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十句最打动人心的临终遗言,每一句都是用生命换来的感悟

中国历史上十句最打动人心的临终遗言,每一句都是用生命换来的感悟

中国历史上十句最打动人心的临终遗言,每一句都是用生命换来的感悟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中国古往今来,无数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都是他们一辈子智慧的结晶,或是弥留之际最真实的感受。

今天小编为大家列举了十句本人最喜欢,也是自认为最震撼人心的十句临终遗言。

1、豫让:“吾可以下报智伯矣!”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深受智伯的重用。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灭智,豫让逃亡山中,叹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发誓给智伯报仇,后刺杀失败,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一句也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典型的刺客精神。

2、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李斯作为秦国名相,晚节不保,伙同赵高矫诏,立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排挤,被腰斩于咸阳闹市,诛三族。

临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爱的的幼子也在待斩行列内,忽然悲从心来,怆然曰:“我真想能像你儿时那样,父子俩牵着爱犬阿黄,带着猎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言毕被诛杀,听者无不悲从中来。

3、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是三国东吴名将,他的这句遗言,连同他的英勇事迹,为世人所熟知。

行在乱世,生死有命,但求以七尺血肉之躯,建万世功勋,此言一出,谁与争锋。

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听到些许不甘与无奈。

4、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是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刘备的为人在后世争议颇多,但这几句临终遗言确实能很好的表现其以德服人,征战天下的一生。

5、冉闵:“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

形容临终遗言震撼的成语

形容临终遗言震撼的成语

形容临终遗言震撼的成语人生无常,生死有命。

每个人都会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而在临终之前,留下的遗言往往会让人深受震撼。

有些遗言是激励人心的,有些则是让人深思的,还有一些则是让人长久难忘的。

以下是几个形容临终遗言震撼的成语。

1. 临危受命这个成语源于南北朝时期的故事。

当时,南朝刘宋朝廷在面对北魏的入侵时,派遣了一位名叫萧道成的将军去抵御。

萧道成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句话:“我虽死,宋必存。

”这句话激励了士兵们的士气,最终宋军获得了胜利。

临危受命,不畏艰险,这种勇气和信念令人钦佩。

2. 临死不悔这个成语源于《史记·卫将军列传》中的故事。

当时,卫将军率领军队前往攻打敌军,却因为战术不当而被敌人包围。

在临死之际,卫将军留下了一句话:“吾虽死,不悔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决策和行动的坚定信念,即使面对失败和死亡,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这种气魄和胆略令人敬佩。

3. 临渴掘井这个成语源于《战国策·秦策四》中的故事。

当时,秦国的一位官员听说国家将要遭受干旱,于是就开始掘井。

别人都觉得他是瞎折腾,但他却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挖出了一口井。

当干旱来临时,他的井成了当地唯一的水源,救了许多人。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面临危机时要及时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帮助。

4. 临深履薄这个成语源于《左传·僖公十三年》中的故事。

当时,晋国的一位官员到一个险峻的地方巡视,他走在路边的石墙上,一边是深渊,一边是陡峭的山坡。

他非常小心地走,连脚尖都不敢抬得太高。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面对困难,要小心谨慎,不能掉以轻心。

5. 临阵磨枪这个成语源于《战国策·秦策八》中的故事。

当时,秦国的一位将领在战前磨刀,他的部下问他:“将军,战斗即将开始,为什么还要磨刀?”他回答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句话的意思是,准备充分,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6. 临敌不战这个成语源于《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

孙子认为,最好的战略是在不战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Removed_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Removed_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智瑶的死纯属咎由自取,但豫让却执意要为他报仇。

为了杀掉仇人赵襄子,豫让不惜毁了自己的面容,吞炭烧坏自己的喉咙,想尽了各种刺杀的方法,可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赵襄子抓住。

襄子欣赏豫让的侠义,每一次都不为难他。

最后,豫让也知道自己杀不了赵襄子,就要求襄子能够让他刺一下衣服,以表明自己为主人报仇的心意。

襄子答应了他。

豫让遂“拔剑三跃而击之”,最后仰天大叫:“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然后横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像豫让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而他遗言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谁也不能否认李斯在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尤其在统一文字方面,他的功绩更是无人能及。

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满脑子只想着出人头地的家伙,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又做了数不尽的恶事。

他残害自己的同学韩非;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他辜负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立了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来,又为了迎合胡亥,屡屡上书附和秦二世的暴政。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同谋赵高陷害了,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在冷森森的屠刀向着他父子而来的时候,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出了上面的遗言,曾经的轰轰烈烈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曾经认为不值一提的生活,在这一刻又变得是那么的珍贵和遥不可及。

千年过后,读来让人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曾经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边走投无路,从横扫天下无对手,到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项羽短暂的一生演绎了一出经典的英雄悲歌。

但是这位霸王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太过自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最终身死国灭,还不自知。

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
1.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2.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3.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4.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5.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过河!过河!过河!”
6.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7.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8.袁崇焕:“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9.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战快哉!”
10.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54句临终遗言

中国历史上震撼人心的54句临终遗言

中国历史上震撼⼈⼼的54句临终遗⾔ 多少豪杰之⼠,如今安在哉?⽣前⼜有多少未竟之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之将死,其⾔也善。

”⽣命终结之时,有⼈顿悟,有⼈依然执着。

伍⼦胥(前559—前484) 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史记·伍⼦胥列传》) 伍⼦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最后因夫差听信谗⾔,被迫⾃杀。

伍⼦胥⾃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豫让(春秋)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智伯家⾂。

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漆涂⾝,吞炭使⾃⼰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却未遂,⽽为赵襄⼦所捕。

豫让知道⽣还⽆望,⽆法完成刺杀赵襄⼦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把⾐服脱下⼀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满⾜了他这个要求,派⼈拿着⾃⼰的⾐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杀。

⽩起(?—前257) 我何罪于天⽽⾄此哉?……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万⼈,我诈⽽尽坑之,是⾜以死。

(《史记·⽩起王翦列传》) 荆轲(?—前227) 风萧萧兮易⽔寒,壮⼠⼀去兮不复还!(《史记·荆轲列传》) 李斯(约前284—前208) 吾欲与若复牵黄⽝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合谋,迫令长⼦扶苏⾃杀,⽴少⼦胡亥为⼆世皇帝。

后为赵⾼所忌,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临刑前李斯看到⾃⼰最⼼爱的的幼⼦也在待斩⾏列内,忽然悲从⼼来,怆然⽈:“我真想能像你⼉时那样,⽗⼦俩牵着爱⽝阿黄,带着猎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捕狡兔啊,如今是不可能了!”听者⽆不落泪。

项⽻(前232―前202) ⼒拔⼭兮⽓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绝命词《垓下歌》) 韩信(约前231-前196) 吾悔不⽤蒯通之计,乃为⼉⼥⼦所诈,岂⾮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被吕后所杀,临斩时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三分天下⽽王之。

中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30个临终遗言

中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30个临终遗言

中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30个临终遗言纵观华夏五千年,细数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伟人或英雄的临终遗言,其中的爱与恨、喜与悲、慷慨与悲凉、遗憾与悔悟,却让人看到在这最后的契机面前,作出回答的往往是一声叹息——太多的人,纵然打动人心,他们的生命面前所横亘的,依然是一面执迷的墙。

德行高洁者的担当和骨气,与智者的心地光明,只是其中的灵光一闪。

当我们被他们面对死亡时的言语与心境所深深震撼的时候,更应抱有一份深深的思考,和体悟。

思考和体悟的对象,是人生,是生命,是所有的迷与悟。

1.伍子胥: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史记·伍子胥列传》)2.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智伯)家臣。

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为了给智伯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自己成为哑巴,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却未遂,而为赵襄子所捕。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史记·刺客列传·豫让》)3.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至今读起仍振聋发聩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至今读起仍振聋发聩

史上最震撼人心临终遗言,至今读起仍振聋发聩人之将死,其言也真,有时候还会带点幽默。

奇妙的是,临终遗言经常还能与一个人的职业、地位、性格联系起来,充满个性和智慧。

人这一生从告别了童年开始就学会了一次又一次地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有一天大限将到,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

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以下是13位名人的临终遗言。

大彻大悟类:1.王阳明(1472—1529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阳明年谱》)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阳明年谱》记载了王阳明临终时的情形。

当时他召弟子周积进来,过了很久,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我走了!”周积眼泪落了下来,问:“有什么话留下来吗?”王阳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还用说什么?”片刻后,溘然长逝。

2.苏轼(1037—1101年)西方不无,着力即差。

(《东坡纪年录》)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大师苏轼在常州病逝。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端明学士应该不要忘记西方啊)苏轼喃喃回应说:“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西方世界不是没有,但却是不能使力的)。

好友钱济明也凑近他的耳朵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先生一生都在践行于此,此时更应该使力)苏轼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着力即差。

”(使力就全错了)佛家讲不执、随缘。

大半生向佛的东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终极领悟。

3.弘一法师(1880—1942年)悲欣交集。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

古人有名的临终遗言,看看哪一句最令人感慨古人并非不惜命,然而相对受过生命教育的现代人来说,对待不期而至的死亡似乎更加淡定,往往能留下一些发自内心的话语。

作为一生的最后交待,自然意义不同寻常。

一些有名的临终遗言,短短的只字片语,准确了表达死者当时的心境,读来意犹未尽,感慨万千。

(一)决绝之言——嵇康: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相貌不凡,才华横溢,崇尚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是魏晋名士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的骨干和精神领袖,拥有众多的支持者。

嵇康身处于曹魏末年,司马氏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凌驾于皇帝之上。

眼见以晋代魏代的趋势不可逆转,嵇康难以接受,却又无力改变,只好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以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和同为竹林骨干的阮籍相比,嵇康的这种态度过于明显和激烈,也让当权的司马昭越来越不满。

司马昭的红人钟会本想结交嵇康,却受到嵇康的冷遇,因此心中怀恨,便抓住嵇康被卷入好友吕安家事官司的机会,构陷嵇康曾参与毌丘俭的反叛。

司马昭考虑嵇康终究不能为己所用,而在当时的影响力又很大,终于下定决心处死嵇康。

嵇康对这一结果应该早有心理准备,事发前就以书信的形式公开和山涛绝交,却又私下托孤于山涛,保护朋友又保全亲人,考虑得比较周全。

临刑前嵇康请人取琴来弹奏一曲,叹息道:以前袁孝尼向我请求学这首广陵散,但我没有教他,“广陵散于今绝矣”。

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嵇康没有任何畏惧和慌乱,非常从容淡定,死得很有尊严,甚至让人觉得这本就是他想要的结果。

“广陵散于今绝矣”这句话,道出了嵇康唯一的遗憾,更说明嵇康已经没有其他牵挂,心里非常决绝。

(二)愤怒之言——檀道济:乃坏汝万里长城!檀道济是南朝刘宋名将,跟随宋武帝刘裕征战多年,立有大功。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认为檀道济能征善战,已形成了自己的班底,几个儿子又有才气,便起了猜忌之心。

有几年刘义隆久病不愈,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约檀道济,终于决意杀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隆以自己病危为由,召回已在还镇路上的檀道济,借机将其收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十句遗言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人这一生从告别了童年开始就学会了一次又一次的用谎话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直到有一天大限将到,那曾经处心积虑所获得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值一提时,人们才往往会看破人世,才会不加掩饰地说出心中的真实。

从古到今,无数的古人在弥留之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话语,那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体悟!
豫让:“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智瑶的死纯属咎由自取,但豫让却执意要为他报仇,为了杀掉仇人赵襄子,豫让不惜毁了自己的面容,吞炭烧坏自己的喉咙,想尽了各种刺杀的方法,可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赵襄子抓住。

襄子欣赏豫让的侠义,每一次都不为难他。

最后,豫让也知道自己杀不了赵襄子,就要求襄子能够让他刺一下衣服,以表明自己为主人报仇的心意。

襄子答应了他。

豫让遂“拔剑三跃而击之”,最后仰天大叫:“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然后横剑自杀,据说当时赵国的志士们听到豫让死的消息,皆痛哭流涕。

在中国的历史上,像豫让这样的刺客是不为正统所容的,但是他们身上的那种重义轻利,为知己者可奋不顾身的任侠精神却几千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豫让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而他遗
言中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足以令后世忘恩负义者汗颜!
李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谁也不能否认李斯在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建立中所做出的贡献,尤其在统一文字方面,他的功绩更是无人能及。

可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个满脑子只想着出人头地的家伙,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又做了数不尽的恶事。

他残害自己的同学韩非;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他辜负了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立了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来,又为了迎合胡亥,屡屡上书附和秦二世的暴政。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被同谋赵高陷害了,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在冷森森的屠刀向着他父子而来的时候,李斯对自己的儿子说出了上面的遗言,曾经的轰轰烈烈在这一刻变得一文不值,曾经认为不值一提的生活,在这一刻又变得是那么的珍贵和遥不可及。

千年过后,读来让人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项羽:“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曾经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在乌江边走投无路,从横扫天下无对手,到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项羽短暂的一生演绎了一出经典的英雄悲歌。

但是这位霸王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他太过自信自己的力量,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最终身死国灭,还不自知。

实在可叹又可怜!
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戎马倥偬一生的刘玄德深知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面对着三国并立,唯蜀最弱的局面,他悔恨自己贸然伐吴,致使蜀汉元气大伤,
可是已是时不我待了,大限将至,他只得把恢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这如杜鹃泣血般的遗言正是一位老父亲即将离别之时,谆谆教导着自己尚年轻的儿子。

而他不知道他的这句遗言在后世被用来教导了无数的孩子!
宗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过河!过河!过河!”
当年的杜甫在武侯祠缅怀诸葛亮时,用自己的想象描摹出了孔明曾经的模样。

但他可能没想到几百年后,他的诗句却实实在在地说出了一个人的心声。

在收复中原的大好局面下,南宋小朝廷一味地投降退让,不愿还都东京,而且处处掣肘,让宗泽的北伐大业最终变成了泡影。

年近古稀的老将军受不了这个打击,病倒了,在弥留之际,他想到了同样壮志未酬的诸葛亮,随口吟唱出了杜甫的名句,但他突然间又仿佛看到了浩荡向东的黄河,看到了黄河岸边整装待发准备北伐的军队,他用尽所有的力气向军队发出最后的指令:“过河!过河!过河!”可一切都不过是幻影而已,宋军再也没有能够渡过黄河。

但宗老将军高呼的三声过河却激励着岳飞、韩世忠等人与金人殊死战斗,最终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忠告乃翁!”
86岁的陆游最终没有看到恢复中原之日,在那个“直把杭州当汴州”的年代,除了他,还有谁会想起那已经丧失了数十年的中原失地呢?陆游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国家的不幸,自身的不幸交织在一起,让他常心怀郁结,但即使是到了风烛残年,他也不改其志,仍然
为收复旧山河而奔走呼告,虽然他的呼声被淹没在西湖的歌舞淫乐声中,但从此他的声音就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每到民族危亡之时,都回响在为国赴死的仁人志士的耳边!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南宋王朝的腐朽根本就是无可救药的,但是文天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却永照史册。

在那一刻,他已经不单单是在为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尽忠,而是在用他的死向世人展示中国士人的最高境界。

他的遗言道尽了一个读书人读书的终极目的和人生的最终追求,连同他的《正气歌》和《过零丁洋》两篇诗作一起都是永垂不朽的宣言书!
袁崇焕:“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纵然是身陷重围,纵然是粉身碎骨,这个被厌恶他的人称为“南蛮子”的袁崇焕从未改过他刚毅的本性,即使是在含冤受屈,将要被他效忠的皇帝处死,被他浴血奋战所保护的百姓唾弃的时候,他仍然只想着:守护边疆,守护他所爱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他死得比岳飞还要冤,还要惨,甚至他的冤案最后是被他的敌人平反的。

可是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他死的那一刻,一缕忠魂就永远地载入了我们的史册之中!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战快哉!”
平心而论,我并不喜欢康有为,也不认为百日维新这种空想般
的资产阶级改革真的有什么意义,但我却非常敬佩“六君子”中的谭嗣同。

经过明清两代高压的政治统治,已经几乎绝迹的任侠精神在谭先生的身上又闪耀了起来:不成功便成仁,若不能生活在理想的社会,宁愿以鲜血去洗涤黑暗的现实。

谭嗣同的不妥协,不苟且,视死如归的精神为当时麻木的中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虽然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而且也曾经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想要恢复中华、强我民族的革命精神却是不容置疑的。

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从未顾惜过自己的身家性命,每看到一丝共和的希望,他都会倾其心血,付出所有。

所以直到今日,他的这句勉励后人的遗言仍可以指导着我们继续向前!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