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54句临终遗言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临终遗言 历史上著名遗言

三国演义中的临终遗言 历史上著名遗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演义中的临终遗言历史上著名遗言导语: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

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最搞笑的遗言:"吾儿奉先何在喊出这句话的,便是恶贯满盈的董卓当时,董卓把持朝政,横行朝野,穷凶极恶,滥杀无辜,人神共愤,纷纷欲除之以为快。

司徒王允设计,派人对董卓假说汉献帝要禅位与他。

董卓听后大喜过望,高兴得昏了头,立马从老巢郿坞出发,乐颠颠的到京城登基。

进宫后,董卓发现进了王允布下的伏击圈,顿时感觉大事不妙,马上向他的干儿子兼卫队长吕布喊出了那句话:"吾儿奉先何在?"他没料到的是,吕布早已被王允事先利用美女貂蝉离间并成功策反,而且已经成为伏击他的一支重要力量。

没喊来帮手,倒叫来了杀手。

当董卓喊出这句话后,吕布大喝一声"有诏讨贼",然后挥动自己的成名兵器方天画戟刺进了他的咽喉。

估计董卓在弥留之际,一定会用一只手捂着正在汩汩冒血的脖子,另一只手指着吕布,用眼神死死盯着他,似乎在质问"怎么会是你!"可笑董卓不舍得一个女人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临终还留下了这么一句搞笑的遗言。

最愚蠢的遗言:"谁敢杀我魏延必反,这是诸葛亮生前就一直断言的果然,诸葛亮刚死,魏延就开始扯杆子造反了。

魏延的武功极高,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 最尴尬的遗嘱武则天

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 最尴尬的遗嘱武则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最尴尬的遗嘱武则天
导语:最淡定的遗言刘邦英布目睹了韩信和彭越之死,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暗中起兵谋反。

汉太祖刘邦亲赴前线镇压叛乱,不料被流矢
最淡定的遗言——刘邦
英布目睹了韩信和彭越之死,害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暗中起兵谋反。

汉太祖刘邦亲赴前线镇压叛乱,不料被流矢所伤。

因为国事太多,箭伤一直没有痊愈,后来几十年的老朋友卢绾叛乱,刘邦气急攻心箭疮复发,眼看就不行了。

为了不让自己丈夫去见如来佛祖,吕后寻医问药,遍访名医。

可能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刘邦此时显得异常淡定。

当吕后把神医带到刘邦床前时,刘邦拒绝治疗,意味深长地对吕后说:“我就是沛县一个小亭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已经满足了。

即便是扁鹊在世,也不能改变天意”。

临死前刘邦召集群臣,杀了白马,把血涂在嘴上盟誓:第一、只要跟着我老刘家好好干,各位封妻荫子永享富贵;第二、异姓不得封王,没有军功不得封侯,违反者人人得而诛之。

随后告诉吕后,萧何死后曹参接替,再然后是王陵,陈平和周勃可平乱。

安排好一切,刘邦安心的走了,淡然地接受了死神的邀请。

失败的遗言——刘备刘邦心思缜密,临死前巧妙地平衡了吕后和权臣间的势力,使得大汉王朝得以绵延三百七十年。

刘备的水平可比老爷爷刘邦差了好大一截。

东吴就杀了他好兄弟关二爷,这让刘备感觉面子上非常挂不住,决心出兵讨伐东吴。

起先蜀军势如破竹,不料因一时疏忽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兵败退回白帝城后,刘备一病不起。

临终前叫来了诸葛亮说:“兄弟你才高八斗,十个曹丕都比不过你,如果阿斗扶不起来,
生活常识分享。

Removed_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Removed_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智瑶的死纯属咎由自取,但豫让却执意要为他报仇。

为了杀掉仇人赵襄子,豫让不惜毁了自己的面容,吞炭烧坏自己的喉咙,想尽了各种刺杀的方法,可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赵襄子抓住。

襄子欣赏豫让的侠义,每一次都不为难他。

最后,豫让也知道自己杀不了赵襄子,就要求襄子能够让他刺一下衣服,以表明自己为主人报仇的心意。

襄子答应了他。

豫让遂“拔剑三跃而击之”,最后仰天大叫:“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然后横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像豫让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而他遗言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谁也不能否认李斯在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尤其在统一文字方面,他的功绩更是无人能及。

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满脑子只想着出人头地的家伙,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又做了数不尽的恶事。

他残害自己的同学韩非;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他辜负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立了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来,又为了迎合胡亥,屡屡上书附和秦二世的暴政。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同谋赵高陷害了,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在冷森森的屠刀向着他父子而来的时候,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出了上面的遗言,曾经的轰轰烈烈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曾经认为不值一提的生活,在这一刻又变得是那么的珍贵和遥不可及。

千年过后,读来让人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曾经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边走投无路,从横扫天下无对手,到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项羽短暂的一生演绎了一出经典的英雄悲歌。

但是这位霸王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太过自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最终身死国灭,还不自知。

中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30个临终遗言

中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30个临终遗言

中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30个临终遗言纵观华夏五千年,细数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伟人或英雄的临终遗言,其中的爱与恨、喜与悲、慷慨与悲凉、遗憾与悔悟,却让人看到在这最后的契机面前,作出回答的往往是一声叹息——太多的人,纵然打动人心,他们的生命面前所横亘的,依然是一面执迷的墙。

德行高洁者的担当和骨气,与智者的心地光明,只是其中的灵光一闪。

当我们被他们面对死亡时的言语与心境所深深震撼的时候,更应抱有一份深深的思考,和体悟。

思考和体悟的对象,是人生,是生命,是所有的迷与悟。

1.伍子胥: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史记·伍子胥列传》)2.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史记·刺客列传·豫让》)3.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古人并非不惜命,然而相对受过生命教育的现代人来说,对待不期而至的死亡似乎更加淡定,往往能留下一些发自内心的话语。

作为一生的最后交待,自然意义不同寻常。

一些有名的临终遗言,短短的只字片语,准确了表达死者当时的心境,读来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一)决绝之言——嵇康: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相貌不凡,才华横溢,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的骨干和精神领袖,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嵇康身处于曹魏末年,司马氏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凌驾于皇帝之上。

眼见以晋代魏代的趋势不可逆转,嵇康难以接受,却又无力改变,只好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以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和同为竹林骨干的阮籍相比,嵇康的这种态度过于明显和激烈,也让当权的司马昭越来越不满。

司马昭的红人钟会本想结交嵇康,却受到嵇康的冷遇,因此心中怀恨,便抓住嵇康被卷入好友吕安家事官司的机会,构陷嵇康曾参与毌丘俭的反叛。

司马昭考虑嵇康终究不能为己所用,而在当时的影响力又很大,终于下定决心处死嵇康。

嵇康对这一结果应该早有心理准备,事发前就以书信的形式公开和山涛绝交,却又私下托孤于山涛,保护朋友又保全亲人,考虑得比较周全。

临刑前嵇康请人取琴来弹奏一曲,叹息道:以前袁孝尼向我请求学这首广陵散,但我没有教他,“广陵散于今绝矣”。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嵇康没有任何畏惧和慌乱,非常从容淡定,死得很有尊严,甚至让人觉得这本就是他想要的结果。

“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道出了嵇康唯一的遗憾,更说明嵇康已经没有其他牵挂,心里非常决绝。

(二)愤怒之言——檀道济:乃坏汝万里长城!檀道济是南朝刘宋名将,跟随宋武帝刘裕征战多年,立有大功。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认为檀道济能征善战,已形成了自己的班底,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便起了猜忌之心。

有几年刘义隆久病不愈,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约檀道济,终于决意杀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以自己病危为由,召回已在还镇路上的檀道济,借机将其收捕。

震撼人心临终遗言

震撼人心临终遗言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至今读起仍振聋发聩本文由读史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人之将死,其言也真,有时候还会带点幽默。

想读更多此类好文章请加微信:mr6281奇妙的是,临终遗言经常还能与一个人的职业、地位、性格联系起来,充满个性和智慧。

以下是20位名人的临终遗言。

人这一生从告别了童年开始就学会了一次又一次地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有一天大限将到,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

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大彻大悟类:1.王阳明(1472—1529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年谱》)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

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2.苏轼(1037—1101年)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东坡纪年录》)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大师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使力就全错了)佛家讲不执、随缘。

大半生向佛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终极领悟。

最后的遗言

最后的遗言

• 何秀玲嫌白色的T恤 显胖。在她要求下, 警方给她换上了黑色 的衣服 。 • 不然看出狱警和她相 处得很好。
• 这是何秀玲的“最后 的晚餐”。 • 她强装着笑容……
• 第二天清早,临刑前 她正往指甲上图红指 甲油。 • 显然,旁边的女狱警 眼眶红得都湿润了。 • 试问,这种人到底还 有什么社会危险性, 法律为什么一定要剥 夺她的生命?
可惜,像何秀玲这样的犯人还 很多……
他们犯罪的动机、方式各异。
• 但一样的是,
• 他们都再也没有改过从来的机会 了……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众所周知的 案例:
• 这就是马加爵杀人案件。 • 一般人都认为,小马无 非是个神经有问题、心 理畸形的大学生而已, 被判死刑也是罪有应得。
历史上经典的遗言
• 早晨7时,何秀玲眼 见大限已到,不禁泪 流满面。 • 也许此时,大家应该 和我有同样的心情, 为什么不能给他一次 悔过自新的机会?
• 她走向了刑场…… • 死刑就是这样,从根 本上断绝了犯人再犯 的可能性,也剥夺了 犯人改过的机会。就 像邱教授讲的,我认 为这不是正当的,也 不应是我们的刑法所 追求的正义!!
古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 将亡,其鸣也哀。
1.既生渝,何生亮?
2.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
3.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Hale Waihona Puke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8.不死不足以明我冤
9.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8、我觉得我还可以抢救一下! (经典吧)
这位伟人的名字使任何其他的话都显 得多余——马基雅维里的墓志铭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九句遗言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九句遗言

中国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九句遗言作者:观博海来源:《课外阅读》2009年第05期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生命的体悟!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博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博,则魂魄不愧矣!”在中国历史上,豫让身上的重义轻利的仁侠精神永远都受到人们的敬仰,他遗言中“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让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谁也不能否认李斯在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同样,谁也不能掩盖他为了荣华富贵做出的无数恶事。

在冷森森的屠刀袭来之时,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出了上面的遗言。

千年过后,让人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戎马一生的刘玄德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面对着三国鼎立,唯蜀最弱的局面,他只得把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而他不会想到他的这句遗言在后世被用来教导了无数的孩子!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过河!过河!过河!”南宋小朝廷一味地投降退让,让宗泽的北伐大业最终变成了泡影。

在弥留之际,宗泽随口吟唱出了杜甫的名句,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发出最后的声音:“过河!过河!过河!”宗老将军高呼的三声“过河”激励着岳飞、韩世忠等人与金人殊死战斗,最终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目,家祭无忘告乃翁!”86岁的陆游最终没有看到恢复中原之日,即使是到了风烛残年,他仍然为收复旧山河而奔走呼号。

从此他的声音就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每到民族危亡之时,都回响在为国赴死的仁人志士耳边!文天祥:“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已经不单单是在为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尽忠,而是用他的死向世人展示中国士人的最高境界。

他的遗言道尽了一个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的和人生的最终追求,连同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两篇诗作一起,都是永垂不朽的宣言书!袁崇焕:“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54句临终遗言多少豪杰之士,如今安在哉?生前又有多少未竟之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生命终结之时,有人顿悟,有人依然执着。

伍子胥(前559—前484)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最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被迫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豫让(春秋)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人,智伯家臣。

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白起(?—前257)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荆轲(?—前22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李斯(约前284—前208)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迫令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临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爱的的幼子也在待斩行列内,忽然悲从心来,怆然曰:”我真想能像你儿时那样,父子俩牵着爱犬阿黄,带着猎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听者无不落泪。

项羽(前232―前202)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绝命词《垓下歌》)韩信(约前231-前196)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被吕后所杀,临斩时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三分天下而王之。

李广(?-前11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西汉时名将。

曾让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刘备(161-223)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孔融7岁的女儿(201—208)若死者有知,得见父母,岂非至愿!(《后汉书·孔融传》)孔融被曹操所杀时,女儿年七岁,儿子年九岁,因都幼弱得以保全。

两个孩子下棋,父亲孔融被捕也不为之动。

有人问,女儿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而卵不破的呢?”寄养的人家给他们肉汁,儿子喝了,女儿呵斥道:“遭遇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号哭而停止。

有人对曹操说了这件事,于是决定都杀掉。

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儿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灵魂,得以见到父母,这不正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于是引颈受刑,面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嵇康(224-263,一作223—262)《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嵇康传》)嵇康因与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被杀,年仅39岁。

临刑之前,嵇康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的是《广陵散》。

弹奏完毕,说完这句话,从容赴死。

冉闵(?-352)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

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晋书·冉闵传》)冉闵,五胡十六国时冉魏政权建立者,生于五胡乱华的黑暗时代,汉族儿女在胡人的屠刀下几乎亡国灭种,冉闵以著名的“杀胡令”几乎屠灭多支胡族,成为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既受到民族英雄的尊崇,也背负着屠夫的骂名。

最后一战中,冉闵骑马斩杀三百余名鲜卑兵,终被重重包围而被擒。

鲜卑头领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称天子?”冉闵回答了上面这句话,被斩于遏陉山。

檀道济(?—436)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檀道济,南朝宋名将,“三十六计”作者,被忌而杀之。

临刑前,檀道济投帽于地,愤怒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消息传到宿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队抵长江。

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苏轼(1037—1101)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东坡纪年录》)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使力就全错了)宗泽(1060—112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宗泽,南宋名将。

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

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而卒。

1128年7月29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过河!过河!过河!”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时年70岁。

陆游(1125—121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剑南诗稿》)临终之际,陆游留下绝笔《示儿》作为遗嘱。

文天祥(1236—1283)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文天祥就义后,他的妻子收拾他的尸体,在衣服中找到了遗书。

方孝孺(1357—1402)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明史·方孝孺传》)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被杀,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王阳明(1472—1529)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年谱》)《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

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杨涟(1572—1625)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杨涟血书》)杨涟,明末著名谏臣。

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入狱。

杨涟在狱中,曾先后遭受“土囊压身,铁钉贯耳”等加害手段,未身亡。

1625年8月28日,被以一枚大铁钉钉入头部而死。

临死前,杨涟咬破手指曾写下血书一封,写完仰天大笑。

崇祯(1611—1644)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史·崇祯本纪》)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身亡。

上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写下了上面这段最后的话。

叶赫那拉·布扬古(?-1619)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崇陵传信录》)叶赫那拉·布扬古,末代叶赫贝勒。

1619年,努尔哈赤进兵叶赫。

布扬古与其弟遣使请降,并请立誓不杀。

然而,布扬古还是遭缢杀。

临终时,布扬古发以上毒誓。

而清朝爱新觉罗氏最终确实亡于叶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最终签署清帝退位条约的隆裕皇太后,也姓叶赫那拉。

金圣叹(1608—1661)好。

疼。

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为人狂傲有奇气,文笔幽默,幽默了一辈子,至死不止。

他最后因“哭庙案”被斩,据说临刑之时,刀起头落,从他的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一书“好”字,一书“疼”字。

曾国藩(1811—1872)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诫子书》)意为:做事不独断,时刻自省,则心安;外表持重,内心沉着,则身体强健;不断追求仁义,则身心愉悦;思想诚实,待人真诚,则神清气爽。

左宗棠(1812—1885)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生平,不能瞑目。

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面对气势汹汹的法国侵略者,左宗棠“决计议战,最终病逝于福州前线”,临终口授以上遗言。

纵观左宗棠一生,最大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严重、国家饱受欺凌的时代,仍能“锋颖凛凛向敌”。

正如有人在一首挽诗中所赞扬: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李鸿章(1823—1901)可恨毓贤把国家害到如此地步!皇上和太后不肯回来啊!1901年9月27日,李鸿章于北京贤良寺去世,享年78岁,临死前说了以上最后两句话。

毓贤是清末著名的酷吏和极端仇教排外分子,清廷和八国联军议和时,毓贤被指为罪魁祸首,先被革职发配,后在发配途中斩于兰州。

张之洞(1837—1909)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袁世凯(1859—1916)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在重大打击及交煎下,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故。

袁世凯谢世之日,书案上有他亲笔书写的这句话。

谭嗣同(1865—189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4岁。

刑场上他高呼这句话,闻者莫不痛惜落泪。

鲁迅(1881—1936)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杂文《死》)弘一法师(1880—1942)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年表》)年表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

”“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

”王国维(1877—1927)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

(王国维遗书)王国维,民国时期“清华四大导师”之首,国学大师。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出办公室,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

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陈寅恪说:“为文化所化之愈深,愈感文化衰落之苦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张自忠(1891—1940)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