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大有讲究

合集下载

谥号和庙号总结为

谥号和庙号总结为

谥号和庙号总结1. 谥号的概念和起源谥号,是对已故君主或贵族正式封号的一种称谓,可以是对其生平事迹、德行或成就的总结,通常在其去世后由继任者或朝廷官员追赠。

谥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谥号可以作为后世人们评价君主的依据,也是君主地位在历史上的象征。

2. 谥号的分类和格式谥号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根据其对君主品德或成就的评价方式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谥号分类:2.1 地域谥号地域谥号主要是根据君主统治的地域来命名的。

例如,历史上的一些君主被追封为“汉武帝”、“唐太宗”等。

2.2 德行谥号德行谥号是根据君主的德行品质来决定的。

例如,被追封为“仁”、“孝”、“忠”等。

2.3 成就谥号成就谥号针对君主在执政期间的成就进行评价。

例如,被追封为“文”、“武”、“明”等。

谥号的格式通常是由两个字组成,有时也可以是一个字,这取决于君主的成就和地位。

3. 庙号的概念和用途庙号是对已故君主或一些特定人物的尊称,主要用于祭祀场所或纪念建筑物的命名。

庙号是一种对君主永久性追封的方式,以示对其的尊敬和纪念。

庙号的使用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存在,也是君主地位在历史上的象征之一。

4. 庙号的命名和使用方式庙号的命名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格式,以表达对君主的尊敬和纪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庙号命名方式:4.1 前朝庙号前朝庙号是指与前朝君主有关的庙号。

在朝代更替后,一些新朝廷会对前朝君主追赠庙号以示尊重和传承。

例如,历史上的一些朝代为后来的皇帝追封了“汉高祖”、“唐太宗”等庙号。

4.2 德行庙号德行庙号是根据君主的德行进行命名的。

例如,历史上的一些君主被尊称为“仁宗”、“孝宗”等。

4.3 性格庙号性格庙号是根据君主的性格特点来命名的。

例如,历史上的一些君主被尊称为“文宣”、“武穆”等。

庙号通常使用在祭祀或纪念建筑物上,作为对君主的永久性尊称。

5. 谥号和庙号的意义和影响谥号和庙号对于君主和其统治地位的意义不仅仅是象征性的,它们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谥号和庙号总结为(5篇)

谥号和庙号总结为(5篇)

谥号和庙号总结为第1篇在清朝,皇后的谥号一般在17字左右,比皇帝少了很多。

只有慈禧太后例外,她的谥号长达25字,与咸丰皇帝等人一样多,可见慈禧在清朝后期的影响力。

慈禧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莊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同时,无论哪位皇后的谥号,都要以“孝”字起首,与对应皇帝谥号最后一字相同为尾。

皇后谥号也有重点字,就是“孝”后面的第一个字,这样皇后谥号简称一般为五个字。

例如慈禧,她的谥号简称为“孝钦显皇后”,这个“钦”为她谥号的重点字,“显”字则和咸丰皇帝谥号的最后一字对等。

结语。

庙号和谥号,也是对前人的一个规范敬称,属于书面语的称呼。

而对皇帝使用年号的称呼,则属于一种民间称呼,方便记忆。

如乾隆皇帝:他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名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大清纯皇帝”。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谥号和庙号总结为第2篇1.庙号。

庙,是古代祭祀供奉先人的固定场所。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祭祀时,给他们特别起的名号,且都是褒义词。

如高祖、太宗、仁宗等。

2.谥号。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和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蕴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谥号和庙号总结为第3篇1.庙号。

庙号是皇帝专享称号,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资格拥有。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标准,必须是对国家有大功的开创基业、拓土开疆和治国安邦的开国君主或中兴之主才能使用,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进祖庙,尊享后代永远祭祀。

庙号,一般使用“祖”或“宗”两个字,且称呼的人身份截然不同,排列永远是先“祖”后“宗”。

开国皇帝或王朝奠基人,会被称为祖,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和元世祖忽必烈。

后面的建国皇帝,有卓越才能和重大功绩的,才会被称为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义、唐玄宗李隆基。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总结
•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 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 一般来说,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 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 仁宗、元英宗等。
•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 康熙皇帝等。
• 另外,在古籍中,对一些王侯将相知名人 也常常不称其名,而称其谥号。如称岳飞 作岳武穆,称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 2.平谥,如:怀、悼、哀、殇,有同情的意味。
• 3.恶谥,如:厉、炀,有否定的意思。
尊号
•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 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尊号开始时, 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 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 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 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 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谥号与尊号的区别
• 谥号与尊号虽各有涵义,但又多纠 缠一处,难以区别。
• 一般来说,尊号乃帝后独享,他人 不得染指;
• 而谥号不为帝后所独享,其余人等 亦可得之;
• 而就帝后而言,于在世时所加者属 于尊号,而崩后所加者,则可以视 之为谥号。
年号
•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有祥瑞意义的名号,由 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 号,叫做改元。
•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 灾异,常常改元。如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 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 弘道十四个年号。

谥号、年号、庙号

谥号、年号、庙号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1.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高考语文关于年号、庙号、谥号的整理

高考语文关于年号、庙号、谥号的整理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年号为“后元”。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

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康熙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同治帝。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周昭王、周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楚怀王(怀);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惠文)等。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庙号: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浅析年号、庙号及谥号及其区别

浅析年号、庙号及谥号及其区别

浅析年号、庙号及谥号及其区别一、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国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一般由君主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等。

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

如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

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

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二、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当时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祖甲)、中兴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说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这些是最早出现的庙号。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仅有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

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严格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了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中宗、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宁宗过于懦弱;德宗遭遇动乱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转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为人好玄虚;文宗文弱无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影响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时间短且作为少;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的庙号和谥号大有讲究。

庙号是皇帝死后于家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只有四种庙号。

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
或宗的称号。

到汉朝时,给皇帝上庙号还是很慎重的,有许多皇帝死后没有庙号。

魏晋南北朝
时期,庙号开始泛滥,到了唐朝,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原本,所有皇帝都有都有谥号,但不一定有庙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而唐朝之后,人们则习惯称皇帝的谥号。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
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也就是说,谥号
不是只有皇帝才有。

在这里只说一下皇帝的谥号。

在隋朝以前,皇帝谥号均为一字或二字,比如西汉的汉文帝、汉武帝,东汉的光
武帝等等。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

唐玄宗李隆基将其先祖的谥
号都改为七个字,比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
孝皇帝”。

自此以后,皇帝谥号越加越长,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可谓奇葩。

谥号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古人
专门制定了《谥法》,规定“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威
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夸志多穷曰武”等等,根据皇帝在位时的表现来选择一
至几个字作为谥号。

比如汉文帝,轻徭薄赋,使国家兴旺,开创“文景之治”,所以
谥号是“文”,他的庙号是“汉太宗”;汉武帝,派兵屡次大败匈奴,威彊敌德,所
以谥号是“武”,他的庙号则是“汉世宗”。

有一个皇帝的称呼很特殊,就是汉朝的开创者刘邦,我们现在习惯称之为“汉高祖”,他的庙号最初是“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谥号则是“高皇帝”,所
以后人对其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那为什么成了“汉高祖”呢?这是因
为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把刘邦写为“高祖”。

这可不是司马迁写错了,而是因
为当时是汉武帝在位,汉武帝是刘邦的曾孙子,他按辈分称呼刘邦应该叫曾祖父,称
呼刘邦的爸爸刘太公为高祖父。

但是当时还有个规矩——高祖是对先祖最上之尊称。

辈分不够但是他的功绩特别大,就可以尊称为高祖。

比如,周康王在祭奠时就把自己
的祖父和曾祖父(周武王和周文王)统称为高祖。

汉武帝称刘邦为高祖,就是表达自
己的尊敬。

皇帝就是国家的代表,司马迁是朝廷的史官,所以按照汉武帝的称呼,把
刘邦尊称为“高祖”。

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就改成了“高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