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影响

合集下载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在宋朝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但也深受内忧外患的困扰。

内忧方面,主要是经济困境和政治腐败的问题;外患则包括党争、族群问题以及对外侵略势力的威胁。

这些问题使得宋朝在治理过程中陷入困境。

一、经济困境宋朝经济发展起初较为繁荣,但到了后期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货币贬值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由于世界上流通的货币不断增加,加之政府经常发行钞票来满足开销,导致宋朝的货币逐渐贬值。

这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此外,农业产量的下降也是宋朝经济困境的一大原因。

由于农田过度开垦、土地私有化严重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农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

这不仅让百姓生活更加困难,还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

二、政治腐败宋朝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腐败问题。

官僚体系庞大,官员却普遍缺乏廉洁奉公的精神,贪污腐化现象十分普遍。

贪官污吏钻法律的漏洞,私设关卡,以权谋私,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宋朝政府的选拔制度也存在问题。

科举制度虽然为朝廷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机会,但也让贪官污吏得以钻营,通过贿赂等手段获取官职。

这导致了政府官员普遍缺乏责任感和才干,无法有效地治理社会问题。

三、党争与族群问题宋朝时期,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形成了北方党争与南方党争的格局。

北方守旧派追求保守主义,崇尚儒家传统,强调稳定与秩序;而南方新党则追求变革,倡导法治与科学。

这种矛盾使得朝廷内部出现了激烈的党争现象,导致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困难。

此外,宋朝内部也存在着多个族群之间的矛盾。

北方的契丹族和西北的西夏族形成了对宋朝的边患,经常进行侵略。

这使得宋朝需要投入大量的军力来应对外患,不得不大量调动资源,加剧了内部的负担。

面对内忧外患与治理困境,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朝廷加强了对朝内腐败现象的打击,加大了监察力度,加强了法律执行力度,力图恢复社会的公平正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第三讲宋代一、宋代政府组织(一)宋代中央政府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

从政治制度上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

只能说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

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

有形势推迁,无制度建立。

1、相权之分割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1)三省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因而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

中书为丞相,地位独重。

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

(2)两府枢密院是晚唐五代传下的管军事的新机构。

宋人不能纠正,沿袭下来,成为一重要官职。

中书省与枢密院,同称两府,然两相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3)三司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

第一,户部司第二,盐铁司第三,度支司,度支即是管经济出纳的司,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

安史之乱,财政困难,为方便直接处理财政问题,有宰相亲自兼领尚书的一个司,如盐铁、度支之类,此虽不可为训,究竟是宰相亲握财政大权,还可说得过去。

宋代,因其弊不能革,提高三司地位,由三司独掌全国财政,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这是极不合理的。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宰相掌握财政权的不同认识王荆公(王安石)变法推行新政,第一措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把户部、盐铁、度支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统一到新衙门(制置三司条例司)里。

这一措施,在荆公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

司马温公(司马光)极反对唐代由宰相兼领司职。

他认为,财政应该由三司管。

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参与其事。

这里可见到荆公、温公对当时制度上的一种歧见。

荆公之意,是想把财政大权仍隶属于宰相,这属制度问题,非人事问题,与当时三司长官之称职不称职不相干。

荆公是想重新厘定三司权限,把当时所谓中书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军民财政之职权三分,重新绾合起来。

二府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

二府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

二府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很久没写政治制度的文章了,感谢头条官方的邀请。

今天我想写一下二府三司制度,这是宋朝最重要的一个中央制度,从宋太祖时期下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管行政,一直到1279年南宋最后一支抗元力量灭亡,二府三司制度一共持续了近320年。

为什么老冯说二府三司是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唐代三省六部一、何谓二府三司?宋太祖武将出身,他原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殿前都检点(禁军统领将军),作为武将,他深知自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开始设置的节度使是武将专权的危害。

所以在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做了三件事:1、杯酒释兵权;2、收天下之兵;3、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二府三司)。

宋代二府三司杯酒释兵权老冯在这里不过多解释了。

收天下之兵就是把天下地方上的精锐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调配,这个我们后面会分析,它其实和二府三司有很大联系。

我们重点来说第三个就是二府三司。

其实二府三司是唐代三省制度的一个升级,唐代的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被宋太祖合并成了中书门下,而宋太祖又把军政权分出,设立了一个叫做枢密院的机构,其实中书门下是合并丞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是分割丞相的军事权,剩下的丞相的财政权被宋太祖新设立的三司使所代替。

这就直接把丞相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割离,进而加强皇权,这是赵匡胤的终极目的。

二、为何说行政效率低下?宋朝皇帝刚才咱们说了,二府三司设立的终极目的是加强皇权,但是宋代皇权真的加强了吗?表面上来看,皇权真的加强了,但是实际实行过程中,皇权受到的制约并不少。

首先宋太祖设置言官机构叫做谏院,由文官充任(包拯做过这个机构的长官);然后皇权受到了以丞相、参知政事等高级文官的很大制约,宋代皇帝权力并不像明清皇帝那样大权在握。

所谓的效率低下,低下在哪里?二府三司的设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司下属户部、度支、盐铁等机构,放到别的朝代一个机构能办的事情,宋代为了分权,用两个、甚至多个机构来办。

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北宋在公元960年建立,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时期:北宋和南宋。

其中,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

一、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北宋时期的政治制度变革,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有直接的关系。

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导致了大量土地的掠夺和破坏,使得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同时,五代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本无法控制欧阳永叔、董翰、贾似道等割据一方的势力,使得社会动荡不止,需要改革旧制度。

二、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1、均田制北宋时期,通过施行“均田制”,将旧有的地主阶级重新分配,从而加强政府对广大农村群众的控制。

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和物质财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科举制度北宋通过实行“科举制度”,提高了社会精英的选拔标准,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均衡,打破了贵族闭门造车的格局,有力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

3、州县制度北宋时,启用了“州县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治理更加规范化和有组织化,通过设县设官,析责分区进行有效的治理和管理,强化了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能力和治理能力。

三、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意义北宋政治制度变革,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的实行创造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看,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具有以下几点重要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该政治制度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制造业和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北宋推行科举制度,通过人才选拔,有力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

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宋朝,一个在史书上颇有争议、毁誉参半的的王朝。

这一王朝延续和发展了唐朝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瓷器、戏剧等文化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丝绸之路对外发展海外贸易、与亚非各国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又展示了这个王朝的高度包容性和开放性。

而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另一面,是宋朝政治的平庸和腐朽。

在与少数民族政权交锋的过程中,宋朝屡战屡败,屡屡对外妥协,展现出惊人的软弱无能;在国内,广大市井百姓尤其是农民被迫要为宋政权对外战争的失败赔款以及为上层阶级的享乐无为埋单,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是什么造成宋朝的政治危机呢?这还要从宋朝的政治体制及其造成的冗官现象出发。

冗官问题的严重与宋朝的政治体系有密切关系1、鉴于唐朝节度使问题严重而做出的过度改革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恶性膨胀,独揽军政大权,形成了藩镇林立包围中央的局面,也造成了唐灭亡后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

在这一期间竟然涌现出六十多位皇帝,然而国祚短命难以维系,政局如此动荡,造成“兵革不息,苍生涂地”的疮痍景象。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将士们的推举下在陈桥发动政变,取代后周成为皇帝,然而这样得来的国家神器并不牢固,同时他又深谙唐朝因为中央贫弱、地方独大而天下分崩离析的教训,因此他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的改革措施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顽疾。

在军权上,他在中央建立起枢密院掌握统兵权,但是无“握兵之重”而是在枢密院之外建立起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三个机构统称为“三衙”并各设正副都督;在地方官职上,中央委派文人出任州郡长官管理政事,也就是“知州”,同时又设立“通判”对其监督;为了分割知州财政权又设立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税收,后来成为最高行政官员;此外,就连知州的司法权也被提点刑狱司主管。

就这样,地方知州的权力被层层分割乃至呈现出被架空的局面。

虽然建立起了相互牵制和分散事权的地方官僚体系,却使得地方官员数量空前增加,这就是典型的“冗官”现象。

北宋经济发展,为何国家却积贫积弱

北宋经济发展,为何国家却积贫积弱

北宋经济发展,为何国家却积贫积弱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同时却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国家“积贫积弱”是指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

国家积贫表现在:一是国贫——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二是民贫——为解决财政困难而扩大赋税所造成的劳动人民贫困;三是地方贫——北宋为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

国家积弱表现在:一是对外无力解除辽和西夏的威胁;二是对内不能控制农民起义。

究其原因有:⑴封建制度的弊端。

①土地兼并严重。

北宋不抑兼并,到王安石变法前夕,大官僚、大地主霸占的土地竟占北宋全部耕地面积的70%以上。

一些官僚地主为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②封建制度下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也使国家积贫。

⑵北宋重文轻武。

通过科举考试,起用大批官僚,扩大统治基础,结果造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俸开支与日俱增,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⑶为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北宋统治者每年大量增兵募兵,结果军队的数目越来越多,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⑷每年送给辽、夏大量的岁币,以求得议和,这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危机。

⑸北宋统治者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充实京师,地方军队多为老弱。

禁军半数派驻外地,三年一轮换,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与辽、夏的作战中屡屡败北。

⑹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和金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统治者对农民肆意盘剥,农民起义不断,这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进一步造成国家积弱。

积贫积弱相互影响,使北宋国力日衰。

北宋经济发展是各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国家积贫和积弱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强盛。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

浅析北宋马政的得失,看北宋积弱的历史原因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王朝,他富足发达,但又积贫积弱。

终北宋一朝再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总是胜少败多甚至于到最后被金国所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北宋为什么会在如此富足和先进的情况下,最后却在对落后野蛮人的战争中失败的这么惨呢?这好像违背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常识。

其实我认为北宋之所以败亡的原因是军事上的落后造成的,更细致的讲,这是北宋缺少骑兵,在对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时,我们汉民族有两个法宝。

一、是长城防线,依靠天险与坚城,彻底将游牧民族的骑兵挡在长城以北。

比如历史上秦始皇命蒙恬带兵30万修长城,抵御侵略和明朝中后期围绕长城防线为主的防御后金和蒙古的政策等等。

二、以骑兵对抗骑兵,只有这样才能在古代战争中取得与敌方一样的优势。

比如西汉武帝时期的灭匈之战和明初的灭元之战都是采用以骑兵对抗的骑兵而取得的胜利。

而北宋以上两点基本不沾,首先长城防线(燕云十六州)一直没能收回在辽国手中。

其实宋朝是一个严重缺少战马的朝代。

我想就以上两点来讲,只要北宋占得一条也不至于被金国所灭。

特别是骑兵,可以说是北宋存亡成败的关键所在。

那么我就以宋朝马政的得失来分析一下,北宋军事方面的巨大缺点。

“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也。

安宁以别尊卑之序,有变以济远近之难。

”——《礼记·月令》“自建隆后,其官司之制,厩牧之政,与夫收市之力,牧地之数,支配之等……皆可得而考焉”自宋太祖时便针对五代以来马政废弛做出改变,赵匡胤兴牧监之制并且在边境开设马市用于购买和引进战马。

可见北宋政府非常重视马政,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马政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牧马”和“市马”是北宋马政最主要的两个特点。

北宋马政的主要管理机构为太仆寺、群牧司和茶马司。

太仆寺主管皇室宗亲的日常出行用马,而掌管军马管理的,主要是群牧司和骐骥(qí jì)院、诸访监,但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将太仆寺变为全国最高的马政机构,总领群牧司和骐骥院、诸访监。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变革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变革

宋朝的内忧外患与政治变革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时期。

虽然宋朝在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其政治面貌却饱受动荡和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朝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政治变革的原因与影响。

一、内忧的因素1. 官僚制度的腐败:宋朝官僚制度长期存在腐败问题。

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导致政府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岌岌可危。

2. 经济困境:宋朝重商轻农,导致农民负重税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潮起潮落。

同时,民间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大社会矛盾。

3. 安南(越南)的失陷:安南一度是宋朝的附庸国,但在宋徽宗时期,因内忧外患,安南失陷于南方山蛮,给宋朝在南方边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外患的挑战1. 北方的辽、金侵袭:宋朝北方边境多次遭辽、金侵袭,使国家资源被消耗殆尽,国力大幅度削弱。

2. 西北方的西夏侵扰:西夏以西北边疆地区为活动据点,频繁侵扰宋朝边境,对宋朝北方的经济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3. 南方方向的南宋和亡国之战:宋室南下后的南宋面临金朝的长期围剿,最终于绍兴二年(1132年)面临灭亡的危机。

三、政治变革的尝试与影响1.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宋太祖赵匡胤在继位后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设立法场、整顿官员、加强土地管理、改革刑政等措施。

这些改革试图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但由于内外因素太过复杂,成效有限。

2.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张以变法来跟人民改革官员制度、财政制度、军事制度等。

王安石变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反对派的强烈抵制以及运作不当等原因,最终变法失败。

3. 高宗时期的铩羽之矣:宋高宗继位后,面临败亡的局面。

他曾努力推行各项改革,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反对势力的阻挠,改革无果而终,最终南宋灭亡。

面对内忧外患,宋朝尝试了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改革制度。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其他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改革都无法彻底解决宋朝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宋朝的覆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影响作者简介:王海军(1986—),男,山东潍坊人,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方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244;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两宋时期完善起来的文官制度,不仅使古老的中国有序运转,而且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两宋时期,我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中央集权自唐朝以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对行政管理体制发出了重大变革,重视文官,分化事权,避免了政权的分裂,地方的割据,但同时也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经验的借鉴固然重要,但是教训的吸收也同样可贵。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试分析探究两宋尤其是中后期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及影响,以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一、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1、吸取前代教训,分化事权,建立庞杂的行政系统
宋朝统治者充分吸取隋唐五代后期的历史教训,为了严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专权擅政独裁,制定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的“祖宗之法。

从宋太祖开始,用设官
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方法,将全力集中于皇帝中央,削弱各级长官的权力。

为防止宰相专权,设置了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以分割宰相政权和军事权。

为防止武将跋扈专横,首先解除其军职,授以虚衔,赋以厚禄;其次废除节镇支郡之制,委任京朝官出任知州知府;在各州之上,又设立监司帅司,以监督知州,并分掌一路的兵财民法等权,不用武将;武将一般只做统兵官,率领兵马。

对于宦官女后外戚等,宋朝也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防止他们专权。

2、大肆开科取士,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宋朝科举制度规模扩大,影响上升,地位提高的原因。

这个原因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制度本身的继承和积累,宋代的科举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没有隋唐制度上的开创,以及长期实践积累下的制度上的经验教训,也就不会有宋代把科举制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第二个是技术进步上提供的可能性,最关键的就是印刷术的全面普及导致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有了可能,这为科举制在规模扩大,影响力增强上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

宋朝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严格了考试程序,极力扩大开科取士的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人。

[2]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录取了45000人“其甲第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后不至于公卿者,无人而已”。

[3]另外,宋朝还实行恩荫制度,名目繁多,涉及面很广,宗室弟子在襁褓之中就可以做官,大官除可以荫补子孙外,还可以荫补旁系亲属和门客。

因此官僚队伍迅速膨胀,到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已“数百而除授未已”[4],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宋朝行政效率低下的影响
宋朝庞杂无比的行政系统,膨胀的官僚队伍,使官员多人浮于事,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进而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导致整个有宋一朝积贫积弱,最终导致了宋朝最后的灭亡。

1、科举制导致官僚队伍扩大化的影响
宋代科举制规模扩大,影响上升造成的后果是,使得政府真正意义上向全社会开放,一切对政治活动有兴趣有抱负,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和才能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都可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并且掌握相当的政治权力,一切不同阶层的利益代言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加入到政府中来,为捍卫自己阶层的利益而活动。

科举制度的普及本质上是政治民主化的标志。

从实际来说,科举是比现代西方选举制度更纯粹更公平更开放的民主政治的表现。

但是,科举制的实行本来是十分有利于官员选拔的但是,随着宋朝向前发展,官僚队伍迅速膨胀,特别是恩荫等其他选拔官员的方法实行以后,官员迅速堕落腐化,造成冗官局面。

宋朝往往是职位少官员多。

而宋朝有实行有待官员的政策,再加上官员的奢侈腐化,导致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形成冗费的现象。

2、集权中央,地方缺乏自主权,新矛盾层出不穷
宋朝中央集权加强的后果是,一方面使得中国政治制度进一步向现代化的国家制度靠拢,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更现代化。

另一方
面由于中央管理负担的加重,导致皇室政治权力的进一步萎缩,为文官集团权力的空前膨胀提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把原先地方分散的矛盾集中浓缩到了中央,产生了新的问题。

首先地方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凡事只有听命中央、听命皇帝,是地方官员成为传声筒,是官员丧失了积极进取的魄力。

到任后往往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机械地做事。

再加上古代交通不是十分发达,政令的传递往往需要较多的时日,这就到时许多事情变得十分缓慢,效率低下。

进而又导致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日益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不和谐的声音越来越响。

3、军队战斗力弱,在与周边政权的斗争中处于被动
宋朝行政效率低下也影响到了军事斗争,宋朝建立时,周边存在的政权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方的契丹、后来的金朝等。

宋朝实行的分化事权,将兵分离的政策,导致宋朝军队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大大降低。

西夏统治者元昊称帝后,多次打败陕西各路宋军的进攻,迫使宋朝签定屈辱的庆历和议。

而辽朝也屡次进攻宋朝,澶渊之盟,宋朝皇帝只得屈身称弟,割地赔款。

从这一点看,宋朝最后被军事战斗力十分强大的元朝铁骑征服早就是预料中的
事儿。

三、启示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古才能知今。

行政管理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国家机器的立柱。

宋朝的政治制度,尤其是行政管理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宋
代推行的强干弱枝,重之轻武的文官政策,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即造成有宋一代积弱的局面。

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由于相权低落,台谏权重,致政出多门;互相掣肋,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于朝,行政效率低下。

冗费增多,财政拮据:为牵制地方,宋室加设了许多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

国力积弱,边患深重,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用文官指挥军队,“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训练,禁兵调度频繁,地方厢兵嬴弱,使有宋一代国力积弱,武功不振,无力抵制外患。

但这是时代社会局限性所造成的,我们不应苛求古人。

我们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经验教训,使我国的行政管理适度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使我国的政治建设走向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李海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21卷第3期
[2] 何忠礼.宋史选举志补正.宋代科举一览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 宋史.卷一一五.选举志一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九月戊戌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