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14包身工)
《包身工》精品教案

《包身工》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夏衍生平及报告文学相关知识;2.梳理事件叙述脉络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3.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4.充分认识帝国主义对劳动人民的压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唤起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
【重点难点】:重点:1.梳理事件叙述脉络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2.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难点: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 学习导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还有比普通工人更悲惨的群体,他们卑微弱小,无法发出自己的呼声,纵有抗争,也更容易被中外反动势力扼杀。
这个群体就是包身工。
著名的剧作家夏衍,将目光投射到这一被欺凌压榨的群体上,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包身工的普遍关注。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
简单地说,报告文学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三种特点。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经典名篇,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的杰出代表。
学习本文,就是要学生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同时,在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察旧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更清晰地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矛盾的尖锐和复杂。
通过对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品深刻的文学手法和抒情意味,激发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三. 学习活动(一)走近作者,感知时代1.作家作品夏衍(1900-1995),剧作家。
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
浙江杭州人。
《包身工》教案(通用

编号:__________ 《包身工》教案(通用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包身工》教案(通用目录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1.2 课文内容概述1.3 课文主题分析1.4 相关知识点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教学难点3.2 教学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准备4.2 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5.2 自主学习5.3 课堂讲解5.4 小组讨论5.5 实践环节5.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方法改进8.3 学生反馈意见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阅读材料推荐9.2 课堂实践活动建议9.3 课后作业建议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课文背景介绍《包身工》是一篇描写中国旧社会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小说,作者通过真实描绘包身工的劳动条件、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剥削。
1.2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讲述了一个名叫小福子的包身工,她在工厂里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她勇敢地抵抗和反抗,得到了解放。
1.3 课文主题分析课文主题是揭示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和对自由的渴望,呼唤社会公平正义和对剥削的抵制。
1.4 相关知识点旧社会的包身工制度、劳动条件、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剥削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理解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例题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经典《包身工》教案

(经典《包身工》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经典文学作品《包身工》。
教材章节为第一章至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1. 第一章:介绍包身工的起源、定义及其与传统工人之间的区别。
2. 第二章:讲述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包括住宿、饮食、工作环境等。
3. 第三章:分析包身工的社会地位,探讨其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4. 第四章:讲述包身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作者对此的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起源、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理解其与传统工人的区别。
2. 通过分析包身工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心和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度。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观点出发,思考如何改善包身工的处境,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2. 教学重点:分析包身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作者对此的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包身工》、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包括包身工的起源、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等。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包身工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作者对此的看法。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包身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作者的观点。
5. 实践:学生分组扮演包身工和雇主,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双方的生活和立场。
7. 练习:学生回答教材中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2. 板书内容:包身工的起源、定义包身工的生活状况:住宿、饮食、工作环境包身工的社会地位:与传统工人的区别包身工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包身工的反抗与斗争作者的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包身工的起源和定义。
描述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并分析其与传统工人的区别。
分析包身工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作者对此的看法。
《包身工》教案(通用7篇)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包身工》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包身工》,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包身工》,了解作品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7.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认识社会现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⑵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⑶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⑴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篇一:包身工_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疏通字词(早自习)1)生字注音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huì)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簿子(bù)籼米(某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搽粉(chá)蹒跚(pánhān)皮辊(gǔn)谄媚(chǎn)骷髅(kūlóu)噩梦(a)怔住(zhang)锭子(dìng)2)词语解释【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一课时1.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
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
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板书):包身工。
《包身工》教案

《包身工》教案《包身工》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包身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3、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2、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3、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4、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14 包身工 从容说课 这是一篇老课文,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今天重读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在教授学生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之后,重点训练学生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可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本文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注意点面结合,并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修辞手法,在分析这些特点时可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本文有许多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可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拟定三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介绍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第二课时:复习字词、文学常识,接着与上一节课衔接,继续分析作者怎样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采用分组包干的方法合作完成。 第三课时: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分析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效果。在引导学生品味分析时,教师可以作范例分析(比如最后三段),归结方法,让学生分析起来有方法、有依据。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4.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5.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6.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对于她们的悲惨遭遇,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无比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弱势群体?她们为什么会遭人欺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师 《包身工》是夏衍唯一的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初中时是否学过同一类型的文章? 生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 伏尼契的《绞刑架下的报告》。 师 谁能帮大家概括一下这些文章的特点? 生 要讲究真实。 生 要报道及时。 师 很好,但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些文章与我们前面学的两篇短新闻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 浓烈的抒情,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 有很强的文学性。 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一起来归纳报告文学的特征:它以散文手法报道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报告文学还被誉为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师 这篇课文很长,昨天我已布置大家预习,我想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呢? 生 时间! 师 能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句和包身工的活动吗? 生 开头一段,“上午四点过一刻”,起床。 生 “四点半之后”,喝粥。 生 “五点钟”,上工。 师 写到五点钟就没有了吗? 生 (意外发现)还有晚上六点钟放工。 师 很好。这些是包身工一天的活动,新闻作品除了叙述新闻事实,还会交代一些背景材料。作者在课文中哪些段落提供了背景材料呢? 生 第8—11段。 生 第15—22段。 生 第35段。 师 在引入这些背景材料文中是否有相关的语句衔接? 生 有! 师 能找出来吗? 生 第8段第1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 生 第15段,“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尤其是五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东洋厂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这跟第13段的最后一句衔接,因为它们都提到了“机器”。 生 在第34段:“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这应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师 同学们都找得非常准确。和《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样,《包身工》每一段新闻事实都相应地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现在同学们4人为一小组,为四个时段所对应的背景材料各拟一个小标题,中心词必须是“包身工”,不得超过10个字。好,现在开始,限时3分钟。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师 哪个小组先推举自己的代表发言? 生 我们组经过斟酌筛选,最后决定拟标题如下:包身工的来历;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包身工制度必将灭亡。 师 这一组所拟标题不但符合我先前提出的要求,而且概括简洁准确。有挑战者吗? 师 回顾我们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作者所引入的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生 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生 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 生 表达作者的观点。 生 还有,深化主题。 师 正是如此,这些背景材料不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课堂小结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中间穿插一些背景材料和作者的议论。经纬交织,层次清楚。 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概括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并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线索,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那么这群包身工到底遭受了怎样的非人待遇呢?包身工产生的社会土壤是怎样的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作业,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猪猡. 弄.堂 游说. 皮辊. 骷髅 吆喝 呻吟 生杀予夺 三差两错
板书设计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一天的活动 时间 活动 横向插入 问题剖析 四点一刻 起床 包身工的来历 四点半钟 吃粥 雇用包身工的原因 五点 上工 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晚上六点 放工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过程,今天我们具体探究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生活的。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从上节课的分析来看,作者主要围绕了哪几个方面描写包身工的生活? 生 三个方面:居住环境、伙食情况、劳动条件。 师 好,接下来我们实行“包干到户”,请看问题:(幻灯显示)1.哪些语句描写了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找出来之后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2.包身工的伙食如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3.包身工的劳动条件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概括。1—3学习小组负责第一个问题,4—6学习小组负责第二个问题,7—9学习小组解决第三个问题。5分钟后请各组派一位表达能力最强的同学发言。 师 同学们经过热烈的讨论后一定有自己成熟的想法,下面我们按刚才问题的顺序逐个解决。 生 我们小组负责第一个问题。描写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有这样一些语句:“蜂房般的格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子铺里”;“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房子被“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像“鸽子笼一般”;“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包身工的居住环境极度恶劣,住的地方狭窄潮湿却还要“吃喝拉撒”,她们真是过着猪猡一般的生活。 师 好,我顺便插一句,为了表现这种“猪猡”生活,文中有些细节描写,能找出来吗? 生 主要在第3段:“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甚至连“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都迟钝了。这些细节描写可见她们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尊严。 师 从第8段开始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带工”是怎样欺骗他们的同乡的?这些同乡为什么又会被骗呢? 生 带工们说“住的是洋式的公司房子”“几十层楼的高房子,两层楼的汽车,各种各样好看好用的外国东西”。这些女孩子会受骗是因为家里“无力‘饲养’”,父母“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 师 文中插入这段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第3组的发言人简单分析。 生 前后形成对照,现实情况是包身工居住环境并不是带工所说的什么高楼洋房,这样作者以铁一般的事实戳穿了带工的谎言。 师 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生 不行,她们接下来要做很多事情:要吃饭、上工。 师 好,那我们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包身工的伙食如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 生 她们一般吃粥,在54页顺数第3行写到:“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她们难得的佳肴就是老板到小市场去收集的菜叶。从这些描写可见她们的伙食非常劣质,跟前面带工所说的“吃的是鱼肉荤腥”大相径庭,这样对比着写,就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师 带工老板为什么要雇用这些包身工呢? 生 有三点原因:在54页倒数第1段第1、2行,55页倒数第1、2段的第1句。 师 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这是剥削者的本质。睡不好吃不饱的包身工就要上工了。请看第三个问题:包身工的劳动条件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相关的语句概括。 生 首先,包身工的劳动时间很长,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六点,足足十二个小时。其次,包身工在工厂里面临三大威胁:噪音、尘埃和飞絮以及湿气。再次,包身工面临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或停生意,但带工老板们更倾向于殴打。这些没人性的老板还理直气壮地说:“打死不干事。”在他们看来,包身工的命贱,打死了就像杀死一只鸡或打死一条狗。 师 (点头)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尊严遭到无情的践踏,人的生命随时如草芥般被杀戮。这就是这一群可怜的女孩子所遭受的待遇,十五六岁的姑娘,正值豆蔻年华,天真活泼,但这群包身工们却没有一点生气,没有一点活力,因为她们已经被低质量的伙食、恶劣的居住环境和劳动环境折磨得麻木了、迟钝了,她们成了廉价的劳动机器。可她们都还是女孩子啊! 拓展提升 师 包身工的生活是悲惨的,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描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呢? 生 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写她们如何起床,怎样吃粥,怎样上工,表现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 生 文中还有具体描写,比如54、55页,写“芦柴棒”生病被打。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不管“芦柴棒”如何请求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