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

合集下载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包身工》教学设计(精选5篇)《包身工》教学设计1《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材料拟小标题。

《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

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

《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

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4:15 起身──住宿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芦柴棒4:30 早餐──饮食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小福子5:00 上工──劳动↓ ↓面点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议的内容议的形式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1、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2、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3、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包身工》教学设计方案(精选多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方案(精选多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方案(精选多篇)第一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方案《包身工》教学拟围绕文章的材料性质与组合方式,采用分合比较的方法组织教学,相机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引导自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分析性的眼光,用速读、跳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材料拟小标题。

《包身工》的材料主要包括记叙性材料──包身工一天的悲惨遭遇,说明议论性材料──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趋向。

可据此讨论归纳小标题并用算式板书点拨,总括文章内容。

《包身工》=《包身工的一天》(或《芦柴棒们的一天》)+《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

其次,分题精读,讨论点破。

先讨论《包身工的一天》,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精读课文:1、包身工的一天,以时间为序,主要写了哪几个片断?通过这几个片断,从哪几个方面反映包身工的遭遇?2、作者全方位地细致反映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目的是什么?3、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上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在精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并结合板书图示进行小结:4:15 起身──住宿描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芦柴棒4:30 早餐──饮食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小福子5:00 上工──劳动↓ ↓面点接着讨论《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说的顺序是什么?(事物的发展)2、说的方式是否相同?各有什么特点?3、文中或借说明议论,或用比喻议论,或在抒情中议论,各有什么作用和含义?在精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板书图示小结:议的内容议的形式产生(直接原因、历史原因)──叙中议、直接议发展(历史原因、根本原因)──直接议、议中叙结果(资本家膨胀、包身工榨干)──引用议、借抒情议趋势(黎明的到来无法抗拒)──用喻意、抒情中议最后整合总结,作文训练。

从内容上看,《包身工》就是《包身工的一天》与《说说旧中国的包身工制度》的相加;但从组材和结构方式看,文章又不是叙和议的简单相加,为什么?讨论后明确,叙议结构主要有如下几种可能:1、集中安排(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2、包中安排:(叙包议中或议包叙中);3、分割组合、交错穿插(以叙为主穿插议论或以议为主穿插叙述)。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

包身工教学教案(合集6篇)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

写好教案,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完整。

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包身工教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集合围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包身工》一文展开,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夏衍以及该文的创作背景。

2. 文本阅读:精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人物、情节等。

3. 语言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包身工制度的残酷,认识旧社会的黑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语言特色的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旧社会的包身工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重点,交流学习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人物形象:包身工、老板、工头等,展现旧社会的黑暗。

3. 主题思想:反对包身工制度,呼唤社会公平正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

2. 答案:(1)环境描写:通过描绘包身工的生活环境,突出其悲惨命运,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认识:包身工制度是旧社会的一种剥削制度,使工人陷入极度贫困和痛苦,应坚决反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夏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

《包身工》教案集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报告文学》,详细内容为《包身工》一文。

该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制度的黑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使学生深刻理解旧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认识到社会制度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包身工生活状况的描绘,以及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

重点:报告文学的特点,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包身工》课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关注。

2. 课文阅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3. 课文分析:讲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2. 板书内容:报告文学特点叙述手法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包身工》一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认识。

2. 答案:(1)文章主要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旧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

(2)文章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对比的手法、讽刺的笔触等表达技巧,如“她们的身上,已经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只有密密麻麻的伤口”。

(3)旧中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悲惨,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包身工》教案五篇

《包身工》教案五篇

《包身工》教案五篇《包身工》教案篇1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板书设计:10.包身工夏衍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__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因此,__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可讲内容: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五.完成小练习.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包身工》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乃熙,号端先,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二、报告文学简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我国现代报告文学史上三大里程碑似的作品:•夏衍《包身工》我国三十年代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开我国现代文学史报告文学的先河。

•(扛鼎,举起大鼎;也形容勇武有力。

扛鼎之作,指很有分量的作品。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成了人们对人民子弟兵最亲切的称呼。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以歌颂景润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刻苦研究,终究摘取了数学王国王冠上的“明珠”为主题,第一次对“文革”做出了近乎否认的认识。

三、背景知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

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的19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日本工厂工人举行抗日同盟罢工,各界人民组织反日救国会,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运输队、救护队等,积极支援前线。

淞沪抗战在军民的英勇斗争下,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死伤1万余人,四度更换司令。

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破坏淞沪抗战,19路军被迫撤离。

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卖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的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四、疏通字音字形以及重要词语。

夏衍(yǎn)水门汀(tīng)游说(shuì)皮辊(gǔn)拎着(līn)谄媚(chǎn mèi)籼米(xiān)执拗(niù)倾轧(yà)弄堂(lòng)锭子(dìng)呵欠(hē)契据(qì)惺忪(xīng sōng)蠕动(rú)焦灼(zhuó)褴褛(lán lǚ)怔住(zhèng)解词:•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五、分析课文。

(一)文章作为一篇报告文学,选用了哪一些材料?1包身工起床的情形,展示她们住宿条件之差。

2包身工吃饭的场景,表现她们饮食条件的低劣。

3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表现劳动条件的恶劣及做工时遭受的种种虐待。

4放工到入睡情形,奴隶们在黑夜中叹息自己的命运。

(二)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穿插了背景材料?1包身工的来历----农村经济凋敝,女孩们无法在家乡生存,被“带工”欺骗来,她们是“带工”赚钱的机器----包身工制度由此产生。

2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没有人身自由、不会反抗、比“外头工人”廉价----包身工制度迅速发展。

3包身工制度的结果----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庞大,包身工大量死亡。

4包身工制度的结局----最终会灭亡,黑暗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

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课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劳动的情景。

请找出记叙描写包身工一天劳动生活情况的段落,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容。

(一)(四点一刻)起床公房里:拥挤恶臭“猪猡”们:蓬头垢面(二)(四点半后)早餐量少:不够一人一碗质差:两“粥”一“饭”(三)(五点)上工工作环境:三大威胁工作遭遇:三种罚规(四)(约十七点后)放工牛马活,猪狗食,被践踏,遭蹂躏。

2、课文除了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劳动画面,还综述了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背景材料,请找出这些语段,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容。

6—8段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3小结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等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庞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4主副线穿插有何作用?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实质就是:在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下,帝国主义勾结中国黑暗势力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野蛮的剥削。

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5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的作用•新闻背景材料: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思考:课文中讲述了哪些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是如何紧密联系起来的?请找出关联词(或关键句)来仔细体会。

6中心思想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二、精读课文(一)默读1~6段:1.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参考答案:凶恶。

2.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参考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3. “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4.“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⑴“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答:紧害怕。

⑵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答:谓语提前,节奏急促,突出了她们的狼狈相,更突出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5.第3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几乎没有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答: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二)默读16~20段: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答案:目的在于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到的惨无人道的奴役。

2.18段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案:“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3小结:这个部分作者抓住了双方的特点,一方孱弱,一方凶狠,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典型的打骂场面,彻底揭露了包身工制度惨无人道的奴役性质。

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无耻勾结,是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

4比较1~6段与16~20段两个阅读材料,同样是写包身工,在选材上这两段材料上有何区别?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这是一种结构手法。

1~6段是“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16~20段是“点”的描写,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5小结点面结合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

通过“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文中还有其它的点的描写。

例如老板娘亲自制作美食,小福子遭毒打,不知名的女工带信出去遭吊打等。

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是“点”。

比如:典型事例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芦柴棒"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作用是什么?“芦柴棒”出场三次:发烧、生病、被抄身。

特别是在第四部分,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控诉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

7写“小福子”受惩罚,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8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