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
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

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人工降雨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刺激云团内水滴的凝结和降水过程,以增加降水量或改变降水分布的技术。
科学原理包括云物理学、云微物理学、大气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降雨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需要云团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冷凝核和云滴,并具备一定的上升气流以提供充足的湿度和冷却条件。
人工降雨主要分为雾化和催化两种方式。
雾化人工降雨是指将气溶胶颗粒通过飞机、火箭或喷雾装置喷洒到云中,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并增大其直径,从而促使降水的形成。
雾化人工降雨主要依靠以下几个物理原理实现:1.倍增过程:雾化剂中的微小水滴与云中的水蒸气相互吸附,形成云滴,增加降水的粒子数。
这一过程中,雾化剂中的微小水滴作为冷凝核参与云滴的凝结,增大云滴的大小。
2.浓化过程:雾化剂中的冷凝核作为种子颗粒,使云中的水滴在云中不断凝结和融合,逐渐形成较大的雨滴。
这一过程中,冷凝核能够吸附和溶解大量的水分子,并通过碰撞与周围的水滴结合,增大降水粒子的大小。
3.沉积过程:形成的较大雨滴沿着云上升气流向下运动,与更小的水滴和冰晶碰撞,形成更大的降雨粒子,最终从云中下降并落地。
催化人工降雨是利用催化剂的化学反应来促使云中的冷凝作用和降水的形成。
催化人工降雨的主要原理如下:1.云中产生的自由基:在大气中存在大量的游离自由基,它们能够通过氧、氮等分子的活性化参与一系列的反应。
在云中,这些自由基与云中的游离电子、水分子等发生反应,形成一系列的氧、氮化合物。
2.冷云发展:云中的自由基与云滴表面的水分子反应,使云滴表面的氢氧化物增加。
这会增大云滴的直径,促进冷云的形成。
3.细菌活动:云中存在大量的细菌,它们能够通过代谢反应产生氨气等物质,促进云滴的生长和发展。
无论是雾化还是催化人工降雨,都需要根据云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降雨成为一种可行的方式,用于应对干旱、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然而,人工降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例如无法精确控制降雨的范围和强度,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

人工降雨的原理初中物理人工降雨的原理是指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天气状况,增加降水量。
人工降雨是通过人为干预气象系统的运行,以实现增加降水或者延长降水时段的目的。
一、云的形成与降水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而降水则是云中水滴的增长到足够大而下落的过程。
在云的形成与降水中,气象要素如湿度、温度、气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工影响云和降水的方式1.雷电影响法:通过飞机或者火箭向云中释放含有云中云粒子所需的潜热的物质,以触发云中电荷产生的现象,从而诱发雷电发生。
雷电释放的能量和电磁场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降水的增加。
2.雷电的人工消除法:通过设备产生一个与雷电云发电行为一致的电场分布,以降低或消除雷电云。
这样可能造成这种云产生降水增加。
3.雷雨增强法:在云中战机上释放化学剂,形成气溶胶,作为云滴的凝结核,提高云滴数量,从而增加降水量。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发射火箭或释放物体以刺激云中产生凝结核,从而增加降水。
4.明云制造法:通过向云中供给气溶胶,形成冷凝核,促进水蒸气在云中凝结为云滴,从而增加降水量。
5.冷云制造法:在冷空气前沿或冷锋中,通过施放云凝结剂或物质,形成冷湿云,使云滴数量增加,从而增加降水。
6.强制增雨法:通过使用飞机、火箭、炮弹等载体向云中撒播云凝结剂,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引发或增加降水。
三、人工降雨的原理和效果分析1.影响云粒子的溶解度:引入云凝结剂后,能够影响云中水滴的溶解度,促使冷凝核形成,并增加云滴数量。
这样就会使得云中的水滴渐渐增大,从而导致降水的增加。
2.影响降水过程的温度和湿度:人工降雨的方法可以影响云中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改变云物理性质和云滴运动,加速云滴的凝结和降水过程,提高降水量。
3.人工降雨的效果:人工降雨的效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
在适当的条件下,人工降雨可以增加降水量,改善干旱或缓解水资源不足的情况。
然而,人工降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潜在的风险。
人工降雨技术

人工降雨技术人工降雨技术是一种通过人类的干预来促使自然降雨的过程。
它在干旱地区或需要增加降雨的地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工降雨技术的原理、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原理人工降雨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云层中的颗粒物的浓度、尺寸和位置,以促使水蒸气凝结形成雨滴并加速降落。
关键的元素是云中的冷凝核,它们是微小的颗粒,可以促使水蒸气在其中凝结成为液态水。
常见的冷凝核包括云中的粉尘、气溶胶和气溶胶生成物。
二、方法1. 云助剂人工降雨最常用的方法是投放云助剂。
云助剂主要包括盐类、银碘化钾、冰银碘化钾等,它们能够作为冷凝核,促使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滴。
2. 科学导弹科学导弹是另一种常见的人工降雨方法。
通过发射导弹,产生的爆炸能够在云层中产生冷凝核,从而引发降雨。
3. 激光技术激光技术被广泛用于人工降雨。
激光束可以聚焦在云层中的水蒸气上,产生局部的升温和膨胀效应,从而形成液态水滴。
三、发展方向1. 精确预测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需要精确的天气预测系统。
准确地知道何时何地会有降雨是决定人工降雨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2. 环境友好型云助剂目前使用的云助剂中含有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因此研发出环境友好型的云助剂是人工降雨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3. 增加降雨量降雨量的增加是人工降雨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
今后的研究应该集中于如何更有效地增加云层中的冷凝核数量,从而提高降雨量。
4. 不同地域的人工降雨技术世界各地的气象条件不同,因此需要研究不同地域的人工降雨技术。
针对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出更适合的人工降雨方法。
总结:人工降雨技术的发展使得干旱地区和需水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未来,随着对云层和气象条件的深入研究,人工降雨技术将会更加精确和高效。
我们可以期待,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磊人工降雨的原理

李磊人工降雨的原理
李磊人工降雨是指中国科学家李磊领导的一种人工增雨技术,旨在通过改变云体内的微物理过程来促使云体产生降水。
具体原理如下:
1. 云体选择:李磊人工降雨技术首先通过雷达等设备监测云体,并选择适合进行人工增雨的云体。
2. 云体刺激:利用飞机或火箭等工具向云体中喷洒一定量的云雾化剂,例如碘化银等。
云雾化剂中的颗粒可以作为云滴的凝结核,促使水蒸气在云体内凝结成液态水滴。
3. 云滴生长:云雾化剂中的颗粒与水蒸气结合形成云滴后,云滴会通过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相互碰撞和融合,逐渐增大,形成降水中的雨滴。
4. 降水形成:随着云滴的增大,当云滴的质量超过一定值时,重力将使其下降,形成降水,即雨滴或雪花。
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增雨技术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云体的性质、环境条件和气象参数等。
因此,人工增雨只是一种尝试,不能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成功产生降水。
人工降雨的原理小学科学

人工降雨的原理小学科学人工降雨是通过人为方法增加或改变大气中的水含量,从而促使降水发生的一种人工干预措施。
它可以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农业干旱灾害缓解等领域。
人工降雨的原理涉及物理学、化学和气象学等多个学科。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人工降雨的原理。
1. 云的形成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而成的。
当水面蒸发或植物呼吸时,水分会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
当空气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蒸气会凝结成为液态水滴,形成云。
形成云的关键因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和空气的饱和度。
2. 云的增长云的增长过程涉及冷却、凝结和凝结核等过程。
当空气上升时,由于大气压力降低而发生冷却。
冷却使得水蒸气凝结成水滴。
然后,水滴会在空气中迅速扩散并聚集成大的水滴,形成水滴之间的碰撞。
这种碰撞使得水滴不断增大,最终形成降雨。
3. 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增加云中水滴的数量和大小,从而促使降水发生。
人工降雨有两种主要方法:云消云和云稳定。
云消云是通过人为方式向云中喷洒云溶解剂,使云中的冰晶融化成水滴,增加水滴数量,并加速水滴之间的碰撞。
这样,云中的水滴会逐渐增大,形成降雨。
云稳定是通过向云中喷洒云稳定剂,改变云中的水汽分布,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速率增加。
云稳定剂可以增加云中水滴的数量,加速冷凝和凝结过程,从而形成降雨。
在实际操作中,人工降雨通常使用飞机或地面发射装置向云中喷洒云溶解剂或云稳定剂。
喷洒装置将云溶解剂或云稳定剂以颗粒状或液态喷洒到云中。
云中颗粒或液滴与云中的水滴发生反应,改变云的物理性质,促使降雨发生。
4. 人工降雨的影响人工降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补充水源。
然而,人工降雨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天气条件、云的物理特性和降雨形态等。
另外,人工降雨也可能引发其他问题,如环境污染和自然水资源的消耗。
总结:人工降雨利用云的形成和云的增长原理,通过向云中喷洒云溶解剂或云稳定剂,改变云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促使降水发生。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

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人工降雨是指在自然降雨不足或质量不高时,采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的引导云层降水的一种行为。
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补充降雨方式,对于维持水资源平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与此同时,人工降雨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不合理的操作会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危害。
本文将从人工降雨的原理、方法、发展历史和对环境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工降雨的原理人工降雨的原理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改变云层中的水分布,使水滴相互碰撞、增大,从而达到诱发有效降水的目的。
人工降雨的原理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提高云层内的湿度,促使云中小水滴定相聚集成大水滴而落下。
第二种是利用空气中含有的杂质或云层中自身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引发云中水滴与各种云核的结合,而形成人工降雨。
第三种是通过向云层投放化学物质,使云层内进一步聚集更多的水滴,从而落下降雨。
二、人工降雨的方法目前人工降雨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外源性人工降雨和内源性人工降雨。
外源性人工降雨是在云层上方进行人工干扰,促使云层释放出更多的降水。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飞机撒药法。
可以通过降低云层的温度和提高相对湿度等措施来促进云滴自发落下,这时就需要外界的人工干预。
飞机通常会从云层上方投放云种子、干冰等药物,从而促进云层释放出更多的降水。
2、火箭弹撑法。
利用火箭发射器发射铅丝或药剂,从而改变云层内的物理性质,诱发其产生降雨。
3、火炮强化云的乳化过程。
将正电粒子或硫酸溶液发射到云层中,为云层提供初始的粒子,促进云滴之间的碰撞,形成更大的水滴,从而促进降水。
内源性人工降雨是在地面上对云层进行人工干扰,从而使云层自身形成降雨。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喷射化学物质法。
利用喷射机从地面向云层投放化学药物,使云层快速积聚和吸收水分,从而形成降雨。
2、微波加热法。
利用微波加热设备进行加热云层,加快水分的沉淀速度,从而形成降雨。
3、超声波加热法。
通过发出超声波的方式,使云层需要的水分全部凝结在一起,形成降雨。
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

人工降雨的基本原理
1. 云层物理基础人工降雨的科学基础在于云层中的过冷液滴。
在适当条件下,向云层中引入人工计划的过冷点,可以促使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 人工过冷技术常用的人工过冷技术有两种:一是在云内扰动,产生过冷点;二是向云层散布化学试剂如碘化银,提高云气过冷程度。
3. 云层扰动技术向适宜的云层区域投放干冰,或者点燃银碘化物烟火,可以在云内产生过冷点,诱发冰晶形成和雨滴增长。
4. 化学催化技术向云层气溶胶区域喷洒碘化银或其它过冷试剂粒子,这些物质具有较低凝华温度,可以加速云滴过冷凝结。
5. 人工降雨原理上述两种技术的目的都是制造云内初期过冷点,促进水汽凝结成云滴。
云滴吸收周围水汽持续增长,当超过一定体积时坠落而形成降雨。
6. 联合作用机制现代人工增雨技术通常联合使用云层扰动和化学催化两种手段,首先产生过冷核,再催化云滴凝结,能够提高降雨概率。
7. 技术装备人工降雨操作需要配套的飞机、高射装置、烟火型试剂等装备系统,以及雷达等观测设备进行监控指导。
8. 操作规程与评估进行人工降雨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并采取科学预报和评估方法,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避免造成不必要后果。
以上用中文概述了人工降雨增雨的基本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还有问题请提出,我会继续用中文做详尽解答。
科学小实验人工降雨实验原理

科学小实验人工降雨实验原理科学小实验:人工降雨实验原理一、引言人工降雨实验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促使降水形成的科学实验,通常用于干旱地区或需要增加降水量的地方。
本文将介绍人工降雨实验的原理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人工降雨实验的原理人工降雨实验的原理基于云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云的形成与降水过程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而成的水滴或冰晶的集合体。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遇凝结核时,就会形成云。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在上升运动中逐渐增大,当它们变得足够大时,就会落下来形成降水,如雨、雪等。
2. 云的凝结核云的凝结核是云滴或冰晶形成的基础,它们可以是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如尘埃、烟尘等,也可以是大气中的气溶胶物质。
这些凝结核能够吸引水蒸气,使其凝结成云滴或冰晶。
3. 人工云凝结核的引入为了人工降雨,实验中会通过人工手段引入云凝结核,以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浓度,从而促使云滴或冰晶的形成。
常用的云凝结核包括碘化银、干冰、飞机喷洒的化学物质等。
4. 云的增厚和降水的诱发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引入云凝结核,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浓度,从而促使云滴或冰晶的增多。
云滴或冰晶的增多会导致云的增厚,进而增加降水的可能性。
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它们就会落下形成降水。
5. 人工降雨的控制和调节人工降雨实验通常需要对降雨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实验中可以通过调整云凝结核的引入量、时间和方式等参数,来控制和调节降雨的强度、范围和时机。
三、人工降雨实验的应用与意义人工降雨实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地区,人工降雨实验可以增加降水量,缓解干旱状况,提供水资源。
通过人工降雨实验,可以增加水源地的降水,补充水库和地下水的水量,从而改善水资源短缺问题。
2. 促进农业生产和植被恢复人工降雨实验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通过增加降水量,可以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降雨的科学原理云是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结核的数量、云内的温度所决定。
一般来说,云中的水汽胶性状态比较稳定,不易产生降水,而人工增雨就是要破坏这种胶性稳定状态。
通常的人工降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云雾厚度比较大的中低云系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目的。
一是增加云中的凝结核数量,有利水汽粒子的碰并增大;二是改变云中的温度,有利扰动并产生对流。
而云中的扰动及对流的产生,将更加有利于水汽的碰并增大,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承受不住水汽粒子的飘浮时,便产生了降雨。
降雨的形成在云块中,随着空气中水汽的不断补充,过饱和的水汽继续不断地在云滴上凝结和凝华,使云滴继续增大,当增大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云滴开始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大的云滴下降速度快,小的云滴下降速度慢,因此大的云滴会赶上小的云滴,合并成更大的云滴,如此下去,云滴就象滚雪球一样越聚越大,最终落向地面,成为雨滴。
在夏季晴朗的日子里,当某地区存在暖湿时,便会产生对流运动。
暖湿气流从地面升起,因绝热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云。
在下降气流控制的地方,空气绝热增温,空气相对温度较小,云无法产生,于是便形成了一朵朵的顶部凸出、底部平坦像馒头一样的淡积云,若对流继续发展,由于上升气流的中部比周围强,于是便形成了象山峦或宝塔那样的浓积云和更加宠大的犹如巍巍高山的积雨云了。
专家解释人工降雨的形成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当地天空中拥有水汽较丰厚的云层,第二个是大气环流的走向。
而这两个条件都需要有精确的实时气象资料。
专家还否认了人工降雨会造成灾害性天气的说法,专家认为,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人为地把云层中的水汽迫降成雨,水汽本身就不丰厚,造成暴雨的几率很小。
把天上的水实实在在地降到地面上来,不让它白白跑过去,这就是人工降雨,但更为科学的称谓是人工增雨,有空中、地面作业两种方法。
空中作业是用飞机云中播撒催化剂。
地面作业是利用高炮、火箭从地面上发射。
炮弹在云中爆炸,把炮弹中的碘化银燃成烟剂撒在云中。
火箭在到达云中高度以后,碘化银剂开始点燃,随着火箭的飞行,沿途拉烟播撒。
飞机作业一般选择稳定性天气,才能确保安全。
一般高炮、火箭作业较为广泛。
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
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只有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的碘化银粒子。
1g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
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到上百亿个冰晶。
因此,用碘化银催化降雨不需飞机,设备简单、用量很少,费用低廉,可以大面积推广。
除了人工降水(雨、雪)外,碘化银还可以用于人工消云雾、消闪电、削弱台风、抑制冰雹等。
人工降雨要在云富含水汽情况下进行。
[编辑本段]人工降雨的条件人工降雨是要有充分的条件的。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物理条件,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个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云层条件再好,也不会下雨。
然而,在自然的情况下,这种微物理条件有时就不具备;有时虽然具备但又不够充分。
前者根本不会产生降水;后者则降雨很少。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催化剂在云中起的作用,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说,就好像是盐卤点豆腐,使本来不会产生的降水得以产生,已经产生的降水强度增大。
[编辑本段]人工降雨对人无害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
碘化银由炮弹输送到高空,就会扩散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太多了不仅不会增雨反而会把积雨云“吓跑”,所以,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
此外,炮弹弹片在高空爆炸后会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两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区域都是在此之前实验和测算好了的无人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所以对人工降雨人们不必心存疑虑。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又称人工增加降水。
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
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人工影响云雨是人类控制自然的重要方面。
一百多年前,我国就有炮轰雷雨云的防雹尝试。
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人工影响云、雾、降水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人工降雨就是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地补充某些形成降水所必须的条件,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并合增大,形成降水。
所采用的方法,因云的性质不同,有以下几种:(一)人工影响冷云降水中纬度地区冬季经常出现大范围的过冷却层状云,但很少降水。
夏季也经常出现云顶高于0℃层高度的积状云,其中能产生降水的也为数不多。
根据贝吉龙学说,这种云之所以没有降水,主要是云内缺乏冰晶,云滴得不到增长。
影响冷云降水的基本原理是设法破坏云的物态结构,也就是在云内制造适量的冰晶,使其产生冰晶效应,使水滴蒸发,冰晶增长。
当冰晶长大到一定尺度后,发生沉降,沿途由于凝华和冲并增长而变成大的降水质点下降,这就是所谓冷云的“静力催化”。
60年代又提出了“动力催化”试验,其依据是:在云体的过冷却(-10℃)部分,大量而迅速地引入人工冰核。
当冰核转化成冰晶时,要释放大量潜热,使云内温度升高,形成或增大上升气流,促使云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迅速发展,相应延长云的生命期,加速云内降水形成过程,从而增加降水量。
静力催化与动力催化都是从影响云的微物理结构着手,所不同的是静力催化着眼于云内水的相态不稳定性,动力催化立足于影响或加强云内的热力不稳定。
在云内人工产生冰晶的方法有二种,一种是在云中投入冷冻剂,如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在1013hPa下,其升华温度为-79℃。
将干冰投入过冷却云中后,在它的周围薄层内便形成一个冷区,在此冷区内,过饱和度很大,因此水汽分子结合物能够存在和长大。
试验表明,当温度低于-40℃时,即有自生冰晶。
因此,在干冰周围形成了大量的冰晶胚胎,其中较大的冰晶经过湍流扩散到四周空间,以后继续成长为更大的降水质点而下落。
在不同温度下,干冰所产生的冰晶数是不同的。
理论计算指出,一克干冰所产生的冰晶数是随气温的降低而增加的。
温度从-1℃降至-20℃时,所产生的冰晶数从5.55×1011个增到1.22×1014个,它比实验值要大些。
按实验室测定,当云温为-2—-15℃时每克干冰可产生8×1011个冰晶。
另一种方法是引入人工冰核(凝华核或冻结核)。
目前人们认为碘化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冷云催化剂。
碘化银具有三种结晶形状,其中六方晶形与冰晶的结构相似,能起冰核作用,适用于-4—-15℃的冷云催化。
每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
例如当温度t=-10℃时,一克碘化银能产生1010—1012个冰核,当t=-20℃时则能产生1016个冰核。
对碘化银成冰作用的机制,多年来争论很大,有人认为水汽分子直接在AgI质点上凝华形成冰晶,碘化银起凝华核的作用。
也有人认为碘化银起冻结核作用,一开始碘化银质点作为凝结核形成水滴,然后再冻结产生冰晶。
另外也有人认为碘化银起接触核的作用,也就是碘化银质点与过冷水滴互相碰撞后冻结而形成冰晶。
有的云雾工作者又提出这样的看法:自然界中的水汽过饱和度一般是小于1%的,当温度低于-12℃时,碘化银质点的成冰机制主要是凝华作用。
当温度在-12—-5℃时,主要是起先凝结后冻结的作用。
当温度等于-5℃时,起接触核的作用比较明显。
(二)人工影响暧云降水整个云体温度高于0℃的云称为暖云。
我国南方夏季的浓积云、层积云多属于这种云。
在暖云中,胶性稳定状态的维持往往是由于云中缺乏大水滴,滴谱较窄,冲并作用不易进行之故。
暖云内不可能有冰晶效应,促使降水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水滴大小不均匀和冲并过程。
因此,要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可以引入吸湿性核(如食盐)。
由于其能在低饱和度下凝结增长,故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数十微米以上的大滴。
也可直接引入30—40μm的大水滴,从而拓宽滴谱,加速冲并增长的过程,达到降水的目的。
或引入表面活性物质(能显著减小水滴表面张力又可抑制蒸发的物质),改变水滴的表面张力状态,以利于形成大水滴并促使其破碎,加速链锁反应,从而形成降水。
我国南方大量的野外试验中,发现在暖性对流云顶播撒大颗粒(直径大于100μm)、大剂量(每千米几十千克)的盐粉,效果很显著。
对于发展快、垂直厚度大、含水量丰富而又有上升气流的暖性对流云进行反复催化,可以得到大量降水。
但是这种方法消耗食盐量大,效率低。
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载量。
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我国都曾对暖云作过播散大水滴的试验,用飞机从云顶或云下部撒水。
发现能使暖云降水有所发展,并可使薄云消散。
用这种方法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载量,其效能也不如播散吸湿性物质。
参考资料:《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作者:周淑珍人们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
将干冰“喷”入冷空气层,干冰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其周围的冷空气层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时冷空气层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
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