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合集下载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的变现及原因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的变现及原因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的表现及原因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以民族性格的差异,导致的各个方面的不同,会导致交流受阻。

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不同,是必要也是重要。

本文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入手,综述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的各种不同文化现象,如古典文学,小说,神话,古代建筑风格,等等;又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入手,从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制度,尤以宗教,哲学等方面来分析形成民族性格差异的主要原因。

总之,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重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原因,表现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数千年社会历史传承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精神特质。

民族性格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民族文化的诸多方面。

一.民族性格差异导致的不同文化现象(一)古典小说中国古代,抒情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古代小说创作被认为是“小道”,为文人所不齿。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直到明清才出现了相对的繁荣,所以中国的小说理论也只能在明清才能有所发展。

中国小说的创作和地位与西方小说有很大差距和不同,中西方的性格理论便有了很大的可比性。

受“趋于内向”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与史传文学的深刻联系,中国小说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脱胎于史书;又受“道义”的影响,即“人性本善”理论的影响,小说中的人物结局基本上都是预先设定的,人物都给人很大的宿命感。

尤以小说中人物性格来说,其感性直观、一目了然,又具有先天性、一成不变性,其与环境联系十分微弱。

我们可以从叶昼评《水浒》的三回说看出——“读者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事也”,即其感性直观性,例如《水浒传》三十七回中李逵的出场就很有代表性:“黒凛凛大汉上楼来,宋江看见,吃了一惊”;再者《红楼梦》第三回中王熙凤的出场描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 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 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 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 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 1] 。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有各自文化体系。

下面主要总结一下: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1)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民族,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勤劳、勇敢、热情而又积极进取。

然而中美民族性格上是有差异的, 它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注重整体价值。

个人应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 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 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因此, 便形成了传统的公私义利的观念。

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意识, 注重个人价值。

美国的个人主义表现在:追求个人自由、个人自立、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超出法律范围, 就不会有人去干涉, 即使父母、兄长也无权干涉。

这一点有其明显优越性, 它使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得多, 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 而是与其协商或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中美思维方式的差异。

傅雷曾经说过:“中国人和西方人之思维有基本分歧, 我人重综合, 重归纳, 重暗示, 重含蓄;而西方人重分析, 细微曲折的挖掘惟恐不尽, 描写惟恐不周”。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综合的, 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个体的、抽象的、独特的。

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1)自然环境和劳动方式的影响。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内向性主体精神”与美国人的“征服欲望”和“外显性客体精神”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而成的。

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 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 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 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 所以与此相适应, 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 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
,
事 后 仍然 是 朋 友


中 国人 强 调 一 致 性 美 国 人 强 调 个 性


,
” 中国 人 大都认 为 克 己 守 道 ” 毕 露 因 为 枪 打 出头 鸟
,

循 规蹈 矩




与 集体 保持 一 致 是 比 较 明智 的做 法 人 们 已 习 惯 于 避免锋 芒

, , ,
,

, “


谦逊



谦恭
,



谦 让 等许
,

多 不 同的 词 汇来 表 达 描 述 这 一美 德
,


” 尚谦 的 丰 富 内 涵 大体 可 分 为三个部分 其 一 正 确 估价 认 识 自 己 有
, , ,

:
自知 自明 能看 到 他 人 的 长 处 和 自 己 的 不 足 虚 心 学 习 永 不 自满 表 现为 谦 虚 谨 慎 虚怀 若 谷 ; 其 二 用 尊敬 的

,
,
,
,


,

这 种 自主 的 精 神从 早 期殖
,
民 地 时期 一 直 延续 至 今 成为 美 国人 信 奉的 精 神 之 一 他 们追 求 个人 享 受 放任个 性
人 物质利 益 的 追 求 还 包 括个 人 意 志 个 性 自由 及 自我 实 现 自 由进 取 的追 求

,
,
,
自由发展 不 仅 包 括个

们有 目共 睹 的 正 是 有 了 他们 开 放 自信 的性格 美 国 才 可 以 在 短 短 几 百年中 发 展 为世 界 强 国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民族性格比较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民族性格比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民族的性格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中西方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西方民族性格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使交流更加顺利,了解各民族之间的性格差异也变得更加重要。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且民族性格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其形成原因也极其复杂,所以要系统地得出结论也很困难,只能从某几个角度入手,简单的做出分析。

儒家思想作为汉族的传统思想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汉族人民重道义。

儒家的价值观中,宣扬重义轻利。

这种义利观着眼于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个人的情感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关系得到调节和控制。

中国贵中和。

“重和谐,持中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也是汉民族的传统心理。

“中庸”之道贯穿于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中国人大多重节制、求平稳,妥协折衷、谦退隐忍是中国人的立身准则。

儒家思想注重内向自求,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内向性的,以及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

并形成了安分守己,知足忍让,安逸现状,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的民族性格。

西方基督教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此宗教观的影响下,西方人有着重功利的社会心理。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崇力尚争的性格。

西方的神话故事中大多是象征着力量和抗争的英雄人物。

研究西方的战争史我们也不难发现,战争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开拓求新的民族性格。

西方人大多勇于探索和挑战,重视实践。

分析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两个大方面切入。

首先,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完整,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农业经济是中国文化生长的基础,在此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比较稳定,人们安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

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第一篇: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论中美两国民族的性格差异【摘要】随着中国的入世,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必将越来越频繁。

中西方民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宗教、历史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了解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跨越文化障碍和揭示各民族性格中的隐蔽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中美民族性格差异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和美国,他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之处。

[1] 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民族性格,“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2]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条件。

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或是遇到兵荒马乱,人民大体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是一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静的性格。

”[3]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美两国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

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

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美国和中国更具可比性了。

今天,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的确,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人们有关东西方文化的探讨中,中国和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和西方的代表。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一、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1.动与静由于受古希腊开放型海洋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 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形成了好动、求变的性格。

好动的性格表现在处世上, 他们企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 争取个性解放, 在奋斗中克服常规。

他们是开拓主义者, 不喜欢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有较强的进取心,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有较强的独立性, 喜欢冒险、竞争, 好战。

在美国人心目中, 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 不断创新;没有变化, 就没有创新。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因此, “ 做事” 、“有所成就” 、“ 个人至上”自然成了他们的文化取向。

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就业机会竞争激烈,许多美国人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机会。

他们不喜欢一辈子呆在同一个地方, 他们认为成功的人应该是那些走遍天涯海角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早期的北美移民就是通过个人奋斗, 不断进取, 才获得生存和财富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三面陆地, 形成了封闭型的大陆文化, 经济活动多以农业为主, 日常生活以“ 静” 为本位, 价值观念多以群体为主。

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老子认为“ 静是事物的根” 。

儒家主张“ 明心见性” ;道家与佛教讲究“ 修身养性” 。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论中美文化差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225学术论丛论中美文化差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徐璐瑶 王海玉 邓春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摘要: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会对国家民众的各项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如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方面。

而我国民众与美国民众对于消费的观念即有较大区别,消费行为方面亦有一定差距。

本文即针对此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分析中、美两国间文化差异以及这种文化差异对消费行为造成何种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消费行为差异消费者成长环境易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造成一定影响,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时亦会考虑与其较为密切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差异较大,相对而言民众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大差异性。

此外,消费为消费者需求所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决定需求不同,行为差异便由此出现。

一、中美文化心理差异(一)世界观之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讨论帮助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观。

中国的世界观中主张“天人合一”,这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更为密切。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没有能力控制并战胜自然,因此只能学会接受自然并顺从于自然。

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想,注重整体性,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倾向于唯心主义。

主张精神层次优先,思想意识、思维模式较为倾向整体、综合。

在美国的世界观中,与我国的“天人合一”相比,更属于“天人相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分裂,充满着斗争精神,美国人更倾向于人可以改变自然、支配自然,更注重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如果斗争过程中无法达到自身想要达到的目标,会被视作懒惰。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对部分重点的强调,强调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价值观之差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是指人们围绕他们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观点,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所需目标的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于宗法制度的文化基础之上,中国人强调整体的利益和权利,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究形成中西民族性格差异的原因。

由于千年来宗教文化,哲学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主要体现在:华夏民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中国重道义,西方重功利;中国贵中和,西方崇力尚争;中国趋于内向,西方倾向开拓求新。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中华民族是华夏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在中国统一国家里经过几千年时间融合了许多民族及其思想文化、感情意志、习俗信仰而形成的伟大民族。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融合过程中,扬长避短,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总体性格。

这个总体性格是由各民族的优秀性格熔铸而成的。

所谓民族的优秀性格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思想活动特征和传统。

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

讲到探究这种差异之根源及原因时,传统上,学者诸家习惯用这么一种逻辑:由“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导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再由不同的中西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孕育出中西民族不同的性格。

这种逻辑推理和理论应该是可接受和认可的。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世间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直线一元的而是多元复杂的。

同样地,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的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化的。

本文试从哲学、宗教的视角,通过探讨中西方哲学、宗教信仰的不同来阐述由此表现出的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

一、汉族传统注重群体认同,西方注重个体本位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汉族传统思想,其宗旨是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和谐为基点。

孔子所指出的“忠恕”、“恭俭庄敬”和“恭、宽、信、敏、惠”的处世态度及孟子所说的“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便是要求人们克制个人的欲望,服从家庭乃至社会群体的意志和利益。

汉儒董仲舒指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把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儒家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民族文化下的民族心理差异
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随着时间在影响着民族心理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一个
东方和一个西方的典型民族,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他们的民族心理也有巨大的不同。

下面就用中美不同民族文化来分析民族心理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美国,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群体意识,个体意识
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 中国走了几千年, 美国走了几百年,但是两个民族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形成。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

到了今天,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作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两大民族,而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民族心理, 亦称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一个民族心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所能左右的, 其中包括了很多因素, 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其中文化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来, 中华民族看重的是群体意识, 美国人强调的则是个体意识。

在中国,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 其基点都是维护国家安定, 群体和谐。

先秦的儒家强调由己及人, 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如一家, 中国如一人。

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 更是把这种家国一体的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种意识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编织成的思想体系。

它不可能产生群体必须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观念。

中华民族历来崇奉儒家的中庸之道,传统社会要求人们克己自制, 待人处世避免走极端, 凡事折衷处理,以节为要, 一切善于自我节制。

这样长期浸润在不急不慢、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之中, 处于一致中和的状态, 形成了中国人温良与和平的性格。

中国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 依靠直觉和直观思考, 把个人、自然和社会看作一个统一体, 人和自然合而为一, 这样就重视统一, 而忽略了差异和对立。

在中国家庭中, 个人是血缘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在社会上, 个人也是复杂的关系网中的一个纽结。

正是这些关系把所有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个人消融于整体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无可置疑地高于个体价值, 个人只有克制自己, 服从群体, 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 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

因此, 中国文化讲的人便是群体的人而非个体的人。

这样的一种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使得中国人自身的民族心理有一下特色:(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

中国人的勤劳俭朴,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或是非洲与东南亚发展中的国家,都享有盛誉,有口皆碑。

(2)求同务实,谦和求中。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人的求同务实,封闭保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不求标新立异,不敢锋芒毕露,以谦受益,以和为贵的心态与行为方式,至今仍独具特色。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最重,从小接受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夫妻恩爱、亲友诚信的教育全家成员风雨同舟、荣辱与共,个人理想是光宗耀祖、福荫子孙;一家之长,有令必行,妇幼之辈,惟命是从;甚至
为了家庭成员的群体利益,不惜牺牲许多个人利益。

这种“亲亲”观念形成互相依靠的亲情、
族情、乡情,也形成社会上的关系网与裙带风,以及人情大于国法,人治甚过法治的家长制与家天下传统格局。

(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孔孟儒家的纲常伦理教育长期规范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程序;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心理卫生标准;忠孝仁义的为人处世法则;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与推崇,使平民百姓不好犯上,不好作乱,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这种“尊尊”传统文化与民族心理,历时千百年而经久不衰。

而恰恰相反,美国人看重的则是个体的人。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啊,建国也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这跟中国五千多年的悠长历史相比,的确相差很远。

虽然时间短,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按照自身比较理想的方式来设计;加上美国独立战争获胜的那帮人都是被长期压迫,他们那种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欲望非常强烈;更何况,还有来自世界各地不断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的人们加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民主自由的美国民族文化。

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1)尊重个人的价值观。

美国建国之初,移民蜂拥而至,丰富资源亟待开发,必须奖励个人艰苦开拓,独立发展,坚信自我,尊重个人。

这种价值观,逐渐形成美国民族的特殊性格:即对自己命运和力量深信不疑,把依靠自己作为哲学信条。

(2)冒险创新精神。

美国人的格言是:不冒险就不会有大的成功,胆小鬼永远不会有所作为,不创新即死亡。

移民美国的开拓者,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待开发的丰富资源,促使和培育了美国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敢冒风险的性格。

不仅在商战过程中,即使在文体生活中,他们追求新奇刺激,参与环球探险,组织高山跳水、滑雪,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

因而科技发明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自由、平等的精神。

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国家,受移民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逐步形成一个崇尚自由的社会。

除执法机关与执法人员外,任何机关与个人不得非法侵犯他人自由,这就为个人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开辟了道路。

美国人有一句格言"一个人富裕到什么程度,就表明他的才能发挥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的才能通常决定人的富裕程度。

(4)实用主意哲学。

美国人在开发这片富庶处女地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用、有效、有利就是真理"的理念。

他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经验,把确定的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率当作最高目的,一切为了效益和成功。

(5)物质主义的追求。

美国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主要指物质价值。

即以赚钱多少,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

在美国社会里人们积极进取,拼命工作,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辛苦与智慧,谋求事业上的发展。

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从低贱者变成大富翁,几乎成为美国式的信条。

因此在这种“个体”为重的民族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民族心理跟中国完全不同。

在美国,个人主义被定义为反对组织的控制,肯定个人和团体的权利,美国文化要求人们交流时直视对方的眼睛, 这是为人诚实、自信的标志, 否则就是不礼貌。

面对赞扬, 美国人想到的是自我应该值得赞扬的。

美国人喜欢积极地为自己辩护,使用各种理性原则阐明立场, 必要时, 他们会使用诸如幽默、讽刺或谴责等更有攻击性的手段。

他们对事不对人, 双方可能公开对抗, 相互大嚷大叫, 剑拔弩张, 唇枪舌剑, 但因为他们是任务取向, 就事论事, 对事不对人, 事后仍然是朋友。

其实,一个民族文化是多侧面、多重性的。

如果对民族心理作多层次的定性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心理中有好的、积极的因素, 也有坏的、消极的因素; 还有由于角度不同, 既可认为是好的、积极的因素, 又可
认为是坏的、消极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文化在交流、沟通和理解之中逐步实现互补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会让民族心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参考文献:/view/76818.htm
/question/212828344.html
崔雪茹,《中美民族性格比较》敖朝晖,《中美民族性格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