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马原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科,对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

掌握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组织:本课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考勤等方面,期末考试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教师应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如教材、参考书籍、多媒体课件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书籍和文章进行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必设的课程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主要涉及到理论解释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完善和补充。

在理论解释方面,需要更加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对于“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概念的解释,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避免出现误解和误导。

在实际应用方面,需要更加充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修订说明,高校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注重原著的研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 B11090002(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四)总学时与学分:54(五)考核方式:考试(六)相关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它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具体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50学时,课堂讨论:4学时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选用教材:国家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教学参考书: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马原理教学大纲

马原理教学大纲

马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马恩主义基本原理,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理解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1.理解马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3.建立对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4.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5.培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和坚定信念。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第一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原理•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要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思想第三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述•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第四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五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革命•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原著,进行思考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期中考试占比30%;•期末考试占比40%。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参考资料•康德(1997)《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北京:商务印书馆•雷琛(1998)《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徐友渔(199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和内容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指导性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事业、推进伟大梦想的理论武器。

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入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论水平: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及实现路径等核心内容;2. 分析能力: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3. 方法论: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应用能力: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三、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a.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的基本原理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c.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d.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追求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a.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变革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c. 阶级斗争与人类历史进程d. 共产主义社会与实现路径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法a. 实证与辩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b. 社会现象与社会规律的分析方法c.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批判性思维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参与度高。

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2. 第二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涵3. 第三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4. 第四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方法5. 第五周至第十五周: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和报告,每周一个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五、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占比:4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研讨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占比:30%,以闭卷形式进行;3. 期末论文占比:3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实践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字数要求不低于2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姜锡润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0+3.0课程学时数:54+54授课对象:人文班本科一年级本课程的前导课程: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作为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还致力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贯彻启发式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吸收近年来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性研究成果,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通过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第一节哲学的对象和内容内容: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对象;哲学的主要领域重点讲授:哲学的对象第二节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形态内容:哲学的性质;哲学的特点;哲学的历史形态重点讲授: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相比所具有的特点第三节哲学的功能内容:哲学与人类文明;哲学与民族精神;哲学与人生重点讲授: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四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形式重点讲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形式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人类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第一节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内容:实践的本质和特点;实践的历史发展;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重点讲授:实践的本质第二节实践的形态、结构和过程内容:实践的形态;实践的结构;实践的过程重点讲授:实践的基本结构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分化和统一重点讲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四节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克服途径内容: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重点讲授:思想路线及其哲学依据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第一节辩证法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辩证法的历史演变;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重点讲授: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重点讲授: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内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重点讲授: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第四节辩证思维的方法内容: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重点讲授: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第一节自然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自然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自然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变革第二节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内容: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外部自然与人本身的自然重点讲授:外部自然界对于人类活动的意义第三节自然的人化内容:自然人化的实质和意义;人化自然的构成和特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重点讲授:人化自然的实质第四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讲授: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特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第一节社会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社会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社会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观的变革第二节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本质内容:人类社会的产生;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基本矛盾重点讲授:实践与人类社会生活第三节社会有机体及其基本结构内容: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重点讲授: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及其结构第四节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内容: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点讲授:社会文明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第一节历史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历史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历史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变革第二节人类历史的本质和特点内容: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势;人类历史的决定性与选择性重点讲授:人类历史的本质第三节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内容:历史规律的基本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重点讲授:社会基本矛盾第四节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内容: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史观与群众观点重点讲授: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观第一节文化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文化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自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变革第二节人类对世界的文化把握内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模式;文化的功能重点讲授:文化的本质第三节文化创造和文化交往内容: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交往;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重点讲授:文化交往的意义第四节当代全球化与文化发展内容: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点讲授:全球化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和特点内容:科学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的一般特征;科学的分类重点讲授:科学活动的本质第二节科学的发展内容: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重点讲授:科学发展的规律第三节科学的社会功能内容:科学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科学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科学与社会的制度文明重点讲授:科学的现实作用第四节现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内容:现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教育事业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的现实意义与知识经济时代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结构和基础内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实践基础重点讲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节人类认识过程内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观念重点讲授:人类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内容:真理的客观本质;真理的辩证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基本内容第四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与群众路线内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重点讲授: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9)第一节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3)内容:1价值的本质;2价值的特点;3价值的形态重点讲授:价值的实质第二节价值评价(2)内容:评价的实质和特征;评价的类型和标准;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重点讲授:价值评价的实质第三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2)内容:价值创造;价值选择;价值实现重点讲授:价值选择第四节价值观念(2)内容:价值观念的本质和结构;价值观念的认同、冲突和变革;价值理想与人生境界重点讲授:价值观念的本质及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8)第一节人学理论的演变及其变革(2)内容:人学理论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学理论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人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理论的变革第二节人的生存(2)内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需要和利益;人自身的生产重点讲授:人的需要对于人的生存的现实意义第三节人的本质(2)内容: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人的个性与类特性;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本质重点讲授:人的本质的多重理解及其合理性第四节人的价值(2)内容: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重点讲授:人的价值的实现第五节人的发展(2)内容: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人为本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重点讲授:人的历史发展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自编教材),2006年出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表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分/总学时:3学分/ 54学时开课单位:公共教化学院社科部面对专业:全校各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后、在高校本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化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对于培育高校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理论分析的素养和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2.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相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

帮助学生坚决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志向。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显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显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志向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2.努力驾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与其发展规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与其存在形态1.物质2.物质的存在形式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确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三、世界统一于物质其次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与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与其相互关系3.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与其相互转化4.事物发展过程的确定和否定与其相互转化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相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宏大的相识工具3.冲突分析法是根本的相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辩证思维方法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以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加思维实力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驾驭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适合专业:全院各专业学时:36学时课程性质:公共课课程编号:001004执笔人:曹群说明部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非专业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想,特别反映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认识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打下必备的哲学基础。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理解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和处理问题,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既较为抽象,又和现实紧密相连。

在授课方法上,不能照本宣科,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授课的内容上,应以大量的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的感性材料去说明抽象的理论问题;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不能停留在高中阶段的水平上,应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文本部分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领会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着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的精华;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

主要内容: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含义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3.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三、哲学的历史发展1.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3.辩证法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四、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1.哲学的时代性2.哲学的民族性3.哲学的阶级性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1.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3.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4.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1.现时代的思想智慧2.人生根本指南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阶段2.列宁在时间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1.时代发展变化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三、学好哲学终生受益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重点: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与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人:XXX课程时长:XX周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导论(2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景和历史发展。

2、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3、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想的关系。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4周)1、介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3、介绍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4周)1、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物质、意识和实践活动的关系。

3、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周)1、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阐述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劳动价值论。

3、介绍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

第五部分:结论(2周)1、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挑战。

3、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将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外阅读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线讨论平台和参考书籍等多种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亮点:本课程的亮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

希望以上大纲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估方式可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秋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41410003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Marxism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16学时)总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全院各本科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从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并学会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1)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教学提示:1、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在本章中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是建立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的。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唯物辩证法揭示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特征,掌握物质意识及其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掌握和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提示:1、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掌握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

掌握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等原理,了解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2、教材在本章论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时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要注意把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是表现。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要学生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认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过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劳动力商品化与雇佣劳动制度。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社会化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特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特点。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特征,认识商品经济规律及其作用,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提示:1、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求学生认识到垄断资本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新变化及其原因实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教材针对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解释。

教材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论述和金融危机根源的论述是在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经济比较落后国家特别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正确认识工人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宏伟蓝图。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教学提示:本章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1、课堂实践环节。

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片、“小典故大道理”研讨等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外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课外读书活动,加强对马列经典原著的研读,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好图书和好文章,让学生阅读,并撰写读书体会。

3、引导学生多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育效果。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湖北理工学院与湖北师范学院马列主义研究会的讲座活动。

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安排及实践具体内容等详见实践教学大纲。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

七、考核与成绩评定1、考核目的: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2、考核形式:闭卷考试3、主要考核内容: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4、考核题型:单选、多选、判断、填空、连线、材料分析选择题等5、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40%平时成绩构成细则:①考勤缺勤:—10分/次;迟到:—5分/次;早退:—5分/次;请假:—2分/次,扣完60分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