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SAG定量报告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

一、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指标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1)参考值:mL2)临床意义:(1)可作为HBV携带者乙肝病毒复制的参考指标(2)评价拉美呋定的治疗效果(3)监测应用alpha-干扰素治疗病人的乙肝病毒复制(4)确定肝移植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剂量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定量测定:是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能中和HBV。
(1)抗-HBs含量在0-10mIU/ml,表示不具有保护性,需要注射乙肝疫苗(3针:0-1-6方案)。
(2)抗-HBs含量在10-100mIU/ml,表示具有保护性,但较弱,需要乙肝疫苗强化注射(1针)。
(3)抗-HBs含量大于100mIU/ml,表示具有很强的保护性,不需要注射乙肝疫苗。
3、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eAg增高说明病毒复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4、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抗-HB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
5、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抗-HBc:不是中和抗体,有IgG和IgM两种形式。
IgM在早期出现,而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多年或终身存在。
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的优点由于乙肝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再加上乙肝定性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乙肝的感染,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也存在着被感染的威胁。
乙肝五项定量应用目前最先进的化学发光法检测,避免了假阴性和漏检的问题,而且准确,尤其对乙肝病人的疗效观察提供了依据,这是检验发展的趋势。
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及意义血清乙肝标志物(俗称两对半定性测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乙肝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定性检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要求。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乙肝两对半定量测定成为可行,大大弥补了酶标(ELISA)定性检测的不足;同时乙肝两对半的定量检测可与血清HBV DNA荧光测定相互补充,综合评价患者病情与药物疗效。
乙肝HBsAg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新疆20180422)

200
127
42 21
0
0.0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2.“假阳性”原因
• 内源性干扰因素:类风湿因子、补体、治疗性抗体、 溶菌酶、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血 液透析等。
• 外源性干扰因素:溶血、细菌污染、凝固不全、操 作失误(如临近孔污染、加错样)等。
3.灰区
◆“灰区”的概念 在定性ELISA测定中,处于阳性判定 值(CO值)附近、临床意义可疑的一部分结果。CO值的确 定要使测定结果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发生率最低。如果试剂 盒CO值上移或下移,可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 线性范围宽(0.03-2500IU/mL) 宽広线い性レ范ン围ジ
• 一次测定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全方位提升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和效率
CMIA
★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Abbot,Architect HBsAg QT)
过 程 示 意 图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Roche,Elecsys HBsAg II)
◆196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Blumberg首次 发现,当时称澳大利亚抗原(后简称澳 抗)。后来研究表明,澳抗即HBV表面膜 (Blumberg,1925.7.28-2011.4.25) 颗粒,改称HBV表面抗原。与盖杜谢克 共获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13.7在北京举办了“HBsAg发现50 周年学术研讨会”。主要针对发现、检 测、病理及治疗转归等进行了讨论。
☆HBV-DNA(基因诊断)
新型HBV感染的生物学标志
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发布了2017版《慢性HBV感 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新增了HBV感染的3种 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 cccDNA:HBV持续感染的关键所在,对评估HBV感 染是否治愈至关重要。检测需肝活检,方法尚待标准 化,限制了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化学发光磁微粒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HBsAg

化学发光磁微粒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HBsAg周齐洋;金晶;江波;先小龙;颜彬;吕华;苏恩本【摘要】目的建立定量检测HBsAg的化学发光磁微粒免疫分析法.方法 2株抗HBs单克隆抗体分别标记吖啶衍生物和生物素化,生物素化的抗HBs通过链霉亲合素包被到磁珠上形成致敏磁珠.将待测标本加入吖啶标记的抗HBs(吖啶-抗HBs)与致敏磁珠的体系中,形成致敏磁珠-HBsAg-吖啶标记抗HBs夹心复合物,磁性分离清洗.重复加样1次,磁性捕获分离后激发吖啶衍生物发光,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光强度,计算标本中HBsAg的浓度.结果该法线性方程为Y=0.919X +4.28,相关系数r2为0.99,线性范围为0.019 7~250.00 IU/mL.灵敏度可达0.020 7 IU/mL.0.1、3.2和40 IU/mL样本各重复测定10次的变异系数(CV)值分别为2.70%、4.40%和2.70%.与Abbott公司HBsAg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检测40份标本浓度的线性相关方程为Y=0.980 8X+0.209 9,r2=0.99,两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江1.519,P>0.05).以10、50、100和200 IU/mL作为检定点,各检定点相对偏差分别为0.18%、1.50%、1.71%和1.81%.结论建立的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合适的线性,同时具备良好的可重复性,与Abbott公司试剂盒检测结果高度相关.【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3(031)011【总页数】2页(P836-837)【关键词】磁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灵敏度;HBsAg【作者】周齐洋;金晶;江波;先小龙;颜彬;吕华;苏恩本【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210096;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南京210022;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505;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505;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505;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505;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南京210096;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2115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HBsAg阳性为HBV感染的标志。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详细解读

乙肝五项检验报告单解读医院乙肝两对半的报告中会出现OD值、Cut off值、S/C.O.值。
以上数值是乙肝五项检测时候仪器读取出来的几个数据。
OD值表示吸光度,Cut off值表示对照样本的临界值,S/C.O.比值即用来判断阴阳性结果的数值。
对于乙肝两对半前三项(HBsAg、HBsAb、HBeAg)OD值S/C.O.>1,则表示阳性,后两项(HBeAb、HBcAb)OD值S/C.O.>1则相反,表示阴性。
正常组合模式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乙肝五项检查全阴。
未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乙肝五项第2项阳性。
注射乙肝疫苗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康复,具有免疫力。
常见阳性组合模式一、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俗称大三阳,即一三五项为阳性。
在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大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应该有两个,分别是慢性HBV 携带者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阳性往往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 简单地说,“大三阳”并不意味着病情严重程度。
其临床意义可归纳为:急性期、慢性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二、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俗称小三阳,即一四五项阳性。
新版的《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小三阳”的规范医学名称有两个: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以上组合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
HBeAg和HBsAg定量检测的意义

派罗欣延长疗程治疗HBeAg阳性乙肝的研究 阳性乙肝的研究 派罗欣延长疗程治疗
49例中国HBeAg阳性乙肝患者
18例HBeAg转换的患者 继续治疗 监测HBsAg定量情况
派罗欣180g qw 派罗欣
延长治疗72-96周 周 延长治疗
31例HBeAg未转换的患者 继续治疗 监测HBeAg定量情况
48周 周
治疗患者的 水平≥ 治疗患者的HBV DNA水平 20,000 IU/mL,转氨酶升高 10×ULN) 患者的 水平 ,转氨酶升高(≤ ×
B Takkenberg, et al. AASLD 2008 LB14
随访结束时, 血清转换率达到21% 随访结束时,HBsAg血清转换率达到 血清转换率达到
HBeAg和HBsAg定量检测的价值 和 定量检测的价值
--增强治疗信心,让疗效看得见 增强治疗信心, 增强治疗信心
概要
慢乙肝治疗过程中需多项指标进行疗效监测 HBeAg定量监测指导 定量监测指导HBeAg转换的发生 定量监测指导 转换的发生 HBsAg定量监测指导 定量监测指导HBeAg转换的发生 定量监测指导 转换的发生 根据HBeAg和HBsAg定量监测可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和 根据 定量监测可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0.24
n=
241
178
254
207
Lau et al. APASL 2009 Poster 083
HBeAg转换者比无转换的 转换者比无转换的HBsAg水平 转换者比无转换的 水平 显著下降
治疗后6个月 治疗后 个月 12 周 24 周 48 周
0.0
与基线相比 HBsAg (log10 IU/mL)
不同检测系统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对比分析报告

不同检测系统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对比分析报告乙型肝炎在我国广泛流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15-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已高达8.5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要完成将我国人群HBsAg携带率降到6.5%以下的目标任务。
基层实验室准确初筛出乙肝感染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实验室检测乙肝五项常用的方法有金标法、酶联免疫法、化学化光法,三种方法作为初筛试验方法,各有优缺点,金标法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廉,但灵敏度低,漏检率较高;酶联免疫法灵敏度比金标法高,适用于大批量检测,检测结果准确。
近年来,实验室普遍应用的化学发光法,因其可上机全自动检测,检测灵敏度高,可定量检测,检测结果可辅助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及疗效的观察,临床应用的较多,前景较好,但国外检测系统成本相对较高,应用受限,国内检测系统成本相对较低,检测灵敏度有差异。
为了比较国、内外两种检测系统检测乙肝五项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我实验室用国外强生检测系统和国内新产业检测系统同时检测83份临床血清标本和部分室间、室内质控样本,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6年6月 -2017年3月期间临床要求定量检测乙肝五项的样本83份,用于酶联免疫法检测的质控样本5份,云南省2016年度和2017年度感染性标志物检测室间质控样本30份。
临床样本中男性有50例,女性有33例;年龄在17-83岁之间。
临床83份样本全部检测乙肝五项的有72例,其余样本和室内、室间质控样本只检测了乙肝五项中的部分项目。
72例全检测乙肝五项的临床样本,以国外强生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为标准,检测结果类型如下:乙肝五项全无反应性: 22 例;单HBsAb有反应性:10 例;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有反应性:2 例;HBsAb、HBeAb、HBcAb有反应性:8 例;HBsAb、HBcAb有反应性:15 例;单HBcAb有反应性:7 例;HBeAb、HBcAb有反应性:4例;特殊类型有反应性有:4 例。
血清HBsAg和HBeAg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21 8 第 6 第 4期 Gi J x nIet i rem i Eio)A ̄s2 1 .V l .N . 02年 月 卷 a EoGi n c Ds(]a n di .t t 0 2 o 6 o4 n f c tn m
制期的 H s g水平 较基 线值增 加 3倍 ( > 3 0 U m ) BA 或 50 I/ 1 , 提示慢性 乙型肝 炎病情活 动 , H V再次被 激活 。Bu e o 即 B rnt t 等 J 报道在一项 D基 因型 C B患 者长期随访研 究 中, H 满足
性 良好 。
3 .HBA 水平在 C B发病过 程 中的分布特 征 : sg H 欧洲一 项 对 2 6例 HB 2 V单一感染而未经抗病毒 治疗患者 的研究显 示, 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的 H s g 平显 著高于低 BA 水 复制期 和 H e g阴性 患者 ; BA 同时提示 在免 疫耐 受期 和免疫 清除期 H s g B A 水平与 H V D A载量无显 著相关性 , B N 而在急 性肝 炎 发 病 过 程 中却 具 有 高 度 相 关 性 。该 研 究 还 显 示
患者血清中 H s g水平成为诊 断 H V感染 的基 本指标。有 BA B
研究 显示 , 性 乙型 肝 炎 (hoi hpti B,HB 反 复 发 作 慢 crnc eais C ) t
的患者获得性 免疫细 胞 的功能低下 , T细胞 、 其 B细胞 应答 能力 均较低 , 病毒复制不能被有效控制 , 这是 导致 H V持续 B 性感染 的关键 因素 J aoi 。F tvc t h等 一项 为期 2 5年 的有关 C B自然史研究发现 , H 免疫控制期患者进展为肝硬化 和肝 癌 的风险降低 , 生存率达 9 % , 5 提示免疫控制是 C B治疗 的关 H 键。H V病原学诊断 的新进 展包括 分子诊 断 ( V D A载 B HB N 量 、 因型 、 基 耐药变 异等 的检测 ) 和血清学检 测 ( B A H s g定 量 和 H eg B A 定量 ) BA 。H s g和 H e g的定 量检测 是近 年来 检 BA 验技术的重要 发展 , 不仅作为 H V D A定量检测 的补充 , B N 还
定量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及前S1抗原测定

乙型肝炎病毒前S1(HBV Pre -S1)报告单解读
模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PreS1
临床意义
+
-
+
-
+
+ 急肝,慢活肝,有传染性
可能HBV趋于转归,而HBeAg还没有
+
-
+
-
+
-
阴转时,但前S1抗体已经出现并中和
S蛋白
HBV DNA
C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Dane 颗粒
管型颗粒
S蛋白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cccDNA
cccDNA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 ➢ 含量较少,每个肝细胞内只有约5~50个拷贝; ➢ 对乙肝病毒的复制以及感染状态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清除了细
胞核内的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是抗病毒治疗的 目标。
-
+
-
康复期,有免疫力
HBV Pre-S1 迈克产品信息
产品信息
缩写 HBV Pre-S1
试剂规格 50测试/盒
100测试/盒
迈克HBV Pre-S1 产品卖点
校准品 1.0ml*2 6次
质控品 2.0ml*2 12次
上市时间:2016年11月
采用管式化学发光两步法检测,灵敏度高 HBV Pre-S1与HBV DNA检测符合率高
在 peginterferon治疗中,治疗过程中HBsAg的水平与治疗应答相关,产生应答者的HBsAg的 下降幅度要大于比非应答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项目开展报告
项目: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
项目阐述: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感染的国家,据统计,全国人口10%以上为HBsAg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的总感染率达35.5%~61.1%,而目前常用的方法检测出HBsAg阴性的人群中,有11.0%HBV-DNA呈阳性反应,也就是说,常规的检测方法可能有11.0%的漏检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抗原含量低于现行方法的可检出水平。
再者,传统的检测方法只能提供定性结果,最高也只能进行滴度的分析,放在临床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疗效观察和疫苗注射后抗体产生情况的观察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故需要一种新的既灵敏快捷准确又不太昂贵的方法来填补这一缺陷。
时间分辨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以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等诸多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医疗机构所采用:
1.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检测HBsAg灵敏度可达0.2ng/mL,而酶标(ELISA)检测HBsAg灵敏度是2ng/ml。
采用时间分辨法检测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情提供可靠依据,为病人赢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2.TRFIA 定量检测乙肝“两对半”各项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对乙肝的病程、治疗、预后起一个全程动态监测的作用,能够为临床诊断的合理性提供充分的依据,指导治疗。
3.TRFIA 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体,能够对抗体是否真正具有“中和”HBV的免疫力作出正确评价,对乙肝的预防起到监督作用。
定量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含量可判断机体对HBV的免疫状态,同时对乙肝疫苗免疫力的评价和高危人群预防免疫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预防乙肝方面。
4.血清HBV-DNA荧光定量PCR测定可以直接反映病毒复制状态,具有很多的临床价值,但不完全反映病毒复制静息期肝细胞内HBV病毒状态。
HBV-DNA阴性并不完全代表体内HBV已被清除,结合“两对半”各项指标更能客观反映体内HBV病毒状态,正确判断预后和治疗。
目前,上海新波公司的产品全国范围内已有近1500家医院在使用时间分辨技术检测乙肝病毒,其中三级甲等医院近300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决定使用时间分辨乙肝两对半检测的项目,希望提高院里的两对半检测水平。
项目优势分析:
从微量检测到超微量检测、从定性到定量,是将来检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时间分辨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可以推动院里检验技术水平的提高,乙肝病毒的检测灵敏度从10-9提升到10-17;(乙肝病毒的含量一般在10-12以下,采用ELISA方法怎能准确检测出乙肝病毒的含量呢?)
2.可以减少现阶段检测手段(ELISA)阴、阳不清所造成的医疗隐患及医患纠纷;(用肉眼直接判断灰区的误差很大。
)
3.对乙肝疫苗接种意义重大。
(人体内的抗-HBs含量只有在大于100mIU/mL才真正具备抵抗乙肝病毒入侵的能力。
)
给院里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年至少可增加15.6万。
医院检验科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