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作业 1 一
安徽地域文化作业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20分。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康熙批准了由吏部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安徽省三司健全,因此,康熙六年(1667)一般认为是安徽建省标志。
2、安徽建省大致经历了元末明初的行政区域统一;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布政使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布政使辖区,使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确定疆界;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正式批准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己亥,正式将省会定于安庆。
因此,一般把公元1667年8月30日作为安徽省诞生纪念日。
3、解放战争后期,安徽境内的淮河南北、江淮地区先后解放,初建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个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
1949年4月,撤销上述3个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
5月,随着江南地区全部解放并普遍建政,成立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两个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
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1952年4月,撤销皖南、皖北2个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
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
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会驻合肥。
4、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5、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6、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兼容性、多样性、不平衡性、开拓创新性的基本特点。
7、道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派之一,春秋末年的老子初步创立了道家思想体系,战国中期的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作业 (一)

地域文化(本)形成性考核作业(一)一、判断题(根据题意判断正误,并在括号中打√或×,每小题2分,共20分)①勾践建立了越国,国号就叫“於越”。
(×)②西汉200年间,浙江地区已有20个县。
(√)③早在良渚文化的钱山漾遗址中考古学者就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用上了丝织品。
(√)④清代有句俗谚,叫“无绍不成衙”。
其中的“绍”就是指绍兴。
(×)⑤一般人们认为,浙商的鼻祖就是范蠡。
(√)⑥“无宁不成市”是人们对南京人的总结。
(×)⑦“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被业界成为“小商品市场道琼斯指数”。
(√)⑧“诚信”就是重规则、守契约、讲信用、言必信、行必果。
(√)⑨考古学证实,“建德人”就是生活在建德一带地方的古人类。
(√)⑩传说中的大禹就是绍兴人。
(×)二、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20分)①浙江行政区划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等( B )个地级市。
A.10B.11C.12D.13②传说大禹巡视江南死在会稽,会稽就是今天的( C )。
A.上虞B.余姚C.绍兴D.诸暨③因擅长经商而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指的是( B )。
A.宁波人B.温州人C.湖州人D.嘉兴人④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被称为( B )。
A.汉人南渡或汉人南迁B.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C.北人南下或北人南迁D.士族南逃或士女避乱⑤良渚文化距今约有( D )多年。
A.9000B.8000C.7000D.5000⑥在浙江,始于唐,闻名于宋的茶、佛圣地是( A )。
A.径山B.天目山C.狮峰D.天姥山⑦杭州人沈括在( A )里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梦溪笔谈》B.《笔溪梦谈》C.《西京杂记》D.《金匮药方》⑧“双鸟朝阳”图腾表明了双鸟育阳创世、百年和合昌盛的主题,刻有这幅图画的艺术品出土于( A )。
A.河姆渡文化遗址B.跨湖桥文化遗址C.良渚文化遗址D.上山文化遗址⑨浙江茶叶名声显赫,共有七十多种,分属( A )五个大类。
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一、填空题1.文化源地是文化事务、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主要由习俗、服饰、(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等文化要素组成。
2.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周代的(夏历)。
3.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三秦文化指的是附加在三秦大地上自然景观上的秦人的活动形态、生活环境与文化的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民族传统、(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3.关中因四大关隘(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而得名。
4.有“中华第一陵”之称的陵墓是(轩辕黄帝陵墓)。
5.唐玄宗与杨贵妃经常游幸的温泉胜地是(华清池)。
6.素有“八百里秦川”美誉的地区是(关中平原)。
7.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更名为(陕甘宁边区)。
8.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文化遗址。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映的是秦末项羽焚毁(阿房宫)的史实。
二、名词解释1.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
3.半坡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
(1)、战国时期郑国渠。
(2)、龙自渠。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
(3)、六辅渠。
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
(4)、白渠。
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5)、成国渠。
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
国开地域文化作业1试题及答案

国开地域文化作业1试题及答案试题1.中国地理位置、边界特征以及主要地理区划有哪些?2.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请简要介绍一下黄河的地理特征和重要意义。
3.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的塑造作用。
4.请简述北京的地理特征以及其历史文化底蕴。
5.请选择中国一个省份,简要介绍该省份的地理特征、主要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
答案1.中国地理位置广泛,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邻近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家。
其边界特征主要包括:北部以高山和河流为界线,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南部以山脉和河流为界线,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和尼泊尔等国接壤;东部以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为界线,与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相望;西部以高山和河流为界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印度等国接壤。
中国的主要地理区划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和华南地区。
2.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有“中国的母亲河”之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具有以下地理特征:一是河水泥沙丰富,因此也有“黄土水”之称;二是黄河上游多峡谷,中下游多平原;三是黄河流域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灌溉条件。
黄河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支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二是黄河流域土壤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黄河上游的黄河壶口瀑布是中国著名的瀑布景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价值。
3.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首先,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面积辽阔,东西横跨东经73°33’至134°28’,南北纵贯北纬18°15’至53°33’,拥有多种自然风貌和气候类型,这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其次,中国地形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地理特征,这些地形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也塑造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专科)作业及参考答案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专科通识课《地域文化》单元作业(一)一、填空题:1.“浙江”的命名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认为其中“浙”字的意思是曲折,“浙江”还有一些别名,如曲江、之江淛江等。
2.在浙江宁绍平原的余姚县河姆渡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有成堆的谷壳、谷粒、稻杆、稻叶,这是亚洲最早的水稻遗存。
3. 战国后期,越国渐趋衰落,约在公元前306年为楚国所败,成为附庸国。
4.所谓水文化,既有物态文化的层面,由此形成的稻作文化、鱼文化、船文化、桥文化等,又有心态文化层面。
5.水文化是浙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越人就曾把勤于治水的禹看作是自己的祖先,并认为他的墓地在会稽。
此外,越国历史上,勾践与文种、范蠡、一起卧薪尝胆,戮力灭吴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这种水文化的具体体现。
6.浙江先民的干栏式建筑在形式上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二是屋顶的结构作两面坡式,三是类似于今傣族人建造的竹楼。
7.1907年,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起义,失败后被杀害于绍兴轩亭口。
同年,徐锡麟在安徽发动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英勇牺牲。
8.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对文学、美学、哲学均有深湛的研究,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把尼采哲学引进中国的人,对安阳殷墟甲骨文字、中国古代戏曲、词学的研究,使他成为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9.两宋时期,名闻当时的永嘉学派薛季宣、叶适和“四明学派”、杨简、袁燮,义乌学派陈亮皆受当时温州、宁波、金华等经济发展、商贾之发达空气熏染,主张义利实用之学。
10.于越又称内越、大越,在越中发展最早,文明程度较高。
于越民族的形成主要来自地区内部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通过聚落与民族之间日益密切的交往而最终建立起亲密的血缘纽带。
11.浙江历史悠久,有很多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嘉兴的马家浜遗址和余杭境内的良渚文化遗址等。
地域文化作业1

北京四合院与胡同的改造和保护房屋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居住建筑除了满足人们遮风挡雨外,也逐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生存需要与审美意识,也有不同的择居方式。
从远古时期的穴居野处,到近代的深宅大院,从北方的黄土窑洞,到云南的竹楼,从青藏高原的碉楼土堡,到沿海城市的花园别墅,民居形式多姿多样,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有盛行的民居形式,但可称贯穿整个历史、遍布全国各地的建筑布局,就只有四合院了。
老北京四合院简述所谓四合“四”指东、南、西、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造,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老北京胡同的简述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
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
地域文化形考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9 、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韶关发现的()遗迹。
(难度系数:)A、大汶口B、河姆渡C、马坝人?D、客家人学生答案:参考答案:C11 、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代。
(难度系数:)A、秦B、汉C、唐?D、宋学生答案:参考答案:D1 、汉代所置的()郡,管辖番禺、博罗、中宿(今清远一带)、龙川、四会和揭阳六县。
(难度系数:)A、象郡B、桂林郡C、南海郡?D、广府郡学生答案:参考答案:C16 、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
(难度系数:)A、赵佗B、任嚣C、冼夫人?D、赵眛学生答案:参考答案:A17 、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
(难度系数:)A、潮州八邑B、潮人古邑C、潮州八府?D、潮人八邑学生答案:参考答案:A7 、梅州成为了客家人的聚居中心是在()。
(难度系数:)A、秦统一中国后B、唐朝以后C、元人入主中原后?D、宋朝以后学生答案:参考答案:C12 、“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时期。
那时在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而北(难度系数:)A、两晋B、两汉C、两宋?D、明清学生答案:参考答案:D13 、追求精细化的生活方式是()的文化特点之一。
(难度系数:)A、广府民系B、潮汕民系C、客家民系学生答案:参考答案:B5 、秦汉以后,因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或中原战祸、天灾等因素,引发中原地区汉人多次大规模向南迁徙,最终在岭南形成了今A、广府民系B、潮汕民系C、客家民系?D、谅雷民系学生答案:参考答案:A2 、在广州的茶楼喝茶,结帐时应对服务员说:()。
(难度系数:)A、买单B、卖单C、埋单?D、结单学生答案:参考答案:C8 、岭南的海岸线长达()。
(难度系数:)A、2000多公里B、3000多公里C、4000多公里?D、5000多公里学生答案:参考答案:B10 、南越国的第一代君主是()。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及答案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位。
2、黑龙江省资源丰富,()、()和()均居中国之首。
3、黑龙江省现拥有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处,其中()自然保护区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4、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已探明矿产资源131种,其中()、()等资源位居中国第一。
5、在黑龙江斑斓多彩的历史中,()与()是两座高峰。
6、2011年11月,赫哲族()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拓跋鲜卑所建立的()连接着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是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
13、()堪称渤海国的国教,而道教在一定地区也有所流行,()则是渤海国边远地区群众的民间信仰。
14、渤海国的文学形式主要有()和()。
15、目前,记录女真文字的资料主要有()、()、()。
二、简答题(每题4分,共36分)1、流人文化的影响。
2、军垦文化的影响。
3、知青文化的影响。
4、简述俄罗斯文化对黑龙江文化影响的表现。
5、黑土文化对文化意识的贡献。
6、简述鲜卑民族的崇尚与禁忌。
7、简述渤海国的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作业1 一、填空题1、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2、夏历3、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4、轩辕黄帝陵墓陕甘宁边区二、名词解释:8、母系9、阿房宫5、华清池6、关中平原7、1、地域文化: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
陕西还称“三秦”,3、半坡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
1953 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
(1)、战国时期郑国渠;(2)、龙自渠。
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
(3)、六辅渠。
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
(4)、白渠。
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5)、成国渠。
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两帝合陵——乾陵(乾县);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3、列举三秦的四大关隘(地点、名称)答: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
(1)、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 里处。
(2)、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 里的谷涧间。
(3)、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
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
(4)、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 里处的王垛村。
4、列举四个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
1、沉香劈山救母;3、巨灵劈山;2、金庸华山论剑;4、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5、赵匡胤一陈抟博台对弈。
四、问答题1、三秦方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是什么?答:“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的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现陕西所辖的陕南陕北过去不属于秦地,陕南在秦巴山区,受蜀鄂文化影响比较大,语言和习惯都比较接近。
陕北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经的宁夏内蒙和山西许多地域接壤,它们的人情风俗,语言习惯没有多大差别,所以,两地使用的语言,和三秦的关中相比,有写字的发音和词意差距相当大,三秦同属关中位置,受地域文化,特别是古语影响比较大,更为奇特的是,这里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方言解释就令人寻味。
三秦方言中,有些是完全的古语,有些是把字的发音地方化,还有些是完全的方言,其中有些方言,想找到比较合适字表达其意也很难,有些则是反语或是反意。
但是,三秦的中心长安,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那个时候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再加国外使节,都讲关中话,三秦的语言就相当于现在普通话,有一千多年的官方语言经历,流传范围广,使用人口多,在关中语言不是普通话的今天,解释和回味三秦的方言,就更有意思了。
方言不是通用语,但是表述很具体,很形象生动,又是传统的习惯用语,直到今天,进入八百里秦川,方言依然是秦人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
讲方言有一个前提,首先要讲陕西话,如果用普通话,就很难讲,很难说出,很难表达意境,尤其字的发音,发音变字意变,味道就更变了。
用方言,还需要注意用语环境,和使用对象,不然就会不达意,出笑话,如:“好”--- 赞美,孩子把东西损坏了,大人说“好么”。
这里的好,实际是不好;又如:“歹”--- 不好,但是有许多地方,不好不用歹,好的表述又用歹,歹得很,就是好得很。
方言中形容词最多,可以鲜明地说明问题,比喻词次之,形象地表达出了相像,动词表现的都很具体,时态词用的很严谨,常用词在日常用语中又很生动,还有一些古语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古韵,有些字的不同发音又显得变化多端,基于这些特点,陕西方言有旺盛生命力,讲起来简洁既,听起来生动,谝起来诙谐,理解起来容易,显得有特色,有魅力,很传统,至今,代代沿用,流传不息。
2、简述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
答:三秦文化的优良传统和思想特征表现在:(1)以人文为主导的天人合一思想;(2)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讲功利的文化心理;(3)求实尚孔的原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心态。
3、简要介绍一处唐代的陕西文化遗址。
答:圣母寺遗址是文物部门在包西铁路蒲城段勘探出来的,寺庙面积目前已经探明的就有20 多亩。
在两个多月的发掘中,主要发现了唐代的砖瓦残片,还有唐以后延续至清代中期的瓷、陶片,整体砖筑夯土墙屋,灰坑,墙体青砖挂灰,石块砌筑,方砖砌铺地等。
4、简述介绍一座陕西名山与其相关的名人传说。
答:陕西的名山有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王顺山、药王山、宝塔山、午子山、定军山。
华山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一般来说,同华山山峰像一朵莲是分不开的,古时候“华” 与“花”通用,正如《水经注》所说:远而望之若花状” ,故名。
她东临潼关,西望长安,南依秦岭,北靠黄渭,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华山。
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
远望主峰状如金元宝,与周边环绕几小山远望形似莲荷;西峰翠云宫前又有倒扣莲花花瓣石,称“花山” ,又因近临黄河,是华夏发源地,加之人们口音等因素,故称“华山” 。
整体为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海拔2160 米。
险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势,自古为游览胜地。
5、简述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
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受到了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打上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三秦文化也是如此,受秦地自然条件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是显著的,下面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做一简略而概括的分析。
首先,三秦文化早期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而后期逐渐倾向于封闭保守。
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对某一文化的分析不能离开历史时段。
三秦文化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它的发展也显示出一定的历史阶段性。
秦地文化表现为早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后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是直接受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内陆,地形较为封闭。
北部黄土高原群山环绕,北有横山山脉、西有子午岭、东南是黄龙山,另外向东以黄河天然与晋地隔离,交通极为不便。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位处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之间,虽山清水秀,但交通不便,特别是众多山区较为封闭。
关中有秦川平原,然地形的封闭性则更为突出。
它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使关中平原与外地天然隔离开来。
而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它具备了自我发展、不依赖外地,并进而形成独立封闭的发展模式的条件。
在这种较为封闭的地形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三秦文化自然受到了该地域地理条件的极大影响,反映为该文化开拓进取精神不够,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
单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而言,三秦文化受其影响而倾向于封闭保守。
然而,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三秦文化早期受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尤其是汉唐文化的直接影响,表现出积极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
关中封闭的地形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是军事要地;关中盆地中心的泾渭河冲积平原面积较为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 72? 彭树智? ? 周秦汉唐文化的历史魅力与理性反思?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增刊。
利,气候适宜,农业兴起很早且极为发达;关中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
由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有许多王朝在关中建都。
仅长安一地,建都时间就达一千二百二十五年。
有周、秦、西汉、新(王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还有更始帝刘玄、建世帝刘盆子、汉献帝刘协、晋愍帝司马邺、前赵刘曜、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十一个政权。
? 建都关中,使秦地的交通发达起来,打破了地形上的阻塞和封闭。
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网。
? 丝绸之路? 以长安为起点,汉代时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可达月氏(阿姆河流域)、安息(伊朗及两河流域),最远已到达波期湾。
(? 汉书? 西域传? 汉书? 、? 张骞传? 和? 后汉书? 西域传? )首都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国家的文化首先波及影响到的是国都所在地区。
三秦文化直接受到了建都关中的国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唐盛世的文化精神,如开放改革、融合纳新、开拓创新等精神,对三秦文化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使其在早期历史阶段呈现出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司马迁生于韩城,是在三秦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秦文化所具有的伟大精神。
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建立功名,百折不挠,完成文史巨著? 史记? ,功及千秋。
唐代以后,国都迁出关中,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向南移动。
这个时期,三秦文化受国家(国都)文化的影响减弱,因而发展速度缓慢下来,文化也不及早期阶段的发达繁荣。
与此同时,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的封闭性对三秦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日益暴露出来,加之小农经济的负面作用,使宋元以来的三秦文化逐步走向封闭保守。
明清之际秦地学者李禺页(1624-1705 年),号二曲,曾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 海内三大名儒? 鲒奇亭集? (? 二曲先生窦石文? ),然与黄、孙二位相比,其思想则更多地表现出后期三秦文化的封闭保守性。
李晚年曾自称? 土室病夫? 二曲集? (? 卷二四),梁启超在? 清代学术概论? 一书中说二曲的思想是? 为旧学坚守残垒? ,道出了他的思想的保守性和落后性。
其次,秦地的自然条件使三秦文化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
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利、气候、资源等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有些地方宜农,有些地方宜牧, 有些地方宜于发展工商业等,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该地文化的发育成长,这样,自然条件通过对经济发展(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最终影响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也因此带有地域的特色。
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秦地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北部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也较为肥厚,然气候愈向北愈为干燥,这种条件使其经济发展农牧并举,南部以农业为主,北部以牧业为主。
关中盆地有渭河冲积形成的八百里秦川,平原地带土壤异常肥沃,灌溉便利,加之气候温暖湿润,是发展农业的极佳场所。
关中农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地区之一。
秦地南部以山地为主,其中也有小面积的平原地带,为汉江等河流冲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