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 系为庙号。如秦始皇、秦二世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
1、下列称谓中全属于谦称的一项是( C )
A. 孤 足下 不才
B. 愚 仆
小子
C. 妾 寡人 臣
D. 不谷 不才 竖子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
乐”分别是( B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如唐中宗的尊号是“应天神龙皇帝”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 孝德应道皇帝”
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 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 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 称呼他们的谥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
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令废 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 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任皇帝裁定公布。
•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
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
•
•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
古代文化常识之帝王称号

古代帝王称号区别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
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
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
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
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是新皇登基,为了区别上一任皇帝,据自己思想起的用以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

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又是一个历史知识的小白,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古代的国号、年号、谥号、尊号、庙号等,总是有些傻傻的分不清楚。
今天特推出一篇历史小知识,了解什么是国号、年号、尊号、谥号、庙号,希望对历史感兴趣的小白们能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朝代和政权,出现过540多位君主、帝王。
各个朝代都有其国号,帝王生前有其尊号和年号,死后也有其谥号、庙号。
一、国号。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即国家的名称或名号。
为表示新朝的“圣明”,每个开国之君都要定国号以彰其“明德”。
各朝代的建立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国号的确定也有各自的原因。
(一)以封爵名定国号。
这种定国号的形式来自其创建人的爵位名称,而爵位往往又与某一地名相一致。
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他在平定天下以后,便以“汉”为国号。
三国时魏国的实际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其子曹丕先袭魏王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
(二)以其发迹地或发迹地的特产名定国号。
夏、商、周、秦、孙吴、后晋和宋等朝代均以其发迹地为国号。
夏部落的酋长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商酋长汤灭夏建国,以商为国号,后迁都于殷,又称殷商。
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遂以秦为国号。
三国时的吴因在古吴国故地,遂以吴为国号,史称孙吴或东吴。
宋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前曾为后周归德军(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以发迹地之特产为国号的朝代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人所建的辽国。
“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镔铁之意,辽太祖的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在位时,改国号为辽。
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其国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
清朝统治者是金人的后代,因为金国曾消灭了南宋,后金统治者为缓和与中原汉人的矛盾,特将后金改为清。
(三)根据谶语或文意以及社会上流行的某种口号定国号。
年号、谥号、庙号、和尊号

一、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包括年号、谥号、庙号、和尊号。
1、年号: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汉武帝首创。
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所以一个皇帝年号可以有多个。
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
明清两朝,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2、谥号: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用一两个字(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
谥号是周开始的。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烈、昭、穆等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怀、悼、哀、闵、殇、愍有同情的意思;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3、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泛滥。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的区别一、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为他们定的名号。
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
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
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
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明仁宗朱高炽。
二、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谥号起自周朝,秦统一后中断,从汉至清则从未断绝。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赠予。
谥号用字一般都有褒、贬之意。
根据谥法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通俗的说就是表扬型、批评型和同情型。
表扬型的谥号有“文”“武”“穆”等,批评型的谥号有“纣”“幽”“炀”“厉”等,同情型的谥号有“愍”“殇”等。
如周文王之“文”,汉武帝之“武”,含褒扬之义;周厉王之“厉”,隋炀帝之“炀”,含贬义;汉哀帝之“哀”,汉殇帝之“殇”含哀怜之义。
贵族、大臣死后由朝廷赐予的谥号,其用字亦含褒贬之意,如唐魏征赐“文贞公”,宋岳飞赐“武穆王”,褒扬之情不言而喻。
三、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所定的纪年的名称,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 年所定的“建元”,最后一个年号是清代的“宣统”。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改年号,多者达十余个,明清各皇帝大多只有一个年号。
年号,大多以二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
也有用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如梁武帝“中大通”,唐武则天“万岁登封”等。
帝王年号选词择字十分考究,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
四、尊号尊号,是尊崇帝后而取的称号。
尊号有生前加的,也有死后追加的。
如唐代武后称“圣母神皇”,高宗称“天皇”,中宗称“应天神龙皇帝”,后来尊号越加越多,清乾隆皇帝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多达二十三字。
这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及皇权日益膨胀息息相关。
五、简易区分1.谥号,多带有评价的字,如“文武幽炀哀”等。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呢?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不同?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呢?这个问题很不错,算是皇帝称呼的一种科普。
帝号、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和国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帝号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称号的统称,包括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第二、谥号、庙号是皇帝死后追加的称号。
第三、年号不是针对于皇帝的称号,而是对于封建政权的称号。
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称呼起来大概也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庙号,谥号,和年号,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几种称呼方式。
以庙号称呼的帝王庙号起源于商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庙堂中接受供奉时所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的皇帝,庙号在东亚地区被普遍使用。
庙号的授予方式最初非常严格,普遍遵循一个规律即“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太祖”,“高祖”的庙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而后继之君只能以“太宗”、“中宗”、“德宗”来称呼,在汉朝庙号德授予方式更为严苛,以至于汉朝的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庙号就是“高祖”李世民的庙号就是“太宗”,不过这种方式在封建社会后期没有那么严格,明朝有“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后来改的),清朝更是夸张,前四个皇帝“三祖一宗”。
说完庙号我们再来说一下“谥号”商朝之后的周朝并没有延续庙号制度,而是采用了“谥号”,“谥号”不仅仅用于帝王,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比如文武大臣,甚至后妃都有谥号。
谥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评价意义,比如“美谥”比如“恶谥”,最为熟悉的就是隋炀帝,这就是明显的“恶谥”。
而文、武、明、睿这类词明显都是“美谥”,比如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我们通常称呼他为汉武帝,而不是汉世宗。
年号年号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创,是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皇帝大多有好几个年号,遇到祥瑞降临需要改年号,遇到重大灾荒“冲喜”需要改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14个年号。
明清时期在位皇帝一般都固定使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通常都用年号来称呼明清时期的皇帝,比如“永乐皇帝”,比如“嘉靖”,比如康熙、乾隆等等都是年号。
年号谥号庙号帝号国号尊号陵号

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
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
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近似于年号。
中国、蒙古、越南和韩国已经全面废止年号,改用公元纪年。
年号始末综述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为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
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另外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
以朝鲜为例,明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拒用清朝年号,改用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明郑一直采用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
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
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
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
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
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
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
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
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
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
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中国的纪年,在汉武帝之前,只有年数,史家以王号纪年,鲁隐公元年等。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

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呼有何意义呢?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谥号
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
谥号用字固定,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
文、武、景、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衰”。
谥号不单独使用,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或与庙号结合。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等。
以后的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
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作“祖”,如“太祖”、“世祖”、“高祖”。
其后的嗣君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
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到唐朝,皇帝都称“宗”。
明、清时前几个皇帝都称“祖”,如“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清世祖”、“清圣祖”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
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
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
年号始于稀罕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
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
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
如“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因此人们用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雍正皇帝”、“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