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汗症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合集下载

腋下多汗症 中药内服外治法

腋下多汗症 中药内服外治法

腋下多汗症中药内服外治法
*导读:腋下多汗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发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中医则认为,汗之多生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气虚不能摄……
腋下多汗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发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中医则认为,汗之多生乃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气虚不能摄运津液,治疗方法如下:
中药内服法:
1.加味生脉散:生地、党参、麦冬、大枣各 10克,炙甘草3克,地骨皮,五味子各5克,煅牡蛎、煅龙骨各15 克(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

2.止汗汤:当归6 克,牡蛎5克,生地、益智仁各lO克,甘草3 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加减:白芍、当归、白术、炙甘草各6、克,柴胡、丹参各 5克,五味子、麻黄根各3克,水煎服,每目 l齐0。

4.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克,山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桔梗、茯苓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湿热型,汗多而腻,口苦胸闷者。

外治法:
1.轻粉、滑石粉各 5克,研细,过80目筛,混匀,每晚涂擦腋窝1次,数日后隔日擦 1次,1月后可数日擦 1次。


方有毒,切勿人口。

2.枯矾3份、轻粉 1份,研细,用法同上。

3.密陀僧1份,大蒜3份,共捣加泥,每次取5克左右,贴腋下,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日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4周。

4.公丁香18克,红升丹27克,石膏45 克,研细混匀,外涂擦局部。

(常磊/荐)。

补心敛汗 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补心敛汗 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补心敛汗肖玉坤治疗汗证方*导读: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敛汗。

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口渴咽干,自感虚热,舌淡,脉虚无力。

创方者:肖玉坤湖南名医治汗证(阴虚阳扰)方处方:当归、生地各12克,熟地15克,黄连3 克,黄芩、黄柏各10克,黄芪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川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阴虚阳扰型。

症见心胸烦热,于足心热,怔忡不寐,舌燥咽干,小便短黄,昼为自汗,夜为盗汗,舌质稍红少苔,脉细数。

创方者:肖玉坤湖南名医治汗证(营卫不和)方处方:桂枝6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大枣5 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几1剂。

功效主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营卫不和型。

症见发热或不发热,头微痛,恶风,自汗出,舌苔薄白,脉浮缓。

创方者:肖玉坤湖南名医治汗证(肝气郁滞)方处方:柴胡、黄芩各1O克,党参、牡蛎(布包)各 15克,法半夏、甘草、麻黄根各6克,大枣6枚,生姜 3片。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

和解少阳。

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肝气郁滞型。

症见精神抑郁,情志不畅,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夜间盗汗不止,甚者盗汗如雨,醒则汗止,舌苔薄黄。

脉弦。

创方者:肖玉坤湖南名医治汗证(表虚不固)方处方:黄芪2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甘草 6克,大枣6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虚敛汗,益气固表。

用于治疗汗证,中医辨证属表虚不固型。

症见头面、颈胸部时时汗出,活动后尤甚,畏风,易感冒,倦息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创方者:肖玉坤。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中医治疗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闭证的经验良方闭证是指邪气蒙蔽心窍,扰乱神明所致的一种证候。

其病位主要在心。

这里我们主要看看中医对闭证的认识、常用的治疗方法及处方用药。

一、概述1.闭证及常见证型闭证是指邪气蒙蔽心窍,扰乱神明所致的一种证候。

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诸邪内陷心包,蒙蔽心窍,必扰乱神明,出现窍闭神昏诸证,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可分为热闭证与寒闭证。

2.闭证的常用治法根据闭证的临床表现及分型,闭证的常用治法为开窍,。

开窍剂即治疗闭证的方剂,是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的一类方剂。

根据闭证的证候,开窍剂可分为凉开剂和温开剂。

凉开剂适用于热陷心包或痰热闭窍之热闭证,常见有身热烦躁,神昏谵语,动风惊厥等。

常用麝香、牛黄、冰片等清香开窍药为主组成。

常用配伍:①配伍清热药:如黄连、黄芩、生石膏等以清热泻火解毒,常用于温病邪热壅盛,充斥三焦,内陷心包者。

②配伍重镇安神药,如朱砂、琥珀、金箔、银箔等,以增强开窍安神之效,适用于热陷心包兼有动风者。

③配伍平肝熄风药,如羚羊角、天麻、钩藤、全蝎、僵蚕之类,既能熄风止痉,又能增强清热开窍之功,常用于热陷心包,引动肝风,惊厥较重者。

④配伍清热化痰之品,如胆南星、天竺黄、川贝母等,常用于痰热闭窍者。

温开剂适用于寒湿痰浊闭窍,或秽浊之邪闭阻气机之寒闭证,常见有突然昏倒,牙关紧闭,面白唇青,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等。

常用苏合香、麝香、安息香等辛温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

常用配伍:①配伍温里散寒兼芳香行气之品,如丁香、荜茇等,助其温通开窍,常用于寒邪凝聚,闭阻机窍者;②配伍辛温理气药,如木香、白檀香、香附、沉香等,行气开郁,调畅脏腑气机,以助温通开窍,常用于气厥等;③配伍辟秽化痰药,如雄黄等,以祛除痰湿秽浊致病之因,常用于痰厥或秽浊蒙蔽清窍;④配伍补气药,如白术等,常用于寒邪或秽浊闭阻机窍。

3.开窍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临床使用开窍剂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辨别闭证和脱证,必须是邪盛气实的闭证才能使用开窍剂;②要根据病证寒热性质正确选用凉开剂或温开剂;③开窍剂临床多用于急救,不可久服;④开窍剂多制成丸、散剂,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总是汗出不止?中医给你一个药方,4味中药,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总是汗出不止?中医给你一个药方,4味中药,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总是汗出不止?中医给你一个药方,4味中药,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你是否有这种情况,在健身房中经常汗如雨下,流很多汗。

有些朋友认为这是好事,说出汗其实就是在排毒,对于正常的出汗这样说是没错。

但是从中医角度来说,出汗太多或者不正常的出汗并不是什么好事,而且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

中医里认为,汗的生成来自阴液,这里更多是指津液,而津液就是用来滋养身体的五脏六腑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身体的汗液,它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保护膜,使我们身体看起来滋润有光泽。

而若因外邪引起身体大量出汗,就会导致津液过度耗伤,从而伤及阴液。

而且中医还认为汗血同源,身体中的汗液和血液是相互转换的,而大量出汗就会伤及阴液,间接影响血的生成,造成阴血不足,并且汗为心之液,因此这里伤的血还是心血,当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就会出现心慌心悸的情况,这应该怎么办?今天沈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一个敛阴止汗、益气固表方子,名叫牡蛎散,该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由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这四味中药组成。

方中煅牡蛎为君药,我们之前不是说,当出汗太多就会导致津液过度耗伤,从而伤及阴液,而对于这种情况就可以用煅牡蛎的收敛、收摄的能力,来敛住津液,减少汗液的产生。

黄芪为臣药,对于外邪侵入,致使卫气不固,引起出汗的情况,就可以用黄芪来益气、固表止汗。

从而改善多汗、汗液失调的问题。

麻黄根为佐药,麻黄根就是麻黄的根部,中医李时珍认为麻黄根是止汗的良药,对于自汗、盗汗、阴汗等情况都适用。

浮小麦为使药,味甘性凉,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浮小麦可以益气除热,对于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等情况,有不错的效果。

另外,浮小麦还可以养心阴。

总之,这四味中药合用,可以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对于经常出汗、心慌心悸等情况的人群很是适用,大家学会了吗?不过还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找中医辨证。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手脚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频繁或者过量的汗水,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有许多传统中医经方可以帮助缓解手脚出汗的问题。

1.酸枣仁汤:主要成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

方法: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颜面潮红;神疲倦怠;失眠、梦多。

2.酸石膏汤:主要成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

方法: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心烦不寐,神倦倦怠等。

3.白术附子细辛汤:主要成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

方法: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神疲乏力,易患感冒,畏寒,食欲不振等。

4.当归芍药散:主要成分:当归、白芍、山药、枸杞子、细辛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易感冒,头晕目眩,乏力等。

5.川羌活血丸:主要成分: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辣椒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研磨为粉末后,拌入蜂蜜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发紫,舌淡苔白等。

6.龙胆泻心汤:主要成分:龙胆草、泽泻、赤小豆、苎麻仁、补骨脂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虚热烦渴,舌红少苔为空而干等。

7.小金丸:主要成分:大戟、山栀、白英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体温过高、呕吐泄泻等。

8.百合汤:主要成分:鲜百合、滑石、甘草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等。

总结:这些中医经方对于缓解手脚出汗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汗症论治精选附药方

中医汗症论治精选附药方

中医汗症论治精选附药方《内经》汗证证治研讨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肺脉软而散,属肺气虚弱。

张介宾谓此为“肺虚不敛,汗出如水”,实属气虚自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汗症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闭汗症可分全身性与局限性两种。

全身性闭汗症多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局限性闭汗症多由皮肤病引起。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治疗原发疾病。

也有一些人,检查不出来有全身性疾病和局限性疾病,但是,闭汗症状却很明显,即使在烈日下曝晒、作剧烈的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都不出汗。

在这种情况下,可选用下列方剂治疗。

①有肾阳虚症状的,平时怕冷,舌质淡,舌胖嫩,脉缓,可用:制附片(先熬二小时) 20克,内桂6克,女贞子20克,山药20克,熟地2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

党参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②有肺阴不足症状的,平时乏力,口干,烦躁,舌多裂纹,舌苔花剥,可用:生石膏30克,玄参、生地、太子参、桑白皮各12克,阿胶、山药、葛根、知母、滑石、甘草、薄荷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