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型人格
内向胆小的回避型人格

内向胆小的回避型人格内向胆小的回避型人格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受到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在处理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
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表现特征1、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倦入他人事务之中。
3、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4、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害怕惹人笑话或者回答不出问题。
5、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6、很少有或者没有朋友或知心人。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有所不同:前者并不安于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自卑。
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他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回避型人格的成因形成回避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自卑感的产生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对象来评价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
逃避型人格与妄想型人格

回避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反社会人格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
初次相识给人很好的印象,能帮助别人消除忧烦、解决困难。
2.没有通常被认为是精神病症状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现,没有幻觉、妄想和其他思维障碍。
3.没有神经症性焦虑;对一般人心神不宁的情绪感觉不敏感。
4.他们是不可靠的人,对朋友无信义,对妻子(丈夫)不忠实。
5.对事情不论大小,都无责任感。
6.无后悔之心,也无羞耻之感。
7.有反社会行为但缺乏契合的动机;叙述事实真相时态度随便,即使谎言将被识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别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9.病态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发育不成熟,没有爱和依恋能力。
10.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问题的性质。
12.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
对他人给予的关心和善意无动于衷。
14.无真正企图自杀的历史。
l5.性生活轻浮、随便,方式与对象都与本人不相称。
有性顺应障碍。
16.生活无计划,除了老是和自己过不去外,没有任何生活规律,没有稳定的生活目的。
他们的犯罪行为也是突然进发的,而不是在严密计划和准备下进行的。
上述这些反社会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现了,最晚不迟于25岁。
自我迷茫型人格

自我迷茫型人格
1、总是喜欢去抱怨,自我迷茫型人格,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总是想的太多,太悲观,以至于自己最后迷失了方向。
2、不肯和人打交道,这意味着你和外部世界已经断了联系,结果就会导致你最后失去了社交技能,自我迷茫型人格,步入社会后不知所措。
3、自卑,不自信的表现,自我迷茫型人格,对自己不会抱有任何的期望和对未来人生的憧憬,说白了就是太现实。
4、自我迷茫型人格,不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人,高傲和典型就是从小被家里宠着长大的,眼里容不得一点儿沙子。
5、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自我迷茫型人格,总是喜欢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面子。
从而无意间伤害了别人。
6、对未来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往往做事含含糊糊,自我迷茫型人格,不会放在心上,每天浑浑噩噩,找不到自己生活的方向。
7、空怀大志的人,自我迷茫型人格,自我感觉良好,只是嘴上说说,而不会付出付诸行动。
8、自我迷茫型人格,没有毅力的人,半吊子,做事情虎头蛇尾,没有坚持的耐心。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选择逃避现实?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选择逃避现实?
首先,逃避现实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心理压力过大。
面对现实可能会
带来种种压力,比如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
会让人感到焦虑、无助和沮丧。
为了逃避这些负面情绪,一些人选
择逃避现实,寻求一种短暂的解脱。
其次,逃避现实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现实可能
会让人感到挫败和无助,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一些
人选择逃避现实,不去面对那些让他们感到不安的现实情况。
此外,逃避现实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环境因素。
在成长
过程中,如果个人没有学会有效地应对现实问题,或者在家庭、学
校等环境中缺乏积极的榜样和支持,就可能养成逃避现实的习惯。
最后,逃避现实也可能是因为个人的心理特质。
一些人可能天生就
具有逃避问题的倾向,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逃避现实,而不是主动面
对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选择逃避现实可能是因为个人心理压力、心理防御机制、成长经历和环境因素以及个人心理特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要
解决这个问题,个人可能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学会有效地应
对现实问题,以及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避型人格的特点有些什么?

回避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其特点是避免社交互动、害怕批评和拒绝、过分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缺乏自信和自尊心等。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通常是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通常会避免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或被批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与人争吵或冲突。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他们也很难与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批评或被拒绝。
他们通常会避免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被他人嘲笑或否定。
他们也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会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他们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做得很好。
他们也很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回避型人格的人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通常会避免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或被批评,而且他们也不喜欢与人争吵或冲突。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是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也很难与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批评或被拒绝。
他们也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回避型人格的人通常是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常常感到焦虑和孤独。
他们很难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也很难与他人合作,因为他们害怕被批评或被拒绝。
他们也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挑战,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他们常常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缺点,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很难接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
他们也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和能力。
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特征及治疗方法一、表现特征回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伯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
有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
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当而被人讥笑讽刺,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躲在一旁沉默寡言。
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纪,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
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社会工作。
回避型心理(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与****样心理(人格)障碍的行为退缩性不同:前者并不安于或欣赏自己的孤独,不与人来往并非出于自己的心愿,他们行为的退缩源于心理的自卑。
想与人来往,又怕被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因害羞而不敢亲近。
[中华勵志網]二、形成原因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怯懦心理与心理健康的勇敢面对

怯懦心理与心理健康的勇敢面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怯懦心理,而怯懦心理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鬼魅,在你不经意间悄悄出现,干扰你的情绪,阻碍你的前行。
但如果你勇敢面对,你可能会发现这只是一种臆想中的恐惧,怯懦心理并没有那么可怕。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克服怯懦心理,走向健康心理的勇敢面对。
一、什么是怯懦心理怯懦心理是指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压力或者陌生的环境时,产生害怕、紧张、退缩的情绪。
这种心理可能会让人变得犹豫不决、不敢尝试新事物、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怯懦心理而错失许多机会,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二、怯懦心理的原因1.缺乏自信:怯懦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他们害怕失败,担心被人评价,因此不敢尝试。
2.害怕被拒绝或失败的后果:怯懦的人害怕被人拒绝或者做事情失败,这种恐惧感会阻碍他们前进。
3.对未知的恐惧:对于未知的事物,人们往往会感到恐惧和不安,而怯懦的人更容易被这种情绪所影响。
三、如何克服怯懦心理1.接受自己:首先,你需要接受自己的怯懦心理,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或者羞耻的。
只有当你接受自己的弱点,才能更好地去克服它们。
2.增强自信:通过学习新技能、完成小目标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力和自信。
当你的能力提高时,你对未知的恐惧也会减少。
3.正面思考: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一面,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正面、乐观的想象。
尝试去寻找一些积极的信息,帮助自己保持积极的态度。
4.练习勇气:多参与一些挑战和冒险的活动,例如跑步、游泳、攀岩等,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增强自己的勇气。
5.寻求支持:如果你感到非常害怕或者犹豫不决,可以寻求朋友、家人或者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些好的建议和鼓励。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你的身心健康,从而有助于克服怯懦心理。
7.调整期望值:有时候,过高的期望值会让人感到压力巨大,进而产生怯懦心理。
适当调整期望值,让自己更容易接受新的挑战和机会。
简述人格障碍常见类型

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偏执观念和行为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对他人缺乏信任,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他们往往过分警惕,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二、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强烈的内在焦虑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追求完美、强求自己和他人,以及无法容忍任何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
他们往往过度关注细节和规则,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害怕和避免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为害羞、内向、缺乏自信,害怕与他人互动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往往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和不安,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四、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过分依赖他人和缺乏自主性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难以独立决策和解决问题,过分依赖他人的意见和支持。
他们往往缺乏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难以独立生活和工作。
五、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情感过度表达和寻求关注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为情感丰富、夸张、自我中心,需要时刻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他们往往过分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赞扬,缺乏真实的自我感和内心体验。
六、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自我膨胀和缺乏同理心为特征的障碍。
患者常常表现出自我中心、自大、傲慢,对别人的感受和需要缺乏关心和理解。
他们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认为自己比他人优越,难以与他人平等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敢面对现实的逃避型人格现代心理学将习惯性逃避的人群,归结为逃避型人格,又叫回避型人格,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
佛教中有出世与人世之说,所谓出世即指远离人世,戒断人伦常情,方可修得正果;而人世则指普渡众生。
古往今来,许多人为了解脱痛苦,遁入了空门,成为心如枯木死灰或孤傲冷僻的隐居者。
在古代,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居者,就可能是属于此类人格。
对于现代人而言,想做一个隐居者恐怕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必须面对红尘俗世的纷纷扰扰,即便你不想,但是你别无选择。
所以,逃避型人格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与世情格格不入。
因此,即便你对生活有再多不满,对现实有再多无奈,你依然要藏住自己的逃避心理,积极地面对眼前的社会。
但是在现实中,对于许多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们虽然不能选择隐居,可是往往关闭自己的心灵,不与他人亲密的接触,唯求自安。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江苏南京有一位父亲,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囚禁”在自己的家中,不让孩子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接触。
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怕孩子被外界坏的东西所影响。
可是,他这种古怪的想法断送了孩子的童年与青春,是一种犯罪行为。
逃避型的人,不敢面对外界社会,也同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灵。
所以,这种逃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
因此,逃避型人格如果发展到最后,对于人是有害无益的。
只有克制和隐藏自己的逃避心理,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FBI心理学专家霍妮认为逃避型人格有以下特点:(1)因为别人的批评和反对意见而深受伤害;(2)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没有或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3)除非他们确定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否则不愿意介入到别人的事情中;(4)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交活动尽可能的逃避;(5)在社交场合显得沉默寡言,尤其害怕别人的评价;(6)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的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
霍妮认为,只要满足以上特征中的4项,那么就可以断定一个人属于逃避型人格。
逃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是普遍地疏远他人,甚至有对自我的疏远,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总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
他们的内心还有一种有关键意义的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
更精确地说,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作出决定,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
当然,逃避型人格也并非没有好处,拥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是细腻的内心观察者,显得独立而有主见。
但是,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不愿意与别人协同合作,那么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而且,从藏心术的角度来讲,逃避型人格的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对于集体和他人的恐惧,所以极容易被他人看穿,对藏心是极为不利的。
拿破仑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
当时,他的家族已经穷苦不堪,但是他的父亲还是把拿破仑送进了地处布里恩的一所贵族学校。
在这里,拿破仑的同学都是一些富贵子弟,他们经常夸耀自己家庭的富有,嘲笑拿破仑家庭的贫穷。
拿破仑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伤了。
终于,拿破仑实在忍不了了,逃离这里。
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始终忍受着别人的嘲笑,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向我炫耀他们的金钱,讥讽我的贫困。
父亲,难道我在这些富有而高傲的人面前永远只能谦卑地活下去吗?”拿破仑的父亲回信写道:“诚然,我们很贫穷,但是你必须在那里把书念完。
”无奈之下,拿破仑在那所学校坚持了5年,经受了长期的折磨。
但是那里的每一次嘲弄、每一次欺侮、每一次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既然无法离开这里,那么只有试着改变现状,他要让那些嘲笑自己贫穷的人看看,他确实比他们优秀许多。
拿破仑没有任何的空口自夸,只是在心里暗暗地计划着,决定把这些没有头脑而又傲慢的人作为通向权力、财富和名誉巅峰的桥梁。
到了16岁,拿破仑成为法军的一名上尉。
也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
拿破仑不得不从他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供养他的母亲。
在军队里,拿破仑发现很多人把空余的时间都用在追求女人和赌博等事情上。
拿破仑身材矮小,不讨女人喜欢;经济拮据,也没有钱拿来赌博,所以拿破仑显得很不合群。
形单影只的拿破仑选择到图书馆打发时间,这使他获益匪浅。
拿破仑漫无目的地读一些杂乱无章的书,并不是以读书作为消遣的方式,而是把读书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途径。
他决心将自己的才干与能力展现给世人,并把它当作自己选择图书类别的指引。
在图书馆的时光里,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总司令,描绘出了科西嘉岛的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明应当布置防范的地方。
他用数学方法对所有的一切进行了精确的计算,他的数学才能也由此而得到了发展。
拿破仑的努力使他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长官发现拿破仑与众不同,决定把操场上一些极复杂的计算工作派给他做。
他漂亮地完成了这些工作,于是又获得了别的机会。
就这样,一切情形都因此而改变了。
从前嘲笑过他的人,现在都簇拥到他周围,想从他的奖金中分得一点;从前轻视他的人,现在也都希望与他成为朋友;以前贬低他矮小、无能、死用功的人,现在都对他表示尊重。
他们都变成了他忠心的拥戴者。
后来,拿破仑回忆这种转变时,感叹说:“我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是我没有逃避。
我决不会失败,除非我确信自己已经不敢去面对了。
”如果想控制自己的逃避心理,就需要从自身出发做出努力。
由于具有逃避型人格的人大多伴随着认知歪曲现象,所以,想要改善自己的逃避型人格,就必须扭转自己的认知歪曲。
对于逃避型人格的人而言,他们的认知歪曲经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会认为自己必须出类拔萃;(2)认为无论做任何都必须谨慎小心;(3)认为这世界上没有谁值得相信,所以认为朋友可有可无;(4)尽量少介入他人事务,以免麻烦;(5)要求自己必须高效,对于金钱的利用尤其是如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扭转认知歪曲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向观念法”,就是指与自己原有的不良自我观念唱反调。
比如说,对于大部分逃避型人格的人来讲,他们多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应该逐渐放弃自己的这种心态,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原来爱走极端,现在则学习从多方位考察问题。
原来喜欢超规则化,现在则应偶尔放松一下,学习无规则地自由行事。
通过反向观念法,我们应把这些歪曲的认识改变为:(1)我希望出类拔萃,但是我也不能排斥眼前的平庸;(2)我必须做事谨慎,但是也不能完全提心吊胆;(3)虽然获得知音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我不能拒绝交各种各样的朋友;(4)不管他人闲事,但他人有难,我当尽力相助;(5)我希望自己办事高效率,即使效率不高,做总比不做好。
采用反向观念法克服缺点,就需要通过自我认识的方法来执行。
先按照上面的方法找出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提出相反的改正意见,也就是更新自己的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照着自己的新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这种自我分析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几天一次或一星期一次,也可以在心情不好或屡遭挫折之时进行。
认识上的错误往往是无意识的,通过上述自我分析,就可把无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有意识的自觉层次上,这有助于改进不良心理状态。
但是,想要矫正逃避型人格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需要你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你可以给自己安排一个具体的矫正计划。
比如说,如果你不愿交朋友,就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交朋友的计划。
起始的级别比较低,任务比较简单,以后逐步加深难度。
你先从和熟悉的人聊天开始,然后逐渐学会和陌生人正常的交往,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
这看起来非常容易,但认真做起来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你最好找一个监督员,让他来评定你的执行情况,并监督你坚持下去。
最终,你会扭转自己的逃避型人格,做到更好的藏心。
逃避心理就是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
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第一,过分自信,甚至自负。
长期孤独而又优越的环境,长辈们过份的夸赞和保,使许多独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
第二,需求日益增长,而又得不到满足。
从0点到最高点,是一个快速上升阶段,这时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诸多内容,但外界对青年学生的不理解,使他们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青春期的冲动,渴望爆发,又没有爆发的时间和场合,回避心理便自然产生了。
(二)客观因素: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
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
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
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中考、高考开设课程,课程内容单调,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内容,某些教师教学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课堂气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师管理也多半以抓学习为主,学校生活就是学习教材,准备应考。
在这种单调生活由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
第三,社会正面教育的不得当,负面影响严重。
当前的正面教育多通过传播媒介,缺乏鲜活的身边实例,而负面现象则令学生们感受很深,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污染了社会风气。
加上学校教育的苍白,青年学生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对正面的内容反感、回避,而对负面内容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