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的创新设计

关 键 词 溶 解
吸 热 或放 热 实验
创新
设 计
1 存 在 问 题
成该 实 验 的较 佳 实验方 案 。
( 1 )实验 用 品
在人 教版 九年 级 的化学 教材 下册第 九单 元课
题 1第 3 0页 的 “ 活动与探究 ” 、 上 教 版 九 年 级 化
后, 鹌 鹑蛋 向下慢 慢 进 入 烧 瓶 。 因为 考 虑有 重 力
①关 于鹌 鹑 蛋放 人 烧 瓶 口的起 始 位 置 问题 : 准备 实验 时 , 发现 剥 皮 后 的 鹌 鹑 蛋并 不 容 易 放 进 烧瓶 口中理 想 的 位 置 。处 理 的方 法 是 , 把 烧 瓶 底 部先 用热 水稍 微 烫 一 烫 , 然 后 把 煮熟 剥 皮 的鹌 鹑
蛋放 在瓶 口 , 可 以看 到 鹌 鹑来自蛋 会 慢慢 地 沿 着 瓶 颈
的干 扰 , 说 服 力不 够 , 思 考 后 经过 改 进 , 改成瓶 口 向下倒 置 , 往瓶 底倾 倒硝 酸铵 溶液 后 , 鹌 鹑蛋 克服 重力慢 慢 上升进 入烧 瓶里 面 , 引发 学生 思考 , 实验 现象更 明显 , 更 让人 惊奇 , 也更 具说 服力 。 ④ 关 于如何 取 出鹌 鹑 蛋 问题 : 如果 想 把 烧 瓶 里 面 的鹌 鹑蛋取 出来 , 只要用 热水 浇在烧 瓶 底部 ,
1 0 0 mL的 小 烧 杯 、 1 0 0 0 m L的 大 烧 杯 、 2 5 0 m L
平 底烧 瓶 、 药匙 、 玻璃棒 、 固体氢 氧化 钠 、 固体 硝酸
学教 材 下 册 第 6章 第 一 节 第 6页 的 “ 活 动 与 探
究” 栏 目中均安 排 了一个 相 同 的实 验 : “ 使 用 温 度
实验1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1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 溶于时放出热量。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创新实验名称: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安丘市东埠中学学生:辛岳崔书林指导教师:鲁爱芹邮编:262100)
二、创新实验的目的:1、废物利用,增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保意识。
2、加深对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
3、联系物理知识解决气球问题与压强的关系
4、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塑料瓶(3个)、饮料管(3只)、气球(4只)、烧杯、硝酸铵固体、
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钠固体、自来水
四、实验装置及说明:
在塑料瓶盖上打孔,插入饮料管,再在饮料管上端或下端系上气球。
若上端气球鼓起来说明固体溶解放热;若下端气球鼓起来说明固体溶解吸热;若气球无明显变化说明固体溶解无明显吸放热现象。
五、实验操作:
1、往塑料瓶中装入10药匙氯化钠固体,再往塑料瓶内倒入约30ml自来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塑料瓶上面和瓶内的气球均无明显变化。
2、往两只塑料瓶中分别加入10药匙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再往塑料瓶中倒入约30ml自来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装氢氧化钠固体的塑料瓶上面的气球鼓起来了,装硝酸铵固体的塑料瓶内的气球鼓起来了。
六、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该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所用实验器材易得,做到了废物利用。
该实验还将温度变化与压强变化相联系,既有助于感受固体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又帮助我理解了压强变化与气球瘪鼓的关系问题,一举两得。
该实验的创新增强了动手能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意识以及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

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泸州市20xx年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实验报告答案实验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观察、扇闻药品气味2、在另外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CuSO4溶液C有白色沉淀,D有蓝色沉淀C是氯化钡溶液,D 是氢氧化钠溶液B有蓝色,A有刺激性气味B是硫酸铜溶液,A是氨水实验2:现象:木条不复燃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反应速率较快,产生大量气泡,加入氧化铜的试管无明显现象结论:二氧化锰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实验3:(若出现红色)混合溶液呈酸性,加入的酸过多,没有恰好完全中和(若出现蓝色)混合溶液呈碱性,加入的酸不足,没有恰好完全中和实验4:现象:加入酚酞的试管有红色,结论:有未变质的氢氧化钙现象:加入稀盐酸的试管有气泡产生,结论:部分氢氧化钙变质实验5:天平平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6:向酸性硫酸铜溶液中滴加2-3滴向酸性硫酸铜溶液中倒入多量实验操作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实验7: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实验8: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现象解释向碳酸钠与硫酸钠的混合溶液滴加2-3滴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淀和硫酸钡沉淀向试管中中倒入多量稀盐酸溶液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放出酸钡不与稀硫酸反应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废弃液体中滴加2-3滴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少量碳酸钠先与未反应完的酸反应,产生气泡向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废弃液体中倒入多量碳酸钠溶液开始有少量气泡,后产生大量沉淀碳酸钠除了与酸反应产生气泡,还和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无蓝色沉淀产生有蓝色沉淀产生少量的氢氧化钠与酸性硫酸铜里的大量的氢氧化钠除了中和酸,还与酸反应,故看不到沉淀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混合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碳酸钡溶于稀盐酸,生成气体,硫实验9: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0:实锌片与盐酸铜片与盐酸镁片与盐酸验产生气泡不反应剧烈反应,产生大现量气泡象实验结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镁〉锌〉铜实验11: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NH4HCO3+2NaOH===Na2CO3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NH3↑+2H2O实验12: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3: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4:第一步第二步实验操将鉴别出来的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到剩作观察溶液颜色下的三种溶液中,观察现象现象及结论A溶液呈蓝色,是硫酸铜溶液出现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钡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钾溶液实验结论A是:CuSO4B是:NaOHC是:BaCl2D是:KNO3实验15:加氯化钠时温度基本不变,加硝酸铵时温度降低,加氢氧化钠时温度升高结论:物质溶解时可能吸热,可能放热实验16:直接闻有刺激性气味的是C:碳酸氢铵,加熟石灰混合后有刺激性气味的是A:硫酸铵,剩下的B是:尿素实验17: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18:报告老师,蒸馏水中无氯离子,实验完毕实验19:A:锌片B:碳棒实验20:食用油消失,并形成乳浊液实验21:报告老师,实验完毕实验22:两试管均变红,,但加热后通二氧化碳的试管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实验23:滴硝酸银产生大量白色沉淀,生成氯化银沉淀;稀盐酸加入碳酸钠后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生成气体为二氧化碳实验24:选石蕊试液进行鉴别:A中溶液变红,是盐酸B中溶液变蓝,是氢氧化钠C中溶液不变色(为紫色),是蒸馏水选酚酞试液进行鉴别:只有B中溶液变红,是氢氧化钠A和C中溶液均不变色(为紫色),不能判断是蒸馏水或者盐酸泸州市20xx级初中化学实验试题发各区县泸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试题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10分钟内完成)学校_____________报名号□□□□□□□□□□□□姓名___________得分一、实验目的:从粗盐水中提取氯化钠二、实验用品:细口瓶(100ml,盛蒸馏水)、烧杯(100ml,盛滤液用)、烧杯(100ml,用于溶解粗盐)、量筒(10ml),粗盐,广口瓶(用于放置玻璃棒和滴管)、铁架台(附铁圈)、漏斗(60mm)、滤纸、滴管、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火柴、表面皿、剪刀、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石棉网(用于放蒸发皿)、抹布。
科粤版版化学年级下册第2课时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乳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乳化现象,认识一些乳浊液和乳化剂。
(2)知道溶解过程伴有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乳化作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L水和数滴植物油,观察到的现象是。
2.剧烈振荡试管,摇匀后观察到植物油会分裂成很小的油滴,并与水混合。
3.静置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
4.向试管里滴加洗涤剂,振荡,静置,细小的油滴和水(会/不会)分层。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投影]乳化剂的去污原理[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板书]二、乳化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交流]结合生活经验设计洗涤方法。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交流]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将油污分散成无数的小液滴,小液滴不聚集在一起,而是随水流走。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油脂分子分散到汽油中形成溶液从而去掉油污。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交流]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课堂练习]教材P195“检查站”1.D2.C3.A活动2感知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交流]洗衣粉有热量放出。
物质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原因

物质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原因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看似复杂但其实很有趣的话题——物质溶于水时为什么会吸热或者放热。
这个问题就像是做一道神秘的化学魔法题,让人既好奇又想一探究竟。
首先,咱们得知道,物质溶于水,热量的变化取决于溶解过程中的不同因素。
那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拆开这层“魔法面纱”,看看这其中的奥秘吧!1. 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首先,我们得了解,物质溶解在水中有时候是吸热的,有时候是放热的。
就像你晚上盖的被子,有时候暖暖的,有时候凉凉的。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溶解过程中的“化学战争”不同造成的。
1.1 吸热溶解说到吸热,大家可能会想到冰淇淋在夏天的融化。
没错,溶解过程中的吸热,类似于冰淇淋在炎热的天气下融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比如,食盐和糖溶解在水中,一般来说,吸热不明显,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有些物质,比如氯化铵(就是咱们平常用来做冰袋的那个),溶解的时候就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水温骤降,摸上去凉飕飕的,这种现象就叫做吸热溶解。
你可以想象成是“贪吃鬼”,把热量全都吸走了。
1.2 放热溶解那么放热呢?这就像冬天喝一杯热可可,咕噜咕噜的冒热气。
放热溶解,就是物质溶解的时候把热量释放出来,水温升高。
像氢氧化钠(那种让肥皂泡泡冒出来的化学物质)溶解在水中时,水会变得热乎乎的。
这就像你把热水倒进冷杯子里,杯子也会变热。
这样的过程,水变得暖和,是因为物质在溶解的时候把热量释放到水里了。
2. 分子间的作用力了解了吸热和放热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
其实,这背后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在捣鬼。
2.1 溶解时的能量变化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跟物质和水分子之间的“战斗”有关。
想象一下,物质分子就像是参加了一场派对的人,而水分子则是另一个派对的客人。
溶解的时候,物质分子要和水分子互动,互相交换能量。
如果这些互动非常“火热”,那么溶解的过程中就会放出热量;如果互动比较“冷淡”,则会吸收热量。
2.2 吸热与放热的原因举个例子,拿盐和糖溶解在水中的情况来比喻。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12
拓展视野
13
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 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 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 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方法使用 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在夏季形成 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 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14
用品:
硝酸铵、 水、 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 、台秤 、烧 杯(200毫升)
20
[课外作业]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 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1
谢谢同学们
22
【练习】
我会做
如图所示,把氢氧化钠加入 盛有水的试管中。一段时间后, U形管 中a处液面如何变化?
水
23
10
【拓展提升】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请画出实验简图。可供选择的实验用品 有: 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 导管 、橡皮管 、U形管 、气球 、薄木 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 NaOH (也可以自选其他仪器)
11
【交流讨论】
实验方案可能有: 1、将固体加入到装有水的试管里,用手摸容试 管外壁,说出冰冷、很热、无变化等感觉; 2、用一根带单孔塞,且玻璃管上系一只气球的 试管做实验,观察气球变化情况; 3、用一根带单孔塞,且玻璃弯管的水平部分上 有一截红色水珠的试管做实验,观察水珠的移 动方向; 4、用一根带单孔塞,且有U形玻璃管的广口瓶, 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高低的变化 …… (这些方法都没有用温度计精确。但是对温 度变化比较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比较直观。)
15
操作:
1.将硝酸铵(化肥或试剂)在台秤上 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 袋,封口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 放置待保鲜致冷的食品。 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 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 拌。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哎呀,今天咱们聊聊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这可是个有趣的科学话题,听上去可能有点深奥,但其实咱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说,想象一下你在夏天喝一杯冰凉的饮料。
那冰块在水里慢慢融化,瞬间就感觉凉爽了不少。
这就是一个吸热的过程。
冰块融化时,它需要吸收周围水里的热量,才能变成水。
这一吸收热量的过程,就让你喝到更冰爽的饮料,简直是夏天的救星啊。
反过来,咱们再看看盐溶解在水里的情况。
当你把盐撒进水中,哎呀,瞬间就感觉水变得热乎乎的,这可不是魔法哦。
这是因为盐在溶解时释放出热量,周围的水吸收了这些热量。
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像是在水中举办了一场小小的热能派对?盐和水之间的化学反应就像是在跳舞,一边释放热量,一边让周围的水温升高。
简直是热情四溢啊。
溶解的过程真的是各有千秋。
比如,糖在水中溶解时,会让水变得甜蜜蜜的,同时有点微微的吸热感。
你在喝一杯糖水时,可能没有注意到,糖分子可是在偷偷地吸收周围的热量,给你的舌尖带来清凉的享受。
这种变化就像是在给你一份惊喜,既满足了味蕾,又在不经意间带来了温度的变化,简直是双重享受啊。
咱们也得提提一些特别的例子。
有些物质在溶解时,温度变化特别明显。
比如说,氯化铵溶解在水中,哦哟,那简直是个大冷冻的惊喜,水瞬间凉得让人打颤。
是不是觉得这很神奇?就像你打开冰箱门,冷空气瞬间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打个寒战。
而有些溶解过程则是热腾腾的,像是把一块糖放进热水里,那水可迅速升温,仿佛在为糖的融化欢呼。
咱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和这个现象息息相关。
比如说,你在做饭时,加点盐到热水里,水温会下降,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奇妙呢?这些看似普通的化学反应,其实背后蕴藏着无穷的奥秘。
无论是冰块融化、盐溶解,还是糖化水,都是自然界中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作用。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吸热和放热的现象,咱们的生活会变得多单调啊。
就好像没有盐的菜,没了味道;没有糖的饮料,失去了甜蜜。
自然界的每一个反应都在告诉咱们,生活中有趣的东西总是藏在细节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九)
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用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二、实验用品:
烧杯(50 mL)3个、玻璃棒1支,温度计1支、药匙、广口瓶(盛放玻璃棒和温度计)、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洁净纸、抹布。
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
1. 检查仪器、药品。
2. 向3个烧杯中分别加入蒸馏水约20 mL,用温度计量出水的温度。
3.用药匙分别取少许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等量)加入到3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溶解。
4.再用温度计量出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九)
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实验目的:用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二、实验用品:
烧杯(50 mL)3个、玻璃棒1支,温度计1支、药匙、广口瓶(盛放玻璃棒和温度计)、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洁净纸、抹布。
氯化钠固体、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蒸馏水(装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