
c. 引导学生讨论点估计的优点和缺点。
3. 区间估计的方法(15分钟)a. 讲解区间估计的概念和原理,即通过样本数据构造一个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参数的范围。
b. 示例演示:使用同样的例子,构造一个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来估计全班的平均分。
c. 引导学生讨论区间估计的优点和缺点。
4. 实际问题分析(25分钟)a.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例如某个城市的人均收入。
要求学生提出估计该城市人均收入的方法和步骤,并结合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b.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实际问题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准备向全班汇报。
c. 汇报与讨论:每个小组轮流汇报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
5. 总结与延伸(10分钟)a. 概括本课内容,强调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和应用。
b. 提出延伸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样本估计总体的其他应用领域。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讨论、示例演示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应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用样本估计总体》教案、教学设计

2.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样本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3.分享各自小组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会采取以下步骤组织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2.提供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交流。
3.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见解,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学生需要将已学的统计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另一方面,本章节涉及的概念和方法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和应用上遇到困难。
2.基本概念:讲解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样本与总体的关系,掌握样本频率分布、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概念。
3.方法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如何用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
4.实践应用:布置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预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授,采用直观生动的案例导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学习成绩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样本数据对总体估计的作用。
2.对于难点的突破,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小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
-定期组织课堂展示,让学生分享各自小组的探究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 章样本与总体30.1抽样调查的意义第1课时人口普查与抽样调查教学内容:抽样调查的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及应用(2)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含义(3)了解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总体估计的作用(4)掌握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教学难点: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利用课本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导入新课,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展开讨论(营造开放的讨论场面,引导学生讨论并发现问题)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并且很快把表中的内容填好。
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抽的家庭太多了,不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知识,我们是可以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其大,我国今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
即只是研究约1300万人口,然后对这部分人进行调查。
从而得出一个估计的答案。
三、总结归纳我们把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全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部分个体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
一个样本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做这个样本的容量。
例如人口普查中,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所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符合这一条件的所有北京市的公民的年龄就是一个个体。
普查是通过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四、典型例题讲解例1 为了了解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某九年级400名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力的提高情况,进行一次测验,从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1)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什么?分析:调查方式有普查和抽样调查,本题中抽取了50名学生的成绩,因此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
例2为了了解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20台做连续的运转实验,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解:所要了解的200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
每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个体。
抽取的20台空调的使用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是20五、学以致用,体验成功自己独立完成课本92页练习题六、课堂小结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七、作业:P92 练习八、板书设计:九、课后反思:第2课时从部分看整体教学内容:从部分看整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从部分看总体的意义和方法,学会合理的选择样本过程与方法:经历由部分看总体的学习全过程,体会选取代表性的样本对正确估计总体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精神及言语表达能力,体会部分看整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从部分看整体的知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判断选择的样本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里有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许多的乒乓球。
如果无法把所有的乒乓球都倒出来数,那么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估计布袋中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吗?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可是方法有限,很难……二、新课讲解这个时候教师介入了,引导大家解决问题,让学生看课本93页。
解决的方法,取出10个球,在每个球上做个记号,以示它们已经被取出过。
将这10个球全部放回袋子中,在将布袋中的球搅匀,然后第二次从布袋中取出一部分球,例如15个,检查这15个球中有几个是曾经被取出过的,假如说检查发现当中有2个是做过标记的,那么根据以下的近似关系:布袋中有标记的球的数目/布袋中球的数目≈第二次取出的球的中有标记的球的数目/第二次取出的球的数目就可以估计出布袋中球的数目≈15×10÷2=75受了这个题目的启发,同学们可以做下面这个题,例1 为了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第一次捕捞一网鱼,一共捕捞20条鱼,把他们全部做上标记,第二次捕捞了三网,一共捕捞了54条鱼,其中有三条鱼身上有标记,问这个鱼塘中一共有多少条鱼?分析:按照上面我们总结的结论方法,很容易求出池塘中有360条鱼。
例2 要了解喜欢足球的学生人数占全年级总人数的百分比,在足球场上向30名同学做调查,这样的一个样本可不可以考察总体?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取的样本不能太小;(2)防止太大的“盲目性”;(3)样本要具有代表性;答:这样的样本太小、太特殊,不具有代表性三、课堂知识练习1、判断下面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是否合适(1)检查某啤酒厂即将出厂的啤酒质量情况,先随机抽取若干箱,再在抽取的每箱中,随机抽取1-2瓶检查。
(2)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百姓对央视春节晚会的评价。
(3)调查某市中小学生学习知识负担的状况,在该市每所中小学选取一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4)教育部为了调查中小学乱收费情况,调出了某市所有的中小学生。
2、拓展创新题某住宅小区6月份随机抽取调查了该小区6天的用水量(单位:吨),结果分别是30、34、32、37、28、31,那么估计该小区6月份(30天)的总的用水量是多少吨?3、探究性问题一不透明的塑料袋里放入了一些小球,小红从中摸了两次结果发现都是红球,因此小红说这个袋中都是红球,而小明从中摸了两次后,摸到了一红一白两球,因此,小明说这个袋中红球和白球各占50%,你认为他们的话对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五、作业p96页练习、p99页1、2、3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第3课时这样选择样本合适吗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在抽样调查时,所选取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并能掌握科学的抽样方法,即具有代表性,样本容量必须足够大避免遗漏某一群体,使得所抽取的样本比较合理,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特征。
【重点】:重点:判断所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总体的特征。
【难点】:难点:判断所选取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反映总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用例子说明如何进行抽样比较合理例1、老师布置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小胖为了争速度,立即就近向他周围的三个同学作调查,计算出他们四个人的平均身高后就举手向老师示意已经完成任务了.分析因为小胖他们四个坐在教室最后面,所以他们的身高平均数就会大于整个班级的身高平均数,这样的样本就不具有代表性了.现实生活中,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选中的样本可能不愿意参加或者没空配合你作调查,所以,在不太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前提下,人们也经常采取调查周围人的抽样方法.但是,要注意这些调查对象在总体中是否有代表性.例2甲同学说:“6,6,6…啊!真的是6!你只要一直想某个数,就会掷出那个数.”乙同学说:“不对,我发现我越是想要某个数就越得不到这个数,倒是不想它反而会掷出那个数.”分析这两位同学的说法都不正确.因为几次经验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在这里请同学掷骰子,来验证上述两位同学的说法不正确。
例3小强的自行车失窃了,他想知道所在地区每个家庭平均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失窃事件.为此,他和同学们一起,调查了全校每个同学所在家庭发生过几次自行车失窃事件.分析这样抽样调查是不合适的.虽然他们调查的人数很多,但是因为排除了所在地区那些没有中学生的家庭,所以他们的调查结果不能推广到所在地区的所有家庭。
想一想:小强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反映哪些家庭失窃自行车的情况?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开展调查之前,要仔细检查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是否都有可能成为调查对象。
例4、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电话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竞选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何在呢?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和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相对富裕,而引入不太高的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
《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
二、练习判断下面这几个抽样调查选取样本的方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1、一食品厂为了解其产品质量情况,在其生产流水线上每隔100包选取一包检查其质量;2、一手表厂欲了解6-11岁少年儿童戴手表的比例,周末来到一家业余艺术学校调查200名在那里学习的学生.3、为调查全校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全校所有的班级中抽取8个班级,调查这8个班级所有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4、为调查一个省的环境污染情况,调查省会城市的环境污染情况三、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明白在做抽样调查时,所选取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应避免遗漏某一群体,同时样本的容易要足够大,这样样本才能反映总体的特性,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五、作业p99页4、5、6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30.2.1简单的随机抽样【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操作过程,理解简单的随机抽样的含义,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重点】: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难点】:用简单的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过程】:一、用例子说明有些调查不适宜做普查,只适宜做抽样调查例1:妈妈为了知道饼熟了没有,从刚出锅的饼上切下一小块尝尝,如果这一小块熟了,那么可以估计整张饼熟了。
例2:环境检测中心为了了解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会在这个城市中分散地选择几个点,从各地采集数据。
例3:农科站要了解农田中某种病虫害的灾情,会随意地选定几块地,仔细地检查虫卵数,然后估计一公顷农田大约平均有多少虫卵,会不会发生病虫害。
例4:某部队要想知道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会随意地从中选取一些炮弹进行发射实验,以考察这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以上的例子都不适宜做普查,而适宜做抽样调查。
二、如何从总体中选取样本1、什么是简单的随机抽样上面的例子不适宜做普查,而需要做抽样调查,那么应该如何选取样本,使它具有代表性,而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呢?要想使样本具有代表性,不偏向总体中的某些个性,有一个对每个个体都公平的方法,决定哪些个体进入样本,这种思想的抽样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简单的随机抽样2、用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来选取一些样本。
假设总体是某年级300名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我们已经按照学号顺序排列如下:97 92 89 86 93 73 74 72 60 98 70 90 89 90 91 80 69 92 70 64 92 83 89 93 72 77 79 75 80 93 93 72 87 76 86 82 85 82 87 86 81 88 74 87 92 88 75 92 89 82 88 86 85 76 79 92 89 84 93 75 93 84 87 90 88 90 80 89 72 78 73 79 85 78 77 91 92 82 77 86 90 78 86 90 83 73 75 67 76 55 70 76 77 91 70 84 87 62 91 67 88 78 82 77 87 75 84 70 80 66 80 87 60 78 76 89 81 88 73 75 95 68 80 70 78 71 80 65 82 83 62 72 80 70 83 68 74 67 67 80 90 70 82 85 96 70 73 86 87 81 70 69 76 68 70 68 71 79 71 87 60 64 62 81 69 63 66 63 64 53 61 41 58 60 84 62 63 76 82 76 61 72 66 80 90 93 87 60 82 85 77 84 78 65 62 75 64 70 68 66 99 81 65 98 87 100 64 68 82 73 66 72 96 78 74 52 92 83 85 60 67 94 88 86 89 93 99 100 79 85 68 60 74 70 78 65 68 68 79 77 90 55 80 77 67 65 87 81 67 75 57 75 90 86 66 83 68 84 68 85 74 98 89 67 79 77 69 89 68 55 58 63 77 78 69 67 80 82 83 98 94 96 80 79 68 70 57 74 96 70 78 80 87 85 93 80 88 67 70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